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初,朱彝尊对《乐府补题》的大力推广,使得咏物词重新占据词坛重要地位。同時朱彝尊推崇姜夔词的“醇雅”风格,标榜姜夔词为词之模范,开启清代词人学姜夔之风潮。本文从朱彝尊咏物词出发,探讨其对姜夔词“醇雅”风格的继承。
姜夔咏物词的“醇雅”风格,形成于多个方面。首先源于其作词炼字炼句,辞微旨远,寄托遥深,源于姜夔在词中所寄托的醇厚雅洁的情感。姜夔一生漂泊无依,几乎靠朋友接济度日。纵然清贫苦涩,一生寄人篱下,但姜夔从不攀附权势,始终保持着高雅志趣、清白人格。就如刘乃昌先生所说“姜夔的清苦阅历和高洁品格,深刻地烙印于他的词作中,他的人品和词品是高度契合统一的。”[1]其次源于其巧妙稳妥的用典。再者源于其词中冷寒意象的运用和清空意境的塑造。最后源于其所咏之物的高雅品质,姜夔二十多首咏物词中,主要以咏梅为主,兼以咏荷、咏茉莉等花卉,而梅、荷等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高雅的代名词。
一、情感
在朱彝尊的部分咏物词中,同样也寄托着其醇厚的情感,如《长亭怨慢·雁》:
结多少、悲秋愁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寒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在秋天寒冷的北风中,一群大雁结伴迁徙江南的画面,一个“愁”字点出“悲秋”主题。“紫寒”、“门孤”、“月冷”等冷寒意象的运用,创造了一种似姜夔词的“清冷”意味,同时也进一步点明北方气候的严酷。“恋”字说明了大雁对江南的向往和期待之情,为后面的失望埋下伏笔。“巧排作、参差筝柱”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雁飞翔的姿态形象。下片开始写到达江南后的辛酸。历尽艰辛来到自己满心期待的江南乐土,却不料仍是“惯惊移莫定”,惶惶不安,漂泊无定,这都是因为被江南的“败荷疏雨”而惊吓。接下来继续描写这群大雁在江南悲惨境地中的生活状态,无处落脚,辗转徘徊,耗尽气力,“无力低飘”。末句化用了张炎《解连环·孤雁》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写出了居无定所,彷徨无助的悲苦境地。在这首词中,朱彝尊做到了咏物而不滞于物,词句清雅,境界清空,寄托遥深,感情醇厚。《白雨斋词话》认为:“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2]张宏生说“我们细加体味词中感情,作者对群雁辗转流徙,无处安居的状况的描写,蕴含着发自内心的深悲积怨,其中应有他本人在亡国后‘短衣尘垢,凄凄北风雨雪之中’的凄凉身世在,也应有李自成亡明,清兵入关后流民南迁过程中的悲惨遭遇在。”不论是哪种说法,朱彝尊在这首词中以咏群雁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曲婉寄托,辞微旨远,的确做到了“醇雅”。再如其《疏影·秋柳》,看似全词都在写柳的外形、生长环境,然而在写柳之外又兼怀故人,并且寄托着故国沧桑之感。整首词感情层层递进,韵趣深远,风格醇雅。
二、用典
姜夔词“醇雅”特征的塑造还离不开其在词中妥帖的用典。用典故来表达情思,更利于词的“雅”化。如其咏梅名作《疏影》,词中典故密实,且多化用前人诗句,抒情十分隐蔽含蓄,词境空灵动荡,却又内涵丰富。再看朱彝尊《满江红·塞上咏苇》:
“绝塞凄清,又谁把、秋声留住。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琴瑟乍惊心欲碎,茫茫不管愁如许。伴西窗、灯火坐黄昏,萧萧语。催一夜,茅檐雨。搅一片,霜林杵。为伊想遍了,别离情绪。酒渴三更人散后,月明千里鸿飞处。梦沧江,添个钓鱼船,风吹去。”
此词咏芦苇。“前三句化用钱珝《江行无题》:‘人居芦苇岸,终夜起秋声。’接下来‘斜阳外’三句,化用王昌龄《出塞曲》:‘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末句用文天祥《山中》:‘沧州棹影荻花凉,欸乃一声江水长。’”[3]用典妥帖,又让人察觉不出,可见朱彝尊对典事运用之灵活。但是朱彝尊用典与姜夔又有区别——读者即便不知这些典故,也不影响阅读。而姜夔依托典故来表达内心或刻画物象,若不知晓姜夔词中所用典故,就会妨碍读者对其词作的理解和欣赏。王国维评价姜夔词说:“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4]在这一点上,朱彝尊似乎比姜夔更高一筹。
三、意象
