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那里漫游吧,此刻要相信,时间和你都是异乡人。
——(委内瑞拉)费莱迪·纳涅兹
一
过年,回老家五泾,与父母守岁迎新。
年初三,大学同学季良来电话,他说要过来,想去新市逛逛。新市在邻县,属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上相距不远。接到季良的电话,我顿时明白,于他而言,到新市我就是主人了。
季良带着夫人来。公路开通后,真是便捷,开车到新市只需十几分钟。一脚油门,轻轻地滑过,便到了。从五泾到新市,有二十华里,小时候去新市都是步行,脚蹬布鞋,甩动胳膊,风尘仆仆就去了。那时体力好,一个来回,折腾一天,也不觉得累。新市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充满新奇,那是个大镇、大码头,应有尽有,连轮船荡漾开的水花也富有诗意,镇上还有飘香的茶糕、羊肉以及各式街头卖艺的风情。
原来你家离新市这么近啊?季良这样说。这就是时代带来的隔阂。或许,几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出国,正坐在芭提雅海边品尝咖啡。但在我记忆里,到新市就意味着漫长的水路和无尽的泥路。
新市保留了部分历史街区,“小桥、流水与人家”的格局依然存在。一进入老街,时空迥异,连节奏也不一样了。年幼的我,走的正是这样的石板路,翻过的也是这样一座座石拱桥。此刻,街旁支着煤炉,炉火正旺,铁架上正飘荡出熏毛豆的清香。老者塌陷在竹椅上,或听收音机,或闭目养神。这样的景象数十年不曾变,时空凝固,仿佛停留在这里的一房一舍一桥间。好像世界就是这样,原封不动,照搬而来。当然,这是假象,世界在高速变化,令人头晕目眩。只是在老镇,在这里的某个封闭空间,依然存活着一些旧日的片段,如同惊鸿一瞥,把我们拉了回去。
街头热闹,人影倒映在河里,空气里充盈着过年的欢愉。沿街都是枕水人家,白墙黛瓦,清一色成了店铺,丝绸服装、麻花小饼、各式小资及网红物品纷呈亮相。一家茶糕店前排起了长龙,足有十米之远。这是家夫妻店,自产自销,因上过央视四套,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茶糕就是米粉糕,嵌肉或豆沙,在江南是再普通不过的糕点。这家店铺之所以红火,还在于口味。一口咬下去,就能复活出一种别样的滋味。那是一种记忆里残留的味道。传统手艺,就是那么一点特别,是舌尖上的一种留存。只有感官精细的人,才能辨别其中的毫厘差别。我想让季良夫妇尝一尝,但面对这浩荡的队伍,退堂鼓也打了起来。
在桥边找了个位置,木桌,木板凳,临河喝茶。我点了熏豆茶。
熏豆茶是这里的特产。内有熏毛豆、腌胡萝卜丝、白芝麻和蓖麻籽。蓖麻籽很小,白色,香味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古怪。我奶奶以前在门前的空地里也种,成熟后像芝麻一样拍下。她种就是为了泡这熏豆茶。蓖麻籽撒落,茶色变了,满口生香,且持久。
“什么味啊?”季良夫人从未喝过,新鲜得张着嘴。
我想,如果此时泡一杯龙井,或祁门红茶,就没有这效果。到一地,就要尝当地的特色,有时奇妙就会在不经意间滋生。2005年初夏,“世界作家看浙江”活动中,我陪一批外国作家游览德清,在新市附近的下渚湖也尝过这茶的味道。带潮味的凉风从下渚湖吹来,我们在竹楼里面湖而坐,享受阴凉与清风。熏豆茶上来了,里面的胡萝卜丝一沉一浮。老外们好奇,这咸中带香的味道,尝了一口又一口。
“到底是什么味?”新加坡作家邹文学问我。我回答,这就是当地的味道。
二
新市,于我而言,是有风波的。
大概在我五岁的时候,跟我爸去逛新市,同行的还有我爸的几个朋友。这段经历后来就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你是被捡回来的。”他们会这样说。
事情是这样的:我爸和他的朋友在镇上逛了一圈,来到了张一品羊肉店。张一品大名鼎鼎,带皮,拆骨,汤宽,红烧羊肉闻名浙北。他们就想到此品尝羊肉面。当他们在油迹斑斑的方桌前坐下,聊天,喝小酒,大快朵颐时,突然发现我不见了。这成了一顿错愕不已的中餐,他们方寸大乱,纷纷出门,四处寻找。
一个连懵懂都说不上的孩子,走丢了。事后人们好奇地谈论我,我却一无所知。我没有存储任何的记忆,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世界丢在一边。我爸和他的那拨朋友心急火燎,尤其是我爸,我想,世界快要在他面前崩塌了。他肯定充满懊恼、自责,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心乱如麻,语无伦次。他无法回家了,无法面对结果,面对家人。他们一群人在零亂的脚步声里疯狂地走街串巷,据说找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在一条小弄里,把我幸运地捡了回来。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没有被找回,命运又会如何?我会不会是个流浪汉?会不会寄居于一户陌生的人家?或者,会不会可能过早地夭折?……总之,这完全是另一种生活,不能想象,但生活中这样的偶然时常都在发生。可以这样说,我曾在新市迷失,又迷途归航。
新市不仅留住了我这人,还把我的面貌留住,我小学毕业照是在这里拍的。
那日,得知要外出,兴奋溢于言表,我们一班人涌进一条狭小的船里。船被我们挤得严严实实,像装了一船的毛猪。我们在里面骚动,喧哗,有的坐,有的站,指指点点,推推搡搡。我们乘的是挂机船。所谓挂机,外观看就像拖拉机,拆开后装在船尾,再安上桨。一阵摇动后,发出吼叫与黑烟,留下一片油迹后就在水上跑动了。从五泾出发,水面清蓝,河道大部分水域被水草占领,水草是农家的,都用竹竿和尼龙绳作着间隔。船儿经过含村、蔡界,时不时船儿会被拖住,挂桨片被水草缠住。有时,只好无奈停下,用竹篙撑开水草,勉强劈开水路。
鱼躲在水下,或许是平时寂寞的缘故,它们会和我们玩游戏,会猛地跃出水面,掀起团团水花和波纹。还有水鸟,它们藏在树枝或水草间,船一过,拍打翅膀逃遁而去。遇到幽静的河道时,水鸟更多,它们会从蔓延到河里的树丛里掠起,天女散花一样布满天空。水面偶尔还有蒸汽,清晨会把河道里的水汽提炼起来,弄成麻花状,一朵朵,一团团,一片片,像纱一样笼在上面。
