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北大荒的王震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荒,一块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神奇土地。20世纪50年代,王震率领军垦大军大规模的拓荒壮举,使沉睡多年的北大荒名垂青史。复转官兵的血汗洒在这亘古荒原上,造就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建设了共和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这片黑土地,王震倾注了满腔的心血,深受北大荒农垦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爱戴。
  
  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创始人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在美洲,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欧洲,即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亚洲,是中国东北角的北大荒。北大荒位于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三江交界处,总面积5.43万平方公里。清政府曾准备开发北大荒,无功而返。日本侵占东北之后,为掠夺资源,也曾制定了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拓荒计划,最终只是南柯一梦。东北解放后,北大荒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54年6月,从朝鲜战场回国参加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五师部分老兵驻扎在黑龙江汤原,等待办理复员手续,恰在此时,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汤原视察。进入黑龙江省境内,王震面对茫茫黑土地惊叹不已:“北大荒真名不虚传。漠漠大荒,一望无边。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真是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地方!”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有6亿人,6亿张嘴,我们不仅要想到今天,还要想到明天,想到子孙后代。”
  到了汤原铁道兵五师驻地,副师长余友清陪同王震看了战士们种的菜地。王震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当年南泥湾的黄土坷垃,要强上百倍!”王震萌发了在这里安置转业部队开垦戍边的想法。他同余友清一起与即将退伍的老兵促膝谈心。王震问:“你们都是庄稼汉出身,复员了留在这里种地,搞机械化农场,好不好?”这批来自南方的老兵听后有的摇头,有的赞成,众说纷纭。王震说:“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眼下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到处需要粮食。你们想想,是回老家扛着锄头种巴掌大的地,还是在北大荒搞大型机械化农业,哪个好?”接着,王震又说起早年带领三五九旅屯垦开荒,搞大生产以及率领进军新疆的部队官兵就地屯垦、开发荒滩的盛况和取得的巨大成绩。战士们听了,思想豁然开朗。6月5日,王震向五师官兵做了开发北大荒的动员报告。他谈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粮食的事操心,铁道兵部队如能在北大荒办农场,生产粮食,也是为毛主席、周总理分忧。王震的一席话,让全体指挥员都激动起来,大家纷纷表态,愿意留下开垦北大荒。
  在哈尔滨停留期间,王震专门拜访了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欧阳钦热情地接待了王震,介绍了北大荒的历史沿革和开发情况。他风趣地对王震说:“你去的汤原还不是大荒原。大荒原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形成的冲积平原。那里荒草齐天,渺无人烟。就像老乡说的:五十里地做邻居,三十里地南北炕。光密山县那一带荒地,就够你开发的了。它相当于好几百个南泥湾哩。”一席话使王震埋在内心深处的“屯垦戍边”火种,更加炽烈地燃烧起来。
  同年9月,王震再一次赶到北大荒,专程来到边境小城密山县。在听说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完达山南北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有可垦荒地1000万亩后,王震非常兴奋。他立即又从密山赶到五师驻汤原县营地,对余友清说:“铁道兵部队的复员转业官兵到北大荒办农场,铁道兵党委已做出决定了。现在,你先带一支精干的先遣队,到密山、虎林一带去进行实地勘察。今年冬天部队就进去,明年好开荒生产。记住!你们五师是打头阵的,得搞个样子,后来的要按你们的脚窝子走,要大发展,要‘母鸡下蛋’……”
  第二天,余友清就带领先遣队出发了。他们沿着原有的密山——虎林铁路沿线,在完达山南麓调查,考察了大片荒原。在宝清县挠力河两岸,他们发现多达上千万亩的可垦荒地。余友清回来汇报了勘查的情况,王震高兴地说:“好啊,有这么大的荒原,我们可就有用武之地了。”他当即决定先在虎林建立农垦基地,让余友清负责。
