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作为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教育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一面旗帜。高校外事翻译人员的良好素养关系着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利益,是其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本文以高校外事翻译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为切入口,浅谈高校外事翻译人员应具备哪些素养,如何更好地应对高校外事翻译工作。希望对高等院校翻译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校外事翻译;人员素质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频繁的对外交往成了高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一直以来,外事翻译工作是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一种行为,是我们与对外交往、联络、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关乎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要载体,更成为高校开展涉外活动的桥梁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新时期、新形势为高校翻译人员的素养提出了越加严格的要求,翻译质量的优劣和译员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在高校的工作效率和对外宣传效果。本文中的高校外事翻译主要指在高等院校开展涉外活动中的口译活动。
一、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
1.高校外事翻译与其他翻译工作的普遍性。高校外事翻译首先是一种以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基础的、在两种语言间相互转换的行为,和其他翻译一样,应大致遵循我国译学泰斗严复先生在总结《天演论》翻译经验时提出的“信达雅”的普遍准则。其次,翻译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活动。翻译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对外交往中的热门词汇和关键词汇也层出不穷。从政治类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一带一路”,到教育类的“双一流”、“高原高峰”和“创新创业”,这对译员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再次,翻译是一种严谨的、再创造的过程,其中决不允许掺杂个人看法。翻译人员不宜任性随意,不得主观臆造。
2.高校外事翻译相对其他翻译活动的独特性。高校外事翻译较之其他翻译翻译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是政治性。高校外事翻译说到底是一场涉外活动,在各类发言、致辞和会谈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体现国家主权的言语。外事無小事,翻译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所在单位,更是国家形象和利益的体现。其二是难度高。高校外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正式会谈、陪同接待、演讲致辞、往来信函、外宣文字等,其中涉及较多具有语言难度的话题,以及学术科研等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学术交流范围和水平较一般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来得高。第三是正式性。高校外事活动主要谈学术谈合作,场合正式,主题严肃,译员应掌握话语基调相对应的策略,在充分尊重交际双方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用比较正式的语体进行翻译。
二、高校外事译员应具备的素养
1.坚定的政治立场。外事翻译的核心是政治性翻译,具备坚定的政治觉悟是外事翻译人员最根本的素养。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警觉性和敏感性;并始终秉持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崇洋媚外。
高校外事译员应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强化理论武装和熏陶,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更好地从宏观角度服务于高校外事活动。外事翻译人员作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工作的排头兵,始终站在涉外交往的最前沿,其言行不仅代表着所在单位,更是国家形象的体现。只有政治素质提高了,政治方向正确了,才能坚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扎实的专业技能。翻译工作做的好,首先要求译员有扎实的母语以及外语语言基础和文字运用水平,具备能够在目标语言和源语言间来回自由切换的能力。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上的不足都会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准确而严谨的翻译能够避免误解,确保原文的立场、态度和意愿被准确传达。因此,提高译员的专业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交流形象,增强对外宣传效果,使国际交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沟通。翻译工作做的好,还要求外事译员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外事翻译不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而应在宏大的语境中传达一种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译员主动完善知识结构,探究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别和共性,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带来的交流障碍。
3.良好的职业修养。译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顺利开展高校外事活动的重要条件。
高校外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正式会谈、陪同接待、演讲致辞、往来信函、外宣文字等,涉及的领域广,特别是现场口译工作,较笔译而言具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高校外事活动中涉及的具有语言难度的话题,比如诗词歌赋以及理工学科等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求外事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在短时间内以严密的解决方法快速应对。外事翻译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效果,扩大工作影响。
周恩来总理曾指导翻译人员:“翻译不只是一个传声机器,翻译是人,是革命干部,要有自觉性和能动性。”为縮小翻译中可能会碰到的不可预测的盲区,译员应主动了解所在高校的历史衍变、学科建设进展、科研优势以及新时期国际化发展战略方向;并进一步学习领会新时期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等话题,比如教育全球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工作、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学科国际认证工作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上到国内外政策历史文化,下到风土人情花鸟山水,一个知识储备丰富通晓文化的杂家才能将外事翻译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在高校国际间合作愈加紧密的今天,外事翻译人员的良好素养关系着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利益,是其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外事翻译人员应时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修养,逐渐形成一支符合高校发展需求、具有高校特色的外事译员队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涂和平,《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上海翻译,2005年3月.
[2]王文利、许伟丽,《外事翻译管窥兼谈外文翻译的特点与技巧》,《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
[3]杨姝,《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外事翻译》,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薛晓娟,《浅谈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与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期.
[5]姜海红,《论外事翻译素质的培养》、《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6月.