一到新市,水面开阔,水草不见了。有大轮船驶过,高声鸣叫,财大气粗。我们这样的小船只好停下,静守着,待翻滚的水花平息,才敢上路。成群的水鸟在开阔的水面赛着技艺,运河上散落着拉纤的人们,长长的绳索串起船只与人。人拖着船,人在岸上走,船在水上行。幼年时,我曾乘手摇船与邻居一起去杭州卖小猪,猪叫声与桨声交织。我与小猪同眠。新市一过,水面开阔,大片的湖泊一块连一块。水色空濛,连水的颜色也深厚起来。碧波轻敲船侧,荡漾着,同行的人拿出纤绳,肩头一套,身子前倾,就背着船儿前行了。人用自身的力量砥砺着水力,抹平水的抗拒,劈开一条水道。对面是顺风的帆,帆影挪动,乘着风,与片片水光交织。 照相的地方有手绘布景、漂亮的帷幕,还有各种微妙的灯光。我们一班人进去后,就像是进了大观园,东看西瞧,不知所措。照相师傅很神气,跑前跑后指挥着。他把我们分成三排,第一排蹲,第二排坐,第三排站。老师最重要,位于中心位置。各就各位后,便安静了。大家屏住气,不吭声。照相师傅钻进机器里,外面包裹一块大布,他就躲在黑布里。黑布在动,一只手露在外面,招着。他说,“不要眨眼,听——一二三。”
猛地眼前一亮,一道闪电划过。师傅说好了。
大伙散开。我却在想,刚才好像眨了眼,因为眼前黑了一下。回程的路上,甚至到家了躺在床上,还在想着眨眼的事。眨眼的话,我就成了瞎子。还好,照片印出来,没成瞎子。2015年初夏,我和一群同学去崇德镇探望小学班主任许梅方,许老师拿出珍藏的照片。那是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时间让这三排人变得异常陌生。上面有一行印出来的字:“五泾完小第七届全体师生合影。76年4月15日”。
我在最边上,矮小,人瘦得像根大葱。
三
小火轮上整个上午都是在嘈杂与烦闷中懒洋洋度过的。我不断地喝着茶、吸烟,往嘴里塞零食。抓起书,扔下书,又抓起书。左边靠窗位置上两位青年农民的打赌声越来越响,所下的赌注也已经从一根外烟上升到一张新鲜羊皮……这时,汽笛嗡嗡地响了,船缓缓靠岸,我被无边的扁担箩筐和脚穿崭新皮鞋的农民推挤着不由自主朝前走去。那种鸡飞人喊、争先恐后的凶险场景,即使是在我挤出人群,靠在码头对面的一堵贴满花花绿绿的伪劣广告的墙下休息时,还免不了有些心有余悸。
这是诗人柯平1982年1月1日去新市会诗友的情景,杂乱,原始,又真实。写在他的《逝水流过新市镇》中。
说到新市的轮船,不得不提到苏杭班。我没有乘过苏杭班,但蘇杭班的大名却时有耳闻。这班船从苏州到杭州,途经吴江、平望、盛泽、桃源、乌镇、练市、含山、新市、塘栖等地,把江南的一堆古镇给串联了起来。这其中,新市便是一个大站。荆歌在他的《怀旧的苏州》中写道:“1979年的下半年,我在桃源中学当实习老师。我在那儿实习的时候,往返于学校和家中,都是乘坐苏杭班轮船。这轮船,在苏州与杭州之间,沿着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晃动的钟摆一样,来来去去。这艘在天堂之间航行的船儿,船舱里是十分热闹的。长条的板凳上坐满了旅客,旅客与旅客之间,则摆满了行李……”
有个叫苏迷的人是这样描写当年的苏杭班:“船航河上,水波荡漾,旅客喝茶吹牛消磨时光。这时,船舱里的喇叭开始轮番播放苏州、上海、杭州戏曲。从苏州开的船播放苏州评弹,只放几首开篇。《杜十娘》是必定要放的,乘客很是惋惜杜十娘嫁了薄情郎。放蒋月泉经典开篇《夜探》,许多乘客会跟着唱。杭州方向过来的船往往播放绍兴戏,‘小别重逢梁山泊,他叫我三分欢喜七分悲’……”从中可见水上日子的欢腾、热闹与缠绵。
新市是座水上的镇子。水萦绕镇子,水是镇子的舞台,镇子生在水上。水与镇子互动互生。但这水也有变化,它也并不是永远清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夏天悄然而至,我们在河中嬉戏、欢腾、狂欢时,新市就会给我们带来意外。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一篇《哭泣的五泾》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也有大鱼出现的时候,那是新市厂里放污水时。污水一放,那些鱼就笨了,呆了,一个个浮到水面。现在我们都懂这叫污染,那时不懂,看到鱼浮出水面大家拍手称快,奔走相告。提鱼枪的,拿网兜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河岸上到处都是人。鱼多,人也多。那些鱼像喝醉了一般,傻乎乎地,一沉一浮,动作慢得像老人。鱼枪从岸上高高地抛落,一条条鱼被揪上岸来。
我们都把这叫做“泛水”,大家盼望“泛水”,期待天天“泛水”。这是小镇狂欢的日子,人人的脸上都是欢笑。鱼太多了,多得吃不了,于是有人就开始腌鱼。“泛水”常常在夏天,夏天腌不了鱼,好些鱼就被白白地扔掉。
我曾经发现了一条鲤鱼。这条鲤鱼让我惊呆,鱼很大很大,在水草丛里,有一米多长。提着鱼枪,我的手在抖,这一枪下去会怎么样呢。抖了一阵子后,我决定去叫我爸。我爸匆匆地赶来,当他举枪时,手也抖。他大叫一声,鱼枪落水。只看到一个巨大的水涡。鱼儿发怒了,哗地掀起水花。鱼枪断了,鱼儿不见了。
这是我在这条河里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这已经不是鱼了,是鱼精啊。我不知道这条鱼后来怎么样,是死,还是活?关于这个问题,童年的我想了无数遍……
新市在五泾的上游,它的污水会毫不留情地流过五泾。
让我惊愕的是,当时的污染竟与我们的欢乐同在。我与我的童年伙伴尽情作乐,玩水抓鱼。
四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江南水乡的格局。”在一本湖州历史资料中是这样描述新市的。
穿过镇子,七拐八弯进弄堂,像迷宫一样。每条街每条弄都是相似的。出现一座古桥,横卧着,站在桥头便能看到学校,门牌上写着:德清县第三中学。
那是1983年的深秋,我在这所学校里做实习老师。
