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麻醉其稳定前房、散瞳及麻醉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23只眼),给予爱尔凯因表麻联合1%的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前房麻醉,对照组20例(22只眼)给予单纯表面麻醉.全部患者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析其麻醉效果及前房稳定情况.乳化后和术毕时瞳孔较术前的缩小值
【机 构】
:
118000,丹东市人民医院,116024,大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116024,大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麻醉其稳定前房、散瞳及麻醉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23只眼),给予爱尔凯因表麻联合1%的不含防腐剂的利多卡因前房麻醉,对照组20例(22只眼)给予单纯表面麻醉.全部患者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析其麻醉效果及前房稳定情况.乳化后和术毕时瞳孔较术前的缩小值,术后瞳孔对光反应、术后1月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值,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效果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化后及术毕时瞳孔较术前的缩小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前房稳定性较好,平均乳化时间48.3s,对照组乳化时间平均57.6s.术后瞳孔对光反应、术后1月较术前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角膜水肿、房闪、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等并发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在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前房麻醉可散大并稳定术中瞳孔大小,增加麻醉效果和前房稳定性,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是安全、有效、容易普及的可行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睫状体平坦部四切口玻璃体手术治疗伴有广泛纤维血管膜的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 对27例28只眼伴有广泛纤维血管增殖的PDRⅥ期患者采用睫状体平坦部四切口玻璃体手术,双手进行眼内操作,如膜分离与切除,电凝止血,同时进行视网膜复位,眼内光凝硅油充填.结果 28只眼均顺利进行膜分离与切除,仅6只眼出现医原性视网膜裂孔.经7个月至4年半随访,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视力除1只
例1 于×女 63岁农民因右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于2007年12月20日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做巩膜瓣,切除4mm×1mm小梁组织,常规行周边虹膜切除,10-0无损伤线分层间断缝合巩膜瓣及球结膜,术后典必舒滴眼液常规点眼。
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即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包括皮肤、眼和脑血管畸形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眼部表现为单侧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底孤立性或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色素上皮病变等.伴发青光眼是SWS的一个主要特征,现就SWS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眼部合并症的发病机制、眼部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进行概述。
患者女,67岁.因“发现右眼球内侧表面肿物生长1个月”入院.入院查体:视力:右眼0.4,左眼0.5,眼压:双眼13.0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鼻侧球结膜表面可见一大小约12 mm×8 mm×6 mm黑色肿物,质软,表面不平可见粗大血管,无破溃,无压痛,肿物边界不清,累及部分睑结膜及泪阜,双眼其它部位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10年.入院诊断:(1)右
患者 女 18岁 主诉:双眼睑缘增生物成进行性生长10余年.患者在5岁时家长发现其双眼上睑缘出现米粒样增生物数个,以后逐渐缓慢生长,近来患者自觉双睑缘发痒而来就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1.0,双眼上睑,围绕睫毛跟部成排分布透明样丘疹布满睑缘,下睑缘睫毛附近亦有数个透明样突起呈散在分布,眼部其他检查未见异常。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发生巩膜融解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5例患者出现巩膜融解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并对该5例患者行血清学检查,于巩膜坏死区取材涂片及培养.治疗处置为首先停用典必舒眼药水,然后给予促进组织修复的贝复舒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点眼,待有血管长入巩膜融解区时停用;其中2例巩膜深层融解范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调节功能与隐斜性近视漂移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江山市中医院眼科就诊的年龄在21~38岁的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56例;正常对照组40例,用MEM (Monocular Estimate Method)动态检影的方法测量注视40cm处调节视标时主导眼的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
患者女,73岁.因反复右眼分泌物增多1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分泌物增多,以每日晨起加重,无流泪、眼红、眼痛,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冲洗泪道通畅,诊断为“慢性结膜炎”,给予“眼药水”滴眼抗炎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1个月来自觉右眼分泌物明显增多,并伴眼痒、眼红,于2012年11月12日来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右眼视力0.8,上睑内眦皮肤发红,可触及花生粒大小囊样实性包块,边界清楚
目的 探讨近视性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同范围非球面性参数Q值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常规LASIK的102例(204只眼),年龄18~36岁,等值球镜(SE)为-2.00~-10.50D的青壮年近视患者按SE分为低度(-3.00D以下)、中度(-3.00~-6.00D)、高度(-6.00D以上)三组.除常规检查外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对上述近视患者使用Pentacam眼前节
目的 探讨眼球震颤患者配戴RGP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14例眼球震颤患者,为其进行眼前节、眼底、屈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眼球震颤幅度,震颤频率检查,然后选择合适基弧的RGP镜片,并追加度数,随访观察1.5年.结果 配戴RGP前矫正视力0.32±0.22,戴后0.55±0.2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8.33,P<0.05).戴RGP前振幅(15±5) mm,戴后(10±5) mm,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