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名士多,或高古或闲逸冷峻疏朗,我欣赏的很多。但这些大师们总像与我隔膜着心肺,所以仰望最佳。其实,我最爱的,还是生活大师袁枚。
袁枚有张画像,妙极。留着长髯,穿着长衫,右手拿着两枝菊花,那手持的动作甚是飘逸,眼里散发出无限春光——袁枚到老都是对生活怀有极大热情的人。当过官:三年翰林,七年县令,入翰林院方20岁左右。造过园:他的随园曾名噪一时,风人雅士聚集之地。写过畅销书:《随园食单》《随园诗话》《子不语》。地道美食家:他写的菜谱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感情世界异彩纷呈:袁枚是典型双性恋,爱女人,也爱男人。他自称好色之徒:好色不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他每隔三四年娶回一房妻妾,真正艷福不浅妻妾成群。好山林之乐:67岁开始游山玩水,70岁三游三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还出游吴江。
他把每一天当成一生来过,每一天都鲜衣怒马。有的时候,怎么样过一天就是怎么样过一生。
有些人注定是传奇标杆,是别人活几生都不能追上的范本儿,袁枚便是。
乾隆十三年,袁枚辞官,这一年,他33岁,这一年他是七品县令。虽然古代不乏辞官归隐者,但袁枚辞官是为了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愿意均码状态过一生,那样的人生可以复制,而袁枚的人生不可复制。他甚至是心花怒放地辞了职,从此开始的人生是袁氏色彩的闲云野鹤又鲜衣怒马的生活。现在也有很多朋友辞职,然后去山里隐居——但比较袁枚的生活是天壤之别。如果说我真的羡慕一个人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袁枚——他把每一寸时光都过成了自己的良辰。
在他看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潭。五官皆享至臻。他的男欢女爱,他的声色犬马……还有他的风月雅集,每日里的流水席,往来皆名士,谈笑皆鸿儒。
而这一切,都在他的随园。
“随”字好。随意的随,袁枚一生都在暗合这个字的寓意。随心自在,甚至,他开创了一个诗派:性灵派。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好作品大多是性灵之作,这个性灵儿是他心底里流出来的自由,袁枚的心里,装着放浪不羁的种子,一旦发芽,便是洪荒蛮蛮。而随园便给了他施展的机会。
随园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旧址,破败不堪,一片荒凉。他花了300两银子买入,开始了自己最浪漫的设计——园子将西湖上的苏堤、断桥复制过来,按苏州园林的样子设计,藏书30万卷,晋唐禅帖无数,名砚无数……还有美人、美食、歌伎,这才是真正的大观园。
“开筵宴客,排日延宾,酒赋琴歌,殆无虚日。”而这些人中,你可以看到政客名流文人名士:林则徐、西江总督、皇亲国戚,这样又奢侈又有情调又别致的雅集常年都有——袁枚喜欢热闹、热烈,这样的人对生活有着永远的热爱。他的一生太过丰富、优裕、情调。他也赶上了大清的盛世。个人没有经历大的伤害和跌宕起伏,所以他写不出苏轼的《寒食帖》,也不会有徐涓的“笔底明珠无处卖”。艺术就是这样,无限挑剔苛刻,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艺术就会平淡,不会闪烁出灼灼光华。但它给了袁枚另一种生活——他成了全天下最会生活的人,而人到中年才惊觉,也许好的生活比凄风苦雨更让人欣喜,平淡日常花开富贵地过完一生,将是几世的福报。
年轻的时候读过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年后哑笑:艺术怎么会高于生活呢?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收拾禅园的花草,擦拭坛坛罐罐,然后煲上一锅汤,慢慢收拾着点点滴滴,点上香,泡上茶,画画、唱戏、听戏、写字……这是我每天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才是惊天动地的。
而很多人模仿我的生活方式,并冠以禅意生活美学。而这一切的源起是袁枚。出于对他的欣赏,我一直努力地生活着——努力生活比努力艺术更重要,生活才是最好的艺术,生活从来都是最高梦想。
我愿意爱早晨的朝霞,披着霞光在厨房里忙活,也能抬头看到流云。还愿意不时去远行,在路上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心跳和脉搏。
能感觉到春天的第一朵花开,也能立刻感知秋的意味。生活的温度随时感受到,并且怦然心动。
用心做好每一餐,是对生活和日常的敬重,是对光阴最好的交代——我不信对生活没有深情的人会对光阴有深情。
而袁枚的“食单”才真正让人吊足胃口,看他的佐料标准: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像我们现在的生抽和老抽)。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末醋,须求清洌……我想起许多个夜晚和素莲的对话,两个人说的多是酱油醋,我买了日本的海锋酱油和调料,还有味噌酱,她在我建议下买了山西守化府的醋。两个人交流每天吃了些什么饭,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交流这些。一蔬一饭一醋一酱成了家常和温暖——素莲始终是我性灵上的朋友。
《随园食单》有家常菜很动人:鱼翅炒萝卜丝,萝卜丝要在鸡汤中过几次,没了呛人的萝卜味,鱼翅只要上半截下半截扔掉……还有一道豆芽火丝,把豆芽截断,中间用特别的锥子镂空(这个画面想象起来惊心动魄,至少,我行走大江南北没有吃过),再将切成银针粗细的火腿丝嵌进去,这样的豆芽火腿丝得多长时间做一盘?厨子要付出多少时间?然而在随园中,这样的时光被美好地浪费着……那是真实版《红楼梦》。流水席上,歌笙舞伎、文人雅士品着佳肴说着古今。喝的茶是武夷山的武夷茶(那时普洱还不流行)。他说龙井虽清但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读到这句我拍案。是啊是,我向来不喝龙井,寡淡极了薄极了——像没经历世事的少女,哪如熟妇有味道?
