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志敏的财富观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xocec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方志敏的财富观和他的清贫观一样,都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方志敏的财富观主要内涵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用于工农,为民谋利。方志敏的财富观具有无私性、创造性、节俭性和人民性四个鲜明的特征,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学习和弘扬方志敏的财富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方志敏 财富观
  所谓财富观,指的就是人们对财富的态度和认识。任何人都有自己对财富的态度和认识。作为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方志敏,他的清贫观长久以来为人耳熟能详、使人感佩,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与清贫观相对应的财富观却鲜有人提及。那么,是不是方志敏就没有自己的财富观呢?回答是否定的。
  《死》一文中的一段对话,集中反映了方志敏淡泊名利的财富观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敌人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他(指叛徒孔荷宠,作者注)无耻?在你们说他无耻,在我们却说他是觉悟,他现在极蒙上面信任,少将参议!每月有五百元的薪金!”方志敏:“我不能跟他一样,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1]p150
  《清贫》一文中的一段话,集中反映了方志敏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的财富观。他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1]p155
  以上所引,既集中体现了方志敏的清贫观,又突出表现了方志敏的财富观。他在阐述清贫观的同时,又表明了他的财富观。他所秉持的清贫观是“舍己为公”,所坚持的财富观“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可见,方志敏既不爱财又爱财。所谓“爱财”是为革命事业聚财,“不爱财”是不为自己敛财。换句话说,方志敏的清贫观就是他的财富观。清贫观的核心内容是不将革命的财富据为己有,个人和家庭生活不求奢华而尚简朴;财富观的核心内容是不断为革命事业积累资金,并全部用之于革命事业,勤俭节约,反对贪污浪费。这就是方志敏财富观,深刻地蕴含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正因为如此,方志敏长期经手巨款自己却一贫如洗,保证了革命事业有充裕的资金。而苏区的各项建设却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巩固而强大的赣东北党组织,苏区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巩固,基本建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农业、商业、外贸体系,开创了苏区文化事业,形成了正规红军、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根据地也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皖赣,苏区和游击区先后涉及72个县,苏区人口100多万,游击区人口2000多万。苏维埃中央政府给予了方志敏崇高的荣誉:在1931年11月全国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代表苏维埃中央政府授予方志敏红星勋章一枚,以嘉奖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卓越功绩;在1934年1月全国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称赞闽浙赣省为“苏维埃模范省”。
  一、方志敏财富观的形成过程
  方志敏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大变动年代。伴随着这种变动,方志敏也由一名进步学生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财富观。
  1.憎恨财富分配不公,萌发改良社会念头。方志敏从小就耳闻目睹封建地主的横征暴敛和帝国主义的侵略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贪官污吏的压榨、土豪劣绅的横行、地主差役的盘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弋阳“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以至于受饥挨冻,甚至不能生存。最苦的,就是每年一度的旧历年关,地主债主们很凶恶的向穷人逼租逼债,逼到无法可想的时候,卖妻鬻子,吊颈投水一类的悲惨事情,是不断发生” [1]p9。即使身处中农家庭的方志敏读高小、工校、南伟烈学校六年的学费都是借来的,“连本带利,就变成一笔七百元的巨额债款了。这笔债款,真像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得我全家人无地自存”,以致最后方家“借贷无门”“只得辍学”。[1]p13-14他悲愤地写道:“我们创造了财富,财富被他们掠夺去了,自己却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们创造了幸福,幸福被他们享受去了,自己反成了被幸福遗忘了的人们。总之,我们创造了一切,一切反没有我们的份儿。落到我们身上的,只有饥饿和冻冷,愁苦和屈辱,疾病和死亡,这就算是对于我们创造者的报酬。”[1]p179所以,方志敏对“……社会的吸血鬼们——不劳而食的豪绅地主资产阶级,深怀不满;而对于贫苦工农群众,则予以深刻的阶级同情”[1]p14,少年方志敏对这黑暗的世道“心里总感着难过,合得将它改良一下才好” [1]p11,使创造财富的人们享有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生活。
  2.放弃“实业救国”志向,立志革命救国救民。方志敏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民主与科学,一度认为资本主义新文化就是先进文化,“是了不起的真理”。读高小时,他非常推崇“实业救国”思想,想“在高小毕业后,就去从事实业,苦做苦积,那怕不会积到几百万几千万的家私,一齐拿出来,练海陆军,去打东洋”[1]p115。为此,他于1919年考进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机械专业。在校期间,他发起组织了“甲工”学生自治会,被推选为自治会负责人暨南昌市学生联合会负责人。而后,他又带动全校学生揭露校长赵宝鸿的贪污劣行和校方的种种弊端,掀起了“驱赵风潮”。赵宝鸿勾结军阀政府采取派军警镇压和提前放暑假的办法,开除了方志敏等四名学生的学籍,方志敏被迫离开曾经热爱的“甲工”后,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通过这两个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方志敏认清了社会的腐败、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本质和“与现代科学完全相反”[1]p18的基督教的虚伪,因而放弃了实业救国的志向。