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南一区东块地区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油层发育状况及储层物性差、井网不完善、控制程度低等不利于聚驱开发效果的矛盾,及时调整开发思路,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区块的经济效益;同时,根据后续水驱阶段存在含水上升速度快、注入不连续等问题,采取分层注水、酸化等措施,挖掘聚驱后剩余油,延长后续水驱经济有效期,达到“五控”,即控液,控水,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控制产量递减,控制成本增加,减少无效循环,进一步提高聚驱采收率。即我矿南一区东块全面停聚后,在注采压力调控的同时,加大注入井的分层措施力度,以控制含水回升速度。但在作业过程中,需要投入水嘴释放封隔器,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量,在实际应用中投入的是可溶性水嘴,结果发现后续水驱井不适合于这种类型的水嘴,及时调整为投捞可调水嘴或是死嘴后,取得了较好的措施及注水效果。
[关键词]后续水驱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28-01
一、基本概况
采油四矿南一区东块共有注入站两座,油水井71口(油井38口,水井33口),开采层位葡I1-4油层,采用注采井距为250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开采,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2.7m,有效厚度9.2m,渗透率0.569μm2,含油面积5.11km2,有效孔隙体积1086.8870×104m3,地质储量619.9440×104t。该区块于2002年10月投入空白水驱,2005年4月27日注聚,同年9月开始见效,2012年4月1日全面停聚转入后续水驱生产,截至目前累计注入地下孔隙体积0.68PV。累计增油41.5040×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6.32%。
二、开采简史
南一区东块的主力油层葡I21、葡I22两个单元层在靠近过渡带地区和纯油区沉积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纯油区河道砂集中分布,呈大面积成片发育,井网控制程度高,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3.3m,有效厚度9.7m,渗透率0.727um2。而靠近过渡带一侧河道砂发育差,并且河间砂体中大量发育有河间淤泥,稳定性及连通性不好,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1.7m,有效厚度7.2m,渗透率0.573um2,这样的地区不利于聚驱效果的充分发挥。由于四矿处于南一区东块的上部,靠近过渡带地区油井达到25口(其中过渡带井12口),占总采出井数的65.79%,因此,极大地影响采油四矿南一区东块的开发效果。因此,在注聚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
1、针对过渡带与纯油区油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即过渡带比纯油区油层发育差,在注聚过程中采取分质注聚方式,尽可能保证受效均衡,改善过渡带地区开发效果。
纯油区采取的注入速度0.15PV/a,注1900万以上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段塞,配比为1:3为主;过渡带采取注入速度0.11PV/a,注1200-1600万的中分子,配比为1:5。南一区东2#站注0.2PV2500万前置段塞+中分1000mg/L0.12PV/a,缩小了井间压力差异,注入井基本保证连续注入
2、利用水驱低效井缩小注采井距,提高差油层控制程度
针对油层发育差、井距大的现状,均依据以下补孔原则:1、与注聚井井距在125~200m左右;2、水驱采出井为低效井;3、补射目的层与注入井为一类连通;4、水驱采出井位于注采分流线上。南一区东补孔12口,截至目前累计增油5.3×104t,聚驱阶段提高采收率多增加0.7%;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完善注采关系。
3、过渡带井先停聚
在遵循停聚原则的基础上,区块内注入压力高的过渡带井先停,2010年12月过渡带井先停聚,两站之间井再停,最后是纯油区井停聚,实现控制高含水井区成片,平衡停聚与注聚井区间的压力,控制注聚井含水上升速度。
三、停聚后存在的问题
南一区东块进入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速度快
南一区东块于1#注入站2012年3月1日开始陆续停聚生产,于4月1日实现全面停聚, 停聚后含水上升速度较快,月含水上升速度为0.26%。
四、加大分层注水力度
南一区东块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加大了分层注水力度,对有压力空间的井,实施试配、更换管柱措施。停聚后共实施6口井,其中试配5口井,管柱调整(聚驱分层管柱调整为水驱分层管柱)1口井。但在试注过程中出现水嘴不溶现象:
1、作业后分层试注水过程中可溶性水嘴不溶,影响恢复注水
释放时均投入的为可溶性水嘴,待下入井下24小时后自溶恢复注水,但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于刚停聚的后续水驱井,由于井底返吐聚合物溶液,将可溶性水嘴包裹住,使其难以溶化,影响恢复正常注水,只能与作业联系,再进行洗井至有吸水状况出现。
2、采用投捞水嘴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重下一口恢复注水
中81-P60井试配后下入可溶性水嘴释放封隔器,试洗井洗通后待水溶自溶后注水,50小时后作业队洗井处理后方能注水,但在测试队验封时发现偏II遇阻,经多次洗井处理后无效,重下时发现偏II及配水器内均为聚合物携带的泥砂,使偏II堵塞致测试验仪器无法下入遇阻。
(2)实施作业过程中三步洗井
可溶性水嘴应用在后续水驱注入井时,井底返吐聚合物溶液致使其不易溶化的现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进行与部分作业协商,在作业释放后试洗井过程中,要求大排量洗井,至少2罐水或见到清水,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避免出现水嘴不易溶化或是测试遇阻等情况出现。目前,这种做法已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并以文件的形式要求作业队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三步”洗井,即砂面超过8m的要冲砂洗井,少于8m的下加深管柱洗井;完井后未坐封前洗井、坐封后洗井,且用水量过28m3。
(3)采用投捞水嘴方式进行释放
通过多个试配井的现场使用可溶性水嘴的不利状况,与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协商,决定下次作业时下入可调水嘴或是死嘴进行释放,试洗井后及时进行投捞水嘴恢复注水,避免以上情况再次出现,至目前共实施了9口井,均顺利恢复注水生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采出井受到了较好的分层注水效果
统计连通采出井19口,与措施前对比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含水表现月含水下降0.21个百分点,日恢复产油52t,措施效果较好。
五、下步潜力
1、针对目前吸水状况差的井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认为,吸水状况差的井的井一是由油层污染所致,采取酸化措施,如中72-斜P59井、中81-斜P58井;其次是周围连通的油井均是低产能井,液面在井口,长期不检泵,致使井区内地层压力偏高,导致注水井注入困难,如中91-P61、中81-斜P62井;另外一种情况是洗井不通,砂埋所致,需采取重配措施,如71-斜P44井。
2、采取细分1口(中72-P47),提高分层率,进一步控制含水回升速度。
六、结论与认识
1、对于刚转入后续水驱的注入井,开关井时井底易返吐聚合物溶液,在分层作业释放封隔器时如下入可溶性水嘴不易溶化,适合下入投捞水嘴。
2、作业过程中执行的“三步”洗井,有利的提高了作业质及测试的工作效率。
3、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到具体落实,找到问题原因,协商解决方案,实现最佳方案效果。
[关键词]后续水驱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128-01
一、基本概况
采油四矿南一区东块共有注入站两座,油水井71口(油井38口,水井33口),开采层位葡I1-4油层,采用注采井距为250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开采,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2.7m,有效厚度9.2m,渗透率0.569μm2,含油面积5.11km2,有效孔隙体积1086.8870×104m3,地质储量619.9440×104t。该区块于2002年10月投入空白水驱,2005年4月27日注聚,同年9月开始见效,2012年4月1日全面停聚转入后续水驱生产,截至目前累计注入地下孔隙体积0.68PV。累计增油41.5040×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6.32%。
二、开采简史
南一区东块的主力油层葡I21、葡I22两个单元层在靠近过渡带地区和纯油区沉积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纯油区河道砂集中分布,呈大面积成片发育,井网控制程度高,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3.3m,有效厚度9.7m,渗透率0.727um2。而靠近过渡带一侧河道砂发育差,并且河间砂体中大量发育有河间淤泥,稳定性及连通性不好,平均单井射开砂岩厚度11.7m,有效厚度7.2m,渗透率0.573um2,这样的地区不利于聚驱效果的充分发挥。由于四矿处于南一区东块的上部,靠近过渡带地区油井达到25口(其中过渡带井12口),占总采出井数的65.79%,因此,极大地影响采油四矿南一区东块的开发效果。因此,在注聚过程中,不断优化方案。
