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为力的感伤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列绿皮火车载着我们穿越开阔的平原进入纵横的沟谷抵达群山深处的小城——甘洛。一路上缓慢地摇晃着,嗡嗡地喧嚣着,混沌地昏昏欲睡着,像读一本不断流淌的令人迷醉的意识流小说。当思绪早已离题万里时,小说的最后一页便停留在了黄昏的县城车站上,还未等漂浮的薄雾散去,歌声与美酒便把我拉回了明阔的现实之中,看着那些热情的笑魇,我想起了那句话: “来客犹归人,他乡亦故乡。”
  清晨,雨后的故乡色彩清丽,山间缥缈着云雾,像笼着轻纱的少女,娴静而端庄。牛羊在她青青的裙裾上觅食,淙淙的飞瀑是她腰间的白色流苏,各色野花点缀着她的衣角,一群小鸭欢快地淌过她脚边明净的小溪。
  车驶上颠簸的村路,脑子里便回响起了约翰·丹佛唱的那首民谣:Country roads,take me home,to the place I belong-----许久不见散落在山腰中雅致的灰瓦白房,还有小院门前攀援的粉色蔷薇,那满坡淡紫色的土豆花,那延绵至山脚的黄色菖蒲……乡村的诗情画意触目皆是,不像在城市里,须得去浮华背后的沉寂处寻找。一路上遇见不少正在劳作的乡民,发现他们过着最淳朴的生活方式,他们至今还驮着货物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在涨水的时候站在吊桥上用长杆捕鱼,农妇们蹲在溪边浣衣,满面笑容的男人骑着摩托车载着大大小小的包裹和媳妇回乡了……这样的生活看似充满了野趣,但我想,我们不能用文学的诗意去粉饰现实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如同戴着微笑的假面跳舞。茶马古道上的荆棘与泥泞,风霜与酷暑一定让他们的脸上早早地布满了沧桑;而捕鱼的时候身体里也一定灌满了冷风;浣衣的时候,六月的溪水仍旧冰凉刺骨;来往于城乡之间,生活也被切割得支离而粗糙……我们眼中的山水不过是他们走过的路,我们眼中的田园不过是他们种下的庄稼,我们眼中的炊烟袅袅,不过是他们的柴米酱茶……
  偶尔也会看见一板三眼的水泥砖房,无精打采地杵在路沿上,水土不服似的困乏。蓝玻璃和白瓷砖们对乡村古朴风貌的破坏早已遭人诟病,可我们不能为了我们造作的诗意而反对这些高度同质化却又富有现代化和文明化的进程。时光流转,山乡巨变,情随境迁,即便没有了雕窗画檐下摇曳的烛光,却也有万千广厦中如繁星般的璀璨灯火。但尊重历史与传统、自然与人文的改造胜于毁灭性的重构,如何在商业化与工业化的浪潮中又能一丝不苟地全部承继民族的美好形式,与这水的泽光,田的线条,山的模样,风的曲调融为琴瑟般和谐。且来一杯黑荞酒,再待思量。
  街道紧接着乡道又连着山道,像刻在这座小城上一幅隽永的书法,时而上天之长,时而入谷之幽,时而如明澈的清溪,时而如峭拔的山崖;窗外迷濛的微雨如淡淡的墨香氤氲,恰层林染霜。
  车载着我们翻山越岭,蹚沟过河,像行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与层叠的风浪搏斗。在若梦若醒间听当地的文友讲述着那些历经千年的神话与传说,似曾相识的主题与母题让我惊觉脚下的这片山川已经跟时间一样久远了,这些历史与记载,回望与沉思,如同黑厚的淤泥,虽然丰腴肥沃,却也发出腥腐的气息。我们总热衷于用不厌其烦的实证主义精神到故纸堆里当说书匠,却忽略了我们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而那些繁琐的考据性辞章早己让人深感饱厌,历史文化的意识不过是一种领悟与洞察,一种背景与精神维度,那些已经发生的和可能发生过的,始终旨在现在。而面对沉重的现实,我们依旧失语。
  就如同我在以达村幼儿园看到那些孩子们的心情一样,看着那些可爱却黝黑的小脸,想到自己同龄的女儿,眼底便湿润了,人与人的命运是多么不公啊,而我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文学并没有超越一切的力量。
  我也想摆脱作为旁观者那些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立场,使古老的文明与信仰显出强大的力量。就像马尔克斯让拉美大陆在腐朽中焕发了新生,引起世界对其严峻现实的关注,那些洪水与瘟疫,饥饿与贫穷,战争与杀戮……都在魔幻主义神杖的挥舞之下浴火重生。而我又该用什么样的现代审美意识去观照这片艰辛而顽强的的大地?我思考着文学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修饰技巧,古典主义的静穆与喜悦?浪漫主义的华丽与奔放?象征主义的隐喻与晦涩?后现代的辛辣与嘲弄?而最困难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批判与自省。