  1955年元旦,按当时铁道兵部队的代号命名,余友清在虎林县西岗宣布成立八五○农场。到1955年年底,八五○农场开荒14.4万亩,实现口粮自给,盈利5万元。第一个铁道兵农场,从此在北大荒站住了脚跟。自从创建了八五○农场后,王震的心就被黑土地深深吸引住了。他在率部抢建鹰厦铁路的间隙里,多次来到北大荒看望余友清和战士们。他指示余友清组织勘查队,为即将建立的新农场选点。
  1958年,我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需要裁减庞大的军队,大量的复转军人需要安置。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说:“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年到1957年收入的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使1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那时就可以年产粮食30亿斤。”这是一份北大荒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献,凝聚了王震一年来往返北大荒的心血,以及他那屯垦戍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不久,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此后,铁道兵各部的复转官兵1.7万余人,陆续从鹰厦线、黎湛线工地开赴北大荒,筹建军垦农场。在短短一年时间里,黑龙江完达山南北的广袤原野上,崛起了一批新型军垦农场。
  按照王震“母鸡下蛋”的指示,一大批“八”字头的农场相继建起,从“八五○”直到“八五一一”。每一个代号代表一个师,一律由师职干部带队垦荒。从八五○农场的创建,到一批新农场的崛起,王震开始了大规模开荒的战役。在建场程序上,大家始终遵循着王震制定的方针:边开荒、边生产、以点扩点、由点到面,高速度地建设国营农场群。用王震的话来说,就是“母鸡下蛋”!这个方针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五边”方针: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壮丽画卷,显示了王震的魄力和胆识,也显示了铁道兵部队官兵顽强的毅力和战斗作风。
  
  十万官兵“向地球开战”
  
  1956年5月,王震被任命为农垦部部长。他欣然受命,坚定地说:“我这个人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现在还是开荒。”6月,王震亲自带领20多名铁道兵师团干部乘火车赴黑龙江密山的荒地考察,组成3个踏勘组勘测选点。9月,王震出席了党的八大。他向党中央建议集体转业20个师的官兵参加农垦生产,充实农垦队伍。
  在王震的精心策划下,铁道兵9个师和1个军官预备队共1.7万余名复转官兵,陆续开进密(山)虎(林)宝(清)饶(河)荒区。他又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动员了一批干部来到北大荒。从1956年到1957年,经过10路垦荒大军并肩战斗,全力开发,北大荒垦荒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营农场达到了82个,耕地面积达到905万亩,拖拉机达到了2288台,粮豆总产量达到了368947吨,总产值达到10437万元。
  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年间,党和国家又陆续派来了6路垦荒大军,其中,举国瞩目的就是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历史壮举。1958年春,由王震提议,经中央批准,来自全军的10万复转官兵浩浩荡荡开进北大荒。从3月到5月,短短3个月时间,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官兵从祖国各地向北大荒挺进。到了5月底,进入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已达8万多人,连同家属等人,号称10万大军。
  这一时期,王震的工作非常紧张,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坐镇北京,与解放军各总部、各军种兵种打交道,接收8万多名复转官兵,通过铁道部调拨车辆,昼夜兼程,运送复转官兵北上。然后,他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赴密山,坐镇三江平原东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复转官兵。1958年4月12日,王震亲自到密山车站组织万人大会,欢迎复转官兵。这天,车站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会场上竖立着王震书写的牌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在密山车站,王震向复转官兵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开垦北大荒困难很多,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当时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大家群情激昂,高呼“誓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口号,表示明天早晨就步行出发。
  