会生活的人,枕边的书会有两本:《随园食单》《闲情偶寄》,我翻看《随园食单》会笑,这个人,真有闲、真有钱、真会吃。
那么,钱从哪里来?闲是辞了官,钱呢?我们见的很多文人,最后却是茅屋为秋风作破歌,或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涂涓到最后是活活饿死的,而袁枚风花雪月优雅一生,到最后80岁离世,还有万贯家财,这样的人生赢家不多——很多人少年盛中年衰老年孤,或中年盛老年衰,但袁枚鲜衣怒马一辈子,完满收场。
至于声色犬马,袁枚是一等一的用情——他是现实版的贾宝玉,男女通吃,且每段感情都认真用情——在当时看来有伤风化,在现在看来也是大胆前卫,但他自己这样解释:惜玉怜香而心不动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他是人他好色,当时号称“南袁北纪”。纪晓岚也好色,因为好色他们的生命力愈发绵长、延展、阔朗。隔三岔五娶小妾,两个陶姬,方既娘,陆姬,金姬……袁枚特别爱收女弟子,好色随性,还有他的李郎、张郎、刘郎……他真实的感情生活比贾宝玉生动很多。多少年后,齐白石也好色,70多岁娶了19岁的姑娘。毕加索也是,80多岁依然爱年轻的女孩子——无论后人如何鄙薄厚非,爱情和性成为艺术和生活的动力和加油站,他们活了别人几生几世,轰轰烈烈烈火烹油,颠覆你的想象和三观——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颗放浪的心,但袁枚把它安放得恰到好处,他好色了一辈了,花天酒地一辈子,纸醉金迷一辈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了一辈子,任凭后人评说。你们说吧,他听不见了,他在天上,仍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而这不菲的开支来源于他的名气和聪明。一个又有情调又有钱的人是这样锤炼成的:先饱读了诗书,做官,名满天下,然后开始写畅销书(他绝对是畅销书的鼻祖),还有丰厚的“润笔费”,为人写传记、墓志,收入不菲。这一笔巨款足以应付日常开支。另外,袁枚收租子,将田地、山林、池塘租出去,坐地收租——地主家从来都有余粮,他只负责风花雪月。
孔子在《禮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论饮食还是男女,袁枚都做到了极致,他活得真实、率性、有态度、有格调、有品位。他就是生活方式的审美。他就是生活。
67岁他决定去游山玩水,占尽人间艳福之后,吃尽人间美味之后,便是游海内名山。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人伴白头,这种通天老狐不信仙佛,不喜朱理程学,不服世俗拘束,在反叛张扬中,优雅风趣地过了一生。
我常常幻想1759年随园的一天,我恰好是袁枚的老友,被邀请看秋景吃秋蟹。我看到了无数紫檀和黄花梨,还有雕漆鹤金,端砚是蕉叶青花。我看到无数曼妙女子飘过我眼前,或歌或舞或煮茶或焚诗。我看到他68岁又纳的新宠,一直好色不衰。我看到随园食单上的豆腐,远胜燕窝,他告诉我: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他递过一只大闸蟹,让我自剥自食。
夜晚,他带我看秋荷。已是白露,有些许凉意。满天星光中乘船去看歌女唱曲,喝的是武夷山的老岩茶,用的是隔年的雪水。他吟诗:“放鹤去寻山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谁都可以来,好奇的邻居和百姓也常常来,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这是时光的随园。
他又给我配了宵夜:水粉汤圆。用水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儿,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也好。还有笋根火腿、八宝肉圆……我笑他吃货,他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他告诉我,多少年后,当你转世,你会像我。