  而我的文字却无法企及这些好高骛远的想法,于是只得默然了……
  月琴清脆的旋律像灵动的小鸟掠出车窗,飞往群山之巅。我想,天才可以在任何一片大地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里发芽,但愿我这些不得要领的冥思苦想,能带给旁人微不足道的思辨与启发。
  莽莽天宇永恒轮转,而那些经典的辞章,却如恒星般绽放着无尽的光芒,它们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亘古不朽地赓续着……
  “创作总根于爱。”而爱是一种切肤的感受。就像那些牺牲在成昆铁路的英雄们,我们也不能用单纯的伟大去遮蔽一切苦痛,那些慷慨却空洞的口号,无法触及灵魂深处那些最细微的颤动。我想象着图片中的你是怎样寂寞地在军垒中生活,两旁是空旷无边的高山,大风从南方袭来,你坐在亟待延伸的铁轨旁,怀里揣着家人的照片,你带着沉郁的眼神眺望着那些晨昏与远近,你怀念自己的村庄与炉火,还有妻子的烧煮,你渴望坐在夕阳下自家的门口,端着一碗炸酱面看着自己的儿子和邻居的儿子在一起玩沙土……又或许,你什么也没有想,只想努力点燃手中那根被地气浸润的烟叶……
  欣慰的是还有现代化的力与美,深溪沟水电站如蛟龙吐水,激浪排空。可那些高度自动化的操作与维护,让人很难判断它会与那些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黝黑而可爱的小脸们的将来产生什么纯粹彻底有益的联系,就像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解放了劳动力,却增多了城市里讨薪的农民工。文明的悖论总是无处不在,而我们依旧会抓住希望倔强地生活。
  站在大渡河岸边,看着远山含黛,逝水如觞,来自峡谷粗犷的野风卷着岸边的灌木与草丛,我想起沈从文也曾在《湘行散记》中描写过那样的一条河流与一片土地: “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們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这四时交递的严重……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透入些!”
  所以,面对这片大地的美与痛,就让这篇苍白的言说带走我那些造作的诗意,廉价的同情,无能为力的感伤,还有强说的忧愁,只留下,最真诚的期望与祝福……
其他文献
“梦里水乡”是西昌邛海万亩湿地一处景区,位于泸山脚下、邛海之滨、海河之畔,内有绿化面积270亩,水域面积2045亩,水生植物285亩,大小岛屿81个,茅草亭15座,长堤166米,亲水栈道760米,小桥8座,汀步道……。滨海绿道、汀步道、栈道与其同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相随,相互媲美。我几乎每天健身走进其间。  滨海绿道  初春时节,春阳普照,我走进其间,耳边仿佛听到“达的、达的”响声。顺
期刊
(一)生命之火  生命的源泉到底在哪里?我不知。  根本的归宿是死亡?非也!  它既是一种灵妙般的极致体验,  更是一首绚彩般的伟大歌谣。  它是这个世界上最稀贵,最美丽,  最至真,最快速的形态!  生命啊,从生到死,死又回生。  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生命哦,先喜后悲,悲则转喜。  穿越时空,无限扩展!  感谢万物自然给予的,这奇幻无比的馈赠。  其磁场与气场,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能量。  生命
期刊
人生刚刚开始,朱仲顺就承受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悲凉、艰辛与绝望,一切与阳光、美好、温暖相对立的东西,在他幼年时就缠绕上他,并以另一种无形但有重量的方式沉沉地压在他的心间,犹如梦魇。  “别趴着,站起来,胸挺直,头昂起。你铭记老人的教诲,把它蝶化成拓荒之梦、奉献之梦。商海浮沉,风雨搏击,大浪淘沙,生命因报效桑梓更加怒放。”这是2014年年初“感动凉山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给朱仲顺的颁奖词。因为
期刊
