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压药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5种类型。本文的主角缬沙坦,便是ARB类中的一种,且是其中资历较老、也较有代表性的药物之一。
缬沙坦对药物可能影响到的器官(医学上称为靶器官)具有充分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抑制心肌肥厚、防止心肌重塑等,并具有神经保护及修复、抗氧化、抗炎症反应、抑制血流减少、增加神经元存活、减少梗死范围等作用,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并具有降压之外的肾保护作用。
在国外,缬沙坦通过了大量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明确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预防心房颤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打平亦胜利
发表于2002年的一项研究,对比了缬沙坦和氨氯地平(CCB类)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治疗24周后,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均显著降低,但无论是对于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缬沙坦的降压疗效与氨氯地平相当。
而在34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使用缬沙坦(80毫克)和依那普利(ACEI类,20毫克),取得了相等的降压疗效,但是咳嗽等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明显降低。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一项历时12周、针对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中。该研究显示,与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中,在734例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观察缬沙坦和赖诺普利的降压疗效,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赖诺普利的咳嗽发生率达8%,而缬沙坦的咳嗽发生率仅为1.1%。
编者注:正因为如此,ARB类常作为ACEI类的替身存在。当患者使用ACEI类(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出现难以忍受的干咳时,医生常会建议他们换用ARB类(比如缬沙坦)。
小输不为输
“外战”与强敌打个平手,那么“内战”呢?
2000年一篇题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它们的疗效有何不同?》的荟萃分析文章,选取了43项已经发表的关于ARB类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和坎地沙坦)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总的病例数为11281例,采用的剂量均为药物说明中推荐的起始剂量。结果显示:在通常的起始剂量下,各种ARB类药物都可以达到有效地降低血压的目的,各种药物间虽然存在降压疗效方面的差别,但是总的幅度相差不大。
2007年发表的一项权威研究,比较了奥美沙坦(20毫克/天)、氯沙坦(50毫克/天)、缬沙坦(80毫克/天)及安慰剂的降压疗效,结果显示,使用8周时奥美沙坦与缬沙坦降低坐位舒张压的作用相仿,奥美沙坦较氯沙坦更显著降低坐位舒张压。
《国际内科杂志》2009年5月发表的一项分析表明,缬沙坦的降压疗效未被其他ARB超越,缬沙坦160毫克降压疗效与厄贝沙坦300毫克及替米沙坦80毫克相当。该分析表明,缬沙坦是ARB类药物中强效降压的代表,其降压疗效与同等剂量的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相当,并且优于氯沙坦。
也有专家指出,单就降压强度而言,缬沙坦在目前常用的7种ARB类药物中处于中间位置。有试验证实,缬沙坦常规剂量使用时,无论降低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效果均优于氯沙坦和替米沙坦;其降压强度与厄贝沙坦相似,较坎地沙坦和奥美沙坦稍弱,不过一般仅相差1~2毫米汞柱。
编者注:在前面的比较中,虽然缬沙坦多数只是打成平手,但跟高手打个平手,本身就说明其实力不俗。而在ARB类药物内部,虽然有的药物可以在降压能力上超过缬沙坦,但这种超越更多意义上或许只是研究领域的超越,而在普通患者使用的层面,并没有达到让人舍弃缬沙坦的地步。
唯一,源自实力
缬沙坦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ARB类药物之一,不仅能有效降压,且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和心力衰竭等均有良好作用,是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唯一批准可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3个适应证的ARB类药物。
为什么缬沙坦有此殊荣?因为真金不怕火炼,一切缘于实践。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对高血压治疗发布联合指南,明确提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达标,同时干预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也就是说,不仅要降压,还要安全地降压。而2010年关于“兄弟”奥美沙坦两项临床试验(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奥美沙坦后心血管死亡率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被FDA重新评估的案例,使人们更加关注降压药降压之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而这,正是缬沙坦的强项。
(1)高血压伴心梗患者。它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挽救心梗后高危患者生命的ARB类药物。正因如此,目前包括美国、英国、瑞典和我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批准了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适应证。在2005年,美国心力衰竭指南也推荐缬沙坦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
