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与变迁:许鞍华女性主义电影导论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港电影新浪潮中重要导演之一的许鞍华在其三十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始终关注社会,注重电影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表达,其众多作品中塑造了性格各异、命运不同的女性形象,本文对许鞍华导演1979年至2011年的电影创作进行梳理,截取其中的部分重要代表作品,并结合社会发展进程与导演经历,阐释其电影创作的发展阶段和阶段划分,并把握时代脉搏解析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关键词:许鞍华;女性主义;阶段划分;女性形象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2-7-3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旗手的女性导演,许鞍华以其女性独特视角关注着过往的历史、人间的飘泊、个人与城市的变迁,用细腻冷静的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塑造了众多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个性、年龄、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的女性形象,奠定了她在华语电影中“女性主义导演”的地位。许鞍华以女性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深切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悲剧命运,透露出许鞍华对女性的关怀与怜惜之情,以及对女性命运的冷静思考。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创作始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本文截取许鞍华导演重要代表作,依据这些作品划分时期,进行简要梳理并概述其创作历程。
  一、第一阶段:以《疯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新浪潮开端之作。
  纵观华语电影发展脉络,由许鞍华、徐克领衔的香港电影新浪潮无疑在电影史上留下重要一笔,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启了华语电影叙事风格的新探索,从中国传统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的表达进而转入现实主义题材中对宏大历史背景中的社会现实层面中小人物命运的挖掘。这一阶段的许鞍华,以其敏锐的视角把握着对香港社会的关注,以其冷峻的影像直触历史伤痕,追求客观冷静、真实性生活化的美学风格,拉开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序幕。
  其中《疯劫》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处女作。在此前四年,她就职于香港无线电视台,制作电视剧和专题片。影片《疯劫》取材于香港龙虎山一件真实的凶杀案。该片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于香港电影叙事的全新探索,其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多视点的叙事结构,独特的空间构成,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都体现了导演对电影叙事模式、功能、手法的全新探索,初步形成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风格流派。
  在这一时期里的许鞍华,接着创作了“越南三部曲”《撞到正》《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许鞍华创作主题多为社会热点问题,其在电影中对现实的控诉是动荡时代背景下的影像诉求,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与尖锐。这一阶段的作品均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香港社会巨变之下,由于历史原因或社会变迁导致的一部分社会成员处于漂泊无依的生存状态。此外,该阶段的许鞍华一直关注着社会敏感的政治问题。
  二、第二阶段:以《今夜星光灿烂》为代表的关注女性命运书写的女性题材影片创作。
  第二阶段中的许鞍华开始关注女性命运,与第一阶段相同的是其客观写实的叙事风格,而不同点,首先在于关注的态势不同,第一阶段的导演风格是客观冷峻的,而第二阶段的创作中则以导演女性的温情关注女性命运。这一阶段中,导演塑造的女性无论是其中的哪一位,都有着新社会女性对个体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体现出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深入人心,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解放已经势不可挡。这样一种女性与社会尖锐的矛盾被导演诉诸于影像,深入刻画的女性形象在客观的镜头中流露出导演许鞍华温情的人文关怀。
  《今夜星光灿烂》便是这一阶段影片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今夜星光灿烂》一片中,许鞍华用冷静写实的影像风格淡淡讲述着一段被伦理道德约束的师生恋,影片中林青霞饰演的大学生杜彩薇和林子祥饰演的已婚教授张英全相恋,最终张英全难以承受各方压力远赴英国。18年后,不知情的彩薇与张英全的儿子张天安相恋。周旋在张氏父子问的彩薇百般苦恼,最终彩薇决定抽离出这段畸恋,寻求新的出路。此片的故事焦点是杜彩薇的两段揪心的恋情,许鞍华生动刻画出由这两段不为伦理道德所接纳的恋情带来的复杂情绪,也引出对20年前恋情的无限追忆。从叙事角度上看,杜彩薇的旧情与新欢这两段叙事线索交迭出现,但又被导演处理得有条不紊,叙事流畅自然。
  随后创作的《客途秋恨》《极道追踪》等作品,描写的是新潮社会思想、主流文化下小人物的命运抗争,有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有社会命运的抗争,有爱情抗争也有亲情的摩擦。从社会发展角度上看,这一阶段的香港电影逐渐走向工业化成熟化,社会价值标准复杂化、多样化,电影创作的中心在于探索新社会形势下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碰撞,众多电影导演寻求新的创作观念,电影市场商业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都直接影响到导演们的创作。而许鞍华,依然将视角放在现实主义之上,视点开始倾注于女性命运的书写,这种书写不是单一层面的,而是以影片中的女性个体心理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矛盾缓和来探索社会对人物的影响。从侧面控诉社会是女性悲剧命运的主要诱因。
