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是不相关的(周阳,2010)。事实上,单纯的规模变化是不会影响土地产出水平的变动,只有在土地规模差异引发农户对于土地生产投入变化的情况下,土地产出水平才会变化。本文结合两省十三户不同规模农户的玉米种植案例,具体对比分析了不同规模户的生产投入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产出水平的高低。
关键词:耕地规模;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劳动成本上升,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规模经营程度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到农民收入稳定乃至粮食安全的大事。对农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认知,对于制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有关政策,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业产出,大都数文献用的是“价值量”或净收益。当然,这种变量选取还是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例如在李谷成等(2010),Helfand and Levine(2004),Townsend et al.(1998)等研究中,因为采用不同的生产率指标,所以研究结论不一致。
目前的研究结论不外乎下列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具有负向相关关系。任志军(1995)通过对法国规模经营数据的分析得出“农场规模越大,土地生产效率越低”。夏永祥(2002)认为如果用土地产出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往往更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反倒不利于提高农业效率。李谷成(2009)通过在湖北省的调查表明,从全面的农户效率指标与农户规模的关系来看, 土地生产率与耕地规模是负相关的。廖洪乐等通过对中国824个农户数据的分析得出“土地面积增加1倍产出增加不到1倍”。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與土地生产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张光辉(1996)对任志军的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农地大规模与提高土地产出率并行不悖。
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无明显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黄祖辉等通过分析浙江省28个不同粮田经营规模农户的数据,发现“农户粮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中国土地制度课题组(1991)对 600 户农户调查显示,农户拥有 2hm2以上的规模, 耕地规模的扩大引起平均产量先降后升,超过 2hm2的土地产量趋于下降,但仍比最小规模组的平均产量高。史正富(1995)认为农地大规模经营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无促进作用。蔡基宏(2005)采用基于农户模型的研究方法,认为土地市场并不完善时,二者关系会受兼业程度影响——当兼业影响大于土地规模影响时,土地产出率不减反增。辛良杰等(2009)认为负相关的支持者往往忽略了土地质量方面的差异,在区域、国家甚至大洲水平上的土地质量差异较大,因此得出土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负相关系结论,但如果研究区域缩小或将土壤肥力因素考虑在内,两者的负相关系将被减弱,甚至消失。
事实上,另有研究表示,农地经营规模的差异并非直接导致土地产出的变化,起作用的是贯穿于中间的一整套影响机制。例如黄宗智(1986)认为在边际报酬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仍会选择投入更多的劳动;李岳云(1999)认为小规模纯农户,在信贷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中,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资金。
目前,对于农地规模化程度和土地产出率的关系并无一致结论。其中影响机制很少有人具体探讨,因此本研究将从不同经营规模对于农户生产投入决策的影响入手,结合经济理论,分析土地规模对于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其内在影响机制。
(二)研究目的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在分析农地规模化经营(农户耕地面积)对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很少有学者从不同规模经营对农户经营的决策影响入手。事实上,小农户与规模经营的农户决策的目标和机制有着显著差异,随之而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肯定也不尽相同。据此,本研究将主要从规模差异如何影响农户生产投入决策入手,深入实地考察,获得真实详尽数据,通过归类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土地规模下农业经营者生产投入特征以及土地产出水平的高低。
通过分析经营规模对于土地产出的影响,为更好理解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和对粮食安全的意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结果,对小农和不同级别的规模经营者分别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善福利,促进增收,避免粮食安全的威胁。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14年8月份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镇(4户)、景星镇(2户)和河南省夏邑县郭店乡(4户)、安阳县辛村镇(3户)十三户典型玉米种植户的数据。三类玉米经营规模户经营面积分别为:大规模:400亩、700亩、1200亩、1280亩、1750亩、12000亩;中规模:87亩、100亩、110亩、165.2亩;小规模:10亩、10亩、32亩。文中产出水平以单产数据代替。