这回去新市,我乘坐的是大轮船,绿色,铁皮外壳。轮船正气、开阔,汽笛一拉,水波都会荡漾。有一年,我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写到了轮船,我想我乘的轮船也是如此,看水花翻起,激荡两岸,在水波里缓慢前行。我甚至想象自己坐的轮船与马尔克斯的轮船重叠,我穿行在哥伦比亚的丛林里,而马尔克斯则行驶在杭嘉湖平原之上。当年,从湖州开往新市,载了嘉兴师专中文系812班十余名同学。登船那一刻,我紧张,连背脊都僵硬。原因是我即将登上讲坛,我患有口吃,对讲话结巴而又将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来说,真是如坐针毡。越紧张,越口吃,坐在船舱,我的心也像在船后翻起的浊浪,一片浑沌。当新市的镇景出现时,我真想变成一只水鸟,插上翅膀,远走高飞。我恍惚,不自信,心里的撞击无休无止。 校舍在一片老区里。四周挨着民居,低矮的房舍间辟出一个土操场,边上立了高高的旗杆。哗哗飘扬的旗帜后便是一排教室。办公是在简陋的老屋,青砖面墙,青苔蔓延到窗角,木头窗子风一吹摇摇欲坠。电铃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操场顿时变了天地,学生们在这里追逐、奔跑,甚至打架。等电铃再次响起,宁静即刻降临。除了偶尔琅琅书声,院子里鸦雀无声。
去年,季良通过手机给我传来几封信。其实,我真的想不起曾经写过这些信,岁月有时就是这样折磨人,做过的事连自己都忘了。他当年在湖州市区实习,我在新市,交流就靠这一封封书信。其中有一封是写这次实习的,信是这样的:
这里的情况很平常,我们刚到这里,街上、学校都有点脏。我们十个人住一个大寢室,刚进去时简直是个垃圾桶。两个女同学没有寝室,与两位老教师同住。
上星期,实习组与德清三中校队进行了篮球赛,结果很不幸,输了。我们想在足球上赢回来,可是他们不大会踢球,结果没有比成。
我与诗人鄢子和到外面喝了两次酒。实习带队老师太保守,我们做每件事他都要说几句。
我那个班的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极好。那个班可谓泾渭分明,有几个聪明的脑袋,也有几个常犯迷糊……
天凉后,我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操场上,时不时会聚来一股风,打着转,跟随尘土飘扬。寢室在校本部,隔了一条小河,我们每天都要数次穿过这河上的老桥,还要通过一条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弄堂。桥边每天都是忙碌的,有骑车上班的居民,也有提着热水瓶排队打水的人们,更有街边蹲着的卖蔬菜、鸡鸭的农民。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后排放了凳子,老教师一长排,听我上台宣讲。
紧张在一分一秒地吞噬我,不过,还好,我居然没口吃。
其实,我有独家秘訣,只要说普通话,口吃一般都会消失。我一直找不出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心理,或者是某种暗示。那日,我的心一直在上下跳舞,听不到其他声音,连自己的声音也是变异的。当上完第一堂公开课,听指导老师说不错时,一口积压已久的气长长地吐了出来。
自信就是这样积累的,靠摸爬滚打得来。谁都会有第一次,谁都会紧张,但当你真的经历后,路途就会平坦起来。数十年后,口吃病被我神奇治愈,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反复,然而我明白是第一堂公开课奠定了我治愈的基础。
五
宋朝诗人杨万里从临安(今杭州)到建康(今南京)赴任,沿水路途经新市,写过两首《宿新市徐公店》。
其一是:“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其二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其二入选到了小学教材,许多孩子都会背诵。诗里的情形与我认识的新市颇有几分相似,温馨,野趣,充满恬淡的江南水乡气息。
在故乡周边的几个镇子里,新市与我最有感情。
从五泾到新市,从来没有定时定点的公共交通工具。到我实习那会,居然有了变化。那天,一下课我呆住了,居然看到了爷爷。爷爷是搭航船过来的,他说航船新开通,他就急着赶来了。用挂机改装的航船串起了五泾与新市,每天一班船,上午来,下午回。
爷爷是中医,那会儿刚退休,退休后的他忙碌依旧,病人像跟踪器一样寻来,每天络绎不绝。爷爷穿中山装,深蓝色,还戴一顶有前沿的黑呢帽。这是他惯常的打扮,无论坐在诊所里,还是背着药箱行走在广阔的农村大地,都是这副打扮。这回,他手提网线袋,袋里晃出白色的搪瓷杯。他给我送来了蛋烧肉,红烧肉里还夹杂着十多个红沉沉的鸡蛋。我瘦弱,食物短缺,有这么一杯算是大营养了。
我带他到寝室,十几个人的高低铺里还散发着昨夜留下的人体味。爷爷话不多,他是专程来看我,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唯一的一次。我读小学,读中学,再到大学,记忆中他从未到过我的学校,每次都是我爸出面。我爸替我扛东西,做搬运,买这买那,有时还跟我挤一个床铺。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爷爷跟我不亲。爷爷可以说是最宠我的,自小到大,从没有训斥过我半句。临走前,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皱巴巴的皮夹,把一张钱塞进我羞怯的手里。是张十元的人民币,在当时也算笔大钱了。
午后,我送爷爷回码头。船泊在码头边,在流水与岸埠的中间架了块长长的跳板,跳板有弹性,我们依次上船。离开船还有一会,爷爷让我回去,怕耽误了年轻老师的正事。我被他哄着赶着上岸。舱里阴暗,人头在时明时暗的光线里晃动,有人弯腰把一担煤饼挑上船,一堆新买来的农具占领了船头。他站在农具堆里向我挥手。
航船只开了短短的个把月,因为分属两个不同的县,客源有限,不久就停航了。多年后,爷爷去世。那么多年过去,一提到新市,眼前就会有这一幕涌动。我与爷爷在新市那次短暂的交集,他唯一一次的探访,还有他那双在空中舞动着爱意的手。
码头上挥手的身影不只有爷爷,还有我的学生,那是我们实习离开时的一幕。临别前,镇机关的大礼堂里被歌声与笑声包围,师生联欢,一起唱歌跳舞。我班的学生表演了一首歌——《我爱米兰》,那是赞美老师的。童音嘹亮,幼稚,又真诚,那歌声穿越时空直到今天还会在我耳畔停驻。离开这天,艳阳陪着学生们一起欢送,我们十多个实习老师乘上回湖州的轮船。学生们都涌来了,蔚为壮观,说话,签字,留念,他们还硬要为我们提行李。码头上学生的面孔盖过了乘客的面孔,这里成了学生的海洋。
汽笛一声长鸣,船体晃动,载着我们的轮船驶离岸边。岸上都是挥手的学生。我们都站到轮船的一侧,面朝学生。船动了,学生们跟着动,中间像有根绳子牵着。他们边跑边挥手,船后就像拖了一串长风筝。“老师,再见!老师,再见!”
