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闲而为云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人名士多,或高古或闲逸冷峻疏朗,我欣赏的很多。但这些大师们总像与我隔膜着心肺,所以仰望最佳。其实,我最爱的,还是生活大师袁枚。
  袁枚有张画像,妙极。留着长髯,穿着长衫,右手拿着两枝菊花,那手持的动作甚是飘逸,眼里散发出无限春光——袁枚到老都是对生活怀有极大热情的人。当过官:三年翰林,七年县令,入翰林院方20岁左右。造过园:他的随园曾名噪一时,风人雅士聚集之地。写过畅销书:《随园食单》《随园诗话》《子不语》。地道美食家:他写的菜谱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感情世界异彩纷呈:袁枚是典型双性恋,爱女人,也爱男人。他自称好色之徒:好色不关人品,何必故自讳言哉,他每隔三四年娶回一房妻妾,真正艷福不浅妻妾成群。好山林之乐:67岁开始游山玩水,70岁三游三台山,80岁游吴越,81岁还出游吴江。
  他把每一天当成一生来过,每一天都鲜衣怒马。有的时候,怎么样过一天就是怎么样过一生。
  有些人注定是传奇标杆,是别人活几生都不能追上的范本儿,袁枚便是。
  乾隆十三年,袁枚辞官,这一年,他33岁,这一年他是七品县令。虽然古代不乏辞官归隐者,但袁枚辞官是为了过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愿意均码状态过一生,那样的人生可以复制,而袁枚的人生不可复制。他甚至是心花怒放地辞了职,从此开始的人生是袁氏色彩的闲云野鹤又鲜衣怒马的生活。现在也有很多朋友辞职,然后去山里隐居——但比较袁枚的生活是天壤之别。如果说我真的羡慕一个人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袁枚——他把每一寸时光都过成了自己的良辰。
  在他看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潭。五官皆享至臻。他的男欢女爱,他的声色犬马……还有他的风月雅集,每日里的流水席,往来皆名士,谈笑皆鸿儒。
  而这一切,都在他的随园。
  “随”字好。随意的随,袁枚一生都在暗合这个字的寓意。随心自在,甚至,他开创了一个诗派:性灵派。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好作品大多是性灵之作,这个性灵儿是他心底里流出来的自由,袁枚的心里,装着放浪不羁的种子,一旦发芽,便是洪荒蛮蛮。而随园便给了他施展的机会。
  随园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旧址,破败不堪,一片荒凉。他花了300两银子买入,开始了自己最浪漫的设计——园子将西湖上的苏堤、断桥复制过来,按苏州园林的样子设计,藏书30万卷,晋唐禅帖无数,名砚无数……还有美人、美食、歌伎,这才是真正的大观园。
  “开筵宴客,排日延宾,酒赋琴歌,殆无虚日。”而这些人中,你可以看到政客名流文人名士:林则徐、西江总督、皇亲国戚,这样又奢侈又有情调又别致的雅集常年都有——袁枚喜欢热闹、热烈,这样的人对生活有着永远的热爱。他的一生太过丰富、优裕、情调。他也赶上了大清的盛世。个人没有经历大的伤害和跌宕起伏,所以他写不出苏轼的《寒食帖》,也不会有徐涓的“笔底明珠无处卖”。艺术就是这样,无限挑剔苛刻,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生,艺术就会平淡,不会闪烁出灼灼光华。但它给了袁枚另一种生活——他成了全天下最会生活的人,而人到中年才惊觉,也许好的生活比凄风苦雨更让人欣喜,平淡日常花开富贵地过完一生,将是几世的福报。
  年轻的时候读过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年后哑笑:艺术怎么会高于生活呢?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每天收拾禅园的花草,擦拭坛坛罐罐,然后煲上一锅汤,慢慢收拾着点点滴滴,点上香,泡上茶,画画、唱戏、听戏、写字……这是我每天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才是惊天动地的。
  而很多人模仿我的生活方式,并冠以禅意生活美学。而这一切的源起是袁枚。出于对他的欣赏,我一直努力地生活着——努力生活比努力艺术更重要,生活才是最好的艺术,生活从来都是最高梦想。