关键词:高校外事翻译;人员素质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频繁的对外交往成了高校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一直以来,外事翻译工作是表达思想传递文化的一种行为,是我们与对外交往、联络、交流、合作等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关乎国家话语体系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要载体,更成为高校开展涉外活动的桥梁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学校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新时期、新形势为高校翻译人员的素养提出了越加严格的要求,翻译质量的优劣和译员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在高校的工作效率和对外宣传效果。本文中的高校外事翻译主要指在高等院校开展涉外活动中的口译活动。
一、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
1.高校外事翻译与其他翻译工作的普遍性。高校外事翻译首先是一种以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基础的、在两种语言间相互转换的行为,和其他翻译一样,应大致遵循我国译学泰斗严复先生在总结《天演论》翻译经验时提出的“信达雅”的普遍准则。其次,翻译是具有时代烙印的活动。翻译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对外交往中的热门词汇和关键词汇也层出不穷。从政治类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一带一路”,到教育类的“双一流”、“高原高峰”和“创新创业”,这对译员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再次,翻译是一种严谨的、再创造的过程,其中决不允许掺杂个人看法。翻译人员不宜任性随意,不得主观臆造。
2.高校外事翻译相对其他翻译活动的独特性。高校外事翻译较之其他翻译翻译活动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是政治性。高校外事翻译说到底是一场涉外活动,在各类发言、致辞和会谈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体现国家主权的言语。外事無小事,翻译人员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所在单位,更是国家形象和利益的体现。其二是难度高。高校外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正式会谈、陪同接待、演讲致辞、往来信函、外宣文字等,其中涉及较多具有语言难度的话题,以及学术科研等专业性很强的词汇,学术交流范围和水平较一般文学翻译和商务翻译来得高。第三是正式性。高校外事活动主要谈学术谈合作,场合正式,主题严肃,译员应掌握话语基调相对应的策略,在充分尊重交际双方平等地位的基础上,用比较正式的语体进行翻译。
二、高校外事译员应具备的素养
1.坚定的政治立场。外事翻译的核心是政治性翻译,具备坚定的政治觉悟是外事翻译人员最根本的素养。在对外交流过程中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外事无小事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警觉性和敏感性;并始终秉持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不崇洋媚外。
高校外事译员应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强化理论武装和熏陶,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更好地从宏观角度服务于高校外事活动。外事翻译人员作为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工作的排头兵,始终站在涉外交往的最前沿,其言行不仅代表着所在单位,更是国家形象的体现。只有政治素质提高了,政治方向正确了,才能坚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扎实的专业技能。翻译工作做的好,首先要求译员有扎实的母语以及外语语言基础和文字运用水平,具备能够在目标语言和源语言间来回自由切换的能力。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上的不足都会严重影响译文质量,准确而严谨的翻译能够避免误解,确保原文的立场、态度和意愿被准确传达。因此,提高译员的专业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交流形象,增强对外宣传效果,使国际交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翻译是两种文化间的沟通。翻译工作做的好,还要求外事译员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外事翻译不再是孤立的语言转换,而应在宏大的语境中传达一种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译员主动完善知识结构,探究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别和共性,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带来的交流障碍。
3.良好的职业修养。译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顺利开展高校外事活动的重要条件。
高校外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正式会谈、陪同接待、演讲致辞、往来信函、外宣文字等,涉及的领域广,特别是现场口译工作,较笔译而言具有更多的不可预见性。高校外事活动中涉及的具有语言难度的话题,比如诗词歌赋以及理工学科等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求外事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在短时间内以严密的解决方法快速应对。外事翻译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拓宽知识面,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效果,扩大工作影响。
周恩来总理曾指导翻译人员:“翻译不只是一个传声机器,翻译是人,是革命干部,要有自觉性和能动性。”为縮小翻译中可能会碰到的不可预测的盲区,译员应主动了解所在高校的历史衍变、学科建设进展、科研优势以及新时期国际化发展战略方向;并进一步学习领会新时期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等话题,比如教育全球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工作、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及学科国际认证工作等,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上到国内外政策历史文化,下到风土人情花鸟山水,一个知识储备丰富通晓文化的杂家才能将外事翻译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在高校国际间合作愈加紧密的今天,外事翻译人员的良好素养关系着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利益,是其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外事翻译人员应时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修养,逐渐形成一支符合高校发展需求、具有高校特色的外事译员队伍,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涂和平,《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时代性》,上海翻译,2005年3月.
[2]王文利、许伟丽,《外事翻译管窥兼谈外文翻译的特点与技巧》,《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
[3]杨姝,《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外事翻译》,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薛晓娟,《浅谈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与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期.
[5]姜海红,《论外事翻译素质的培养》、《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