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十年日连宵,一马当先识路遥。冒雨冲风村寨走,小康美景看今朝”。这首诗是著名诗人方烈文先生贺我扶贫文集《小康路上》出版的珍贵礼物。我从2005年开始扶贫驻村之旅,经历近12个春夏秋冬,其中体味辛酸苦辣,感受喜愁哀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真的是一言难尽。
2005年至2007年,我主动向组织请求参加广东“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当时是一年一轮换,我一蹲三年包下整个扶贫期限,见证了整个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为今后的扶贫工作积累了经验。当时,远在粤东普宁市的母亲发病卧床不起,为了不耽误扶贫工作,我一直向组织隐瞒家庭困难。
我进驻的村的确是濠江区最困难、最偏僻的贫困村—上店社区。村民常常要走一条羊肠小道,到处杂草丛生,耕地以沙田为主,有的村民照明还点着煤油灯。面对这条靠近南海之滨的落后贫困村,我们迎难而上,从打造坚强的基层组织入手,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通过牵线搭桥乡贤、帮扶单位和社会慈善机构,有计划有步骤解决了园林式乡道、并校、招商办企业和文化设施落后等难题,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貌。我把贫困户当亲人,当时组织送温暖和义诊活动、为个别残疾人和贫困户建新房、寒冬里让出自己的新被子给贫困老人之類的事,至今还历历在目。
一年多之后,2010年底,省委又号召大家参加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而且明确这次扶贫地方是远在汕头市80多公里外的革命老区、山区红场镇苏明村,每次行程要辗转三个多钟头。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思绪万千,回忆起中学时读过“巍巍大南山”的革命故事,古大存、澎湃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区人民的动人事迹,更加激发我向组织报名到扶贫的最前线,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学习革命先烈,为老区人民服务。
我进驻的苏明村是由苏明、佳鸡两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村里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村道崎岖不平,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加上山路险峻,不时造成人员伤亡。驻村一开始,我首先就解决路灯问题,不用一个月点亮了老区的“幸福之光”。群众高兴地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根据山区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为当地发展了养蜂、养牛、养鱼等项目,加快村民致富的能力,实现了17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进而通过筑村道和建设文化广场、办公设施等,山区旧貌换新颜。在驻村实践中,当了解危险山路一个月发生多宗车祸造成人员伤亡,和还有25公里山路尚未建成水泥路的情况,我大胆采取超常规之举,先后二次写信给时任汕头市市长郑人豪。市长出自对老区人民关心,迅速作出批示。李耿坚副市长亲自到现场办公,实施项目建设,不久后终于险段变坦途,一时被传为佳话。《南方日报》还专门对我的事迹作了报道。
2013年4月,紧接着我又接受新的任务,转战榕江之畔到潮阳区的金灶镇潮美村参加我省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通过发展产业、治理沟渠污染、修缮古民居,健全文体设施等工作,1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呈现了潮美风清的新农村新气象。当了解到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潮美水阐急需上移重建时,我急人所急,大胆给时任省长朱小丹写信,解决了危险水阐迁建于邻市揭阳市境内的重大民生问题。十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经我上书省长而解决了,当地干群喜出望外。
不幸的是,期间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处于十分重要的关键时刻,母亲的病情加重,父亲又查出了患上直肠癌。在压力如山面前,我始终站在扶贫第一线,争取得到兄弟妹妹的谅解,照顾父母的事尽量请家人代替。
历史又这么巧合。2016年春节刚过,我省又开始了部署三年脱贫攻坚的工作,我二话不说又报名参加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担任驻海门镇老区村—坑尾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新时期精准扶贫即将打响之际,我接到弟弟在普宁脑干出血的不幸消息,几乎是晴天霹雳。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父母、弟弟先后病情加重离世,一年里失去三位至亲,我强忍悲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年多来,经过大家努力,建成坑尾村八一文化公园、村前池整治美化、光伏发电等项目,以及一系列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和发动慈善机构的帮扶,通过组织劳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举办敬老宴、送春联和书画笔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的精准策略,为坑尾小学建成图书室。61户帮扶对象至年底全部可脱贫,2019、2020年进入巩固成果阶段。坑尾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也在热火朝天推进中。
