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来没有发现有哪座城市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得这么紧密。
——这是南通给我留下的印象。
在南通,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会听人说起张謇。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建立了第一个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一生中,除了兴办大生纱厂、农垦公司、轮船公司、剧场、银行等数十家实业,还投资了三百余所学校……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南通市啬园,是张謇的长眠之处。那天傍晚,在张謇雕像前,我听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问:“爸爸,这个人是谁?”
孩子的父亲不过二十五六岁,他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状元,我们南通最伟大的人物。”
——这是现在老百姓的评价。
在这里,我还看到张謇为自己写就的一副对联:
“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
这让我想起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不应用年份来度量,而应历数他所经历过的成功事业。”仅从这一点来说,张謇的一生何以言“粗”呢?
当然,如今再谈张謇、再谈杨振宁,特别是在时尚生活刊物上谈两位老前辈,难免被一些人视为“out”了,似乎张謇、杨振宁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在我看来,无论是前贤张謇还是杨振宁先生,对当下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因为真正引领时尚方向的还是文化。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他认定:“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张謇的书生肝胆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同样还是因为他这种坚定的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得他“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相比之下,有着同样情怀的杨振宁先生就幸运多了。
2003年12月,杨振宁先生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清华园,“东篱归根翁”又开始了“耄耋新事业”。(杨振宁诗句)
不少60后、70后小时候都曾经有过一个理想:长大要当科学家。他们会记得1957年杨振宁先生在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共同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以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
杨振宁先生后来说:“中国民族有着一百多年被欺负的历史,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当然,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种种方面也证明,我们可以克服很多问题。”他还强调“中国是一个有无比潜力的国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负有重要的、而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振宁至今保存着父亲写给他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两句话: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杨振宁也有过两句诗,叫作:
“若问那山未来事,物竞天存争朝夕。”
一个是“会须身伴五山灵”,一个是“物竞天存争朝夕”,何其相似!正是五千年的风骨、气节、担当铸就了亘古以来的书生肝胆。
郁达夫说得好:“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南通,我听到了张謇的故事,想到了杨振宁先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郁达夫在《怀鲁迅》文章中的景象:西天角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书生肝胆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我因之有诗赞曰:
云山泼墨几多情,岁月如诗意纵横。
自有文章天地老,尽倾肝胆做书生。
——这是南通给我留下的印象。
在南通,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会听人说起张謇。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建立了第一个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一生中,除了兴办大生纱厂、农垦公司、轮船公司、剧场、银行等数十家实业,还投资了三百余所学校……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南通市啬园,是张謇的长眠之处。那天傍晚,在张謇雕像前,我听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问:“爸爸,这个人是谁?”
孩子的父亲不过二十五六岁,他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状元,我们南通最伟大的人物。”
——这是现在老百姓的评价。
在这里,我还看到张謇为自己写就的一副对联:
“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
这让我想起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生命长短不应用年份来度量,而应历数他所经历过的成功事业。”仅从这一点来说,张謇的一生何以言“粗”呢?
当然,如今再谈张謇、再谈杨振宁,特别是在时尚生活刊物上谈两位老前辈,难免被一些人视为“out”了,似乎张謇、杨振宁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在我看来,无论是前贤张謇还是杨振宁先生,对当下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因为真正引领时尚方向的还是文化。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他认定:“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完全可以这样说,是张謇的书生肝胆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同样还是因为他这种坚定的信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得他“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相比之下,有着同样情怀的杨振宁先生就幸运多了。
2003年12月,杨振宁先生回到了北京,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清华园,“东篱归根翁”又开始了“耄耋新事业”。(杨振宁诗句)
不少60后、70后小时候都曾经有过一个理想:长大要当科学家。他们会记得1957年杨振宁先生在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的共同产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以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
杨振宁先生后来说:“中国民族有着一百多年被欺负的历史,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当然,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种种方面也证明,我们可以克服很多问题。”他还强调“中国是一个有无比潜力的国家”,“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负有重要的、而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振宁至今保存着父亲写给他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两句话:
“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
杨振宁也有过两句诗,叫作:
“若问那山未来事,物竞天存争朝夕。”
一个是“会须身伴五山灵”,一个是“物竞天存争朝夕”,何其相似!正是五千年的风骨、气节、担当铸就了亘古以来的书生肝胆。
郁达夫说得好:“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南通,我听到了张謇的故事,想到了杨振宁先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郁达夫在《怀鲁迅》文章中的景象:西天角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书生肝胆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我因之有诗赞曰:
云山泼墨几多情,岁月如诗意纵横。
自有文章天地老,尽倾肝胆做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