(2)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在标准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随机加用缬沙坦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缬沙坦组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与发病率。该研究在心衰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缬沙坦成为第一个被证实对心衰患者具有长期益处的ARB类药物。
(3)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ARB类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抑制作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缬沙坦则是与钙通道阻滞剂相比,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的ARB类药物。研究显示,与氨氯地平相比,缬沙坦使新发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23%。另外,缬沙坦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预防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的降压药。多部国际权威指南一致推荐ARB类药物为合并糖尿病前期高血压患者的优先选择。
另外,缬沙坦也是最具靶器官保护循证证据的ARB类药物。正因为如此,FDA才批准缬沙坦为唯一可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3个适应证的ARB类药物。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种ARB类药物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其他ARB类药物也可能存在与缬沙坦相似的“类效应”,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威可靠的研究,缺乏相关证据。因此,其他ARB类药物尚不能同时具备这3个适应证。
安全,不容置疑
前不久,《欧洲心脏病杂志》由于数据记录问题,撤消了该刊2009年刊出的基于缬沙坦的一篇研究论文。值得指出的是,该研究是由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资助、松原广明教授牵头的一项独立研究者发起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设计和执行,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发布和文章发表,均由日本研究者自主完成。由于缬沙坦的生产厂家并未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国际个别学者主持的研究被撤回并未撼动缬沙坦拥有最充分循证支持的地位。
我国拟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缬沙坦胶囊80毫克(代文)被列入其中,更进一步验证了缬沙坦(代文)在降压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为唯一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ARB类药物,缬沙坦在临床应用方面得到了社会及广大医生患者的认可。
缬沙坦具有和安慰剂相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卓越的安全性。
试验分析可以看到,每天使用1次缬沙坦,每次40毫克~160毫克,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超过1%的也只有头痛、眩晕和无力。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没有显著不同。直立性低血压在缬沙坦组的发生率为0.3%,在安慰剂组的发生率为0.2%。在对照试验中,也没有发现缬沙坦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
缬沙坦对药物可能影响到的器官(医学上称为靶器官)具有充分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抑制心肌肥厚、防止心肌重塑等,并具有神经保护及修复、抗氧化、抗炎症反应、抑制血流减少、增加神经元存活、减少梗死范围等作用,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并具有降压之外的肾保护作用。
在国外,缬沙坦通过了大量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明确其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风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预防心房颤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打平亦胜利
发表于2002年的一项研究,对比了缬沙坦和氨氯地平(CCB类)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治疗24周后,缬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血压均显著降低,但无论是对于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缬沙坦的降压疗效与氨氯地平相当。
而在34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使用缬沙坦(80毫克)和依那普利(ACEI类,20毫克),取得了相等的降压疗效,但是咳嗽等不良反应,缬沙坦组明显降低。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一项历时12周、针对189例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中。该研究显示,与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比较中,在734例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中观察缬沙坦和赖诺普利的降压疗效,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赖诺普利的咳嗽发生率达8%,而缬沙坦的咳嗽发生率仅为1.1%。
编者注:正因为如此,ARB类常作为ACEI类的替身存在。当患者使用ACEI类(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出现难以忍受的干咳时,医生常会建议他们换用ARB类(比如缬沙坦)。
小输不为输
“外战”与强敌打个平手,那么“内战”呢?
