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创新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的钥匙——创造性思维;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积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的动力——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趣激情,有助于学生燃起创新的欲望,进而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正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走到学生中去,充分尊重学生,摒弃教师的“思维、语言霸权”,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权威质疑提问,让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2.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里鲜活起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利用音乐、图画、语言、表演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但现在的学生对邓小平同志了解很少。因此,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先把当年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静听配有哀乐和大海波涛声的朗读录音。这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声情并茂、动静相容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新的钥匙——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提高创新素质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方法有:
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爱因思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可以打开广阔的思维闸门,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想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主要是根据课文有关的语言文字描写,再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环境,并按事情发展的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桥》的结尾写道:“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播放了悲壮的音乐,深情地说:“老羚羊走了,带着牵挂,也带着欣慰。他还有好多的话想对他的孩子说,你知道他想说什么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有的说:“孩子,生命是宝贵的,你要珍惜生命!”有的说:“记着,下次遇到猎人一定要跑得更快。”有的说:“人心齐,泰山移,你们一定要团结。”还有的说:“孩子,快把眼泪擦干。你快乐,我才快乐。”……答案五彩缤纷。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不仅对老羚羊的壮举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赖权威观点而力求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具有新颖性、多项性和独特性。求异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环境,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表独特见解,对课文中的人物、思想内容和语言表示大胆质疑,甚至唱反调。如在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最后一自然段后,我问:“乌鸦的肉被狐狸叼走后,她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大多数孩子都围绕“乌鸦难过,认为自己做错”展开,说明他们明白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就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名学生一语惊人,说:“乌鸦会挺高兴的。”我一惊,随即说:“老师真高兴你有不一样的看法,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乌鸦想:‘哈哈,我长这么大终于有人夸我长得漂亮,嗓音动听,真是大喜事。丢一块肉与这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我一愣,随即表扬了他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 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诱发学生质疑,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敢疑”到“善疑”。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船长说‘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那么,如果真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会开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联系已有经验和课文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不会。船长此时一心想救出船上所有人,怎么忍心打死他。这样说只是吓唬而已。”有的说:“会。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此时不开枪人群会发生混乱,伤亡更重。”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对船长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4. 倡导多角度思考。为了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满足于一种认识,而应进一步沿着不同方向进行多角度地广泛思考。如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若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就能得到对人物较全面的认识。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三借芭蕉扇》时,教师问:“你觉得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广开思路不能脱离课文。学生研读课文后,有的说:“孙悟空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孙悟空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还有的说:“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教师及时肯定后,提醒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活跃起来,有的说:“他是一个偶尔也会粗心大意的人。”有的说:“这火焰山是他当年自己闯下的祸,他有时太冲动了。”还有的补充道:“现在他来借芭蕉扇,说明他敢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多角度分析让学生对人物有了立体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积累
“根深才能叶茂”。见多识广,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开阔大脑思维,以至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推动思维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
1. 语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三方面的积累。积累途径主要来自教材选文,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再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些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和语感。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电视电影、社会交际都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2. 文化积累。文化作为个体精神生活与心理活动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和背景,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文化积累的内容和途径很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领会科学的人文研究方法等等,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升华,从而达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3. 生活积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才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因此教师应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为学生创新注入“活水”。如组织开展“水资源浪费调查”、“城区环境污染调查”、“春颂”等系列主题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还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积累。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每个学生心灵的天空都飞翔着梦想的精灵,每个学生思想的深海中都蕴含着创造的潜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赵英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张秀清.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3]刘强虎.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2).
[4]楊艳琼.小议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1).
[5]邢弟红.引导想象,力求创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10).
[6]杨红玉.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7]屈振邦.小学语文课如何创新[J].小学语文教学,2001,(9).
[8]朱陪双,张爱秀.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J].人民教育,2001,(5).