(二)户主素质与农地规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中国特定的农业经济环境下,户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经营规模的选择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毫无疑问,户主的经营素质必定影响到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
在我们调查的十三户案例数据中,经营规模较大的一组户主平均年龄为43.8;规模居中的一组为47.6;而较小规模的户主平均年龄高达51.5,显而易见,年龄较大的户主在选择经营规模的行为上更为保守,相反年轻的户主更偏向大规模经营。其次,经营规模较小的户主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为7年,而中、大规模的户主平均水平分别为9年和11年,由此可见,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偏向于大规模的经营种植。统计的十三户案例数据显示,大规模经营的户主大部分有开办过公司的经历,无曾外出打工情况,相反中小规模户主开办过公司经历较少(仅有一户小规模经营的户主),大部分户主有过外出打工经历。根据实地访谈,发现很多大规模经营户具有很强的社会资本,比如村干部、企业经营者等;而中等规模户主则主要是农村户籍人口通过农地转入经营,小规模农户则主要种植自己分配得到的土地。除此之外,在种地经验上,案例数据显示,大规模户主平均种地经验(按以前种地时长计算)为18.75年,中小规模分别为28.8,35年。具体数据见表1。 (三)农地规模与生产投入
户主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决策。当然,这种生产投入决策必须建立在所经营的农地规模上。换一种说法,不同的经营规模有着不同的生產投入组合,以期达到最大化的经营利润。
1.农地规模与物质投入(不包含机械投入)
从总的物质投入水平来看,大中小规模的亩均总物质投入分别为308.11元,233.1元,247.54元。各部分具体投入情况见表2。
从统计的农户案例数据中可以看出,大规模经营的农户偏向于投入更为优质的物质资源。在具体的投入结构中,不难发现大规模农户在种子、化肥投入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农药投入偏低是因为由于大规模户的田间管理等措施得当,或多或少地避免了病虫害的侵扰;由于小规模户的精耕细作,同样在农药投入上得以适量的减少;与大、小规模户相反,中规模农户既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又不具备精耕细作的能力,所以在农药上就必须过多的投入。相较于农药,种子和化肥的投入量就显得并非那么重要——病虫害会使作物颗粒无收,而种子的优劣、营养物质的缺乏只会使作物少量地减产。
2.农地规模与机械投入
我们将机械投入情况分为两类:购买机械服务与自有机械投入。购买机械服务指农户租用其他机械与服务用于农业生产;而自有机械投入指农户购买机械用于农业生产。不同规模各类机械投入数据见表3(数据来源:作者调查整理得到)。
总的来看,规模越大,其机械投入就偏向于更多,从小规模(171.29元/亩)到大规模(226.09元/亩)递增。按购买机械服务和自有机械投入来看,我们发现大规模农户更加偏好于购买机械服务(购买机械服务占比62.39%),通过对6户经营大户的实地访谈,我们发现,大户往往会考虑到转入土地经营期限限制的问题,而一般不会过多地对经营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一般会选择购入部分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打药机械等价格较低的生产机械,而其他的生产环节则通过购买机械服务来完成;相反小规模户则不必考虑经营期限的问题,但受限于经营规模,三户小规模经营者均做出了近乎折中的选择,自有机械投入与购买机械服务占比分别为51.94%、48.06%。
3.农地规模与人工投入
在统计调查的13户案例中,存在长工雇佣情况的的仅有3户,且这三户所经营的玉米种植面积均属大规模经营,中规模和小规模不存在长工雇佣情况。除去长工雇佣,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基本上都存在短期雇工情况(按各个种植环节需要分别雇工)。通过详细统计,我们发现不同经营规模户的机械投入与人工投入间存在某些替代关系。举例来说,在整地这一环节上,大规模户机械投入占总机械投入的27.06%,中小规模户的机械投入占比分别为26.76%、6.83%;而雇工投入占总人工投入比重分别为5.20%、33.12%、0。由此可见,大规模户更偏向于在整地环节花费更多的机械投入(包含购买机械服务和自有机械投入),减少人工投入;而中等规模户恰恰相反;小规模户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其他各项生产环节投入占比分析见表4(数据来源:作者调查整理得到)。
表4 人工与机械投入占比表
对于上表,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几点替代关系:大规模经营户在耕地环节、播种环节和收获环节以机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打药环节、晾晒环节以人工投入替代机械投入。中规模经营户在耕地环节、打药环节以人工投入代替机械投入;在收获环节以机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小规模经营户在打药环节更加偏向于选择人工投入;在收获环节更加偏好机械投入。
(四)生产投入与产出水平
三类规模玉米亩均单产分别为1298斤、1283斤、1304斤。亩均总投入分别为574元、448元、460元。简单地来看,三类规模的单产与投入都呈现出明显的“U”型分布,单产与投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在十三户农户中,我们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单产较高(1600斤)(简称农户1)与单产较低(1100斤)的农户(简称农户2)加以比较。两户所经营的玉米地均无受灾情况,均使用了增产新品种。各类生产物质投入情况见表5。
在机械投入和雇工投入方面,农户1亩均机械投入为232.45元(购买机械服务占比68.13%);农户2亩均投入仅为189.31元(购买机械服务占比51.56%),其中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投入远远小于农户1两环节的机械投入。农户1亩均人工投入为34.69元;农户2亩均人工投入为68.95元,其中耕地环节的人工投入高于农户1,打药环节的人工投入小于农户1。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总结出高产出水平种植户的一些生产投入特征:
1.重视种子、农药投入,保证玉米高效种植;
2.利用机械专业化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玉米种植损失;
