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理学角度浅析司法与民意冲突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y85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进行的普法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意见,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公众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远远不及专业法律人士深入和透彻。经常发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做出一个粗浅的判断。因此,本文试从法理学的角度去探究“民意”对我国司法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并寻找出对其规制的方法。
  关键词:司法;民意;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6;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297-01
  作者简介:赵牧晓(1987-),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民意兴起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公众通过关注司法案件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司法审判结果的案例不胜枚举。尤其是网络和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药某某肇事杀人案”到“孙某某收容遣送案”推动了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无一不透露着民意的力量。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民意这种力量的兴起不仅有利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而且更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二、民意表达中的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在实践中公众往往不知道或不清楚应当如何去正确的表达意见,民主的意见常常用错误的行为去表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法律的理解片面性和滞后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大量民、刑事案件的发生不仅考验着我国司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我国立法者和执法者对于法律条款的制定和解读。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法律法规在制定时采取的是“宜粗不宜细”的原则,虽然不断有司法解释对其解释和弥补,但这些司法解释往往很难被公众所知晓,公众所熟知的法律法规往往还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法条之上。同时,在普法过程中由于过于凸显实用性,对不同的人群普及不同的法律知识,这就造成了法律知识的欠缺和理解的片面性。
  (二)存在一定的信息缺陷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不再像以往那样的匮乏与闭塞。但作为传播媒介的媒体,往往受收视率、点击率等利益的驱使,对事件的报道难免有些偏颇和片面,以诱导式的题目或内容片面的扩大来吸引信息读者,造成公众关注点的偏离。加之在具体的司法案件中,由于案件的一些侦查过程和证据材料只有相关的司法人员及当事人的律师才能接触到,公众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案件的真实完整的轮廓。因此,公众在媒体的引导和有限的信息下难免会做出误判。
  (三)法律的滞后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型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可谓是日新月异;因此,法律的抽象性与稳定性必然难以跟上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这就导致了法律永远只能满足大部分人群要求而不能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与所受教育的专业性限制,以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媒体过度的夸大或片面性的报道,使得案件原本的事实与公众所知悉的信息有所差池。加之法律本身具有其滞后性的特点,使之难以适应和保护全部的公众利益。同时,当公众选择性的希望法律保护一些权益而无视其对立者的权益时,民意倾向的权益与法律所要保护的价值之间难免会产生对抗。
  三、从法理学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一)转变普法思路,弘扬法律精神
  我国的普法范围和普法规模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的,但国家普法进行了这么多年依然会使公众对同一法律产生不同的见解。归根到底是由于以往的法律普及多限制在对于具体法律条文的宣讲和解读上,一旦出现新的法条或解释就会使得公众无法深刻的理会到其本意和立法精神。因此,应当把普法重点转移到让公民知晓法律本身是什么,这就关系到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即:对法律精神道德的学习。笔者认为对于法律精神的学习和培养,应当参考富勒在其著作《法律的普遍性》中所总结的法律内在八项道德。并以此为基础,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一个对法律法规进行评判的标准。这样,对于我们所追求的法律的权威以及法治社会的实现将更加有利。
  (二)增加司法信息透明度
  多数情况下,民意与司法产生冲突往往是由于公众获取的信息不完整,或者信息在传播途中被片面的夸大。因此,有关部门应当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做好正面的宣传工作,在处理社会影响力巨大的案件时,应当利用好各种信息传播途径以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并在其官方的网站、报纸和电视台上及时通报案件进程,邀请相关法律专家进行详尽客观的案情梳理。已达到弘扬正能量,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提高立法质量
  由于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以及我国立法所采用的是“宜粗不宜细”的立法原则,就难免就会造成民意与法意互相冲突的地方。因此,应当在立法体制、立法技术与立法程序上全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制定法律时,首先,应转变原有的立法原则,把法律条款落到具体问题上,避免大而空的法律条款。其次,应该在大胆引进的同时,结合我国相关国情民情进行条文创新,尽量使法律符合公众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法律与公众需求之前的冲突。
  四、结语
  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数量大爆炸的时代。民众对法律制定以及司法案件的关注,进一步加强了政府部门执政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侧面上也反映出了政府执政能力的好坏。我们应当利用并引导好这种力量,使之变为一种理性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陈金钊.用“法治之理”塑造中国法理学[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3).
  [2]陈金钊.法治中国建设与法理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5(1).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加剧了我国企业竞争力.为此,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是企业首要落实的工作,在实际工程建设的过程
在英语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国外很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陆续进入中国。本文主要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出发,探究其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现
作者简介:杨玉良(1989—),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经济学硕士,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
作为认同教育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认同及参与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高校思政课的历时性和共识性特征,也增加了认同教育的难度,特别是教育主体的路向特质和僵化的互动模式,是降低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屡有发生,已成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电网企业作为普通营销产业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因此,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产业的发展,这对电网企业
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财务管理亟需加强内部控制,才能进一步高效、规范地进行高校财务管理。基于此,文章结合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管
公司依托东方惠科应用技术研究院,专业从事防伪技术和产品研发、销售工作;同时以自身优越的技术实力为客户提供企业管理系统平台评估、辅助支持、解决方案制定、培训等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学研究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文学研究成为了时下文学爱好者重要的工作。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写作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促进了我国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企开展青年员工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当前国企青年员工思政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