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质量,作者以免疫系统一章为例,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通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作者简介:
孙旭红(1980.8),女,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概论理论和实验教学
[关键词]基础医学概论;免疫系统;教学设计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供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解医学概貌,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整合课程。其内容以“分子一细胞一器官一系统”为主线,涵盖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等十门课程[1],通过对基础医学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基础医学概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涉及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医学免疫学等学科,其教学内容深奥枯燥、概念抽象繁多、机理复杂,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下面笔者以此章为例谈一下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设计中的体会。
1 教材分析
笔者所讲授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医学概论》[2]第18章“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的理论学时为10个学时,要完成教材整章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密切联系特异性免疫应答两条主线(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对面面俱到的教材做一个大幅度的修剪,达到“够用”为度。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作自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根据之前所述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①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②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③掌握重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的概念及功能;④掌握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⑤熟悉T、B淋巴细胞的重要表面标记分子;⑥熟悉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学生在高中生物时接触过免疫系统,对其分类、组成及功能有一定的认识,对该部分知识的加深与拓展也较易理解,因此本章的难点在于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2.2能力目标:在知识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力争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能力目标。
2.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3 教学方法
非医学专业招生大多是文理兼收的,有些学文科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对涉及较复杂机制的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极易形成思维疲劳,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喻法、讨论归纳法、案例分析法、PBL教学法等,提出问题找到基础与临床与生活经验的切入点,循序渐进将科学知识的讲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时,首先提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发现了一种有“世纪瘟疫”之称的疾病——艾滋病,对艾滋病,同学们有多少认识?同学们知道艾滋病患者会有什么临床表现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结合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形象比喻:把免疫防御功能比喻成国家的国防部队抵御外敌入侵,把免疫监视功能比喻成人民警察监视内部“突变”人群,把免疫自稳功能比喻成清洁工等,使学生能更好的形象理解,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讨论、互动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4.1多种方式,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以及开启创新思维的第一步[3]。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温故导入法、提问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如讲“机体的免疫系统”这一章绪论时,首先通过口头提问:人体的“国防部队”是什么?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军队来抵御外来的敌人、保卫国家的安全、维护人民生活的稳定,那么人体的“国防部队”有什么功能?以此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导入新课。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又提出新问题:人体的这个“国防部队”是怎样运作的?这时学生带着寻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进入了新学习情景中,既激发了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在讲“补体系统”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置疑,“异型输血会出现什么后果?”,“溶血”;“而在血型检测试验中,A型血与A标准血清体外出现凝集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人体内有溶解红细胞的物质——补体”;“为什么正常时不出现溶血?”,“为什么体外很容易失去活性?”等等。这样的设问使教学内容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2结合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在“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节授课中,笔者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免疫的概念,通过对一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从而提出抗原的概念、免疫的概念以及免疫特异性这一重要特点;采用比喻法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的指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特点,讲授中枢免疫器官的解剖学特点和组织学特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出临床骨髓穿刺的部位;利用课堂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视频展示骨髓和胸腺的功能。最后利用归纳式板书的方式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系统式掌握并记忆。
4.3问题小结,引发思考
⑴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得过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一般不再患流行性腮腺炎,为什么?
⑵无偿献血对人体有害吗?为什么?胸腺在机体免疫中起什么作用?
4.4课程总结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探索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免疫系统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中的整合,实现了基础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其合作学习意识和探索精神。
基础医学概论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金昌洙,刘卫东.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6-77.
[2] 李利兵,朱大年,汪华侨.基础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魏宏聚,李瑞.课堂导人环节与情感目标达成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4):29-33.
作者简介:
孙旭红(1980.8),女,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概论理论和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