1797年,82岁高龄的袁枚自知生命灯火渐渐要熄灭,他叫来两个儿子,嘱咐自己的后事。最重要的细节是讣告要注意纸张:“用淡红纸小字写讣,不可用素纸,其余平行用小古简最雅,用大纸便市井气。”他挣扎着交代完便咽了气——一个人用最放肆最优雅最鲜衣怒马的方式过完了浓度非常高的一生。不可稀释不能稀释。82岁,在清代算是高寿,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留下大笔财产,寿终正寝——他过了一辈子花开富贵的日子。墓碑上简简单单几个字:清奴随园先生之墓。他自知,这世上必有后人懂他、知他、学他。
他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久别重逢,他日会有人以他的生活方式为模本,逐一上演最好的生活秀。
2016年9月16日我迁入禅园。一个我自己精心打造的工作室,然后开始了自己向往半生的禅意美学生活,室内是坛坛罐罐花花草草,器皿是世界各地所淘来的,家具无一不有特色。地板是老门板拆了制作的,墙是返璞归真的泥墙。还有,我收藏的禅帖、字画,还有一款款老茶。家中也常是流水席——朋友或读者闻之踏来,有好茶有好菜有好酒有好戏。
有时踏雪寻梅,有时挑灯夜读,有时鲜衣怒马,有时赏心三两。
禅园成了朋友们聚集的场所,在这里雅集、读诗、画画,等待海棠花开。每天研究菜谱也成为一种乐趣,袁枚有《随园食单》,我有《小禅菜谱》。
这是民间的舌尖上的中国。
诗意地生活一生,把自己过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对光阴最大的敬意——我在三百年后向袁枚致敬。
我也想给他托一个梦,带一句话:怎么样过一天,就会怎么样过一生。
我愿意这样一寸寸过一生,不是虚度,是用最美妙最雅趣最丰富,也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愿多少年后,有人会这样想起我,然后说:愿以小禅的方式过一生。足矣。
【责任编辑】 邹 军
袁枚有张画像,妙极。留着长髯,穿着长衫,右手拿着两枝菊花,那手持的动作甚是飘逸,眼里散发出无限春光——袁枚到老都是对生活怀有极大热情的人。当过官:三年翰林,七年县令,入翰林院方20岁左右。造过园:他的随园曾名噪一时,风人雅士聚集之地。写过畅销书:《随园食单》《随园诗话》《子不语》。地道美食家:他写的菜谱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感情世界异彩纷呈:袁枚是典型双性恋,爱女人,也爱男人。他自称好色之徒:好色不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他每隔三四年娶回一房妻妾,真正艷福不浅妻妾成群。好山林之乐:67岁开始游山玩水,70岁三游三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还出游吴江。
他把每一天当成一生来过,每一天都鲜衣怒马。有的时候,怎么样过一天就是怎么样过一生。
有些人注定是传奇标杆,是别人活几生都不能追上的范本儿,袁枚便是。
乾隆十三年,袁枚辞官,这一年,他33岁,这一年他是七品县令。虽然古代不乏辞官归隐者,但袁枚辞官是为了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愿意均码状态过一生,那样的人生可以复制,而袁枚的人生不可复制。他甚至是心花怒放地辞了职,从此开始的人生是袁氏色彩的闲云野鹤又鲜衣怒马的生活。现在也有很多朋友辞职,然后去山里隐居——但比较袁枚的生活是天壤之别。如果说我真的羡慕一个人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袁枚——他把每一寸时光都过成了自己的良辰。
在他看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潭。五官皆享至臻。他的男欢女爱,他的声色犬马……还有他的风月雅集,每日里的流水席,往来皆名士,谈笑皆鸿儒。
而这一切,都在他的随园。