  三、第三阶段:以《女人四十》为代表的冷眼旁观现实社会中女性生存状态的新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许鞍华导演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笔者认为,判断一位导演创作是否成熟的依据在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审美风格是否延续至往后作品之中,是否形成独具特色的影像风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判断导演的创作已经趋于成熟。以《女人四十》为序幕的这一时期许鞍华导演的创作已经趋于成熟。最重要的判定因素,或者说是标志性因素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许鞍华导演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中找到了叙事主体——即女性,继续以其冷眼旁观社会现实的风格态势关注着与其自身性别相同的女性命运,女性生存的状态。
  《女人四十》被电影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许鞍华最优秀、最重要的女性电影。《女人四十》反映了和平环境之下中年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艰辛。导演许鞍华在《女人四十》中,把女主角阿娥塑造成坚强、独立、责任感强、工作能力强的形象。尽管面对来自家庭、事业、情感多方压力感到无奈与不安,却隐忍着独自承受,只有在四下无人之时才偷偷宣泄心中的压抑。   该阶段中的许鞍华,逐渐褪去犀利激昂的风格,转而以冷静思考的方式传达出其淡淡的哀伤。导演淡化影片中故事的矛盾冲突,淡化人物与命运的抗争,影片中的人物诉求不再是导演急于变现的焦点,而是用冷眼旁观态度,平静的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接近于纪录片式的影像美学风格,以此客观呈现当下女性的生存。
  这一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延续和升华,一方面许鞍华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如《半生缘》《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闲得炒饭》《桃姐》等,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多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关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底层女性物,侧重探讨其生存状态、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现象。
  女性命运的书写从《女人四十》这部影片开始得到确立,与关锦鹏、王全安等同样关注女性命运书写的男性导演相比,许鞍华自身的女性的性别优势决定了其作品的温情多余情色,其视角的女性化不在于对父权社会不公的抗争,也不在于推翻男权社会的道德制度,更不在于宣扬女性主义甚至是女权主义的社会主导观念的转变,而是在于冷眼的旁观,这种旁观是客观的,表面上是中性化的观察,而实际上却是彻彻底底的女性主义的表达。
  这一时期许鞍华电影中刻画了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等不同时期的女性,社会背景的变迁促使女性所遭遇的困惑各不相同,无论是面对工作与生活的困惑的老港人阿娥,或是天水围中守寡多年自力更生以维护薄弱的自尊的张母,或是富家雇工老无所依的漂泊的桃姐,这些女性都用隐忍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因为他们知道与其活活抗争生活的种种矛盾,不如在充满困惑的世界中温和面对,这才能在日益变迁的社会安身立命。
  四、时代脉搏的影像表达:许鞍华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
  “女性和电影”作为批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初发端以来迄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在世界妇女运动推动下,女性的政治意识经批判性地转向了电影方面。电影已经拥有了可以从性主义视点加以分析的为时不长的历史。这种意识的创立以及如此多可供分析的影片是前所未有的。电影作为一种建制的异质性在它初次遭遇女性主义时就表现出来了。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旗帜性导演,许鞍华从入行开始,始终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和人文主义的立场,对人的本体尤其是对女性予以深切的关注;同时又在朴实细腻的电影风格中融入了香港电影特有的观赏性特质,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影像结构,唤起观众的认同。
  上文中,我们透过许鞍华四部电影微观地分析她在电影上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考,而从这四部电影的时代发展宏观地分析,许鞍华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她在电影里所表现的女性观。
  在上世纪80年代《今夜星光灿烂》这一作品中,许鞍华以表达女性的爱情为主,着重表现当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勇敢及果断。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思潮传人华语电影界,女性主义掀起新的社会思潮,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独立和自主精神,事业和爱情上都有自己的追求,逐步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和附属,这可从《今夜星光灿烂》里,林青霞最后都离开了她所爱的两位男性,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看出。
  许鞍华在80年代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当代女性前卫的爱情观,到了90年代的《女人四十》开始便以女性作为电影的主体,脱离于单一的爱情观探讨,立体化地呈现女性在家庭、事业、爱情等多重角色。《女人四十》一片中,香港中年女性的生活处境深刻关注。影片以平民的视角和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中年女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危机,“特别是将其虽无能力改变现状但仍乐安天命的生命力准确地表现了出来,而且传达出了一个中年女人开始感受到生命将要步入晚年时的不安和顺从”。
  同一时期改编自张爱玲的作品《半生缘》,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女性处于传统封建社会的角色。即使受过教育、想追求自己爱情的女主角曼桢,但最终都屈服于传统社会。执著于原著对女性性格的另一种深刻表达:敏感细致、尖酸刻薄,这样的极致性格和残酷的现实环境,酿成了这段爱情和人性的悲剧,伤感基调贯穿始终。