  大批部队集体转业到北大荒参加垦荒,成为当时的一件盛事。王震甚至提出要把农垦部机关搬到密山,后因故未能实现。他雄心勃勃,计划在垦区除开垦上千万亩的大片荒地外,还要建设密山到虎林的垦区铁路,成立密山汽车修配厂、机械修配厂、各种副业加工厂等。王震还通过乌兰夫从内蒙要了1500头牛羊运至密山、虎林等地,以补充部队生活所需。尽管工作繁忙,王震仍然抽出时间和复转官兵们一起劳动,几乎所有的农活他都干过。春天水冷,有人犹豫着不敢下,王震第一个跳了下去。修水库抬土筐,与王震配对的年轻同志把绳套往自己一头拉,怕累着他,他却把绳套拉往自己这一头。三年困难时期,王震到北大荒来总是与大家吃一样的野菜、豆粕、玉米皮饼子。有一次,一个生产队为王震准备了四个菜,他问职工们吃的是否都一样,大家骗他说都一样。王震火了:“你们骗人!”他来到大食堂,和职工一起吃玉米皮饼和烂萝卜缨煮小豆腐。在北大荒,将军与士兵、党和群众之间保持着血肉联系,谁也没有特殊化。
  1958年的北大荒,对十万转业官兵来说,是严峻的。当时春寒料峭,积雪未化,住房紧缺,粮草不足,条件异常恶劣。难怪有人说:这是赤手空拳地“向地球开战”,是一场全面出击的“人海战术”!地处宝清县的八五三农场开发雁窝岛的事迹,生动地体现了农垦战线官兵开发荒原、创建农场的艰苦创业精神。
  雁窝岛原名燕儿窝,地处完达山下八五三农场的西北角,面积200多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被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和宝清河所包围。南面则是被称为“大酱缸”的数十里飘垡甸子,上面是草皮,下面是泥水,踏破草皮陷下去,就有没顶的危险。岛上土质肥沃,黑土层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是每年春季解冻后,被三面河水、一面沼泽围困,变成孤岛,与外界断绝,垦殖十分困难。早年日本开拓团曾企图进岛垦殖,结果由于几名士兵被“大酱缸”吞噬而仓皇撤退。
  1957年春节后,八五三农场开荒先遣队冒着风雪闯进了雁窝岛,抢运油料、种子、粮食和各种物资。4月24日夜,运送物资的6台拖拉机向雁窝岛开进时,“大酱缸”开始解冻,拖拉机全部陷进泥潭,情况十分危急。农场闻讯后当即组织抢救,从200里以外的友谊农场借来大型绞盘机,运抵现场。战士们把这几十吨重的整机拆成零件,扛过“大酱缸”。500米长、数吨重的钢丝绳没法分解,几十名战士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安全地通过了飘垡甸子。这时,6台拖拉机已陷得很深,只露出十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共产党员、包车组长任增学挺身而出,三次潜入满是冰碴儿的泥水,扒开泥浆,才将钢丝绳与深陷泥底的机车挂上了钩。当他从“大酱缸”里探出身来时,浑身泥浆,满脸乌青,晕厥了过去。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6台机车全部脱险,开进了雁窝岛。大地完全解冻后,外面的物资无法运进去,粮食蔬菜没有了,大家就挖野菜、拣雁蛋吃。就在进岛的第一年,这支70多人的垦荒队,建起了几千平方米简易住房,开出2万多亩荒地,种下了第一茬作物420多亩,当年生产粮食1.3万多公斤。
  1958年3月,3000名复员转业官兵分配来八五三农场,有131名小伙子被派到雁窝岛这个最偏僻最艰苦的第四分场。进岛不久,遇上冰雪融化、交通断绝,进岛物资没有运足,夏季开荒高潮中,拖拉机又缺乏油料。他们决定把油桶放进宝清河,用人力往岛上飘运油桶。8月6日,担任队长的转业军人罗海荣利用河道运送油料时,将三个油桶一次推下了河。在一水深流急处,三个油桶被冲散了。罗海荣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奋力推桶,被野草缠住,陷入深水潭中。当队员把罗海荣抢出水面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26岁。他在四川老家的妻子正怀着身孕。后来,他的遗腹子罗进长到17岁,专程来到雁窝岛,继承父亲的垦荒事业。八五三农场党委在宝清河边烈士牺牲的地方举行了追悼大会,并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将这个地方命名为“罗海荣”。
  英雄的汗水血水没有白流,雁窝岛终于被开发出来了。昔日被“大酱缸”隔绝的孤岛,修上了宽敞的砂石路。经多年开发和建设,雁窝岛已建成拥有10万亩耕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机械化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王震得知开发雁窝岛的事迹后,立即指令新成立的农垦局文工团派人去雁窝岛体验生活,写一部反映转复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话剧。话剧《雁窝岛》彩排时,王震亲临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这出戏在1960年农垦部于湛江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上演出后,深受好评。根据王震的部署,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宽银幕影片《北大荒人》,在全国放映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8年3月,郭沫若听到垦区情况汇报后心情激动,当即写下著名诗篇《向地球开战》。北大荒转业军官徐先国在报上读了郭沫若的诗后,深受感动,认为王震倡导的军垦事业是英雄解甲重上战场,写下一首《永不放下枪》的诗,发表在5月7日《人民日报》上,并由总政治部慰问团谱成歌曲传唱。北大荒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雁飞塞北》,作者林予1958年转业来垦区,负责雁窝岛场史的撰写工作。他以雁窝岛上农垦官兵的生活为原形,创作了这部反映了北大荒人艰苦创业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的长篇小说,受到茅盾的高度赞扬。以开发雁窝岛为代表的农垦官兵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9个师近2万名复转官兵在短短3年时间里,创建了7个军垦农场。为了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经济区域,王震将邻近的6个农场归并起来,组成了“密虎宝饶”一统天下的大垦区。
  