船倾斜了,开船的师傅在大声地叫我们归位。我们舍不得,一个个眼含热泪。
学生们扯着嗓子,就这样追啊追。一直追到轮船远去,看不见彼此。
六
新市是水运重镇,曾经这条水上的“高速路”四通八达。 早在清末民初,新市就出现一种比较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快班船”。清同治十三年(1874)上海招商局新开沪杭班客轮途经新市,百姓大开眼界,头一次见到轮船。宣统元年(1909)十月,新市慎康钱庄经理程通林等开办“杭湖德新轮船”航线,为湖州境内首家商办轮船公司。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和记轮船局”永和汽轮为镇上第一艘直达省城的轮船。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本地人开办翔安轮船公司,购置三艘木质轮船,开辟杭湖、申新、新嘉三条客运线。
据记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市就有航船达三十
八艘,可通向苏州、湖州、杭州、震泽、嘉兴、长安、德清、双林、乌镇、练市、崇德、埭溪、菱湖、三桥、上柏、武康、洲泉、善琏等三十多个城镇。航船分别停在小南栅、北栅、大南栅、陈家潭、西河口、利通桥等地。当地有句谚语:“东南西北栅,航舶处处扎。”
然而,轮船终究被时代洪流无情淘汰,现在河中已见不到客运轮船的踪迹,坐轮船的那份舒适、缓慢与自在再也找不回来了。站在新市运河边,眺望这条略显浑浊的河流,著名的苏杭班曾经从眼前驶过,现在则消失在了浩渺的历史时空里。
那时候苏州人的心目中,杭州是座浪漫的城市,西湖是和爱情有关的风景。正好距离苏州不远,时间和经济上都紧凑,所以新人都去杭州。大部分是办好喜酒,利用婚假旅行。也有生活节俭的人家,也不摆喜酒了,就散一下喜糖,新人去一趟杭州,那时候称之为旅行结婚。苏州到杭州也通火车,当时要节外生枝地绕一下上海。轮船价值节省,而且晚上的时间本来是用来睡觉的,所以绝大一批苏州人选择苏杭班,苏杭班见证无数苏州人夫唱妇随的开始。
这是陶文瑜在他的《苏杭班》里记录的情形,文字里流淌出新婚蜜月的喜气与骄傲。这条水路上曾经有过浪漫与温馨,水波声里同样编织着人们的向往与憧憬。
不过,历史在让水运退出舞台的同时,又让新市增添了一个新的功能。
2020年12月23日,杭州第二绕城高速通车,新市就成了这条高速上的一个枢纽。杭州新闻是这样报道的:“以杭州为中心,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犹如一弯新月环抱起杭州西北部,自练杭高速新市枢纽出发,一路向南经莫干山山麓、良渚遺址外围,跨越富春江后穿越龙门山脉,直抵杭金衢高速直埠枢纽南侧……从德清新市出发,一路向南,江南水乡、千年名山、千古名镇的百里风光尽收眼底,龙门古镇、莫干山、鲁迅故里等多个4A级以上景区一路相随,一条‘黄金旅游专线’高速、全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由此诞生。”
七
喝完熏豆茶,我们在镇上闲逛,走桥又串巷。
季良把照片发到了大学同学群里。平时寂静的微信群里一下子炸开了,热闹纷呈。有抱怨的,有嫉妒的,也有期待的。“你们怎么不叫一声?”“你们怎么可以独自去呢?”……新市,这个我班同学曾经实习的地方,在时光的反哺下,竟有一股魔力般的吸引力。
当年,那群实习的师专生提着铺盖与书本涌进新市,其时沿袭数百年的古镇风貌依然存在。长胡同,短巷子,桥与石板路交织,密密麻麻,幽深又寂寥。河水缓淌,河埠上还有洗刷马桶的身影。街角边,人们摇动扇子在生煤球炉,一家人散在夜晚的空地里纳凉,街角工厂里的机器则在不停地轰鸣……这次实习还有一段传奇与收获,我们中的两个同学谈起了恋爱,最后在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中组成了家庭。
在另一家茶糕店前,我停下脚步。排队的人比前面稍少些。等了十几分钟,热腾腾的茶糕在吆喝声中出锅,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一块块方糕里散发着肉香。打包,装盒,作为送给季良夫妇的礼物,半天的旅程也接近尾声了。
车子缓缓离开镇子。除了镇中央那块略显灰暗的传统街区,镇子的四周像藤蔓一样正在长高,眼前是新的房子、新的道路,还有新的人。然而,正是那一小片历史街区却时不时把我牵回去,牵回到时空中那片记忆的深处。与乌镇、西塘这些布景化的城镇相比,我更喜欢这里面的原汁原味,喜欢它的烟火气和世俗味……高楼像积木一样支撑起小镇的新高度,覆盖了原先低矮的街景。我脑中的实物在不停变换,时实时虚,时近时远,不同的时光在这里交织共生。旧新市与新新市轮番登场,最后浑然一体。
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想,如果能在这里办一场聚会该有多棒。把当年师专的同学请来,也把当年的学生代表请来。离别近四十年,学生们也都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他们中应该有公务员、商人、医生、学者或者科学家。话当年,叙旧,重新擦亮那片珍藏的记忆,人生的美好与丰润不是由这些构成吗?
