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平地与山尖,無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唐代诗人罗隐的《咏蜂》,是山西吕梁市石楼县小蒜镇高家岔村第一书记刘香梅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诗中形象描述了她一直崇尚的辛勤劳动、团结致富的品格。在高家岔村村民们的心中,他们的第一书记就像诗中所描绘的蜜蜂一般,为村里的脱贫致富辛勤地奋斗在第一线。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第一书记,刘香梅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
刘香梅一直坚持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首选途径。经过研究,她发现高家岔村非常适合建立大型养蜂基地。从此,她开始不畏困难、昂起头带领村民走上养蜂产业脱贫的艰辛道路。
贫困村要大改造
2016年2月,被单位委派到石楼县高家岔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香梅,首先做的就是改善了村委的环境条件。
“在我驻村以前,村委只有简陋的三孔窑洞,没有任何办公设施。”刘香梅对《科学导报》记者说,“针对现有的组织建设情况,我积极参与村委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改善村委的工作环境,加强组织建设。我们通过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作,先后投资8万余元对支部、村委环境和办公设备进行了改善,随着村里基层组织的健全,精准脱贫的步伐终于迈开了。”
据村民回忆,在重建村委时,即使是烈日当头,刘香梅都会亲自督促施工进展。从选材到建设,很多时候她都亲力亲为,在村委干部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随后为了发展产业技术,刘香梅开始对村民进行专业教育,强培训,提素质,从而推动贫困户脱贫。为了实现村民就业本土化,让村民既赚钱又顾家,保障村民安居乐业,她自己首先努力学习了专业技术。到后来,村民有什么专业问题都会请教她,而她总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有了技术的支撑,村民有了营收的能力,这为打造农村和谐幸福奠定了基础。此外,村民们还积极参加养蜂、养牛技术培训,通过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技能和产能。
万事俱备,刘香梅开始发展养蜂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刚开始,为了做好精准的扶贫规划,她走进村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与村民们交流。有些村民情况特殊,刘香梅还会想出对该家庭更适合的脱贫思路。到如今,说到刘香梅,老支书还会竖起大拇指:“刘书记虽是个女娃子,但干起工作来能吃苦、不怕累,一点不比男人差。”
村里来了“蜂书记”
2018年2月2日,是高家岔村贫困户值得庆贺的一天。他们首获第一笔分红资金,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和不尽的感激。这都得益于刘香梅“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思路和她坚持不懈发展养蜂业的坚强信念。
起初,对刘香梅提出的建立养蜂基地的想法,村里一些老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怀疑这位城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对他们村的情况不了解,担心本来是想以产业脱贫,最后反而变成以产业更贫了。
刘香梅深知村民的疑虑,对反对声音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一次次地对这些村民讲解他们建立养蜂基地的可行性。慢慢地,村民们看到刘香梅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便都开始积极响应。
高家岔村的养蜂业已经日渐成熟。刘香梅告诉记者:“惠民养蜂专业基地占地3500平方米,合作社成员由50多户贫困户组成,扶贫单位和镇政府共同投入资金约50万元。目前购置蜂箱220箱,以承包的方式承包给7户村民,每年共收取蜂蜜3吨,三年后交回所承包蜂箱。所得利润的2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集体支出和所有村民福利支出;利润的20%用于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利润的60%由参与经营的贫困户按人口进行分配,提高贫困户的年经济收入。”显然,她曾经对高家岔村村民所承诺的脱贫致富,正步步成为现实。
为了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年底分红,刘香梅积极寻找销售路径,一是走进山西省2017年农产品展销会,通过现场展销以及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各家媒体推广蜂蜜产品;二是利用人寿公司的客户平台销售;三是以批发零售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总之采取多管齐下,政企市场联动,确保产得出、销得了、能致富。
贫困户残疾人郭文义拿着分红资金,笑得合不拢嘴,直夸党的扶贫政策好,感谢中国人寿扶贫队,感谢第一书记。
贷出脱贫新道路
最初刘香梅对建设养蜂基地的资金问题很苦恼。她从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2016年以来,扶贫小额信贷是国家给予贫困户的特惠金融扶贫政策,是最接地气、最能使贫困户有获得感的金融扶贫手段,能满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刘香梅这个新潮的想法被大伙儿连连称赞,贫困户积极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贷款人数9人,贷款金额38万元,贫困户通过金融政策的资金支持,发展养蜂、养牛、养猪等多种产业,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这9户贫困户年收入均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按期全部脱贫。