姜夔词最为典型的两种意象便是“冷月”和“冷香”,这种冷寒意象有利于姜夔营造“清空”意境,同样也有利于其词“骚雅”审美特征的塑造。如《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飞雪)“十亩梅花作飞雪,冷香下、携手多时”、《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杨柳夜寒犹自舞”、《念奴娇》(闹红一舸)“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等,冷寒意象带来的寒冷体验,利于读者感受词作的清冷意味,从而达到“清雅”的境界。朱彝尊在其咏物词中很明显的继承了这一点,如“绕菱根荇带,冷香飞逐”(《满江红·西湖荷花》)、“一任冷香吹梦”(《绮罗香·康熙丁丑六月舍南池上红莲作并头花赋以纪异》)、“云母屏风、水晶帘头、冷光交处”(《水龙吟·白莲》)、“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满江红·塞上咏苇》)等。
四、题材
除此之外,朱彝尊在咏物词题材上对姜夔也有所继承,例如咏荷梅、咏荷花、咏柳等,这些皆是具有“雅”意味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咏物词的“醇雅”化。但朱彝尊咏物词在题材是上对姜夔更是有所突破,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花卉之外,朱彝尊还咏天气雨雪、生活器物、动物、果蔬等,其中有些较有新意,如咏果蔬的,有茄子、西瓜、冬瓜,南瓜等;咏动物的,有鹭鸶、鸭、大象、骆驼、黄鼠狼、猫、蛤蜊等等,都是前人咏物词所未曾涉及到的领域,暂且不论这些是否是朱彝尊的无聊之作,但从客观上来说拓展了咏物词题材,說明了朱彝尊对咏物词的发展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朱彝尊的咏物词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前后期的咏物词可谓是大不相同,但是至少在其前期所作的如《长亭怨慢·雁》等词作中继承了姜夔咏物词的“醇雅”风格,这一点我们是不能不予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刘乃昌著.姜夔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1月.第3页.
[2]严迪昌著.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第250页.
[3]张宏生.朱彝尊的咏物词及其对清词中兴的开创作用[J].文学遗产.1994年06期.第104页.
[4](清)王国维著;彭玉平评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3月.第113页.
姜夔咏物词的“醇雅”风格,形成于多个方面。首先源于其作词炼字炼句,辞微旨远,寄托遥深,源于姜夔在词中所寄托的醇厚雅洁的情感。姜夔一生漂泊无依,几乎靠朋友接济度日。纵然清贫苦涩,一生寄人篱下,但姜夔从不攀附权势,始终保持着高雅志趣、清白人格。就如刘乃昌先生所说“姜夔的清苦阅历和高洁品格,深刻地烙印于他的词作中,他的人品和词品是高度契合统一的。”[1]其次源于其巧妙稳妥的用典。再者源于其词中冷寒意象的运用和清空意境的塑造。最后源于其所咏之物的高雅品质,姜夔二十多首咏物词中,主要以咏梅为主,兼以咏荷、咏茉莉等花卉,而梅、荷等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高雅的代名词。
一、情感
在朱彝尊的部分咏物词中,同样也寄托着其醇厚的情感,如《长亭怨慢·雁》:
结多少、悲秋愁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寒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暮。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在秋天寒冷的北风中,一群大雁结伴迁徙江南的画面,一个“愁”字点出“悲秋”主题。“紫寒”、“门孤”、“月冷”等冷寒意象的运用,创造了一种似姜夔词的“清冷”意味,同时也进一步点明北方气候的严酷。“恋”字说明了大雁对江南的向往和期待之情,为后面的失望埋下伏笔。“巧排作、参差筝柱”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雁飞翔的姿态形象。下片开始写到达江南后的辛酸。历尽艰辛来到自己满心期待的江南乐土,却不料仍是“惯惊移莫定”,惶惶不安,漂泊无定,这都是因为被江南的“败荷疏雨”而惊吓。接下来继续描写这群大雁在江南悲惨境地中的生活状态,无处落脚,辗转徘徊,耗尽气力,“无力低飘”。末句化用了张炎《解连环·孤雁》中“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写出了居无定所,彷徨无助的悲苦境地。在这首词中,朱彝尊做到了咏物而不滞于物,词句清雅,境界清空,寄托遥深,感情醇厚。《白雨斋词话》认为:“感慨身世,以凄切之情,发哀婉之调,既悲凉,又忠厚。”[2]张宏生说“我们细加体味词中感情,作者对群雁辗转流徙,无处安居的状况的描写,蕴含着发自内心的深悲积怨,其中应有他本人在亡国后‘短衣尘垢,凄凄北风雨雪之中’的凄凉身世在,也应有李自成亡明,清兵入关后流民南迁过程中的悲惨遭遇在。”不论是哪种说法,朱彝尊在这首词中以咏群雁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曲婉寄托,辞微旨远,的确做到了“醇雅”。再如其《疏影·秋柳》,看似全词都在写柳的外形、生长环境,然而在写柳之外又兼怀故人,并且寄托着故国沧桑之感。整首词感情层层递进,韵趣深远,风格醇雅。
