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截至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遵循其生命周期规律,即将进入大规模退役期。基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因素,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梳理产品回收过程中的主要流程,确定了各阶段的主要
【基金项目】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MK064)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截至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遵循其生命周期规律,即将进入大规模退役期。基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因素,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梳理产品回收过程中的主要流程,确定了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主要讨论了梯次利用产品余能、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基本性能的标准要求及相应检测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应对传统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进行改进。本文以我国2021年新三板中小微企业为样本,加入管理层角度的新指标,使信息更加完整。另外改进了经典的黏菌算法(SMA),结合基础支持向量机模型(SVM)进行参数优化,建立了RF-LSMA-SVM模型,考察信用风险判定问题。结果表明,管理层各角度、企业偿债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对于信用风险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而企业的客户结构和
<正>对涉案企业合规整改进行有效监督考察是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202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8部委制定了《关于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适用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范围,规定了第三方机制管理委员会及第三方组织的职责。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有助于督促企业进行风险自查,制订全面有效的合
涉案企业刑事合规“准入与验收”是保障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性与实效性的两个关键端口。检察机关具有审查是否具备“准入和验收”标准的权力,涉案企业均具有申请启动企业刑事合规考察的权利。检察机关在合规考察准入环节,可从客观标准、主观标准与企业标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因素的审查,合规考察的验收标准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进行。合规有效性判断标准是建设预防企业再犯罪的行为准则,最终形成合规守法、积极向上的合规文化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核心,影响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使用年限等关键性能。动力电池测试与评价标准体系保障了量产化动力电池的整体性能、安全性等,梳理动力电池标准对于促进行业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详细比较国内外动力电池标准,分析包含动力电池要求的新能源汽车标准。针对动力电池着重阐释与比较国内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重要零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动力电池的回收是当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倍受国家重视。中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来规范电池回收,同时不同的企业也分别制定适合自己的电池回收策略。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以及相关企业回收策略进行总结,同时对于现有针对电池回收后的电极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随着在自然环境中检测到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大量研究表明它们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然而目前对其环境分析调查中尚未建立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案。关于微塑料鉴定的分析技术在检测小尺寸颗粒(<1μm)、含有有机污染物以及通过风化和光降解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微颗粒方面存在技术限制。据研究表明,微塑料可通过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传播,在瓶装水、食品中也能检测到。因此,迫
随着我国电动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大量退役动力电池亟需回收和利用.本文研究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开展梯次利用业务决策.针对由一个动力电池制造商、一个零售商和一个梯次利用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分别构建制造商不开展和开展梯次利用业务两种模式下闭环供应链模型.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求得均衡解,通过理论比较和数值分析探究关键参数对最优决策和制造商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商最优
与传统的雷管相比,数码电子雷管在稳定性、便携性、安全性等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国家大力推广电子雷管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工程使用电子雷管进行爆破。然而,电子雷管的芯片可能因为外部撞击、静电、爆炸所产生的等离子体等因素导致失效。在工程爆破中,影响电子雷管失效的因素很多,不仅不能完成预期要求,还有可能威胁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对电子雷管失效的可能性进行总结,进一步深入研究电子雷管失效的各种原因,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