  王震在北大荒筹建商品粮生产基地
  
  1961年,王震患上严重的胃溃疡,住院将胃切除了四分之三。然而他的心仍惦记着北大荒。同全国一样,当时垦区也处在非常困难时期。职工们节衣缩食,向国家上交商品粮,并自制“代食品”充饥。王震了解到垦区的生产形势和抗涝救灾的情况后,指示牡丹江、合江农垦局,要求按人口每人划出两亩自给地,以度灾年。当他得知牡丹江垦区洪涝灾害严重,机车下不了地时,就指示抽出机车和人力支援呼伦贝尔盟开荒生产,在内蒙古地区创建了呼盟农垦局。他又组织抽调1个总场、5个分场、25个生产队的整套干部,支援新建的黑河垦区。
  王震动手术前后,仍多次来北大荒考察灾情,深入基层,鼓励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共度灾年。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八五二农场,驱车前往分场、生产队,深入田间地头、食堂宿舍、猪圈马棚。在五分场二队,他看望了正在进行小麦脱粒作业的工人。王震问:“为什么现在小麦还没有脱完?”工人说:“饿着肚子干活,哪来的干劲?”王震听出了工人话中的情绪,若有所思地对陪同来的农场书记说:“宁肯让老鼠、家雀任意糟蹋粮食,也不愿让工人吃饱肚子,这不是马列主义!”王震对大家说:“当前的困难是暂时的。要向前看,要挺住,坚持就是胜利。现在我们住土屋、吃淀粉,将来我们要住瓦房、吃大米!你们说对不对!”
  1961年4月,周恩来指示王震:农垦部要搞几个真正有把握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了贯彻执行周恩来的指示,王震召开了农垦整风学习会,决心着重解决北大荒垦区的问题。会后,他陪同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到北大荒考察。
  回到北京后,邓子恢发表了看法:“从牡丹江垦区的情况来看,还是以前说过的四句话: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责任重大。农场各方面的问题确实不少,首先是产量低,密山垦区共35万人,其中职工14万人,有620万亩耕地,但生产队的农工总数不到7万人。50%以上的劳动力搞非农业生产……”邓子恢关于垦区的评价实事求是,不像当时有人把垦区说得一无是处,王震听了心服口服。邓子恢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所在,还对农场的经营方针、管理体制、场队规模、经济核算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并酝酿形成中国农垦第一部“宪法”——《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62年5月26日,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题讨论《国营农场工作条例》。邓小平在会上强调:农场是独立经营单位,要搞独立经济核算,搞多种经营。
  中央书记处会议刚结束,王震就决定去北大荒传达会议精神。夫人王季青见他身体虚弱,腹部经常出现痉挛式的剧痛,苦苦相劝,他也不听。1962年6月,王震到虎林县召开会议,向牡丹江、合江农垦局以及有关农场负责干部传达中央书记处会议的决议,提出要用提高国营农场劳动生产力和商品率的实际行动,来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我们的关怀。会后,王震不顾随行保健医生的劝阻,执意要到农场看看。时值北大荒盛夏,烈日当空,经过抗涝救灾,庄稼长势很好,使王震暂时忘记了病痛和劳累。
  1962年11月18日,为了加强对国营农场的领导,进一步开发三江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撤销牡丹江和合江两个农垦局,成立东北农垦总局(设在佳木斯),管辖原来两局所属农场和其他企业。12月,王震同兼任东北农垦总局局长张林池来到佳木斯,共同主持了在北大荒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东北农垦总局工作会议。东北农垦总局的成立,使三江平原东西部的国营农场群连成一片。它地跨15个市县,东至乌苏里江,北至黑龙江,西至小兴安岭山麓,南临兴凯湖之滨,形成了广阔而独特的农业经济区域,拥有1000万亩耕地、近万台拖拉机和24万职工的中央直属大垦区,具备了建成真正商品粮基地的实力。从1963年至1967年,黑龙江国营农场在5年内分批整顿,调整场队规模,完善经营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武装100个机械化生产队,全省每年可增加1.5亿公斤商品粮。在王震的过问下,从1963年3月到5月,连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国营农场的规章制度,全国农垦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和完善。