在从成都去往大凉山深处的甘洛县城的火车上,我正在与坐在我身边的同行者闲聊,忽然间,我听到了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的语气、腔调、频率等,恰似我熟悉的方言——我的家乡环青海湖地区的安多藏语。我疑惑,在这个远离我家乡的地方,可能遇见了一位老乡。我不由停止了闲聊,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是在我的对面,一个少年正在打电话,他对着话筒,向远方的的一个什么人说着什么,我把我的耳朵侧过去,仔细听了起来,这才发现
期刊
偶尔一次在海棠镇蒋学尧老师画室,我们看见一个装国画颜料的白瓷盘子,盘子残缺了一部分,但上面的花鸟画依然光洁鲜艳,盘子底部有四个字:宫廷御用,蒋老师说起这个盘子是清朝宫廷御用的餐盘,关于这个盘子的来历,还有一段被岁月埋葬很久的历史片段。  一个历史人物简介:诚允,字执中,188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满洲正白旗姓瓜尔佳氏,汉姓为关。世居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1906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历任营口地
期刊
甘洛海棠镇因过去广栽海棠花而得名。海棠镇位于县西北方向,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约5000多人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印迹、繁华,勾勒出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  经历千年历史变迁的海棠古镇,在往复循环的时光中依然保留着悠闲的生活状态。海棠的赶场日,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年纪小的,坐在背篓里晃晃悠悠的来逛古镇,年龄大一点的,则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搜寻街边的稀罕玩意儿。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古镇居民悠然
期刊
海棠八景颂  柳姑盘承露,轰轰婺敲胸。  石圈览仙境,德布溯鬼踪。  吉曰施普渡,皮覺赏泉滃。  瓦古杨三瀑,作格桥悬空。  甘洛秋夜  策杖步田塍,球虫处处鸣。  黄耳充先导,苍头逐后尘。  惊蛙窜水底,飞蛾戏游人。  微风解暑意,偕孙扑流萤。  瓶内萤光明,照耀我归程。  岸边昏鸦宿,崖畔卧龙吟。  柽柳方吐絮,梧桐近凋零。  宠物先期至,孙敲月下门。  注:黄耳是西晋重臣贾充所养的犬  名,
期刊
大凉山  大凉山的凉,是爽而凉。  峡谷不是冻裂的,嘴唇也不是。  为了说话,我沉默了多年。  为了接近天空,诸神居住在山顶。  我来晚了。  抱歉。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  只是补个缺,替换天上的一颗流星。  大渡河  缓慢,温柔,清澈,是不可能的。  在绝壁下,在大凉山里,在吓死人的  咆哮和轟鸣中,镇定也是不可能的。  大渡河太急了,它没有闲心跟你扯淡。  它不容忍败笔。  就像人潮从地平线
期刊
甲古甘洛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哕  到了甲古甘洛,所有的石头  就不会游上河岸  甘洛县城,一条独街  像传说中的河流贯穿南北  汇入河流,我疑心自己  就是一块游不上岸的石头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啦  如果情不自禁回了头  换来的也只有牵肠挂肚  吉日峰  彝谚说,生子不见吉曰峰  枉在世上走一程  彝谚触碰不到的地方  星星点点,散落着一群游客  朦朧的晨光
期刊
彝族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也可以由亲友后代祭送上天,逝者只是“跟祖擀毡去,随母织布去”了而己。  居住在甘洛一带的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回到一个叫“世姆恩哈”的地方。世姆恩哈为彝语,就是指地球的上方,是天堂或天国之意,是极乐世界,是所有彝人死后理想的归宿,灵魂的去向。  在彝族的丧葬习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