1、针对过渡带与纯油区油层沉积特征存在差异,即过渡带比纯油区油层发育差,在注聚过程中采取分质注聚方式,尽可能保证受效均衡,改善过渡带地区开发效果。
纯油区采取的注入速度0.15PV/a,注1900万以上的超高分子聚合物段塞,配比为1:3为主;过渡带采取注入速度0.11PV/a,注1200-1600万的中分子,配比为1:5。南一区东2#站注0.2PV2500万前置段塞+中分1000mg/L0.12PV/a,缩小了井间压力差异,注入井基本保证连续注入
2、利用水驱低效井缩小注采井距,提高差油层控制程度
针对油层发育差、井距大的现状,均依据以下补孔原则:1、与注聚井井距在125~200m左右;2、水驱采出井为低效井;3、补射目的层与注入井为一类连通;4、水驱采出井位于注采分流线上。南一区东补孔12口,截至目前累计增油5.3×104t,聚驱阶段提高采收率多增加0.7%;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完善注采关系。
3、过渡带井先停聚
在遵循停聚原则的基础上,区块内注入压力高的过渡带井先停,2010年12月过渡带井先停聚,两站之间井再停,最后是纯油区井停聚,实现控制高含水井区成片,平衡停聚与注聚井区间的压力,控制注聚井含水上升速度。
三、停聚后存在的问题
南一区东块进入后续水驱后,含水上升速度快
南一区东块于1#注入站2012年3月1日开始陆续停聚生产,于4月1日实现全面停聚, 停聚后含水上升速度较快,月含水上升速度为0.26%。
四、加大分层注水力度
南一区东块为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加大了分层注水力度,对有压力空间的井,实施试配、更换管柱措施。停聚后共实施6口井,其中试配5口井,管柱调整(聚驱分层管柱调整为水驱分层管柱)1口井。但在试注过程中出现水嘴不溶现象:
1、作业后分层试注水过程中可溶性水嘴不溶,影响恢复注水
释放时均投入的为可溶性水嘴,待下入井下24小时后自溶恢复注水,但在实施过程中,针对于刚停聚的后续水驱井,由于井底返吐聚合物溶液,将可溶性水嘴包裹住,使其难以溶化,影响恢复正常注水,只能与作业联系,再进行洗井至有吸水状况出现。
2、采用投捞水嘴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1)重下一口恢复注水
中81-P60井试配后下入可溶性水嘴释放封隔器,试洗井洗通后待水溶自溶后注水,50小时后作业队洗井处理后方能注水,但在测试队验封时发现偏II遇阻,经多次洗井处理后无效,重下时发现偏II及配水器内均为聚合物携带的泥砂,使偏II堵塞致测试验仪器无法下入遇阻。
(2)实施作业过程中三步洗井
可溶性水嘴应用在后续水驱注入井时,井底返吐聚合物溶液致使其不易溶化的现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首先,进行与部分作业协商,在作业释放后试洗井过程中,要求大排量洗井,至少2罐水或见到清水,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避免出现水嘴不易溶化或是测试遇阻等情况出现。目前,这种做法已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并以文件的形式要求作业队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三步”洗井,即砂面超过8m的要冲砂洗井,少于8m的下加深管柱洗井;完井后未坐封前洗井、坐封后洗井,且用水量过28m3。
(3)采用投捞水嘴方式进行释放
通过多个试配井的现场使用可溶性水嘴的不利状况,与矿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协商,决定下次作业时下入可调水嘴或是死嘴进行释放,试洗井后及时进行投捞水嘴恢复注水,避免以上情况再次出现,至目前共实施了9口井,均顺利恢复注水生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采出井受到了较好的分层注水效果
统计连通采出井19口,与措施前对比含水上升速度减缓,含水表现月含水下降0.21个百分点,日恢复产油52t,措施效果较好。
五、下步潜力
1、针对目前吸水状况差的井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认为,吸水状况差的井的井一是由油层污染所致,采取酸化措施,如中72-斜P59井、中81-斜P58井;其次是周围连通的油井均是低产能井,液面在井口,长期不检泵,致使井区内地层压力偏高,导致注水井注入困难,如中91-P61、中81-斜P62井;另外一种情况是洗井不通,砂埋所致,需采取重配措施,如71-斜P44井。
2、采取细分1口(中72-P47),提高分层率,进一步控制含水回升速度。
六、结论与认识
1、对于刚转入后续水驱的注入井,开关井时井底易返吐聚合物溶液,在分层作业释放封隔器时如下入可溶性水嘴不易溶化,适合下入投捞水嘴。
2、作业过程中执行的“三步”洗井,有利的提高了作业质及测试的工作效率。
3、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到具体落实,找到问题原因,协商解决方案,实现最佳方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