刘香梅给了村民值得期待的未来,而她也非常欣慰自己有机会能帮助高家岔村脱贫。两年来,她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领导的支持,离不开所在镇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村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刘香梅说,“俗话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沉下身子,深入村子,探索路子,寻求法子,调动一切力量,带领全体贫困户以发展产业为主要脱贫路子,为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日子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刘香梅一直坚持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首选途径。经过研究,她发现高家岔村非常适合建立大型养蜂基地。从此,她开始不畏困难、昂起头带领村民走上养蜂产业脱贫的艰辛道路。
贫困村要大改造
2016年2月,被单位委派到石楼县高家岔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香梅,首先做的就是改善了村委的环境条件。
“在我驻村以前,村委只有简陋的三孔窑洞,没有任何办公设施。”刘香梅对《科学导报》记者说,“针对现有的组织建设情况,我积极参与村委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改善村委的工作环境,加强组织建设。我们通过与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合作,先后投资8万余元对支部、村委环境和办公设备进行了改善,随着村里基层组织的健全,精准脱贫的步伐终于迈开了。”
据村民回忆,在重建村委时,即使是烈日当头,刘香梅都会亲自督促施工进展。从选材到建设,很多时候她都亲力亲为,在村委干部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随后为了发展产业技术,刘香梅开始对村民进行专业教育,强培训,提素质,从而推动贫困户脱贫。为了实现村民就业本土化,让村民既赚钱又顾家,保障村民安居乐业,她自己首先努力学习了专业技术。到后来,村民有什么专业问题都会请教她,而她总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有了技术的支撑,村民有了营收的能力,这为打造农村和谐幸福奠定了基础。此外,村民们还积极参加养蜂、养牛技术培训,通过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技能和产能。
万事俱备,刘香梅开始发展养蜂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刚开始,为了做好精准的扶贫规划,她走进村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与村民们交流。有些村民情况特殊,刘香梅还会想出对该家庭更适合的脱贫思路。到如今,说到刘香梅,老支书还会竖起大拇指:“刘书记虽是个女娃子,但干起工作来能吃苦、不怕累,一点不比男人差。”
村里来了“蜂书记”
2018年2月2日,是高家岔村贫困户值得庆贺的一天。他们首获第一笔分红资金,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和不尽的感激。这都得益于刘香梅“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思路和她坚持不懈发展养蜂业的坚强信念。
起初,对刘香梅提出的建立养蜂基地的想法,村里一些老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怀疑这位城里派来的第一书记对他们村的情况不了解,担心本来是想以产业脱贫,最后反而变成以产业更贫了。
刘香梅深知村民的疑虑,对反对声音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一次次地对这些村民讲解他们建立养蜂基地的可行性。慢慢地,村民们看到刘香梅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便都开始积极响应。
高家岔村的养蜂业已经日渐成熟。刘香梅告诉记者:“惠民养蜂专业基地占地3500平方米,合作社成员由50多户贫困户组成,扶贫单位和镇政府共同投入资金约50万元。目前购置蜂箱220箱,以承包的方式承包给7户村民,每年共收取蜂蜜3吨,三年后交回所承包蜂箱。所得利润的20%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集体支出和所有村民福利支出;利润的20%用于扩大再生产,扩大经营规模;利润的60%由参与经营的贫困户按人口进行分配,提高贫困户的年经济收入。”显然,她曾经对高家岔村村民所承诺的脱贫致富,正步步成为现实。
为了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年底分红,刘香梅积极寻找销售路径,一是走进山西省2017年农产品展销会,通过现场展销以及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各家媒体推广蜂蜜产品;二是利用人寿公司的客户平台销售;三是以批发零售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总之采取多管齐下,政企市场联动,确保产得出、销得了、能致富。
贫困户残疾人郭文义拿着分红资金,笑得合不拢嘴,直夸党的扶贫政策好,感谢中国人寿扶贫队,感谢第一书记。
贷出脱贫新道路
最初刘香梅对建设养蜂基地的资金问题很苦恼。她从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2016年以来,扶贫小额信贷是国家给予贫困户的特惠金融扶贫政策,是最接地气、最能使贫困户有获得感的金融扶贫手段,能满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刘香梅这个新潮的想法被大伙儿连连称赞,贫困户积极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已累计贷款人数9人,贷款金额38万元,贫困户通过金融政策的资金支持,发展养蜂、养牛、养猪等多种产业,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这9户贫困户年收入均超过国家贫困线标准,按期全部脱贫。
刘香梅给了村民值得期待的未来,而她也非常欣慰自己有机会能帮助高家岔村脱贫。两年来,她通过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单位领导的支持,离不开所在镇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村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支持。”刘香梅说,“俗话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沉下身子,深入村子,探索路子,寻求法子,调动一切力量,带领全体贫困户以发展产业为主要脱贫路子,为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日子而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