二、用典
姜夔词“醇雅”特征的塑造还离不开其在词中妥帖的用典。用典故来表达情思,更利于词的“雅”化。如其咏梅名作《疏影》,词中典故密实,且多化用前人诗句,抒情十分隐蔽含蓄,词境空灵动荡,却又内涵丰富。再看朱彝尊《满江红·塞上咏苇》:
“绝塞凄清,又谁把、秋声留住。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琴瑟乍惊心欲碎,茫茫不管愁如许。伴西窗、灯火坐黄昏,萧萧语。催一夜,茅檐雨。搅一片,霜林杵。为伊想遍了,别离情绪。酒渴三更人散后,月明千里鸿飞处。梦沧江,添个钓鱼船,风吹去。”
此词咏芦苇。“前三句化用钱珝《江行无题》:‘人居芦苇岸,终夜起秋声。’接下来‘斜阳外’三句,化用王昌龄《出塞曲》:‘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末句用文天祥《山中》:‘沧州棹影荻花凉,欸乃一声江水长。’”[3]用典妥帖,又让人察觉不出,可见朱彝尊对典事运用之灵活。但是朱彝尊用典与姜夔又有区别——读者即便不知这些典故,也不影响阅读。而姜夔依托典故来表达内心或刻画物象,若不知晓姜夔词中所用典故,就会妨碍读者对其词作的理解和欣赏。王国维评价姜夔词说:“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4]在这一点上,朱彝尊似乎比姜夔更高一筹。
三、意象
姜夔词最为典型的两种意象便是“冷月”和“冷香”,这种冷寒意象有利于姜夔营造“清空”意境,同样也有利于其词“骚雅”审美特征的塑造。如《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飞雪)“十亩梅花作飞雪,冷香下、携手多时”、《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杨柳夜寒犹自舞”、《念奴娇》(闹红一舸)“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等,冷寒意象带来的寒冷体验,利于读者感受词作的清冷意味,从而达到“清雅”的境界。朱彝尊在其咏物词中很明显的继承了这一点,如“绕菱根荇带,冷香飞逐”(《满江红·西湖荷花》)、“一任冷香吹梦”(《绮罗香·康熙丁丑六月舍南池上红莲作并头花赋以纪异》)、“云母屏风、水晶帘头、冷光交处”(《水龙吟·白莲》)、“斜阳外,寒沙摇漾,乱山无主”(《满江红·塞上咏苇》)等。
四、题材
除此之外,朱彝尊在咏物词题材上对姜夔也有所继承,例如咏荷梅、咏荷花、咏柳等,这些皆是具有“雅”意味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咏物词的“醇雅”化。但朱彝尊咏物词在题材是上对姜夔更是有所突破,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花卉之外,朱彝尊还咏天气雨雪、生活器物、动物、果蔬等,其中有些较有新意,如咏果蔬的,有茄子、西瓜、冬瓜,南瓜等;咏动物的,有鹭鸶、鸭、大象、骆驼、黄鼠狼、猫、蛤蜊等等,都是前人咏物词所未曾涉及到的领域,暂且不论这些是否是朱彝尊的无聊之作,但从客观上来说拓展了咏物词题材,說明了朱彝尊对咏物词的发展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朱彝尊的咏物词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前后期的咏物词可谓是大不相同,但是至少在其前期所作的如《长亭怨慢·雁》等词作中继承了姜夔咏物词的“醇雅”风格,这一点我们是不能不予以肯定的。
参考文献:
[1]刘乃昌著.姜夔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年1月.第3页.
[2]严迪昌著.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第250页.
[3]张宏生.朱彝尊的咏物词及其对清词中兴的开创作用[J].文学遗产.1994年06期.第104页.
[4](清)王国维著;彭玉平评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3月.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