2000年一篇题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它们的疗效有何不同?》的荟萃分析文章,选取了43项已经发表的关于ARB类药物(包括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和坎地沙坦)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总的病例数为11281例,采用的剂量均为药物说明中推荐的起始剂量。结果显示:在通常的起始剂量下,各种ARB类药物都可以达到有效地降低血压的目的,各种药物间虽然存在降压疗效方面的差别,但是总的幅度相差不大。
2007年发表的一项权威研究,比较了奥美沙坦(20毫克/天)、氯沙坦(50毫克/天)、缬沙坦(80毫克/天)及安慰剂的降压疗效,结果显示,使用8周时奥美沙坦与缬沙坦降低坐位舒张压的作用相仿,奥美沙坦较氯沙坦更显著降低坐位舒张压。
《国际内科杂志》2009年5月发表的一项分析表明,缬沙坦的降压疗效未被其他ARB超越,缬沙坦160毫克降压疗效与厄贝沙坦300毫克及替米沙坦80毫克相当。该分析表明,缬沙坦是ARB类药物中强效降压的代表,其降压疗效与同等剂量的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相当,并且优于氯沙坦。
也有专家指出,单就降压强度而言,缬沙坦在目前常用的7种ARB类药物中处于中间位置。有试验证实,缬沙坦常规剂量使用时,无论降低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效果均优于氯沙坦和替米沙坦;其降压强度与厄贝沙坦相似,较坎地沙坦和奥美沙坦稍弱,不过一般仅相差1~2毫米汞柱。
编者注:在前面的比较中,虽然缬沙坦多数只是打成平手,但跟高手打个平手,本身就说明其实力不俗。而在ARB类药物内部,虽然有的药物可以在降压能力上超过缬沙坦,但这种超越更多意义上或许只是研究领域的超越,而在普通患者使用的层面,并没有达到让人舍弃缬沙坦的地步。
唯一,源自实力
缬沙坦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ARB类药物之一,不仅能有效降压,且对冠心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和心力衰竭等均有良好作用,是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唯一批准可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3个适应证的ARB类药物。
为什么缬沙坦有此殊荣?因为真金不怕火炼,一切缘于实践。
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对高血压治疗发布联合指南,明确提出: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达标,同时干预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也就是说,不仅要降压,还要安全地降压。而2010年关于“兄弟”奥美沙坦两项临床试验(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奥美沙坦后心血管死亡率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被FDA重新评估的案例,使人们更加关注降压药降压之外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而这,正是缬沙坦的强项。
(1)高血压伴心梗患者。它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挽救心梗后高危患者生命的ARB类药物。正因如此,目前包括美国、英国、瑞典和我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批准了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适应证。在2005年,美国心力衰竭指南也推荐缬沙坦可用于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
(2)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在标准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随机加用缬沙坦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缬沙坦组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了死亡率与发病率。该研究在心衰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缬沙坦成为第一个被证实对心衰患者具有长期益处的ARB类药物。
(3)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ARB类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抑制作用,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缬沙坦则是与钙通道阻滞剂相比,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的ARB类药物。研究显示,与氨氯地平相比,缬沙坦使新发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23%。另外,缬沙坦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预防糖耐量受损进展为糖尿病的降压药。多部国际权威指南一致推荐ARB类药物为合并糖尿病前期高血压患者的优先选择。
另外,缬沙坦也是最具靶器官保护循证证据的ARB类药物。正因为如此,FDA才批准缬沙坦为唯一可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3个适应证的ARB类药物。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种ARB类药物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其他ARB类药物也可能存在与缬沙坦相似的“类效应”,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权威可靠的研究,缺乏相关证据。因此,其他ARB类药物尚不能同时具备这3个适应证。
安全,不容置疑
前不久,《欧洲心脏病杂志》由于数据记录问题,撤消了该刊2009年刊出的基于缬沙坦的一篇研究论文。值得指出的是,该研究是由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资助、松原广明教授牵头的一项独立研究者发起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设计和执行,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发布和文章发表,均由日本研究者自主完成。由于缬沙坦的生产厂家并未在其中发挥作用,所以国际个别学者主持的研究被撤回并未撼动缬沙坦拥有最充分循证支持的地位。
我国拟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缬沙坦胶囊80毫克(代文)被列入其中,更进一步验证了缬沙坦(代文)在降压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为唯一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ARB类药物,缬沙坦在临床应用方面得到了社会及广大医生患者的认可。
缬沙坦具有和安慰剂相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卓越的安全性。
试验分析可以看到,每天使用1次缬沙坦,每次40毫克~160毫克,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超过1%的也只有头痛、眩晕和无力。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没有显著不同。直立性低血压在缬沙坦组的发生率为0.3%,在安慰剂组的发生率为0.2%。在对照试验中,也没有发现缬沙坦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