3.偏好于购买高效机械服务,减少自有机械投入,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作物损害;
4.在需要灵活操作的环节(如打药环节,可根据病虫害程度适量增减农药量)尽量使用人工操作,减少机械投入;
5.在播种、收获等具有统一操作性的环节使用机械,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的失误。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大规模经营户与小规模经营户在产出水平上更具有优势。大规模农户通过优质的物质投入以及较高效、较专业化的机械投入获得了更高的产出水平;中规模农户的生产投入决策较之大规模、小规模农户而言,既缺乏合理的田间管理,又缺乏现代科技支撑,单产较低;小规模户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和人工投入(精耕细作)也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水平。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种子、农药质量,保证作物高效种植;
2.鼓励更多的机械投入代替人工投入,以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
3.不鼓励农户盲目进行耕地流转,这种盲目的流转更多的是造成中等规模经营户的出现,从而导致低产;
4.鼓励中等规模户的适量合并,以形成农业生产中的“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石晓平,郎海如.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76-84.
[2]李谷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4-14.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4]夏永祥.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02(7):43-47.
[5]张光辉.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96(1):55-58.
[6]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38-47.
[7]蔡基宏.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3):28-37.
[8]辛良杰等.农户土地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及其解释的印证——以吉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9(5):1276-1284.
[9]李岳云,蓝海涛,方晓军.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9(4):41-47.
[10]周阳.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相关性的经济学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11):44-49.
作者简介:石 颖(1995-),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邹 旭(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彭贝贝(1995-),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关键词:耕地规模;生产投入;产出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劳动成本上升,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规模经营程度对于生产率的影响关系到农民收入稳定乃至粮食安全的大事。对农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认知,对于制定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有关政策,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业产出,大都数文献用的是“价值量”或净收益。当然,这种变量选取还是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例如在李谷成等(2010),Helfand and Levine(2004),Townsend et al.(1998)等研究中,因为采用不同的生产率指标,所以研究结论不一致。
目前的研究结论不外乎下列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具有负向相关关系。任志军(1995)通过对法国规模经营数据的分析得出“农场规模越大,土地生产效率越低”。夏永祥(2002)认为如果用土地产出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往往更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反倒不利于提高农业效率。李谷成(2009)通过在湖北省的调查表明,从全面的农户效率指标与农户规模的关系来看, 土地生产率与耕地规模是负相关的。廖洪乐等通过对中国824个农户数据的分析得出“土地面积增加1倍产出增加不到1倍”。
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與土地生产率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张光辉(1996)对任志军的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农地大规模与提高土地产出率并行不悖。
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之间无明显正向或负向相关关系。黄祖辉等通过分析浙江省28个不同粮田经营规模农户的数据,发现“农户粮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中国土地制度课题组(1991)对 600 户农户调查显示,农户拥有 2hm2以上的规模, 耕地规模的扩大引起平均产量先降后升,超过 2hm2的土地产量趋于下降,但仍比最小规模组的平均产量高。史正富(1995)认为农地大规模经营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无促进作用。蔡基宏(2005)采用基于农户模型的研究方法,认为土地市场并不完善时,二者关系会受兼业程度影响——当兼业影响大于土地规模影响时,土地产出率不减反增。辛良杰等(2009)认为负相关的支持者往往忽略了土地质量方面的差异,在区域、国家甚至大洲水平上的土地质量差异较大,因此得出土地规模与土地生产率的负相关系结论,但如果研究区域缩小或将土壤肥力因素考虑在内,两者的负相关系将被减弱,甚至消失。