他说:“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的去做革命工作了。”[1]p20-21他指出:“不彻底革命,你会有什么力量来改良农村,从前一些热心新村运动者,他们到底做出一点什么成绩,他们不都是宣告失败了吗?只有苏联,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才把全国农村,不是改良而是彻底的改造了,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得到完全的解放,这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正确路线。” [1]p11-12   3.建立苏维埃新中国,改善工农群众生活。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愈加深刻,他的财富观因而得到了升华。他坚定地说,“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了”[1]p23,“为建立苏维埃的新中国而斗争到底”[1]p295-296“是要造成和苏联同样富强和快乐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进到世界革命。只有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中国民族和工农群众才能得到最后的解放,这已经是十分明白之事了”[1]p181-182。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阐述苏维埃的任务时指出:“苏维埃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去领导和组织工农群众去参加国内的革命战争,因为这种战争正是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必须进行的战争。”[1]p81他在领导战争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苏维埃服务工农群众的职能,没有忘记共产党的革命奋斗目标,鲜明地提出了“将战争问题与改善群众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的思想。在他看来,反击敌人的“围剿”是保护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群众的利益。只有革命战争取得胜利才能保护好工农群众的利益,只有工农群众的利益得到保护,他们才会支持革命的战争,使革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所以,方志敏不仅时刻关注战争,而且同样时刻关注工农群众的基本生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使群众生活日渐向上。” [1]p81“苏维埃的工作应立即转向群众中去,注意群众日常要求,尽量设法解决群众一切生活的困难,使苏维埃政权真正能为群众谋利益的政府。”[2]p282
  二、方志敏财富观的主要内涵
  方志敏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典范,在革命生涯中身居高位,领导工农群众为革命事业积累财富、创造财富,把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方志敏财富观的主要内涵有三个方面:
  1.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方志敏财富观的核心内容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他投身革命,尤其是当了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后,从不为个人和家庭敛财,却千方百计地为革命积累财富。方志敏从弋阳高小到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再到九江南伟烈学校的费用一直靠父母借贷缴付。他从事革命事业后,其家又先后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迫于生活,向他要钱。他回答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得发。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人的饭钿才七分呢。”当方志敏的婶婶们向他讨盐钱时,他回答说:“我管的花边不少,几十万几百万也有。不过都是革命的花边,一个铜板也动不得。要是我拿革命的花边来给婶婶们买盐,这穷人的主席我还当得?”方志敏的妻子缪敏被捕,妻兄向他要四百大洋保释。他回答说:“哟,哪能拿出许多钱去送给那些贪官污吏呢?”“我们的钱不容易得,要尽量节省。四百大洋留下来,可以做许多事。” 方志敏被俘后,他的财产除了敌人从他身上搜到的只有“一块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外,“唯一的财产”就剩下妻子帮他保藏在深山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上底的线袜”了。方志敏对这些事情的处理看是“六亲不认”和不近情理,但实则体现了共产党人在公与私、革命与亲情之间泾渭分明、不徇私情的崇高革命财富观。方志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深刻懂得共产党人正确的财富观与革命成功与否有着深刻的关联性:“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p156
  2.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方志敏财富观的基本方针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从1928年至1930年,苏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打土豪、没收地主、买办官僚、反动资本家的财产,实行土地革命,财政收入可观,经济繁荣”。到1931年上半年,由于打土豪、没收地主和买办官僚反动资本家财产来源的减少、敌人的烧杀抢掠和经济封锁、王明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苏区物资奇缺,经济遭到严重摧残。面对危机和险恶的环境,方志敏指示财政部“要多想办法,广开财源”,“不能做好工作,就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为此,他还召开财政经济委员会会议,决定采取“前所未有特创的方法”发展经济:抓好财政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办好苏区银行,统一金融货币管理;抓好贸易税收,疏通赤(白)区物资交流;办好工商企业,繁荣经济,活跃市场四项任务。同时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开办苏维埃银行,建立对外贸易处,设立船舶检查局,建立消费合作社,开办苏维埃商店和工农药店,创办各种军需民用工厂、场(畜牧场、竹木放运场),利用劳改队淘洗金沙、铁砂。仅用了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建成了适应战争和军民生活需要的工业、农业、商业、外贸体系,从而使苏区的财政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在苏区财政收入来源中,除农业税外,外贸税收成为苏区重要的财政来源。时任省苏财政部副部长的谢文清回忆当时的形势时,非常欣喜地说道:“赣东北苏区根据地的经济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财政增加,物资充裕,市场活跃,经济繁荣,整个苏区一派欣欣向荣。” [3]p72-73毛泽东为此总结说:“从发展国民经济来增加我们财政的收入,是我们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明显的效验已在闽浙赣边区表现出来。” [4]p134