车轮向前,新市在我们的目光里一点点后撤,作着告别。
对这个镇子而言,我仅仅是个过客,但在我内心,始终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我与这镇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委内瑞拉)费莱迪·纳涅兹
一
过年,回老家五泾,与父母守岁迎新。
年初三,大学同学季良来电话,他说要过来,想去新市逛逛。新市在邻县,属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上相距不远。接到季良的电话,我顿时明白,于他而言,到新市我就是主人了。
季良带着夫人来。公路开通后,真是便捷,开车到新市只需十几分钟。一脚油门,轻轻地滑过,便到了。从五泾到新市,有二十华里,小时候去新市都是步行,脚蹬布鞋,甩动胳膊,风尘仆仆就去了。那时体力好,一个来回,折腾一天,也不觉得累。新市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充满新奇,那是个大镇、大码头,应有尽有,连轮船荡漾开的水花也富有诗意,镇上还有飘香的茶糕、羊肉以及各式街头卖艺的风情。
原来你家离新市这么近啊?季良这样说。这就是时代带来的隔阂。或许,几个小时后我们已经出国,正坐在芭提雅海边品尝咖啡。但在我记忆里,到新市就意味着漫长的水路和无尽的泥路。
新市保留了部分历史街区,“小桥、流水与人家”的格局依然存在。一进入老街,时空迥异,连节奏也不一样了。年幼的我,走的正是这样的石板路,翻过的也是这样一座座石拱桥。此刻,街旁支着煤炉,炉火正旺,铁架上正飘荡出熏毛豆的清香。老者塌陷在竹椅上,或听收音机,或闭目养神。这样的景象数十年不曾变,时空凝固,仿佛停留在这里的一房一舍一桥间。好像世界就是这样,原封不动,照搬而来。当然,这是假象,世界在高速变化,令人头晕目眩。只是在老镇,在这里的某个封闭空间,依然存活着一些旧日的片段,如同惊鸿一瞥,把我们拉了回去。
街头热闹,人影倒映在河里,空气里充盈着过年的欢愉。沿街都是枕水人家,白墙黛瓦,清一色成了店铺,丝绸服装、麻花小饼、各式小资及网红物品纷呈亮相。一家茶糕店前排起了长龙,足有十米之远。这是家夫妻店,自产自销,因上过央视四套,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茶糕就是米粉糕,嵌肉或豆沙,在江南是再普通不过的糕点。这家店铺之所以红火,还在于口味。一口咬下去,就能复活出一种别样的滋味。那是一种记忆里残留的味道。传统手艺,就是那么一点特别,是舌尖上的一种留存。只有感官精细的人,才能辨别其中的毫厘差别。我想让季良夫妇尝一尝,但面对这浩荡的队伍,退堂鼓也打了起来。
在桥边找了个位置,木桌,木板凳,临河喝茶。我点了熏豆茶。
熏豆茶是这里的特产。内有熏毛豆、腌胡萝卜丝、白芝麻和蓖麻籽。蓖麻籽很小,白色,香味独特,甚至可以说有些古怪。我奶奶以前在门前的空地里也种,成熟后像芝麻一样拍下。她种就是为了泡这熏豆茶。蓖麻籽撒落,茶色变了,满口生香,且持久。
“什么味啊?”季良夫人从未喝过,新鲜得张着嘴。
我想,如果此时泡一杯龙井,或祁门红茶,就没有这效果。到一地,就要尝当地的特色,有时奇妙就会在不经意间滋生。2005年初夏,“世界作家看浙江”活动中,我陪一批外国作家游览德清,在新市附近的下渚湖也尝过这茶的味道。带潮味的凉风从下渚湖吹来,我们在竹楼里面湖而坐,享受阴凉与清风。熏豆茶上来了,里面的胡萝卜丝一沉一浮。老外们好奇,这咸中带香的味道,尝了一口又一口。
“到底是什么味?”新加坡作家邹文学问我。我回答,这就是当地的味道。
二
新市,于我而言,是有风波的。
大概在我五岁的时候,跟我爸去逛新市,同行的还有我爸的几个朋友。这段经历后来就成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你是被捡回来的。”他们会这样说。
事情是这样的:我爸和他的朋友在镇上逛了一圈,来到了张一品羊肉店。张一品大名鼎鼎,带皮,拆骨,汤宽,红烧羊肉闻名浙北。他们就想到此品尝羊肉面。当他们在油迹斑斑的方桌前坐下,聊天,喝小酒,大快朵颐时,突然发现我不见了。这成了一顿错愕不已的中餐,他们方寸大乱,纷纷出门,四处寻找。
一个连懵懂都说不上的孩子,走丢了。事后人们好奇地谈论我,我却一无所知。我没有存储任何的记忆,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把世界丢在一边。我爸和他的那拨朋友心急火燎,尤其是我爸,我想,世界快要在他面前崩塌了。他肯定充满懊恼、自责,甚至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他心乱如麻,语无伦次。他无法回家了,无法面对结果,面对家人。他们一群人在零亂的脚步声里疯狂地走街串巷,据说找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在一条小弄里,把我幸运地捡了回来。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没有被找回,命运又会如何?我会不会是个流浪汉?会不会寄居于一户陌生的人家?或者,会不会可能过早地夭折?……总之,这完全是另一种生活,不能想象,但生活中这样的偶然时常都在发生。可以这样说,我曾在新市迷失,又迷途归航。
新市不仅留住了我这人,还把我的面貌留住,我小学毕业照是在这里拍的。
那日,得知要外出,兴奋溢于言表,我们一班人涌进一条狭小的船里。船被我们挤得严严实实,像装了一船的毛猪。我们在里面骚动,喧哗,有的坐,有的站,指指点点,推推搡搡。我们乘的是挂机船。所谓挂机,外观看就像拖拉机,拆开后装在船尾,再安上桨。一阵摇动后,发出吼叫与黑烟,留下一片油迹后就在水上跑动了。从五泾出发,水面清蓝,河道大部分水域被水草占领,水草是农家的,都用竹竿和尼龙绳作着间隔。船儿经过含村、蔡界,时不时船儿会被拖住,挂桨片被水草缠住。有时,只好无奈停下,用竹篙撑开水草,勉强劈开水路。
鱼躲在水下,或许是平时寂寞的缘故,它们会和我们玩游戏,会猛地跃出水面,掀起团团水花和波纹。还有水鸟,它们藏在树枝或水草间,船一过,拍打翅膀逃遁而去。遇到幽静的河道时,水鸟更多,它们会从蔓延到河里的树丛里掠起,天女散花一样布满天空。水面偶尔还有蒸汽,清晨会把河道里的水汽提炼起来,弄成麻花状,一朵朵,一团团,一片片,像纱一样笼在上面。