回想我近十二年的扶贫生活,深怀感恩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培养。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是我无穷的动力。我履行自己的诺言: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驻村工作队。每当我离开前一条驻过的贫困村之后,仍有困难的群众与我联系请求帮忙。例如,上店村的郭女士路遇车祸,生命垂危;苏明贫困户范木春碰到重病复发,无钱医治;潮美村低保户吴晓德患上尿毒症;最近一精神病患者吴女士被江苏省遣回潮阳,其亲属监护人需要经济支持等等,我得知后都尽最大努力,及时争取到慈善单位的大笔善款,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在驻村扶贫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当我看到贫困村群众走上了小康路是多么欢欣鼓舞,每当我解决了一桩桩群众的事而感觉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多么友爱。但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每当想起了扶贫路上一连失去三位亲人,我多少次潸然泪下,对父母、弟弟关心照顾不周而深感不安。特别是因扶贫工作忙而没能实现带弟弟就医的愿望,最终弟弟脑干出血倒在下班的途中,我真对不起爸爸、妈妈和弟弟啊!记得我爸爸去年4月临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抢救时,同病房的家属问我爸说三儿子在做什么工作时,我爸很自豪地回答:“我儿子是扶贫干部!”我可以告慰大家的是,我连续驻过四条贫困村,帮助400多户贫困户脱贫,撰写了近百篇扶贫理论、驻村手记和扶贫通讯在各级报刊发表,并将汇编出版,其中7篇扶贫理论在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表,发挥了较大的宣传效果。我虽在扶贫领域做出一点小成绩,但党和政府给我很高的荣誉,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驻村干部和2011年广东省“扶贫使者”。2017年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我驻点村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使我深受鼓舞和鞭策。
全面小康尚未成功,同志仍须要继续努力。我们要在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2005年至2007年,我主动向组织请求参加广东“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当时是一年一轮换,我一蹲三年包下整个扶贫期限,见证了整个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为今后的扶贫工作积累了经验。当时,远在粤东普宁市的母亲发病卧床不起,为了不耽误扶贫工作,我一直向组织隐瞒家庭困难。
我进驻的村的确是濠江区最困难、最偏僻的贫困村—上店社区。村民常常要走一条羊肠小道,到处杂草丛生,耕地以沙田为主,有的村民照明还点着煤油灯。面对这条靠近南海之滨的落后贫困村,我们迎难而上,从打造坚强的基层组织入手,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通过牵线搭桥乡贤、帮扶单位和社会慈善机构,有计划有步骤解决了园林式乡道、并校、招商办企业和文化设施落后等难题,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貌。我把贫困户当亲人,当时组织送温暖和义诊活动、为个别残疾人和贫困户建新房、寒冬里让出自己的新被子给贫困老人之類的事,至今还历历在目。
一年多之后,2010年底,省委又号召大家参加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而且明确这次扶贫地方是远在汕头市80多公里外的革命老区、山区红场镇苏明村,每次行程要辗转三个多钟头。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思绪万千,回忆起中学时读过“巍巍大南山”的革命故事,古大存、澎湃等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区人民的动人事迹,更加激发我向组织报名到扶贫的最前线,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学习革命先烈,为老区人民服务。