  王震多次说:“毛主席说中国人体质太弱,要多吃些肉、蛋、奶,北大荒要大力发展奶牛事业。”八五一一农场是北大荒奶牛和奶制品的发源地。1958年,享有“北大荒奶牛之父”美誉的农场场长张源培,按照王震的指示,带着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毕业生欧阳敏到上海,引进了北大荒第一批奶牛。后来,在1980年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八五一一农场乳品厂生产的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在同类产品中被评为全国第一,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银质奖章,成为驰名全国、各地争相订购的热门货。
  正当王震准备大干一场时,他又一次病倒了。1963年,王震因患严重的肠梗阻住进医院,被抬上手术台。当他清醒过来时,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北大荒,是尽快给国家提供商品粮。60年代,北大荒的开发速度虽然没有50年代末期快,但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稳步上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逐年提高。
  1990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前来垦区视察,为垦区挥毫题词:“为国家提供100 亿斤商品粮和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而奋斗。”如今,北大荒垦区是共和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生产115亿公斤以上的粮食,可以上缴100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商品率超过90%。北大荒垦区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可以满足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解放军三军一年的口粮供应。
  
  重视知识和人才,建立八一农垦大学
  
  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国营农场由原来的50多个一下子激增到80多个,人口接近50万人。王震高瞻远瞩,预见到黑龙江垦区大发展后,急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王震尊重知识,珍惜人才,他计划在开发黑土地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开发北大荒的漫长岁月里,他从各地招来了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拜他们为师,发挥他们的专长,为垦区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他先后从北京农机学院、北京农业大学要来一批应届毕业生,让他们到铁道兵垦区担任技术员、开荒队长,加速了荒地开发的进程。他还亲自到北京农业大学,邀请全国著名的小麦专家蔡旭教授、玉米专家李竟雄教授和耕作专家孙渠,以及沈其益、郑长庚、彭克明、夏荣荃等教授,到垦区指导工作和讲学。
  王震勤奋好学、热爱读书是出了名的。担任农垦部部长后,他在胃切除大手术后的养病期间,读了土壤学、生物学、遗传学等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在深入基层研究生产时,王震随口可以说出许多有关农业生产的数据,让干部战士们非常敬佩。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根据王震的建议,经农垦部党组织决定,创办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以适应农垦事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958年7月19日,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诞生了。从此,北大荒有了自己的人才摇篮。校长由王震兼任,校党委书记由铁道兵农垦局局长王景坤兼任。王震亲自给学校起名叫八一农业大学。他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195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1959年上半年,国务院下令整顿1958年新办的院校。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重问题,条件如不具备就将下马。这时,以王震为首的中共农垦部党组果断决策,八一农垦大学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同时决定将八一农大作为国家农垦部直属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明确为全日制学校之后,师资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王震对副校长姜瑞元说:“你可以到垦区挑选一些右派来校当教员,他们都有真才实学,讲自然科学,怕什么?又不是叫他们讲社会科学。”于是,姜瑞元立即责成人事部门派人下去选调,终于请来了34人,缓解了燃眉之急。王震还直接向国家计委和北京农业大学要应届毕业生,邀请北农大著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并亲自向东北农学院调换教师,使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到235名。