  3.用于工农,为民谋利。方志敏财富观的根本目的“用于工农,为民谋利”。他担任党的领导职务以后,始终将工农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他认为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群众自己的政府,是忠诚为群众谋利益的政府[1]p79,而自己是忠实的践行者。他强调指出:“省苏当虚心诚意地考虑群众的意见或要求,积极地改善全省工农群众的生活。”[1]p270这一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当苏区财政收入增加后,除用于军事斗争、政府行政管理和党的活动外,几乎都用在了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上。1933年1月方志敏关于《闽浙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对全省选民工作报告书》集中反映了这一点:(1)省苏财政文化教育经费大洋1.1万余元,救济避匪群众经费大洋3万余元,各革命群众团体经费大洋2.1万余元。(2)土地税大大减低,不但取消了二成现金,而且减轻税率。1932年度的土地税只收11万余石,比1931年减收10万余石,减轻了农民负担。(3)开办纺织厂、纸厂、锅炉厂,自产自销,保障苏区供给,降低了价格。工人比革命前增加了工资,减少了工作时间,实行八小时工作制。(4)省苏银行借大洋1万余元给群众,购买耕牛,置办工具或做小生意,帮助解除经济困难;借大洋1.5万余元给消费合作社帮助营业发展,且免收一切捐税,使群众买到便宜货物;借大洋2.5万余元给工厂和商店,发展经济;增购食盐,稳定盐价,减轻群众经济负担。(5)成立18个贸易处,不但进口货价格减低,群众米谷、杂粮、肥猪也得以高价出口。(6)当年有劳动小学校、工农补习学校、列宁师范学校、列宁小学、识字班、俱乐部、农村壁报、读报会共1395个,还办有新剧团、举办体育运动、出版书报刊等。计划当年拨款1万元帮助工农补习学校、列宁小学、俱乐部发展。(7)开办32家工农药店廉价卖药,设立工农诊所免费诊病。计划当年拨款1万元购买暑天的防疫药品。[1]p279-287这些措施使工农群众革命自身利益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为此信赖、拥护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方志敏既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p140   三、方志敏财富观的鲜明特征
  方志敏战斗的岁月,正是革命斗争形势最困难、最艰苦的年代。既要保证军事斗争的经费开支,又要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苏区一切建设都需要资金保障。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方志敏的财富观显示出了鲜明特征。
  1.无私性。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财富观,有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人就必然具有大公无私的财富观,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无私奉献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从大革命时期开始,方志敏就先后担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赣东北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要职,直接掌管或经手处理巨额款项,但从不滥用一分一厘,也从不利用权力动用公款为亲友谋取私利,哪怕是为生活所迫的父母问他要钱都一口拒绝。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 “穷人的主席”就是要为穷人办事情,为他们谋利益。正是这位日夜为穷人操劳的穷人主席,自己虽病痛不断,但从来舍不得花一分公款去治病。在方志敏眼里,公款就是公款,只能用于革命事业、用于工农群众,决不能徇私用于亲友,也不能用于个人和家庭,显示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2.创造性。在方志敏的革命生涯中,创造贯穿于他从事的每一项革命工作之中,尤其是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更是充满了“活跃跃的创造”,无论是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还是土地革命、经济建设都有许多独特创造。方志敏的财富观同样充满了这种创造精神,“要多想办法,广开财源”正是方志敏财富观创造精神的生动注解。如他所说:“我们苏维埃政府,目前是处于敌人四面围攻和封锁之中,自己的根据地,又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摆在它的面前,是有不少巨大的困难。这种困难,在其他任何政府,都是没有方法解决的,然而不解决这些困难,政府就要立即溃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的政府,它具有新兴阶级极大的创造力量,它能从各种困难中,想出许多有效的新方法来解决困难。如解决敌人严密封锁的经济问题;解决经过八九年战争的财政问题,还解决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创的新方法去解决的,表现出苏维埃惊人的创造力量!”[1]p79-80
  3.节俭性。尽管苏区财政较为充裕,但方志敏仍然要求苏维埃工作人员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他指出:“苏维埃的工作人员,为战争的领导者,自应以身作则,节衣缩食,刻苦耐劳,为着战争。赣东北党和苏维埃工作人员,除食米外,每天都只发四分大洋的菜钱,零用钱是没有发过的。他们吃着这样的伙食,并无一句怨言,他们知道所做的工作不是为那个人的利益,而是为着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为着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忍受着目前暂时的艰苦,孜孜不倦的为着苏维埃工作。这正是他们深刻的阶级觉悟,与对阶级无限的忠诚的表现。”[1]p80-81为节约每一分钱支援战争,苏维埃政府每年都要组织节省运动,工作人员和学生带头节约自己的伙食费和零花钱,用于支援前线红军。“省苏极力节省土地税的开支,不使有点滴的浪费,但有少数不了解革命的人,贪污浪费土地税的,省苏已给以处分。”[1]p280及时制裁贪污浪费的政府工作人员,对苏区干部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4.人民性。方志敏财富观的人民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配土地使用权。率领群众从土豪劣绅手中夺回了土地,颁布《土地临时使用法》依法将土地使用权分配给群众。该法规定“苏维埃政府得按照群众需要,将所有土地分配给群众使用”;“凡不反对苏维埃政权者均有分得土地之权”;“凡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一切反革命派,剥夺其享有土地使用权”[1]p232-233。二是减免土地税。在苏区财政增收后,实行减少土地税或免税政策,让利于民,促进农业发展。三是维护工农群众各方面的权益。开办职业学校和各种技术训练班培训工人,提高工农群众的就业技能;创办识字班、列宁小学、工农补习夜校、列宁师范学校等,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开展体育运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建立消费合作社,稳定物价,提高工农群众的消费水平;创办红军医院、工农药店,为农民群众免费看病、防病;拨款救助避匪群众,等等,体现了人民性的特征。