[9]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的动力——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趣激情,有助于学生燃起创新的欲望,进而激发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正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走到学生中去,充分尊重学生,摒弃教师的“思维、语言霸权”,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权威质疑提问,让学生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2.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里鲜活起来,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利用音乐、图画、语言、表演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从而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但现在的学生对邓小平同志了解很少。因此,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先把当年邓小平同志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像放给学生观看,然后再让学生静听配有哀乐和大海波涛声的朗读录音。这样为学生营造一个声情并茂、动静相容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新的钥匙——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提高创新素质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方法有:
1.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爱因思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创造需要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让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可以打开广阔的思维闸门,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想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主要是根据课文有关的语言文字描写,再现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环境,并按事情发展的规律,进行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生命桥》的结尾写道:“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播放了悲壮的音乐,深情地说:“老羚羊走了,带着牵挂,也带着欣慰。他还有好多的话想对他的孩子说,你知道他想说什么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想象,有的说:“孩子,生命是宝贵的,你要珍惜生命!”有的说:“记着,下次遇到猎人一定要跑得更快。”有的说:“人心齐,泰山移,你们一定要团结。”还有的说:“孩子,快把眼泪擦干。你快乐,我才快乐。”……答案五彩缤纷。通过丰富的想象,学生不仅对老羚羊的壮举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赖权威观点而力求从新的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从各种可能的设想出发,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具有新颖性、多项性和独特性。求异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核心,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环境,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发表独特见解,对课文中的人物、思想内容和语言表示大胆质疑,甚至唱反调。如在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最后一自然段后,我问:“乌鸦的肉被狐狸叼走后,她的心中会想些什么?”大多数孩子都围绕“乌鸦难过,认为自己做错”展开,说明他们明白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就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名学生一语惊人,说:“乌鸦会挺高兴的。”我一惊,随即说:“老师真高兴你有不一样的看法,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乌鸦想:‘哈哈,我长这么大终于有人夸我长得漂亮,嗓音动听,真是大喜事。丢一块肉与这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我一愣,随即表扬了他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3. 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和指出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诱发学生质疑,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敢疑”到“善疑”。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船长》一课时,一位学生提出:“船长说‘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那么,如果真有男人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会开枪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联系已有经验和课文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不会。船长此时一心想救出船上所有人,怎么忍心打死他。这样说只是吓唬而已。”有的说:“会。因为当时情况紧急,此时不开枪人群会发生混乱,伤亡更重。”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学生对船长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4. 倡导多角度思考。为了使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满足于一种认识,而应进一步沿着不同方向进行多角度地广泛思考。如对作品中人物的分析,若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就能得到对人物较全面的认识。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三借芭蕉扇》时,教师问:“你觉得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广开思路不能脱离课文。学生研读课文后,有的说:“孙悟空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有的说:“孙悟空是一个百折不挠的人。”还有的说:“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教师及时肯定后,提醒学生多角度评价。学生活跃起来,有的说:“他是一个偶尔也会粗心大意的人。”有的说:“这火焰山是他当年自己闯下的祸,他有时太冲动了。”还有的补充道:“现在他来借芭蕉扇,说明他敢于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多角度分析让学生对人物有了立体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积累
“根深才能叶茂”。见多识广,创造才有源泉,才有助于开阔大脑思维,以至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推动思维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
1. 语言积累。主要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规律、语言典范三方面的积累。积累途径主要来自教材选文,通过先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再对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领悟,然后对那些文道统一、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成块语言的积累,最终积累了富有生命的词汇,也积累了情感和语感。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电视电影、社会交际都是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2. 文化积累。文化作为个体精神生活与心理活动的重要的环境因素和背景,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创造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文化积累的内容和途径很丰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阅读欣赏一些优秀的人文作品,感悟优秀的文化精神,领会科学的人文研究方法等等,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积累多了,自然就会升华,从而达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3. 生活积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才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语文学习才有基础。因此教师应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为学生创新注入“活水”。如组织开展“水资源浪费调查”、“城区环境污染调查”、“春颂”等系列主题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的人文情怀,还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积累。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每个学生心灵的天空都飞翔着梦想的精灵,每个学生思想的深海中都蕴含着创造的潜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赵英芳.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2]张秀清.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
[3]刘强虎.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2).
[4]楊艳琼.小议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1).
[5]邢弟红.引导想象,力求创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10).
[6]杨红玉.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7]屈振邦.小学语文课如何创新[J].小学语文教学,2001,(9).
[8]朱陪双,张爱秀.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J].人民教育,2001,(5).
[9]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