  王震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一直心怀垦区,情系学校。从1958年到1962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垦区检查工作三四次。每次来垦区视察,都要来八一农大落脚。如今,八一农大已经成为农垦战线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黑龙江垦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主要是八一农大毕业生,垦区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一半以上是八一农大的毕业生。
  如果说八一农垦大学是北大荒的最高学府,那么农垦科学院就是北大荒的“科学城”了。这座建立在佳木斯市郊的科学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年王震倡导建立的八五○农场科研站和八五○农场五分场(后改农垦部实验场)。
  五六十年代,农场科研站和实验场,对当年北大荒农业生产以及农机和农艺的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起到了重要作用。1959年8月,王震和农垦部党组在《关于成立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确定科学研究项目的决策》中专门指出:“党组决定在黑龙江的密山(即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成立一个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农牧场的机械化、电气化,畜牧业的良种培育和繁殖,以及大豆选育等项目。”
  1962年11月,牡丹江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1963年1月,两局科研人才汇集一起,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1979年,北大荒的科学城——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终于在黑土地上崛起。如今,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已成为国家为加速三江平原开发而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机构。1990年7月28日,王震率领中央慰问团前来北大荒慰问。他没有忘记垦区的科研人员,专门驱车来到佳木斯市郊,参观了北大荒的“科学城”和用先进设备进行大豆综合加工的“三江食品公司”。
  
  王震与永垂不朽的北大荒精神
  
  王震率领老军垦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多年,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只要来到北大荒,都要到农场看望老军垦。1957年至1966年的9个春节,他有5个春节是在北大荒和军垦战士一起度过的。每次到农场,他都亲自参加劳动,深入群众问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疾苦。当年到这里的许多转业官兵,许多人30多岁还没成家。冬闲季节,王震发布一道命令:每人带两个月的粮票和布票,放两个月假,回内地老家找老婆,找不到的算没完成任务。一些老兵说:“家乡的大姑娘都快嫁光了,剩下的都是地富的女儿,我们怎么办?”王震说:“那怕什么?地富子女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连地富子女都教育不好,还干什么革命!”当他们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王震欣慰地说:“我平生下过的命令无数道,但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一道。”1991年4月,王震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新访问时说:“有一句话使我很高兴,北大荒人说我是月老、红娘。其他恭维话我不感兴趣。”
  1964年9月21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王震突然被通知休养两年,暂时离开农垦部。王震黯然离开北京,赴南方休养去了。两年后,休养结束,“文化大革命”也爆发了。从此,王震与北大荒中断联系达20年之久。“文化大革命”中,北大荒垦区被扣上执行“反革命修正主义建场路线”的罪名,而王震则被指责为“黑后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北大荒人思念着王震,饱经磨难的王震也盼望早日重新踏上这片魂牵梦萦的黑土地。
  1985年8月26日,王震同赴京演出的“北大荒雁窝岛儿童艺术团”小演员们同机飞往北大荒。飞抵垦区首府佳木斯后,王震不顾旅途劳累,亲切接见了转业官兵、知识青年代表。当他得知垦区在改革开放中,经营管理和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建立了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和科学体系,粮豆平均亩产、总产、上交和全局经营盈利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时,激动地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题词:“向北大荒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致敬!”
