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实观这些目标,虽然有多种途径,但最基本的应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须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 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学生的体验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一、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 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 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感情投入,情绪高涨,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利息税扣除掉.
二、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儿童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让儿童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墙角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名学生喊口令,当这名同学喊“出发”时,前两名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即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遇问题……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小学生仿佛感觉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带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地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建构而成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 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其中两个圆一样大)、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请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上下底面圆的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实践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用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学生买零食的情况,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请你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须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 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学生的体验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一、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利息”这一内容之前,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活动,学生在存钱时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实名制, 以及国家收取利息税的原因等知识. 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感情投入,情绪高涨,学习起来轻松多了,特别是有关计算利息的题目,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每次计算利息时总能结合实际把利息税扣除掉.
二、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儿童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让儿童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墙角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名学生喊口令,当这名同学喊“出发”时,前两名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即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遇问题……教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小学生仿佛感觉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带领他们“玩”,这样一玩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学习是需要体验的,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严格地说,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建构而成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 供“做”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的内容是3个圆(其中两个圆一样大)、2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正方形的边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与两个相同圆的周长相等).请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1)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2)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一一展示制作圆柱的三种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上下底面圆的周长和高的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在充分而多样的数学实践中学会思维,形成数学观念.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就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例如: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动手画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学习《统计图表》后,让学生用课余时间到校门口统计各年级学生买零食的情况,制成统计表或统计图,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相应措施;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四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请你调查一下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是怎样包装的,了解厂家为什么要这样包装.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设法测出一块土豆的体积.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