  四、方志敏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方志敏财富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缅怀方志敏烈士,学习他的财富观,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闽浙(皖)赣省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方志敏确立了共产党人崇高的财富观,其根本之处在于“矜持不苟,舍己为公”,他管理着数百万巨款而自己却一分不染,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经济迅速发展,财富快速增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世界观,而且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面对金钱要公私分明,不徇私情,自觉抵制金钱的诱惑和腐蚀。金钱可以腐蚀人成为贪腐之恶徒,也可以激励人成为造福人民之公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要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化危为机,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财富。方志敏在硝烟弥漫的险恶环境中,为摆脱财政危机,战胜敌人,改善群众生活,进一步扩大巩固根据地,在既无现成经验可鉴、又无统一政策可依的情况下,立足闽浙赣苏区实际,依靠干部群众,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使苏区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税收大幅增加,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这个变化源于开拓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开创了苏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我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要遏制经济过度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以更长远的目光、更深远的谋划应对危机,知难而进,在危中寻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今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只有像方志敏那样做到“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才能有效地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在较短时间里走出金融危机造成的增长困境。
  3.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发展经济,不断创造积累财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由于方志敏创造性的工作,苏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得到了迅速提高,工农群众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苏维埃政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不仅积极生产,而且全力支援、帮助红军。现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第一位,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注重民生指标,切实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物价、社会保障等问题,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努力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4.艰苦奋斗,坚决反腐倡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方志敏在苏区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廉政建设,坚持抓好腐败预防、制度建设和严厉惩办三项工作:从思想上倡导清廉,预防腐败,领导干部带头清廉,以身作则;从制度上保证清廉,规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防止腐败;从惩处上威慑腐败,对腐化和贪污浪费分子无情揭露,一经发现严厉惩处,警示教育干部。领导干部应当像方志敏那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共产党人不是苦行僧,生活中也不能缺钱少物,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如果把钱看得过重,就必然为金钱所累,成为拜金主义的俘虏。我们提倡坚持艰苦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大家忍饥挨饿、破衣敝履,而是要求全党尤其是处于领导岗位的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对人民负责的观念,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在生活上向普通百姓看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攀比,不奢华;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拼搏进取,奋斗不已,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参考文献:
  [1]方志敏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2]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3]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其他文献
股东回报关系到股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资本市场的繁荣和稳定。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获得稳定回报的基础,所有权结构是影响股东回报的重要因素
通过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及能谱分析的方法,对SA-210C钢管扩口星状裂纹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管在浇铸过程中中间包水口耐材脱落形成夹杂物,在扩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