事实上,另有研究表示,农地经营规模的差异并非直接导致土地产出的变化,起作用的是贯穿于中间的一整套影响机制。例如黄宗智(1986)认为在边际报酬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行为仍会选择投入更多的劳动;李岳云(1999)认为小规模纯农户,在信贷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中,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资金。
目前,对于农地规模化程度和土地产出率的关系并无一致结论。其中影响机制很少有人具体探讨,因此本研究将从不同经营规模对于农户生产投入决策的影响入手,结合经济理论,分析土地规模对于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其内在影响机制。
(二)研究目的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在分析农地规模化经营(农户耕地面积)对于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很少有学者从不同规模经营对农户经营的决策影响入手。事实上,小农户与规模经营的农户决策的目标和机制有着显著差异,随之而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肯定也不尽相同。据此,本研究将主要从规模差异如何影响农户生产投入决策入手,深入实地考察,获得真实详尽数据,通过归类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土地规模下农业经营者生产投入特征以及土地产出水平的高低。
通过分析经营规模对于土地产出的影响,为更好理解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和对粮食安全的意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结果,对小农和不同级别的规模经营者分别提出建议,帮助他们改善福利,促进增收,避免粮食安全的威胁。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14年8月份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镇(4户)、景星镇(2户)和河南省夏邑县郭店乡(4户)、安阳县辛村镇(3户)十三户典型玉米种植户的数据。三类玉米经营规模户经营面积分别为:大规模:400亩、700亩、1200亩、1280亩、1750亩、12000亩;中规模:87亩、100亩、110亩、165.2亩;小规模:10亩、10亩、32亩。文中产出水平以单产数据代替。
(二)户主素质与农地规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中国特定的农业经济环境下,户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经营规模的选择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毫无疑问,户主的经营素质必定影响到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
在我们调查的十三户案例数据中,经营规模较大的一组户主平均年龄为43.8;规模居中的一组为47.6;而较小规模的户主平均年龄高达51.5,显而易见,年龄较大的户主在选择经营规模的行为上更为保守,相反年轻的户主更偏向大规模经营。其次,经营规模较小的户主受教育年限平均水平为7年,而中、大规模的户主平均水平分别为9年和11年,由此可见,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偏向于大规模的经营种植。统计的十三户案例数据显示,大规模经营的户主大部分有开办过公司的经历,无曾外出打工情况,相反中小规模户主开办过公司经历较少(仅有一户小规模经营的户主),大部分户主有过外出打工经历。根据实地访谈,发现很多大规模经营户具有很强的社会资本,比如村干部、企业经营者等;而中等规模户主则主要是农村户籍人口通过农地转入经营,小规模农户则主要种植自己分配得到的土地。除此之外,在种地经验上,案例数据显示,大规模户主平均种地经验(按以前种地时长计算)为18.75年,中小规模分别为28.8,35年。具体数据见表1。 (三)农地规模与生产投入
户主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决策。当然,这种生产投入决策必须建立在所经营的农地规模上。换一种说法,不同的经营规模有着不同的生產投入组合,以期达到最大化的经营利润。
1.农地规模与物质投入(不包含机械投入)
从总的物质投入水平来看,大中小规模的亩均总物质投入分别为308.11元,233.1元,247.54元。各部分具体投入情况见表2。
从统计的农户案例数据中可以看出,大规模经营的农户偏向于投入更为优质的物质资源。在具体的投入结构中,不难发现大规模农户在种子、化肥投入上具有绝对优势,而农药投入偏低是因为由于大规模户的田间管理等措施得当,或多或少地避免了病虫害的侵扰;由于小规模户的精耕细作,同样在农药投入上得以适量的减少;与大、小规模户相反,中规模农户既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又不具备精耕细作的能力,所以在农药上就必须过多的投入。相较于农药,种子和化肥的投入量就显得并非那么重要——病虫害会使作物颗粒无收,而种子的优劣、营养物质的缺乏只会使作物少量地减产。
2.农地规模与机械投入
我们将机械投入情况分为两类:购买机械服务与自有机械投入。购买机械服务指农户租用其他机械与服务用于农业生产;而自有机械投入指农户购买机械用于农业生产。不同规模各类机械投入数据见表3(数据来源:作者调查整理得到)。
总的来看,规模越大,其机械投入就偏向于更多,从小规模(171.29元/亩)到大规模(226.09元/亩)递增。按购买机械服务和自有机械投入来看,我们发现大规模农户更加偏好于购买机械服务(购买机械服务占比62.39%),通过对6户经营大户的实地访谈,我们发现,大户往往会考虑到转入土地经营期限限制的问题,而一般不会过多地对经营的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一般会选择购入部分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打药机械等价格较低的生产机械,而其他的生产环节则通过购买机械服务来完成;相反小规模户则不必考虑经营期限的问题,但受限于经营规模,三户小规模经营者均做出了近乎折中的选择,自有机械投入与购买机械服务占比分别为51.94%、48.06%。
3.农地规模与人工投入