  我愿意爱早晨的朝霞,披着霞光在厨房里忙活,也能抬头看到流云。还愿意不时去远行,在路上感受着这个世界的心跳和脉搏。
  能感觉到春天的第一朵花开,也能立刻感知秋的意味。生活的温度随时感受到,并且怦然心动。
  用心做好每一餐,是对生活和日常的敬重,是对光阴最好的交代——我不信对生活没有深情的人会对光阴有深情。
  而袁枚的“食单”才真正让人吊足胃口,看他的佐料标准: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像我们现在的生抽和老抽)。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末醋,须求清洌……我想起许多个夜晚和素莲的对话,两个人说的多是酱油醋,我买了日本的海锋酱油和调料,还有味噌酱,她在我建议下买了山西守化府的醋。两个人交流每天吃了些什么饭,有一年的时间我们都交流这些。一蔬一饭一醋一酱成了家常和温暖——素莲始终是我性灵上的朋友。
  《随园食单》有家常菜很动人:鱼翅炒萝卜丝,萝卜丝要在鸡汤中过几次,没了呛人的萝卜味,鱼翅只要上半截下半截扔掉……还有一道豆芽火丝,把豆芽截断,中间用特别的锥子镂空(这个画面想象起来惊心动魄,至少,我行走大江南北没有吃过),再将切成银针粗细的火腿丝嵌进去,这样的豆芽火腿丝得多长时间做一盘?厨子要付出多少时间?然而在随园中,这样的时光被美好地浪费着……那是真实版《红楼梦》。流水席上,歌笙舞伎、文人雅士品着佳肴说着古今。喝的茶是武夷山的武夷茶(那时普洱还不流行)。他说龙井虽清但味薄,阳羡虽佳而韵逊——读到这句我拍案。是啊是,我向来不喝龙井,寡淡极了薄极了——像没经历世事的少女,哪如熟妇有味道?
  会生活的人,枕边的书会有两本:《随园食单》《闲情偶寄》,我翻看《随园食单》会笑,这个人,真有闲、真有钱、真会吃。
  那么,钱从哪里来?闲是辞了官,钱呢?我们见的很多文人,最后却是茅屋为秋风作破歌,或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涂涓到最后是活活饿死的,而袁枚风花雪月优雅一生,到最后80岁离世,还有万贯家财,这样的人生赢家不多——很多人少年盛中年衰老年孤,或中年盛老年衰,但袁枚鲜衣怒马一辈子,完满收场。
  至于声色犬马,袁枚是一等一的用情——他是现实版的贾宝玉,男女通吃,且每段感情都认真用情——在当时看来有伤风化,在现在看来也是大胆前卫,但他自己这样解释:惜玉怜香而心不动者,圣也;惜玉怜香而心动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兽也。他是人他好色,当时号称“南袁北纪”。纪晓岚也好色,因为好色他们的生命力愈发绵长、延展、阔朗。隔三岔五娶小妾,两个陶姬,方既娘,陆姬,金姬……袁枚特别爱收女弟子,好色随性,还有他的李郎、张郎、刘郎……他真实的感情生活比贾宝玉生动很多。多少年后,齐白石也好色,70多岁娶了19岁的姑娘。毕加索也是,80多岁依然爱年轻的女孩子——无论后人如何鄙薄厚非,爱情和性成为艺术和生活的动力和加油站,他们活了别人几生几世,轰轰烈烈烈火烹油,颠覆你的想象和三观——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颗放浪的心,但袁枚把它安放得恰到好处,他好色了一辈了,花天酒地一辈子,纸醉金迷一辈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了一辈子,任凭后人评说。你们说吧,他听不见了,他在天上,仍然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而这不菲的开支来源于他的名气和聪明。一个又有情调又有钱的人是这样锤炼成的:先饱读了诗书,做官,名满天下,然后开始写畅销书(他绝对是畅销书的鼻祖),还有丰厚的“润笔费”,为人写传记、墓志,收入不菲。这一笔巨款足以应付日常开支。另外,袁枚收租子,将田地、山林、池塘租出去,坐地收租——地主家从来都有余粮,他只负责风花雪月。
  孔子在《禮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无论饮食还是男女,袁枚都做到了极致,他活得真实、率性、有态度、有格调、有品位。他就是生活方式的审美。他就是生活。
  67岁他决定去游山玩水,占尽人间艳福之后,吃尽人间美味之后,便是游海内名山。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人伴白头,这种通天老狐不信仙佛,不喜朱理程学,不服世俗拘束,在反叛张扬中,优雅风趣地过了一生。
