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受到学生热烈的欢迎,笔者有幸被学生列为其最崇拜的人,着实有点“得意忘形”,那种虚荣直到一封来信才被击得无影无踪。
“自上学以来,我也遇到过很多好的老师,但没有一个能与您相比,您是我最最敬佩的老师……他(指我的代理班主任)与您相差甚远,我不喜欢他,每天都带着情绪上课……我真的好怀念高三有您陪伴我们的日子。说真的,如果您一直带我们到毕业,我也肯定能考上大学,只可惜老天却不如我愿呀!”这是一个学生在外打工时寄给我的一封厚此薄彼的感叹信。刚一看,甚为快慰,感觉自己好得像佛一样能普度众生,没有自己,学生的“地球”就无法正常转动,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是何等的尊荣!再次细读,幡然悔悟,心中顿觉酸楚,觉得自己倒像一个杀人不见血的罪犯一样不可饶恕,那又是何等地痛苦!可怜的学生,竟把我当成了她生命的赌注!可悲的“主心骨”,竟像“幽灵”把学生害得葬送了前途!佩服成了包袱,崇拜成了伤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爱到依赖,反受其害,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
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的叶圣陶先生多次提醒教师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隐患。教师任重,学生道远。教师手上托举着未来的希望,头上笼罩着耀眼的光环,肩上却背负着千斤的重担。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的影响力成正比,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适应力则有时可能成反比。教师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影响力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能够增强对各种环境的积极适应力。“适者生存”,良好的适应力也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战胜各类风险的关键。有了它,物是人非、时过境迁、风云变幻都不会显得那么生死攸关。有了它,即使遭遇没有“英明”老师指导的环境,学生也会独立前行。学生对老师一味地如影随形,简直成了老师的“附庸”,这样打造不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有学生超过老师才是教育的成功。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帮助,但不要成为学生的支柱,真正有效的帮助是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可以对老师爱戴,但不要对某个老师过于偏爱,最理智的爱是博爱,即:博采每位老师之长,容纳每位老师之短,适应每位老师的风格。《百家讲坛》里于丹教授谈到: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教育就越成功。同样,越是让学生减轻对老师的依赖性,这种教育也就越有用。首届全国十佳班主任北京中关村一小的全艺老师把师生关系分为三重境界,最低层次是学生怕老师,中间层次是学生敬老师,最高境界就是学生喜欢老师。学生喜欢老师决不是迷信老师,谁迷信老师谁就会迷失自我,谁就可能成为“学我者死”的“糊涂虫”。
2006年7月1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听了86岁还给年轻老师上课的“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老人的建议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需要更多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当老师,应该有更多让学生永久铭记的老师。温总理强调的“永久铭记”非常恰当,“永久铭记”不是“不离不弃”,“不离不弃”反倒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异常扭曲。教育上的传奇人物魏书生当班主任时大部分时间在外讲学,他的学生非但不受影响,反而成绩优异,这就是自主教育创造的奇迹。有时我也突发奇想:我能接管好魏书生老师的班级吗?我能教好魏书生老师的学生吗?答案不敢肯定,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如果魏书生老师教了我那位在外打工的学生,中途即便多次调换老师,结果肯定与我教的大相径庭。
远方的那位学生,你在他乡还好吗?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内心的愧疚吗?■
(作者单位:河南中牟县第四高中)
“自上学以来,我也遇到过很多好的老师,但没有一个能与您相比,您是我最最敬佩的老师……他(指我的代理班主任)与您相差甚远,我不喜欢他,每天都带着情绪上课……我真的好怀念高三有您陪伴我们的日子。说真的,如果您一直带我们到毕业,我也肯定能考上大学,只可惜老天却不如我愿呀!”这是一个学生在外打工时寄给我的一封厚此薄彼的感叹信。刚一看,甚为快慰,感觉自己好得像佛一样能普度众生,没有自己,学生的“地球”就无法正常转动,学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是何等的尊荣!再次细读,幡然悔悟,心中顿觉酸楚,觉得自己倒像一个杀人不见血的罪犯一样不可饶恕,那又是何等地痛苦!可怜的学生,竟把我当成了她生命的赌注!可悲的“主心骨”,竟像“幽灵”把学生害得葬送了前途!佩服成了包袱,崇拜成了伤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爱到依赖,反受其害,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败?
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不教”的叶圣陶先生多次提醒教师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的依赖性”。学生如果总是依赖教师,养成了种种依赖的习惯,这本身就是极大的隐患。教师任重,学生道远。教师手上托举着未来的希望,头上笼罩着耀眼的光环,肩上却背负着千斤的重担。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的影响力成正比,教师的影响力与学生的适应力则有时可能成反比。教师对学生最有价值的影响力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能够增强对各种环境的积极适应力。“适者生存”,良好的适应力也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战胜各类风险的关键。有了它,物是人非、时过境迁、风云变幻都不会显得那么生死攸关。有了它,即使遭遇没有“英明”老师指导的环境,学生也会独立前行。学生对老师一味地如影随形,简直成了老师的“附庸”,这样打造不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弟子不必不如师”,只有学生超过老师才是教育的成功。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列宁曾经说过“人类最高境界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以帮助,但不要成为学生的支柱,真正有效的帮助是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可以对老师爱戴,但不要对某个老师过于偏爱,最理智的爱是博爱,即:博采每位老师之长,容纳每位老师之短,适应每位老师的风格。《百家讲坛》里于丹教授谈到: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教育就越成功。同样,越是让学生减轻对老师的依赖性,这种教育也就越有用。首届全国十佳班主任北京中关村一小的全艺老师把师生关系分为三重境界,最低层次是学生怕老师,中间层次是学生敬老师,最高境界就是学生喜欢老师。学生喜欢老师决不是迷信老师,谁迷信老师谁就会迷失自我,谁就可能成为“学我者死”的“糊涂虫”。
2006年7月1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听了86岁还给年轻老师上课的“国宝级”教育家霍懋征老人的建议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需要更多把爱献给教育的人当老师,应该有更多让学生永久铭记的老师。温总理强调的“永久铭记”非常恰当,“永久铭记”不是“不离不弃”,“不离不弃”反倒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异常扭曲。教育上的传奇人物魏书生当班主任时大部分时间在外讲学,他的学生非但不受影响,反而成绩优异,这就是自主教育创造的奇迹。有时我也突发奇想:我能接管好魏书生老师的班级吗?我能教好魏书生老师的学生吗?答案不敢肯定,但有一点可以保证:如果魏书生老师教了我那位在外打工的学生,中途即便多次调换老师,结果肯定与我教的大相径庭。
远方的那位学生,你在他乡还好吗?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内心的愧疚吗?■
(作者单位:河南中牟县第四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