一到新市,水面开阔,水草不见了。有大轮船驶过,高声鸣叫,财大气粗。我们这样的小船只好停下,静守着,待翻滚的水花平息,才敢上路。成群的水鸟在开阔的水面赛着技艺,运河上散落着拉纤的人们,长长的绳索串起船只与人。人拖着船,人在岸上走,船在水上行。幼年时,我曾乘手摇船与邻居一起去杭州卖小猪,猪叫声与桨声交织。我与小猪同眠。新市一过,水面开阔,大片的湖泊一块连一块。水色空濛,连水的颜色也深厚起来。碧波轻敲船侧,荡漾着,同行的人拿出纤绳,肩头一套,身子前倾,就背着船儿前行了。人用自身的力量砥砺着水力,抹平水的抗拒,劈开一条水道。对面是顺风的帆,帆影挪动,乘着风,与片片水光交织。 照相的地方有手绘布景、漂亮的帷幕,还有各种微妙的灯光。我们一班人进去后,就像是进了大观园,东看西瞧,不知所措。照相师傅很神气,跑前跑后指挥着。他把我们分成三排,第一排蹲,第二排坐,第三排站。老师最重要,位于中心位置。各就各位后,便安静了。大家屏住气,不吭声。照相师傅钻进机器里,外面包裹一块大布,他就躲在黑布里。黑布在动,一只手露在外面,招着。他说,“不要眨眼,听——一二三。”
猛地眼前一亮,一道闪电划过。师傅说好了。
大伙散开。我却在想,刚才好像眨了眼,因为眼前黑了一下。回程的路上,甚至到家了躺在床上,还在想着眨眼的事。眨眼的话,我就成了瞎子。还好,照片印出来,没成瞎子。2015年初夏,我和一群同学去崇德镇探望小学班主任许梅方,许老师拿出珍藏的照片。那是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时间让这三排人变得异常陌生。上面有一行印出来的字:“五泾完小第七届全体师生合影。76年4月15日”。
我在最边上,矮小,人瘦得像根大葱。
三
小火轮上整个上午都是在嘈杂与烦闷中懒洋洋度过的。我不断地喝着茶、吸烟,往嘴里塞零食。抓起书,扔下书,又抓起书。左边靠窗位置上两位青年农民的打赌声越来越响,所下的赌注也已经从一根外烟上升到一张新鲜羊皮……这时,汽笛嗡嗡地响了,船缓缓靠岸,我被无边的扁担箩筐和脚穿崭新皮鞋的农民推挤着不由自主朝前走去。那种鸡飞人喊、争先恐后的凶险场景,即使是在我挤出人群,靠在码头对面的一堵贴满花花绿绿的伪劣广告的墙下休息时,还免不了有些心有余悸。
这是诗人柯平1982年1月1日去新市会诗友的情景,杂乱,原始,又真实。写在他的《逝水流过新市镇》中。
说到新市的轮船,不得不提到苏杭班。我没有乘过苏杭班,但蘇杭班的大名却时有耳闻。这班船从苏州到杭州,途经吴江、平望、盛泽、桃源、乌镇、练市、含山、新市、塘栖等地,把江南的一堆古镇给串联了起来。这其中,新市便是一个大站。荆歌在他的《怀旧的苏州》中写道:“1979年的下半年,我在桃源中学当实习老师。我在那儿实习的时候,往返于学校和家中,都是乘坐苏杭班轮船。这轮船,在苏州与杭州之间,沿着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晃动的钟摆一样,来来去去。这艘在天堂之间航行的船儿,船舱里是十分热闹的。长条的板凳上坐满了旅客,旅客与旅客之间,则摆满了行李……”
有个叫苏迷的人是这样描写当年的苏杭班:“船航河上,水波荡漾,旅客喝茶吹牛消磨时光。这时,船舱里的喇叭开始轮番播放苏州、上海、杭州戏曲。从苏州开的船播放苏州评弹,只放几首开篇。《杜十娘》是必定要放的,乘客很是惋惜杜十娘嫁了薄情郎。放蒋月泉经典开篇《夜探》,许多乘客会跟着唱。杭州方向过来的船往往播放绍兴戏,‘小别重逢梁山泊,他叫我三分欢喜七分悲’……”从中可见水上日子的欢腾、热闹与缠绵。
新市是座水上的镇子。水萦绕镇子,水是镇子的舞台,镇子生在水上。水与镇子互动互生。但这水也有变化,它也并不是永远清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夏天悄然而至,我们在河中嬉戏、欢腾、狂欢时,新市就会给我们带来意外。二十多年前,我曾在一篇《哭泣的五泾》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也有大鱼出现的时候,那是新市厂里放污水时。污水一放,那些鱼就笨了,呆了,一个个浮到水面。现在我们都懂这叫污染,那时不懂,看到鱼浮出水面大家拍手称快,奔走相告。提鱼枪的,拿网兜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河岸上到处都是人。鱼多,人也多。那些鱼像喝醉了一般,傻乎乎地,一沉一浮,动作慢得像老人。鱼枪从岸上高高地抛落,一条条鱼被揪上岸来。
我们都把这叫做“泛水”,大家盼望“泛水”,期待天天“泛水”。这是小镇狂欢的日子,人人的脸上都是欢笑。鱼太多了,多得吃不了,于是有人就开始腌鱼。“泛水”常常在夏天,夏天腌不了鱼,好些鱼就被白白地扔掉。
我曾经发现了一条鲤鱼。这条鲤鱼让我惊呆,鱼很大很大,在水草丛里,有一米多长。提着鱼枪,我的手在抖,这一枪下去会怎么样呢。抖了一阵子后,我决定去叫我爸。我爸匆匆地赶来,当他举枪时,手也抖。他大叫一声,鱼枪落水。只看到一个巨大的水涡。鱼儿发怒了,哗地掀起水花。鱼枪断了,鱼儿不见了。
这是我在这条河里见过的最大的一条鱼。这已经不是鱼了,是鱼精啊。我不知道这条鱼后来怎么样,是死,还是活?关于这个问题,童年的我想了无数遍……
新市在五泾的上游,它的污水会毫不留情地流过五泾。
让我惊愕的是,当时的污染竟与我们的欢乐同在。我与我的童年伙伴尽情作乐,玩水抓鱼。
四
“新市古称仙潭,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又因水被分割成18块,再由架在河面上充满浓郁水乡情调的72座桥梁连成一片,36条各具特色的弄堂贯穿于街市之间,构成典型江南水乡的格局。”在一本湖州历史资料中是这样描述新市的。
穿过镇子,七拐八弯进弄堂,像迷宫一样。每条街每条弄都是相似的。出现一座古桥,横卧着,站在桥头便能看到学校,门牌上写着:德清县第三中学。
那是1983年的深秋,我在这所学校里做实习老师。
