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的三大功能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jiangfa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认为,发现与创新的核心在细读。细读文本,细读前贤论述,细读今人论著,这个细读的过程让我们以巨人们的肩膀为起点,可打开发现与创新之门,踏上发现与创新之旅。
  
  一、细读,让我们走近文本。
  
  就走进文本而言,葛红兵先生批央视讲坛文化时有一条旗帜鲜明的理由:电视讲坛使读者远离了文本自身,而接
  近了由专家学者们烹饪的咀嚼过了、修删过了的快餐文化。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认同葛先生关于讲坛文化的一系列评论,但是其关于走近文本的呼吁绝对值得提倡。因为走近文本、细读文本的过程让我们在作为“读者主体”具有的知识构成、文化修养、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背景等等之下,结合历史视角、佐以史评视角、站在现代视角,对文本结构、形式、内容、主题等等进行重新审视。以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为例,其笔下被高教板《外国文学》斥为“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的“官僚机器”卡列林形象,按照我们中国今天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审视,我们完全可以如王锡明先生所说:“卡列林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以事业为重的、数十年如一日忙于工作的、唯一没能顾及娇妻幼子的优秀国家干部。”显而易见,这个提法便是以今天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础做出的与作家、评论家意旨大相径庭却又无可厚非的新观点。而这个新观点的提出恰是在走近文本、细读文本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拿捏人物心理活动、了解人物生活社会等等之上佐之以今天的文化认同、社会心理作出的全新阐释。
  因此,细读让我们走近了文本,让我们在权威史家与评论专家的观点之外,对文本进行了全新的考量和重新的审视。
  
  二、细读,让我们发现不同。
  
  接受美学认为:对过去作品的再欣赏是同过去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传统评价与当前文学尝试与进行着的不间断的调节同时发生的。也就是尧斯所比喻的那样:“它更多的像一边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正是上述細读——走近文本的过程,让我们对文本进行了重新审视。而这个审视,是我们用自己的审美接受结合作者的创作意旨进行的。我们的审视与前人的权威认定、今人的补充说明有不同么?肯定会有不同,这个不同就是我们异于前人的思考、认识、看法、见解,即我们的发现。这个不同于前人的发现是否正确呢?我们完全可以将我们的结论进行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推导论证。以唐代大诗人、乐府名家元稹为例,史书对其品节多有非议,《旧唐书·钱徽传》说他“及得还朝,大改前志,由径以徼进达”。而权威专家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卞孝萱《元稹年谱》(齐鲁书社)等论元稹品节大抵与传统意见相同。而近十年来的学人们却在详参历史资料、细读元稹文章之上提出关于此的新观点:冀勤《说元稹的政治品格》(《光明日报》)、吴伟斌《也谈元稹“变节”真相》(《复旦学报》)等文章针对古人、今人对元稹的批评,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辨证,认为元稹不曾“变节”,它虽然“巧”过,但这巧又不能简单地与“不肖”等同,在对待朝政弊端和社会恶习等重大问题上,元稹一如既往的严正、不徇私情。这个新论点得到了学界同仁、甚至袁行霈先生及其《中国文学史》的不同程度的认同。
  因此,细读让我们发现了不同,让我们在与权威史家与评论专家的观点之上,建构出我们不同于其定论的新思考、新观点。
  
  三、细读,让我们思维创新。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立足于前人理论)的我们可谓站得更高,细读文本时我们理应看得更远、读得更透,理应领悟到乐谱的更多精髓,提出新理论、新思想。而这个新理论、新思想正源出于我们的新思考、新观点。
  细读,让我们发现了不同,拥有了新思考、新观点,而这个新思考、新观点怎样上升为新理论、新思想呢?这就需要严谨的论证和科学的论真。以鄢化志先生“中国诗歌发展”探讨为例,为了论证其音乐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诗歌为音乐注入鲜活的灵魂,使诗与乐共同发展的新思考,其不仅细致系统地考查了诗、骚、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与民族音乐雅乐(先秦时期),清乐(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燕乐(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俗乐(元明清时期)的关系;而且细心周密地分析了一代之音乐与一代之音乐文学结晶的典范——诗、词、曲,考查了诗衰落之要因——诗乐分。从而将音乐为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诗歌为音乐注入鲜活的灵魂的思考上升为诗乐合则双馨、分则失韵的新思想、新理论。今天,虽然诗与乐之孰“本”孰“用”尚无定论,然诗乐互补,携手并进共发展却成了学界不争的事实。
  因此,细读让我们创新了理论,让我们在细致系统的严谨论证,细心周密的科学论证之上,提出了我们的新理论、新观点。
  细读,抓住细节,用时代赋予我们的以知识构成、文化修养、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背景等构成新的审美观,对文本内容重新审视,对专家与权威观点进行全新考量,相信我们将在严谨中打开发现与创新之门。
  
  苟德培,湖北荆州大学文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一.新江山日本《每日新闻》总编歌川令三先生曾经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预言说,报纸消失的时间是2030年。这个预言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
夜是黑的、心是重的,孤独的时候眼睛总会在某个午夜的漆黑中难以闭上、疲惫的身躯亦因为内心某丝燃起的火引而变得辗转反侧.纤细的思绪、难止的欲望、干涩的咽喉、沉重的呼吸
21世纪对大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建
在日常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写作极不重视,他们愿意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语法上也不愿意仔细推敲推敲写作技巧,这样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只会越来越差.然而写作是语言输出过程中
期刊
对于外贸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要想让外贸专业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必须改变现状,从考试制度改革、更新教材、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作出努力。 For forei
“石油构造分析”是石油和地质院校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地质方向)和石油工程本科高年级的专业必修课。本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新颖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单词,选择正确的固定搭配
期刊
实验教学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室、“产-学-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和计算机网络等四大实验教学平台,构建以认知性方法性实验、
“开发地震与剩余油分布”是一门新课,开发地震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快速进步的新领域。为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与完善,笔者针对课程教学中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包
前段时间,一首《妈妈唠叨之歌》红遍网络,作者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她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起居,天天唠叨不停。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妮塔灵光闪现,她将自己每天常絮叨的话写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