  我常常幻想1759年随园的一天,我恰好是袁枚的老友,被邀请看秋景吃秋蟹。我看到了无数紫檀和黄花梨,还有雕漆鹤金,端砚是蕉叶青花。我看到无数曼妙女子飘过我眼前,或歌或舞或煮茶或焚诗。我看到他68岁又纳的新宠,一直好色不衰。我看到随园食单上的豆腐,远胜燕窝,他告诉我: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他递过一只大闸蟹,让我自剥自食。
  夜晚,他带我看秋荷。已是白露,有些许凉意。满天星光中乘船去看歌女唱曲,喝的是武夷山的老岩茶,用的是隔年的雪水。他吟诗:“放鹤去寻山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随园谁都可以来,好奇的邻居和百姓也常常来,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这是时光的随园。
  他又给我配了宵夜:水粉汤圆。用水和作汤圆,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儿,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也好。还有笋根火腿、八宝肉圆……我笑他吃货,他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他告诉我,多少年后,当你转世,你会像我。
  1797年,82岁高龄的袁枚自知生命灯火渐渐要熄灭,他叫来两个儿子,嘱咐自己的后事。最重要的细节是讣告要注意纸张:“用淡红纸小字写讣,不可用素纸,其余平行用小古简最雅,用大纸便市井气。”他挣扎着交代完便咽了气——一个人用最放肆最优雅最鲜衣怒马的方式过完了浓度非常高的一生。不可稀释不能稀释。82岁,在清代算是高寿,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留下大笔财产,寿终正寝——他过了一辈子花开富贵的日子。墓碑上简简单单几个字:清奴随园先生之墓。他自知,这世上必有后人懂他、知他、学他。
  他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久别重逢,他日会有人以他的生活方式为模本,逐一上演最好的生活秀。
  2016年9月16日我迁入禅园。一个我自己精心打造的工作室,然后开始了自己向往半生的禅意美学生活,室内是坛坛罐罐花花草草,器皿是世界各地所淘来的,家具无一不有特色。地板是老门板拆了制作的,墙是返璞归真的泥墙。还有,我收藏的禅帖、字画,还有一款款老茶。家中也常是流水席——朋友或读者闻之踏来,有好茶有好菜有好酒有好戏。
  有时踏雪寻梅,有时挑灯夜读,有时鲜衣怒马,有时赏心三两。
  禅园成了朋友们聚集的场所,在这里雅集、读诗、画画,等待海棠花开。每天研究菜谱也成为一种乐趣,袁枚有《随园食单》,我有《小禅菜谱》。
  这是民间的舌尖上的中国。
  诗意地生活一生,把自己过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对光阴最大的敬意——我在三百年后向袁枚致敬。
  我也想给他托一个梦,带一句话:怎么样过一天,就会怎么样过一生。
  我愿意这样一寸寸过一生,不是虚度,是用最美妙最雅趣最丰富,也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过一生。
  愿多少年后,有人会这样想起我,然后说:愿以小禅的方式过一生。足矣。
  【责任编辑】 邹 军
其他文献
夏日午后,斑驳的阳光透过古槐丰满的叶片,泼洒在寂静的胡同里。砖墙、房檐、地面和屋顶的琉璃瓦上,到处可以看到这光影的流痕。随着太阳一路西行,光影不断变化着,时大时小、时长时短、忽明忽暗,一寸一寸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就好像人的一生,由小及长,由长及老,终究逝去。  大北京六条环路,环环相扣,黑芝麻胡同被圈在了圆心,这圆心被二环外的幢幢高楼大厦、层层车流人海所包围,盛世的喧嚣与浮躁到了这里却戛然而止,胡
期刊
瓦尔登湖  卢梭  是秉烛的信徒  也是沉默的路牌  远处的路陡峭  有人能听到他手腕上钥匙的叮当声  有人听不到  我读《瓦尔登湖》时  正临湖垂钓  无钩、无饵  不远处,有人撑伞,回眸  有人入水,与鱼聊天  那是个雾霾的早晨  短信上说:来的路上  有人罹难。所以  抵达幸福的路途  一直塞车  祈愿树  一些紅布条是新的  一些是旧的  一些是半新不旧的  风吹着它们  风能吹动时  它