这回去新市,我乘坐的是大轮船,绿色,铁皮外壳。轮船正气、开阔,汽笛一拉,水波都会荡漾。有一年,我读《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写到了轮船,我想我乘的轮船也是如此,看水花翻起,激荡两岸,在水波里缓慢前行。我甚至想象自己坐的轮船与马尔克斯的轮船重叠,我穿行在哥伦比亚的丛林里,而马尔克斯则行驶在杭嘉湖平原之上。当年,从湖州开往新市,载了嘉兴师专中文系812班十余名同学。登船那一刻,我紧张,连背脊都僵硬。原因是我即将登上讲坛,我患有口吃,对讲话结巴而又将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来说,真是如坐针毡。越紧张,越口吃,坐在船舱,我的心也像在船后翻起的浊浪,一片浑沌。当新市的镇景出现时,我真想变成一只水鸟,插上翅膀,远走高飞。我恍惚,不自信,心里的撞击无休无止。 校舍在一片老区里。四周挨着民居,低矮的房舍间辟出一个土操场,边上立了高高的旗杆。哗哗飘扬的旗帜后便是一排教室。办公是在简陋的老屋,青砖面墙,青苔蔓延到窗角,木头窗子风一吹摇摇欲坠。电铃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操场顿时变了天地,学生们在这里追逐、奔跑,甚至打架。等电铃再次响起,宁静即刻降临。除了偶尔琅琅书声,院子里鸦雀无声。
去年,季良通过手机给我传来几封信。其实,我真的想不起曾经写过这些信,岁月有时就是这样折磨人,做过的事连自己都忘了。他当年在湖州市区实习,我在新市,交流就靠这一封封书信。其中有一封是写这次实习的,信是这样的:
这里的情况很平常,我们刚到这里,街上、学校都有点脏。我们十个人住一个大寢室,刚进去时简直是个垃圾桶。两个女同学没有寝室,与两位老教师同住。
上星期,实习组与德清三中校队进行了篮球赛,结果很不幸,输了。我们想在足球上赢回来,可是他们不大会踢球,结果没有比成。
我与诗人鄢子和到外面喝了两次酒。实习带队老师太保守,我们做每件事他都要说几句。
我那个班的班主任和实习指导老师极好。那个班可谓泾渭分明,有几个聪明的脑袋,也有几个常犯迷糊……
天凉后,我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操场上,时不时会聚来一股风,打着转,跟随尘土飘扬。寢室在校本部,隔了一条小河,我们每天都要数次穿过这河上的老桥,还要通过一条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弄堂。桥边每天都是忙碌的,有骑车上班的居民,也有提着热水瓶排队打水的人们,更有街边蹲着的卖蔬菜、鸡鸭的农民。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我的第一堂公开课,后排放了凳子,老教师一长排,听我上台宣讲。
紧张在一分一秒地吞噬我,不过,还好,我居然没口吃。
其实,我有独家秘訣,只要说普通话,口吃一般都会消失。我一直找不出这其中的原因,或许是心理,或者是某种暗示。那日,我的心一直在上下跳舞,听不到其他声音,连自己的声音也是变异的。当上完第一堂公开课,听指导老师说不错时,一口积压已久的气长长地吐了出来。
自信就是这样积累的,靠摸爬滚打得来。谁都会有第一次,谁都会紧张,但当你真的经历后,路途就会平坦起来。数十年后,口吃病被我神奇治愈,中间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反复,然而我明白是第一堂公开课奠定了我治愈的基础。
五
宋朝诗人杨万里从临安(今杭州)到建康(今南京)赴任,沿水路途经新市,写过两首《宿新市徐公店》。
其一是:“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其二是:“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其二入选到了小学教材,许多孩子都会背诵。诗里的情形与我认识的新市颇有几分相似,温馨,野趣,充满恬淡的江南水乡气息。
在故乡周边的几个镇子里,新市与我最有感情。
从五泾到新市,从来没有定时定点的公共交通工具。到我实习那会,居然有了变化。那天,一下课我呆住了,居然看到了爷爷。爷爷是搭航船过来的,他说航船新开通,他就急着赶来了。用挂机改装的航船串起了五泾与新市,每天一班船,上午来,下午回。
爷爷是中医,那会儿刚退休,退休后的他忙碌依旧,病人像跟踪器一样寻来,每天络绎不绝。爷爷穿中山装,深蓝色,还戴一顶有前沿的黑呢帽。这是他惯常的打扮,无论坐在诊所里,还是背着药箱行走在广阔的农村大地,都是这副打扮。这回,他手提网线袋,袋里晃出白色的搪瓷杯。他给我送来了蛋烧肉,红烧肉里还夹杂着十多个红沉沉的鸡蛋。我瘦弱,食物短缺,有这么一杯算是大营养了。
我带他到寝室,十几个人的高低铺里还散发着昨夜留下的人体味。爷爷话不多,他是专程来看我,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唯一的一次。我读小学,读中学,再到大学,记忆中他从未到过我的学校,每次都是我爸出面。我爸替我扛东西,做搬运,买这买那,有时还跟我挤一个床铺。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爷爷跟我不亲。爷爷可以说是最宠我的,自小到大,从没有训斥过我半句。临走前,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皱巴巴的皮夹,把一张钱塞进我羞怯的手里。是张十元的人民币,在当时也算笔大钱了。
午后,我送爷爷回码头。船泊在码头边,在流水与岸埠的中间架了块长长的跳板,跳板有弹性,我们依次上船。离开船还有一会,爷爷让我回去,怕耽误了年轻老师的正事。我被他哄着赶着上岸。舱里阴暗,人头在时明时暗的光线里晃动,有人弯腰把一担煤饼挑上船,一堆新买来的农具占领了船头。他站在农具堆里向我挥手。
航船只开了短短的个把月,因为分属两个不同的县,客源有限,不久就停航了。多年后,爷爷去世。那么多年过去,一提到新市,眼前就会有这一幕涌动。我与爷爷在新市那次短暂的交集,他唯一一次的探访,还有他那双在空中舞动着爱意的手。
码头上挥手的身影不只有爷爷,还有我的学生,那是我们实习离开时的一幕。临别前,镇机关的大礼堂里被歌声与笑声包围,师生联欢,一起唱歌跳舞。我班的学生表演了一首歌——《我爱米兰》,那是赞美老师的。童音嘹亮,幼稚,又真诚,那歌声穿越时空直到今天还会在我耳畔停驻。离开这天,艳阳陪着学生们一起欢送,我们十多个实习老师乘上回湖州的轮船。学生们都涌来了,蔚为壮观,说话,签字,留念,他们还硬要为我们提行李。码头上学生的面孔盖过了乘客的面孔,这里成了学生的海洋。
汽笛一声长鸣,船体晃动,载着我们的轮船驶离岸边。岸上都是挥手的学生。我们都站到轮船的一侧,面朝学生。船动了,学生们跟着动,中间像有根绳子牵着。他们边跑边挥手,船后就像拖了一串长风筝。“老师,再见!老师,再见!”
