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修复的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12只,肝右叶接受单次6 MV X射线20 Gy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肝损伤模型;随机分成2组,干预组注射雄性大鼠BMSCs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肝脏中性别决定基因Y(SRY)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阳性表达.结果 两组大鼠肝右叶组织中均可见汇管区炎性反应及肝实质细胞的损伤,但干预组的损伤程度比对照组轻.干预组大鼠肝右叶中检测到的SRY阳性细胞多于肝左叶(t=3.77,P<0.05),α-SMA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t=2.25,P<0.05).结论 单次20 Gy照射可以造成大鼠肝右叶急性放射性损伤;SRY阳性细胞可以被征募到大鼠的放射性肝损伤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轻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超大剂量γ射线离体照射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量效关系,建立双+环(dic+r)大剂量-效应曲线.方法 外周静脉血样采自3名健康男性,经60Co γ线(0~50 Gy,剂量率2.35 Gy/min)照射.采用即刻加秋水仙素的微量全血法,分别培养52、72及96 h.计数有丝分裂指数(MI)、双着丝粒体(dic)和环(r)畸变数,拟合dic+r剂量-效应曲线,对2例受大剂量照射的事故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明确规定了此方面的技术规范.这项国家标准是在1987年原施行标准版本基础上修订,于2005年10月正式实施的。
期刊
目的 研究^60Coγ射线照射后人淋巴母细胞(AHH-1)及其旁效应细胞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FHIT基因在电离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方法旁效应细胞模型的制备:分别用不同剂量(0、2和5Gy)^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后,立即离心,将直接受照细胞与未受照细胞共同培养于Transwell中,此未受照细胞为旁效应1组;另将直接受照细胞培养液转移至未受照细胞培养瓶中形成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射线引起大鼠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为放射性骨坏死特别是放射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137Cs γ射线(30 Gy)体外局部单侧单次照射大鼠股骨头,受照后2、6和12周取双侧股骨头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照后2周骨髓间充质干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离培养,观察BMSCs增殖和集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