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把握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构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说是从调整供给结构角度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让与区域圈层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产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机 构】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65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
四川大学博士后基金项目;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西华科字[2009]20号ZW091151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08SA018);四川省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建设项目资助(XZD0817-09-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把握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度构架。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可以说是从调整供给结构角度调整经济结构,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资源禀赋的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已具备的基础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让与区域圈层产业布局相匹配的产业优先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在政策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突破传统绩效管理思维模式,运用均衡管理理论,并突出动因关系的平衡,引入PDCA循环进入整体绩效管理体系,将绩效创造的动因、创造过程与创造结果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提出了农业政策银行新绩效管理模式。
批评家,并且在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角色和职责是赛义德著作中一个持久不变的议题。在《知识分子论》(1994)等代表性著作中,赛义德对这一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看来,业余者和流亡者这两种角色能赋予批评家(或知识分子)一种社会和文化批判的有利位置或视角。同时,这样的角色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们"对权力讲真话"这一在现实社会中所履行的重要职责。他有关知识分子角色和职责的独特思考对于在中国语境下反思知识分子在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知识和文化问题,做到"知行统一",面对复杂、多面的现实世
大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正处于一个新的机遇期。本文从强化科技主导大图们江地区合作的必要性、基础和潜力、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大图们江地区科技主导型合作开发模式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的钥匙。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本文对美国、德国、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我国上海地区有关案外第三人文书收集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美国、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案外第三人文书收集制度的优点和我国有关制度的弊端,并在上海调查令的基础上,吸收台湾地区此种制度的相关规定,提出了我国案外第三人文书收集制度进一步完善与改革的有关目标建议。
青春偶像"韩流热",暴露了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影视剧创作危机和影视剧创作中的价值观念危机。在此情境下,红色偶像剧应运而生。在"偶像"横流的时代,"红色偶像"不仅承继了传统的审美形式,而且肩负了"榜样"教育的使命,从而提升了偶像剧的价值意义和表现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鉴于苏联民主建设的沉重教训,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方针下,转变了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态度,试图将其表现形式和本质分开,并借鉴前者有益成果。他们扩大对立面"唱对台戏",改革新闻宣传,推动"双百"方针实行,这都是初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尝试。由于理论认识存在教条化倾向,很难科学区分资本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和本质,加上对国内外局势变动的反应过于敏感,中共领导人在匈牙利事件后态度再次转变,对资本主义民主由部分肯定转向全面否定,很快终止理论和实践探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是"无年不战"、"无年不荒",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爆发了失业恐慌。规模庞大的失业群体承受着莫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心态失衡,进而采取异常的行为,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盗窃、抢劫、乞讨、自杀等。这些行为的普遍化与扩大化,毒化了社会风气,使社会治安受到威胁,社会局面变得动荡不安。
文章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运用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指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科学、准确选择棉花替代作物的基础上测算、比较了我国棉花主要生产省棉花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并说明我国各棉花生产省棉花生产比较优势的变动及其今后棉花生产的可能变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度了1980-2007年电信改革前后中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并使用包括中国在内部分APEC地区电信运营企业的微观数据,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和动力。研究表明:电信改革推动了中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于电信技术进步,而电信技术效率的停滞和退步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势头;"减员增效"将是下一阶段提高中国电信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