期刊
琴 房  哦,后山  真是一个完美的地方  我经常忽然这样自言自语  总觉得是多年前  刚从后山回来,甚至说  还没有回来,一直在那流连忘返  在花草间张望  身体好像被音乐融化的玻璃  我看见的树木,湖水,小船  停在绿叶上的红甲虫  什么都是神奇的乐器  而对于小鸟,我怀有崭新的印象  它们是会飞的口琴  那么多阳光  是铺在那么多石头上的乐谱  脚 步  我不怎么在意,还有多少  剩下的脚步
期刊
对莲的相思,起自大哥那里。  大哥大我十岁。我记事起,他就是一个喜好花鸟虫鱼的人。这份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生活观,伴他从顽童到少年到成家立业而至如今的年逾天命。记忆中,他至少养过狗、兔子、鹦鹉、鱼,就像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朋友,他的生活里也从来没有缺席过能跑不能跑的生灵。他高考那年,爸爸为了让他煞下心来好好用功,不惜在院子里起了一个没有房照的“书屋”,安装了取暖设备,为的是让大哥在那个家家户户都居住条
期刊
五 哥  一个村住着  我叫他五哥  那年,五哥在水泥厂打工  遇到哑炮,清理时爆炸了  在医院住了大半年  从此,五哥的身体  和他的命一样  残缺不全,左手丢了三个手指  右手剩下三个手指  左眼成了狗眼,高低都看不见人  右眼视力刚好能看清  自己剩下的几个手指  前几天,我们在村头闲聊  他说:有一回,水泥供不上卖  老板让他们连轴转  每人多给了二百块钱  那么一个寡言、忧愁的人  突然
期刊
春 来  如何丈量出,与上一个春天的距离  捋着一首诗歌痕迹  在扉页里头找到花瓣  枝头的嫩绿桃红,初露端倪  只等一窗春雨  马上就撑破旧事的窄衫  绿叶,是片片岁月刻刀  在眼角额头雕下记号  把时光刺配给江湖流年  等待中  把自己修炼成一树柔韧风骨  等四月的繁花,漾成海  从今天开始  每朵花开都将意味深长  我的初心,已结成手印  结成释然后,浅笑的眉弯  安 顿  感觉很累的时候 
期刊
“正月十八,海庙万树芽始发,春风百帆遍天涯。”  这句民谚说的是渤海莱州湾畔渔民祭海祈福的习俗。  正月十五,吃了元宵,闹了花灯,年算过完了。但在莱州湾畔,十里八乡的渔民们的心像鼓满的帆,期待着,守望着,渴盼着……  直到正月十八,又逢祭海日——一个对渔民们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而此时,春天已如紫燕翩然来临,最先感受到的,是春风,自海上,浩浩荡荡的,吹来,一夜之间,吹暖了海水,吹绿了芽儿,吹开
期刊
余 生  从遇见那一刻开始,你说  你剩下的时光都是我的  这样真好!这样  每一片云,每一朵花,每一场雨雪  还有每一缕穿过发丝  和你指间的风  都是我的  其实,我是多么想告诉你  我剩下的时光也都是你的,亲爱  愿意陪你坐在那棵树下  一直到露水冰凉,月色吻上眼角  我们就慢慢起身,你习惯地  把我的手一起揣进你的口袋  轻轻地走着  不惊动,路边的虫鸣  在一片叶子里相爱  在一片叶子里
期刊
真实的雪  落在你头顶、肩部或掌心里的雪  瞬间就化了  来不及看清它的形状  就变成了水  谁看见了  ——它的旅程和奔波  它经历的苦难远大于我的想象  从雪到水,从飞舞到沉积  这不是从质到量的过程  更像一个人  拼命成长,终于从少年  青年直至老年  在看不清雪是水之前  谁又看清了自己  其实,我想说  我是自己时,我其实什么都不是  幸好,雪的一部分炎凉  是真实的,一部分洁净是真实
期刊
是上帝移动棋手,棋手移动棋子  又是什么上帝,在上帝背后设计了  这尘土,时间,梦幻和痛苦的布局?(王央乐 译)  这三行诗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棋手2》中的最后一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却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文学主题:永恒和梦幻。他创作的“新小说”智性隽永,既晦涩难懂,又让你欲罢不能。看了他的小说,你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哲学已经死亡,留下来的将是“诗”和“思”;为什么中国哲学家尚杰将艺术尊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