“随”字好。随意的随,袁枚一生都在暗合这个字的寓意。随心自在,甚至,他开创了一个诗派:性灵派。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好作品大多是性灵之作,这个性灵儿是他心底里流出来的自由,袁枚的心里,装着放浪不羁的种子,一旦发芽,便是洪荒蛮蛮。而随园便给了他施展的机会。
随园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旧址,破败不堪,一片荒凉。他花了300两银子买入,开始了自己最浪漫的设计——园子将西湖上的苏堤、断桥复制过来,按苏州园林的样子设计,藏书30万卷,晋唐禅帖无数,名砚无数……还有美人、美食、歌伎,这才是真正的大观园。
“开筵宴客,排日延宾,酒赋琴歌,殆无虚日。”而这些人中,你可以看到政客名流文人名士:林则徐、西江总督、皇亲国戚,这样又奢侈又有情调又别致的雅集常年都有——袁枚喜欢热闹、热烈,这样的人对生活有着永远的热爱。他的一生太过丰富、优裕、情调。他也赶上了大清的盛世。个人没有经历大的伤害和跌宕起伏,所以他写不出苏轼的《寒食帖》,也不会有徐涓的“笔底明珠无处卖”。艺术就是这样,无限挑剔苛刻,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艺术就会平淡,不会闪烁出灼灼光华。但它给了袁枚另一种生活——他成了全天下最会生活的人,而人到中年才惊觉,也许好的生活比凄风苦雨更让人欣喜,平淡日常花开富贵地过完一生,将是几世的福报。
年轻的时候读过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年后哑笑:艺术怎么会高于生活呢?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收拾禅园的花草,擦拭坛坛罐罐,然后煲上一锅汤,慢慢收拾着点点滴滴,点上香,泡上茶,画画、唱戏、听戏、写字……这是我每天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才是惊天动地的。
而很多人模仿我的生活方式,并冠以禅意生活美学。而这一切的源起是袁枚。出于对他的欣赏,我一直努力地生活着——努力生活比努力艺术更重要,生活才是最好的艺术,生活从来都是最高梦想。
我愿意爱早晨的朝霞,披着霞光在厨房里忙活,也能抬头看到流云。还愿意不时去远行,在路上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心跳和脉搏。
能感觉到春天的第一朵花开,也能立刻感知秋的意味。生活的温度随时感受到,并且怦然心动。
用心做好每一餐,是对生活和日常的敬重,是对光阴最好的交代——我不信对生活没有深情的人会对光阴有深情。
而袁枚的“食单”才真正让人吊足胃口,看他的佐料标准: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像我们现在的生抽和老抽)。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末醋,须求清洌……我想起许多个夜晚和素莲的对话,两个人说的多是酱油醋,我买了日本的海锋酱油和调料,还有味噌酱,她在我建议下买了山西守化府的醋。两个人交流每天吃了些什么饭,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交流这些。一蔬一饭一醋一酱成了家常和温暖——素莲始终是我性灵上的朋友。
《随园食单》有家常菜很动人:鱼翅炒萝卜丝,萝卜丝要在鸡汤中过几次,没了呛人的萝卜味,鱼翅只要上半截下半截扔掉……还有一道豆芽火丝,把豆芽截断,中间用特别的锥子镂空(这个画面想象起来惊心动魄,至少,我行走大江南北没有吃过),再将切成银针粗细的火腿丝嵌进去,这样的豆芽火腿丝得多长时间做一盘?厨子要付出多少时间?然而在随园中,这样的时光被美好地浪费着……那是真实版《红楼梦》。流水席上,歌笙舞伎、文人雅士品着佳肴说着古今。喝的茶是武夷山的武夷茶(那时普洱还不流行)。他说龙井虽清但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读到这句我拍案。是啊是,我向来不喝龙井,寡淡极了薄极了——像没经历世事的少女,哪如熟妇有味道?