在统计调查的13户案例中,存在长工雇佣情况的的仅有3户,且这三户所经营的玉米种植面积均属大规模经营,中规模和小规模不存在长工雇佣情况。除去长工雇佣,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基本上都存在短期雇工情况(按各个种植环节需要分别雇工)。通过详细统计,我们发现不同经营规模户的机械投入与人工投入间存在某些替代关系。举例来说,在整地这一环节上,大规模户机械投入占总机械投入的27.06%,中小规模户的机械投入占比分别为26.76%、6.83%;而雇工投入占总人工投入比重分别为5.20%、33.12%、0。由此可见,大规模户更偏向于在整地环节花费更多的机械投入(包含购买机械服务和自有机械投入),减少人工投入;而中等规模户恰恰相反;小规模户并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其他各项生产环节投入占比分析见表4(数据来源:作者调查整理得到)。
表4 人工与机械投入占比表
对于上表,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几点替代关系:大规模经营户在耕地环节、播种环节和收获环节以机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打药环节、晾晒环节以人工投入替代机械投入。中规模经营户在耕地环节、打药环节以人工投入代替机械投入;在收获环节以机械投入替代人工投入。小规模经营户在打药环节更加偏向于选择人工投入;在收获环节更加偏好机械投入。
(四)生产投入与产出水平
三类规模玉米亩均单产分别为1298斤、1283斤、1304斤。亩均总投入分别为574元、448元、460元。简单地来看,三类规模的单产与投入都呈现出明显的“U”型分布,单产与投入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在十三户农户中,我们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单产较高(1600斤)(简称农户1)与单产较低(1100斤)的农户(简称农户2)加以比较。两户所经营的玉米地均无受灾情况,均使用了增产新品种。各类生产物质投入情况见表5。
在机械投入和雇工投入方面,农户1亩均机械投入为232.45元(购买机械服务占比68.13%);农户2亩均投入仅为189.31元(购买机械服务占比51.56%),其中播种和收获方面的机械投入远远小于农户1两环节的机械投入。农户1亩均人工投入为34.69元;农户2亩均人工投入为68.95元,其中耕地环节的人工投入高于农户1,打药环节的人工投入小于农户1。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总结出高产出水平种植户的一些生产投入特征:
1.重视种子、农药投入,保证玉米高效种植;
2.利用机械专业化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玉米种植损失;
3.偏好于购买高效机械服务,减少自有机械投入,避免操作不当带来的作物损害;
4.在需要灵活操作的环节(如打药环节,可根据病虫害程度适量增减农药量)尽量使用人工操作,减少机械投入;
5.在播种、收获等具有统一操作性的环节使用机械,避免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的失误。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大规模经营户与小规模经营户在产出水平上更具有优势。大规模农户通过优质的物质投入以及较高效、较专业化的机械投入获得了更高的产出水平;中规模农户的生产投入决策较之大规模、小规模农户而言,既缺乏合理的田间管理,又缺乏现代科技支撑,单产较低;小规模户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和人工投入(精耕细作)也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水平。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种子、农药质量,保证作物高效种植;
2.鼓励更多的机械投入代替人工投入,以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
3.不鼓励农户盲目进行耕地流转,这种盲目的流转更多的是造成中等规模经营户的出现,从而导致低产;
4.鼓励中等规模户的适量合并,以形成农业生产中的“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石晓平,郎海如.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率研究综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76-84.
[2]李谷成.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推进抑或效率驱动——一项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行业比较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5):4-14.
[3]任治君.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J].经济研究,1995(6):54-58.
[4]夏永祥.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02(7):43-47.
[5]张光辉.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96(1):55-58.
[6]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38-47.
[7]蔡基宏.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3):28-37.
[8]辛良杰等.农户土地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及其解释的印证——以吉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9(5):1276-1284.
[9]李岳云,蓝海涛,方晓军.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1999(4):41-47.
[10]周阳.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相关性的经济学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0(11):44-49.
作者简介:石 颖(1995-),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邹 旭(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彭贝贝(1995-),女,汉族,湖南益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