船倾斜了,开船的师傅在大声地叫我们归位。我们舍不得,一个个眼含热泪。
学生们扯着嗓子,就这样追啊追。一直追到轮船远去,看不见彼此。
六
新市是水运重镇,曾经这条水上的“高速路”四通八达。 早在清末民初,新市就出现一种比较先进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快班船”。清同治十三年(1874)上海招商局新开沪杭班客轮途经新市,百姓大开眼界,头一次见到轮船。宣统元年(1909)十月,新市慎康钱庄经理程通林等开办“杭湖德新轮船”航线,为湖州境内首家商办轮船公司。民国十二年(1923)八月,“和记轮船局”永和汽轮为镇上第一艘直达省城的轮船。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本地人开办翔安轮船公司,购置三艘木质轮船,开辟杭湖、申新、新嘉三条客运线。
据记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市就有航船达三十
八艘,可通向苏州、湖州、杭州、震泽、嘉兴、长安、德清、双林、乌镇、练市、崇德、埭溪、菱湖、三桥、上柏、武康、洲泉、善琏等三十多个城镇。航船分别停在小南栅、北栅、大南栅、陈家潭、西河口、利通桥等地。当地有句谚语:“东南西北栅,航舶处处扎。”
然而,轮船终究被时代洪流无情淘汰,现在河中已见不到客运轮船的踪迹,坐轮船的那份舒适、缓慢与自在再也找不回来了。站在新市运河边,眺望这条略显浑浊的河流,著名的苏杭班曾经从眼前驶过,现在则消失在了浩渺的历史时空里。
那时候苏州人的心目中,杭州是座浪漫的城市,西湖是和爱情有关的风景。正好距离苏州不远,时间和经济上都紧凑,所以新人都去杭州。大部分是办好喜酒,利用婚假旅行。也有生活节俭的人家,也不摆喜酒了,就散一下喜糖,新人去一趟杭州,那时候称之为旅行结婚。苏州到杭州也通火车,当时要节外生枝地绕一下上海。轮船价值节省,而且晚上的时间本来是用来睡觉的,所以绝大一批苏州人选择苏杭班,苏杭班见证无数苏州人夫唱妇随的开始。
这是陶文瑜在他的《苏杭班》里记录的情形,文字里流淌出新婚蜜月的喜气与骄傲。这条水路上曾经有过浪漫与温馨,水波声里同样编织着人们的向往与憧憬。
不过,历史在让水运退出舞台的同时,又让新市增添了一个新的功能。
2020年12月23日,杭州第二绕城高速通车,新市就成了这条高速上的一个枢纽。杭州新闻是这样报道的:“以杭州为中心,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犹如一弯新月环抱起杭州西北部,自练杭高速新市枢纽出发,一路向南经莫干山山麓、良渚遺址外围,跨越富春江后穿越龙门山脉,直抵杭金衢高速直埠枢纽南侧……从德清新市出发,一路向南,江南水乡、千年名山、千古名镇的百里风光尽收眼底,龙门古镇、莫干山、鲁迅故里等多个4A级以上景区一路相随,一条‘黄金旅游专线’高速、全域美丽经济交通走廊由此诞生。”
七
喝完熏豆茶,我们在镇上闲逛,走桥又串巷。
季良把照片发到了大学同学群里。平时寂静的微信群里一下子炸开了,热闹纷呈。有抱怨的,有嫉妒的,也有期待的。“你们怎么不叫一声?”“你们怎么可以独自去呢?”……新市,这个我班同学曾经实习的地方,在时光的反哺下,竟有一股魔力般的吸引力。
当年,那群实习的师专生提着铺盖与书本涌进新市,其时沿袭数百年的古镇风貌依然存在。长胡同,短巷子,桥与石板路交织,密密麻麻,幽深又寂寥。河水缓淌,河埠上还有洗刷马桶的身影。街角边,人们摇动扇子在生煤球炉,一家人散在夜晚的空地里纳凉,街角工厂里的机器则在不停地轰鸣……这次实习还有一段传奇与收获,我们中的两个同学谈起了恋爱,最后在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中组成了家庭。
在另一家茶糕店前,我停下脚步。排队的人比前面稍少些。等了十几分钟,热腾腾的茶糕在吆喝声中出锅,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一块块方糕里散发着肉香。打包,装盒,作为送给季良夫妇的礼物,半天的旅程也接近尾声了。
车子缓缓离开镇子。除了镇中央那块略显灰暗的传统街区,镇子的四周像藤蔓一样正在长高,眼前是新的房子、新的道路,还有新的人。然而,正是那一小片历史街区却时不时把我牵回去,牵回到时空中那片记忆的深处。与乌镇、西塘这些布景化的城镇相比,我更喜欢这里面的原汁原味,喜欢它的烟火气和世俗味……高楼像积木一样支撑起小镇的新高度,覆盖了原先低矮的街景。我脑中的实物在不停变换,时实时虚,时近时远,不同的时光在这里交织共生。旧新市与新新市轮番登场,最后浑然一体。
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想,如果能在这里办一场聚会该有多棒。把当年师专的同学请来,也把当年的学生代表请来。离别近四十年,学生们也都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他们中应该有公务员、商人、医生、学者或者科学家。话当年,叙旧,重新擦亮那片珍藏的记忆,人生的美好与丰润不是由这些构成吗?
车轮向前,新市在我们的目光里一点点后撤,作着告别。
对这个镇子而言,我仅仅是个过客,但在我内心,始终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我与这镇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