会生活的人,枕边的书会有两本:《随园食单》《闲情偶寄》,我翻看《随园食单》会笑,这个人,真有闲、真有钱、真会吃。
那么,钱从哪里来?闲是辞了官,钱呢?我们见的很多文人,最后却是茅屋为秋风作破歌,或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涂涓到最后是活活饿死的,而袁枚风花雪月优雅一生,到最后80岁离世,还有万贯家财,这样的人生赢家不多——很多人少年盛中年衰老年孤,或中年盛老年衰,但袁枚鲜衣怒马一辈子,完满收场。
至于声色犬马,袁枚是一等一的用情——他是现实版的贾宝玉,男女通吃,且每段感情都认真用情——在当时看来有伤风化,在现在看来也是大胆前卫,但他自己这样解释:惜玉怜香而心不动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他是人他好色,当时号称“南袁北纪”。纪晓岚也好色,因为好色他们的生命力愈发绵长、延展、阔朗。隔三岔五娶小妾,两个陶姬,方既娘,陆姬,金姬……袁枚特别爱收女弟子,好色随性,还有他的李郎、张郎、刘郎……他真实的感情生活比贾宝玉生动很多。多少年后,齐白石也好色,70多岁娶了19岁的姑娘。毕加索也是,80多岁依然爱年轻的女孩子——无论后人如何鄙薄厚非,爱情和性成为艺术和生活的动力和加油站,他们活了别人几生几世,轰轰烈烈烈火烹油,颠覆你的想象和三观——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颗放浪的心,但袁枚把它安放得恰到好处,他好色了一辈了,花天酒地一辈子,纸醉金迷一辈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了一辈子,任凭后人评说。你们说吧,他听不见了,他在天上,仍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而这不菲的开支来源于他的名气和聪明。一个又有情调又有钱的人是这样锤炼成的:先饱读了诗书,做官,名满天下,然后开始写畅销书(他绝对是畅销书的鼻祖),还有丰厚的“润笔费”,为人写传记、墓志,收入不菲。这一笔巨款足以应付日常开支。另外,袁枚收租子,将田地、山林、池塘租出去,坐地收租——地主家从来都有余粮,他只负责风花雪月。
孔子在《禮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论饮食还是男女,袁枚都做到了极致,他活得真实、率性、有态度、有格调、有品位。他就是生活方式的审美。他就是生活。
67岁他决定去游山玩水,占尽人间艳福之后,吃尽人间美味之后,便是游海内名山。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人伴白头,这种通天老狐不信仙佛,不喜朱理程学,不服世俗拘束,在反叛张扬中,优雅风趣地过了一生。
我常常幻想1759年随园的一天,我恰好是袁枚的老友,被邀请看秋景吃秋蟹。我看到了无数紫檀和黄花梨,还有雕漆鹤金,端砚是蕉叶青花。我看到无数曼妙女子飘过我眼前,或歌或舞或煮茶或焚诗。我看到他68岁又纳的新宠,一直好色不衰。我看到随园食单上的豆腐,远胜燕窝,他告诉我: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他递过一只大闸蟹,让我自剥自食。
夜晚,他带我看秋荷。已是白露,有些许凉意。满天星光中乘船去看歌女唱曲,喝的是武夷山的老岩茶,用的是隔年的雪水。他吟诗:“放鹤去寻山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谁都可以来,好奇的邻居和百姓也常常来,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这是时光的随园。
他又给我配了宵夜:水粉汤圆。用水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儿,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也好。还有笋根火腿、八宝肉圆……我笑他吃货,他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他告诉我,多少年后,当你转世,你会像我。
1797年,82岁高龄的袁枚自知生命灯火渐渐要熄灭,他叫来两个儿子,嘱咐自己的后事。最重要的细节是讣告要注意纸张:“用淡红纸小字写讣,不可用素纸,其余平行用小古简最雅,用大纸便市井气。”他挣扎着交代完便咽了气——一个人用最放肆最优雅最鲜衣怒马的方式过完了浓度非常高的一生。不可稀释不能稀释。82岁,在清代算是高寿,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留下大笔财产,寿终正寝——他过了一辈子花开富贵的日子。墓碑上简简单单几个字:清奴随园先生之墓。他自知,这世上必有后人懂他、知他、学他。
他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久别重逢,他日会有人以他的生活方式为模本,逐一上演最好的生活秀。
2016年9月16日我迁入禅园。一个我自己精心打造的工作室,然后开始了自己向往半生的禅意美学生活,室内是坛坛罐罐花花草草,器皿是世界各地所淘来的,家具无一不有特色。地板是老门板拆了制作的,墙是返璞归真的泥墙。还有,我收藏的禅帖、字画,还有一款款老茶。家中也常是流水席——朋友或读者闻之踏来,有好茶有好菜有好酒有好戏。
有时踏雪寻梅,有时挑灯夜读,有时鲜衣怒马,有时赏心三两。
禅园成了朋友们聚集的场所,在这里雅集、读诗、画画,等待海棠花开。每天研究菜谱也成为一种乐趣,袁枚有《随园食单》,我有《小禅菜谱》。
这是民间的舌尖上的中国。
诗意地生活一生,把自己过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对光阴最大的敬意——我在三百年后向袁枚致敬。
我也想给他托一个梦,带一句话:怎么样过一天,就会怎么样过一生。
我愿意这样一寸寸过一生,不是虚度,是用最美妙最雅趣最丰富,也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愿多少年后,有人会这样想起我,然后说:愿以小禅的方式过一生。足矣。
【责任编辑】 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