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处在课程改革的大浪中,作为教师都会思考怎样参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不仅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更要靠考虑到学生这个角度。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这才应该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动力,是叩开课程改革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课程改革;政治课 ;提问;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82-0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说,老师有三个任务,要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学生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礼记·学记》亦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孔子以其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说明了,老师应该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中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当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提出要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掌握过程当做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要把学习看作是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提问、挑战权威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我们政治这门课程上。其实政治这门课进过多年的改革,其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一些僵硬、苍白的教条式说教,而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可以说与学生现在、未来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没有多大程度上的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去思考、探究问题了。所以这是我们政治教师在政治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呵护孩子一颗“愿问”的心
经常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对待一个好问的学生,“你这问的什么问题啊?”“这是个问题吗?”“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以后不要瞎想!”……学生走了,还要发顿牢骚,“我就烦他,一天到晚问点没用的东西”。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但是这颗困惑与好奇的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敏感,怕自己问的问题很幼稚,没有水准,更怕被别人取笑。面对老师这样的态度,自尊心会很受打击,久而久之,有问题自然不想问也不愿问了。
“老师,你偏心,只关注好的学生,都不跟我们交流,所以我们不高兴问你问题”在一个班级做个小调查,有同学就“学习为什么不积极主动参与”如此说。老师教学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为了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每次提问只是围绕那几个“苗子”,整个课堂就是老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其他的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自然也就没有激情参与了。这归根于现在教育的功利性,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关注的是能为自身带来名和利的学生,导致教学只是为少数学生服务。
所以作为教师,不能把教学当做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另一方,他的地位是与教师平等的,他有权利获得尊重和平等的待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在彼此交往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紧张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真正将提问权平等地赋予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精心教学,激发思考,培养孩子一颗“会问”的心
我们上政治课的时候,总是喜欢使课堂显得很有逻辑,严谨而有序。探讨一个问题往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也是围绕这三方面的,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本上现成的。如果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一问一答,这个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思考了,它没法激起学生的思考,产生新的疑问,学生的学习就会止于书本知识,也没有可能提出问题了。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又要脱离教材,引入学生身边的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思考。这样教学也会使学生形成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习惯,从生活中体味所学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世界。
“标准答案就是这样,你就这样记好了,其他的不要管。”对待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其他想法的学生,老师经常是这样对他说的,或者也仅仅只是从标准答案角度予以解释。我们每次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甚至为了应付考试有时还要求学生把标准答案能背诵下来。事实上,我们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教育,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进行教学,更不应把高考看成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学会思考问题,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三、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浇灌孩子一颗“善问”的心
“这个考试不考,不用知道”有时也会听到老师这样回答问问题的学生。在老师看来,解决考纲以外的问题纯粹是浪费时间。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高考,而高考是有考纲的,所以平时老师的教学都是围绕考纲转的。教学中如果你仅是介绍性讲解书本上考点内容,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可问的呢。比如在讲“投资方式”时就按照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介绍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这些投资方式的一般知识,学生会认为我知道这些就行了,反正我又没有钱进行投资,也就没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什么了。但是其实“投资方式”是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的父母可能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如果我们把“投资方式”这个内容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地去进行理财,他就会到银行、到交易所、到保险公司去了解相应的内容,他的问题就会有很多,而且通过解决问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师,我喜欢上一个同学了,我该怎么处理?”“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选科,你能指导我一下吗?”……学生有时会问你这样的问题,你回不回答呢,又该怎么回答呢。所以做一个教师,跟学生之间不可能只是纯粹的教学关系。我们不仅要能解学生学业之惑,更能帮助学生解人生之惑。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指引学生走好、走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做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引路人”。
总之,每个教师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只做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书匠”,更应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自己去探究这个世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政治课 ;提问;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82-0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说,老师有三个任务,要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学生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礼记·学记》亦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孔子以其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说明了,老师应该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中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当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提出要以问题作为知识教学的纽带,把知识的认知掌握过程当做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要把学习看作是独立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提问、挑战权威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我们政治这门课程上。其实政治这门课进过多年的改革,其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一些僵硬、苍白的教条式说教,而是关注国家的发展、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可以说与学生现在、未来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没有多大程度上的调动起来,更不用说去思考、探究问题了。所以这是我们政治教师在政治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呵护孩子一颗“愿问”的心
经常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对待一个好问的学生,“你这问的什么问题啊?”“这是个问题吗?”“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以后不要瞎想!”……学生走了,还要发顿牢骚,“我就烦他,一天到晚问点没用的东西”。困惑与好奇是孩子特有的财富,但是这颗困惑与好奇的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敏感,怕自己问的问题很幼稚,没有水准,更怕被别人取笑。面对老师这样的态度,自尊心会很受打击,久而久之,有问题自然不想问也不愿问了。
“老师,你偏心,只关注好的学生,都不跟我们交流,所以我们不高兴问你问题”在一个班级做个小调查,有同学就“学习为什么不积极主动参与”如此说。老师教学中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为了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每次提问只是围绕那几个“苗子”,整个课堂就是老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交流,而其他的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自然也就没有激情参与了。这归根于现在教育的功利性,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关注的是能为自身带来名和利的学生,导致教学只是为少数学生服务。
所以作为教师,不能把教学当做一个孤立的过程,它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另一方,他的地位是与教师平等的,他有权利获得尊重和平等的待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在彼此交往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紧张感和焦虑感,使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真正将提问权平等地赋予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二、精心教学,激发思考,培养孩子一颗“会问”的心
我们上政治课的时候,总是喜欢使课堂显得很有逻辑,严谨而有序。探讨一个问题往往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在课堂上老师提问也是围绕这三方面的,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书本上现成的。如果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一问一答,这个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思考了,它没法激起学生的思考,产生新的疑问,学生的学习就会止于书本知识,也没有可能提出问题了。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以教材为核心,又要脱离教材,引入学生身边的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思考。这样教学也会使学生形成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习惯,从生活中体味所学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世界。
“标准答案就是这样,你就这样记好了,其他的不要管。”对待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其他想法的学生,老师经常是这样对他说的,或者也仅仅只是从标准答案角度予以解释。我们每次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甚至为了应付考试有时还要求学生把标准答案能背诵下来。事实上,我们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教育,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抱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进行教学,更不应把高考看成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学会思考问题,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
三、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浇灌孩子一颗“善问”的心
“这个考试不考,不用知道”有时也会听到老师这样回答问问题的学生。在老师看来,解决考纲以外的问题纯粹是浪费时间。老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高考,而高考是有考纲的,所以平时老师的教学都是围绕考纲转的。教学中如果你仅是介绍性讲解书本上考点内容,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可问的呢。比如在讲“投资方式”时就按照书本内容按部就班地介绍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这些投资方式的一般知识,学生会认为我知道这些就行了,反正我又没有钱进行投资,也就没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什么了。但是其实“投资方式”是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的父母可能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如果我们把“投资方式”这个内容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地去进行理财,他就会到银行、到交易所、到保险公司去了解相应的内容,他的问题就会有很多,而且通过解决问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师,我喜欢上一个同学了,我该怎么处理?”“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选科,你能指导我一下吗?”……学生有时会问你这样的问题,你回不回答呢,又该怎么回答呢。所以做一个教师,跟学生之间不可能只是纯粹的教学关系。我们不仅要能解学生学业之惑,更能帮助学生解人生之惑。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指引学生走好、走对他们的人生道路,做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引路人”。
总之,每个教师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只做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书匠”,更应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自己去探究这个世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