  199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北京住所会见了密山市的领导。当密山市领导邀请王震回北大荒看看时,王震高兴地说:“我要回去的,再不回去就要与世告别了。”讲到这里,他落泪了。1990年“八一”前夕,被军垦战士们亲切称为“老司令员”、“老部长”的王震又一次踏上北大荒的黑土地,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深情慰问。短短7天,他的足迹踏遍了北大荒的山山水水,抚今追昔,思绪如潮。
  7月28日,王震来到了佳木斯,急切地想看一看这里的变化,见一见昔日的战友、部下和北大荒的建设者们。遵照他的意愿,原来安排好的行程全被打乱了。当天下午,王震就接见了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和科技人员代表,跟他们促膝谈心,唠家常。当晚,又接见了从八五三农场赶来的“雁窝岛小红花艺术学校”的小演员们。
  每到一地,王震都要召开老铁道兵和复转官兵的座谈会,深情地问起一串老垦荒者的名字。他充满感情地说:“他们都是为人民打江山立过功的人。”在八五二农场,他来到老职工家里看望他们。八五二农场的创立者是铁三师代师长黄振荣。黄振荣在长征中就和王震结下深情厚谊,又是第一个跟随王震来北大荒的。王震曾动情地对他说:“看样子,你死也得死在这里了。别忘了在南泥湾,你我就注定了为中国的农垦事业去奋斗,去献身。”当年,黄振荣带领700名官兵深入茫茫雪原,风餐露宿,两年中开荒51万亩。一次,他高烧不退还坚持工作,在场的医生含泪说:“你这样下去会死在这里的!”他却含笑说:“要死在这里,我革命就成功了。”后来,黄振荣真的把生命献给了北大荒。来到佳木斯后,王震第一个接见的北大荒人,就是黄振荣的儿子黄黎。王震勉励黄黎:“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发扬北大荒精神。你们这一代和你们的子孙都要在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中建功立业。”王震还请夫人王季青偕孙子、孙女前往黄振荣等英雄墓地敬献花圈。
  一部北大荒的振兴史,记录着转业官兵的牺牲与奉献。许多人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的是陷进沼泽地的“大酱缸”牺牲的,有的是为抢救国家财产被大火、洪水夺去生命的,有的是在伐木、运输生产中因公牺牲的,甚至是累死的。每当提起烈士们的英名,王震都很动情。“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他引用毛泽东的话勉励后来人。他认为,“北大荒精神”是一笔比什么都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精神支柱,什么事也干不成。要把北大荒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在北大荒视察期间,王震专程来到八一农大看望师生员工。师生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校长和我们心连心!”他还冒着酷暑,特意去慰问了农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高级电子工程师桂体仁是1958年的转业军官。他向王震汇报了一件事:50年代是苏联人帮助我们建农场,去年苏联人邀请咱们去帮助他们建设粮食处理工程。在他参加设计建造的苏联斯帕斯克新村农场金属储粮设备上,他们把“中国农垦”四个大字焊接在高高的设备的顶端。王震听后非常高兴。在回顾北大荒的振兴史时,王震对各级干部们说:“人才缺乏时要尊重人才,人才多了时更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王震关心老复转官兵,更关心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再忙再累,只要少先队员提出与他合影,他都欣然同意,把孩子们抱在身旁,亲了又亲。斗转星移,当年的老拓荒者们第二代许多已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建设北大荒的主力。和老垦荒人交谈时,王震总要问他们子女们的情况。在八五二农场,他还专程参观了农场办的高级中学。学校党委书记岳志成告诉王震,农场把盖办公楼的钱投到了教育上,仅这所高中投资就近千万元,现在高考升学率均在85%以上。王震称赞岳志成“有远见,是个好书记”,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8月3日晚,王震离开北大荒时,当年的老铁道兵们和复转官兵戴着军功章列队向王震敬礼,老中青三代北大荒人蜂拥而上,把王震团团围住,争相和他握手话别。王震的眼眶湿润了。上车后,他的脸紧贴着车窗,不住地向送行的北大荒人挥手。开车后,他掏出手帕擦拭了眼泪。这也是王震最后一次回到北大荒。1993年3月13日,王震在广州病逝。
  北大荒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让国家多了一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北大仓”,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并培育出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精神。这也是王震身体力行并热心倡导的。北大荒人没有忘记王震。2002年9月4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在完达山下风光秀丽的兴凯湖畔,举行了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新址落成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揭幕仪式。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14个金色大字。
其他文献
海上货物留置权制度是海商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说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关于海上货物留置权的规定散见于该法第八十七条(承运人留置权)、
自觉的政治发展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期,并随着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现实变化,理论主题和研究范式跟着发生嬗变。本论文在立足于政治发展现实和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