  在表现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许鞍华常用的以画外音来进行时空转换剪接的叙事。其中《半生缘》是使用这种方式最多也最复杂的影片,画外音出现16次,有的是男女主角的旁白或独白,有的以信的形式出现,有的则是纯粹的旁白。特别是片尾一场戏利用画外音进行多重的时空交错剪接,有条不紊,简明流畅,在这里,许鞍华无疑将声音,包括说话、独白、画外音等在叙事结构上作了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到了近期的作品《男人四十》,许鞍华在描述片中的两位女性有很大的对立。梅艳芳就正好代表了传统女主内的思想,即使有事外出,都必须赶回家做饭,这正表示中年女性在女性主义发展下仍旧原地踏步,但到电影中最后,许鞍华让这位传统的妇女有一个小突破,就是她正努力学习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计算机,这反映了许鞍华认为女性寻求突破的根本在于自强不息的精神。而林嘉欣的角色就正好反映了新一代女性对于自己的前路十分清晰,面对爱情,她们独立自主,不受道德规约。
  五、结语
  纵观许鞍华在不同年代所执导的电影,尽管没有遵循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即由贬抑到打破典型,但她描写的女性都不约而同有以下的性格特征:坚强、独立、有责任感、有情有义、自主、能干、敢爱敢恨以及率直。这其实都是许鞍华心目中女性的典型,不论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或是新一代的社会里,许鞍华都会将这些特点赋予给电影中的女角。尽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女性的以上的性格特质是一种突破,但在许鞍华眼中,这些特点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两性社会属性逐渐模糊的今天,区分人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显得愈趋重要。这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性,人类不可能有单纯生物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既有生物性也有社会属性。实际上,在人类繁衍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社会性别体制,即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制度,它通过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作用,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端到逐渐关注女性命运再到深入的以冷眼旁观的态势书写女性命运,许鞍华的电影创作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它们是逐步发展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深化,均体现了许鞍华作为电影导演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追求。笔者认为,当下的香港电影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呈现,缺乏对社会尖锐问题的探讨和思考。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实质,不仅在于其叙事模式的突破,更在于现实题材的选择和社会问题的呈现。纵观许鞍华导演30多年以来的创作,其一直在关注当下,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反映尖锐敏感的社会现象,从女性的角度探寻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自身的影响。她成为为数不多的坚守香港电影新浪潮精神内涵的导演之一。
  许鞍华的电影,平淡中见悠远,沉静里含深意,调子总有些灰暗徐缓,却是将熄未熄的一炉碳,略略闪耀动人的火花。在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中,叙事节奏从容不迫,构图、布光及音乐都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人物刻画细致生动,电影语言表达含蓄,内涵上又充满了对社会民生和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许鞍华的电影中,以女性作为表达主体,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和人文关怀,对人的本体尤其是对女性予以深切的关注;同时又在朴实细腻的电影风格中融入了香港电影特有的观赏性特质,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影像结构,不断地唤起观众的认同。
其他文献
招贴是一种视觉传递的艺术,图形是招贴设计中的基础与关键。不同的图形在招贴设计中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视错觉图形、中国传统图形以及几何图形都已经被广泛运用到
主体分子的选择与合成工作对于得到新颖多样的氢键包合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本文中选取了具有氢键功能和完美几何构型的有机分子,辅以平面、非平面的多羧基有机物形成复合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对聚酰亚胺基体树脂、涂料和黏合剂有着越来越迫切地需求。而基于异构联苯二酐的聚酰亚胺又具有最优的热和机械性能,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复合材料领域的
通过对目前国内雕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当今艺术市场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应用型装饰雕塑人才的需要,面对机遇与挑战,探索一条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装饰雕塑人才的新路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学位
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多年沿用纯艺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基础课与专业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课程结束后学生不能再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中运用到基础课所学,导致知识链条断裂,无
本实验采用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Sepharose CL-6B亲和层析与分子筛层析从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蒜头果的种子里分离到一种高毒性的植物毒蛋白——蒜头果毒蛋白,得率为1.1%。蒜头
学位
平明会,这位年过半百的农场一员、普通共产党员,在平凡的人生旅途上,凭着对边疆的热爱,对事业、工作的执着追求,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农业第一线,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以朴实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