我进驻的苏明村是由苏明、佳鸡两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村里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村道崎岖不平,每逢下雨更是泥泞不堪,加上山路险峻,不时造成人员伤亡。驻村一开始,我首先就解决路灯问题,不用一个月点亮了老区的“幸福之光”。群众高兴地说“还是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根据山区实际,我们因地制宜,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为当地发展了养蜂、养牛、养鱼等项目,加快村民致富的能力,实现了17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进而通过筑村道和建设文化广场、办公设施等,山区旧貌换新颜。在驻村实践中,当了解危险山路一个月发生多宗车祸造成人员伤亡,和还有25公里山路尚未建成水泥路的情况,我大胆采取超常规之举,先后二次写信给时任汕头市市长郑人豪。市长出自对老区人民关心,迅速作出批示。李耿坚副市长亲自到现场办公,实施项目建设,不久后终于险段变坦途,一时被传为佳话。《南方日报》还专门对我的事迹作了报道。
2013年4月,紧接着我又接受新的任务,转战榕江之畔到潮阳区的金灶镇潮美村参加我省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通过发展产业、治理沟渠污染、修缮古民居,健全文体设施等工作,1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呈现了潮美风清的新农村新气象。当了解到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潮美水阐急需上移重建时,我急人所急,大胆给时任省长朱小丹写信,解决了危险水阐迁建于邻市揭阳市境内的重大民生问题。十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经我上书省长而解决了,当地干群喜出望外。
不幸的是,期间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处于十分重要的关键时刻,母亲的病情加重,父亲又查出了患上直肠癌。在压力如山面前,我始终站在扶贫第一线,争取得到兄弟妹妹的谅解,照顾父母的事尽量请家人代替。
历史又这么巧合。2016年春节刚过,我省又开始了部署三年脱贫攻坚的工作,我二话不说又报名参加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担任驻海门镇老区村—坑尾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新时期精准扶贫即将打响之际,我接到弟弟在普宁脑干出血的不幸消息,几乎是晴天霹雳。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父母、弟弟先后病情加重离世,一年里失去三位至亲,我强忍悲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二年多来,经过大家努力,建成坑尾村八一文化公园、村前池整治美化、光伏发电等项目,以及一系列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和发动慈善机构的帮扶,通过组织劳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举办敬老宴、送春联和书画笔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并重的精准策略,为坑尾小学建成图书室。61户帮扶对象至年底全部可脱贫,2019、2020年进入巩固成果阶段。坑尾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也在热火朝天推进中。
回想我近十二年的扶贫生活,深怀感恩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培养。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是我无穷的动力。我履行自己的诺言: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驻村工作队。每当我离开前一条驻过的贫困村之后,仍有困难的群众与我联系请求帮忙。例如,上店村的郭女士路遇车祸,生命垂危;苏明贫困户范木春碰到重病复发,无钱医治;潮美村低保户吴晓德患上尿毒症;最近一精神病患者吴女士被江苏省遣回潮阳,其亲属监护人需要经济支持等等,我得知后都尽最大努力,及时争取到慈善单位的大笔善款,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在驻村扶贫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当我看到贫困村群众走上了小康路是多么欢欣鼓舞,每当我解决了一桩桩群众的事而感觉社会主义大家庭是多么友爱。但是,我也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每当想起了扶贫路上一连失去三位亲人,我多少次潸然泪下,对父母、弟弟关心照顾不周而深感不安。特别是因扶贫工作忙而没能实现带弟弟就医的愿望,最终弟弟脑干出血倒在下班的途中,我真对不起爸爸、妈妈和弟弟啊!记得我爸爸去年4月临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抢救时,同病房的家属问我爸说三儿子在做什么工作时,我爸很自豪地回答:“我儿子是扶贫干部!”我可以告慰大家的是,我连续驻过四条贫困村,帮助400多户贫困户脱贫,撰写了近百篇扶贫理论、驻村手记和扶贫通讯在各级报刊发表,并将汇编出版,其中7篇扶贫理论在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发表,发挥了较大的宣传效果。我虽在扶贫领域做出一点小成绩,但党和政府给我很高的荣誉,多次被省市评为优秀驻村干部和2011年广东省“扶贫使者”。2017年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我驻点村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使我深受鼓舞和鞭策。
全面小康尚未成功,同志仍须要继续努力。我们要在习近平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