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近些年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勇于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中推广人文关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关键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而言,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从而给高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从高校内部看,高校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多校区管理、学生人数急增、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等。针对这些变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旧的观念、制度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管理中推广人文关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通过的《2l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都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焦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宣言为高等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其基本内容就是要通过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来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
1.1 尊重学生—— 树立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①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又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在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行为评价标准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同学的承认和理解。尊重、认同学生、理解学生的个性和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效率。
1.2 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充分考虑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高等学校在教育目标上需要标准统一,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无助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无助学生的潜能发挥,无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及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积累经验,磨练心志,提高耐挫折能力,正视困难并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民主气氛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完善与协调发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1.3 服务学生—— 满足学生个体的现实需求
① 服务于学生的身心。作为教育管理者,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觉履行职责,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② 服务于学生的学业。作为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时间和条件,尽可能的多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管理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业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③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由于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困生现象也会长期存在,如何保证他们不会因经济上的困难而辍学,这是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另外,由于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的后勤服务不断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面向社会,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理念。④ 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现阶段,由于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今后承担的社会角色将不仅仅是个求职者,而应当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达到统一的目标,不仅要加强对学会就业环节的指导,更需要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及观念,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参加社会生活。“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是人本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在这三方面中,“尊重学生”是基础,是前提,而“培养学生”是核心,“服务学生”是目的,他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地位向“买方市场”过渡。从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高校生源争夺战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已经逐渐剥离计划经济的怀抱。本来高校能否在教育领域里存活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提供的教育商品能否被学生所接受,是否体现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将有助于提升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在未来教育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集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为一体的客观历史过程,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必须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略,同时实现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对教学工作各方面实施的管理,并且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有序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各专业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保证教学活动按计划目标实施。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从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到跟踪监测教学过程、收集统计和分析各类信息、组织教学评估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
2.1 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改革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学生的学籍管理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将学习制度转变为“完全学分制”,即“课程学分制”,这对于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充分空间是有十分积极意义的。新型的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高素质的适应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可实施多种形式的选课制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建立和发展弹性学习制度,是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利益的最优化。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地点、学习的时间以及自由选择教师等。
2.2 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不仅能明显提高对教学大纲的管理质量,也将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建立教学网络管理系统成为现实。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它包括:学习要求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信息、课程安排和调度信息等,以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很方便的上网查询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进度、考试方法、授课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这一信息服务体系也将为学生进行自主选课和自主设计学习方式提供基础信息。
2.3 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引。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是关键。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加强招生、教学安排、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和设置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将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与教务处进行沟通,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使教学评估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应源于学生的评价和督导专家的评估。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估要以教学检查为依据,重点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首先,要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教育评价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评价既是对工作的检查.也是激活大学生命的有效手段,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评价中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引人现代化管理科学理念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教育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过去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现在的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再次,教学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实行教学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全国性的教学评价专门机构,也应有专业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全国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应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并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主要职能应是制定大学设置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对高校教育的评价活动以及对新设立的大学资格的审查。各专业评价机构可以由各学科的学会负责组建,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对象可以是同类大学,也可以是同类院系,或不同院系间的相互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
3.结论
高校教育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项工作不仅领导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关心和支持,才能使教育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显蓉 论新世纪的高校教育管理 职业时空 2006年2卷
[2] 赵桂华 浅析我国现行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现代企业教育 2008年2期
[3] 邱祖发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学术论坛 2005年6期
关键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人性化管理
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从外部而言,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从而给高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从高校内部看,高校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多校区管理、学生人数急增、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加快等。针对这些变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些旧的观念、制度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管理中推广人文关怀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通过的《2l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都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模式,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焦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这是时代的召唤,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宣言为高等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人本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其基本内容就是要通过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来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
1.1 尊重学生—— 树立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① 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又是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在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校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行为评价标准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教师、同学的承认和理解。尊重、认同学生、理解学生的个性和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效率。
1.2 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应充分考虑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高等学校在教育目标上需要标准统一,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答案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无助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发展,无助学生的潜能发挥,无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及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积累经验,磨练心志,提高耐挫折能力,正视困难并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民主气氛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完善与协调发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1.3 服务学生—— 满足学生个体的现实需求
① 服务于学生的身心。作为教育管理者,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服务于学生的身心,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教育管理者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觉履行职责,使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② 服务于学生的学业。作为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充分利用现有的时间和条件,尽可能的多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管理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业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③ 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由于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困生现象也会长期存在,如何保证他们不会因经济上的困难而辍学,这是当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另外,由于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的后勤服务不断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面向社会,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理念。④ 服务于学生的就业。现阶段,由于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今后承担的社会角色将不仅仅是个求职者,而应当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要达到统一的目标,不仅要加强对学会就业环节的指导,更需要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及观念,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引导他们充分参加社会生活。“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是人本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内容,在这三方面中,“尊重学生”是基础,是前提,而“培养学生”是核心,“服务学生”是目的,他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地位向“买方市场”过渡。从最近几年层出不穷的高校生源争夺战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已经逐渐剥离计划经济的怀抱。本来高校能否在教育领域里存活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提供的教育商品能否被学生所接受,是否体现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将有助于提升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在未来教育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推进教学管理的创新
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集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为一体的客观历史过程,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必须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方略,同时实现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对教学工作各方面实施的管理,并且根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对整个教学工作进行有序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和实现各专业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保证教学活动按计划目标实施。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和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从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到跟踪监测教学过程、收集统计和分析各类信息、组织教学评估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
2.1 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改革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学生的学籍管理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将学习制度转变为“完全学分制”,即“课程学分制”,这对于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充分空间是有十分积极意义的。新型的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高素质的适应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可实施多种形式的选课制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开放的学习空间。建立和发展弹性学习制度,是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利益的最优化。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地点、学习的时间以及自由选择教师等。
2.2 完善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室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不仅能明显提高对教学大纲的管理质量,也将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信息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建立教学网络管理系统成为现实。推行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迫切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它包括:学习要求和毕业资格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信息、课程安排和调度信息等,以使广大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很方便的上网查询到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进度、考试方法、授课教师和教育资源的占用情况。这一信息服务体系也将为学生进行自主选课和自主设计学习方式提供基础信息。
2.3 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引。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保证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评估体系是关键。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加强招生、教学安排、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体系和设置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将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与教务处进行沟通,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使教学评估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应源于学生的评价和督导专家的评估。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评估要以教学检查为依据,重点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首先,要更新教育评价观念。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教育评价是学校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评价既是对工作的检查.也是激活大学生命的有效手段,评价结果不仅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评价中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听取他们的建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要引人现代化管理科学理念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的能力,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教育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过去教育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现在的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目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不再处于过去单纯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了他们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再次,教学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实行教学评价的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全国性的教学评价专门机构,也应有专业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全国性的教育评价机构应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建,并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主要职能应是制定大学设置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负责组织实施对高校教育的评价活动以及对新设立的大学资格的审查。各专业评价机构可以由各学科的学会负责组建,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对象可以是同类大学,也可以是同类院系,或不同院系间的相互评价以及社会的评价。
3.结论
高校教育管理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管理,建立健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这项工作不仅领导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关心和支持,才能使教育管理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显蓉 论新世纪的高校教育管理 职业时空 2006年2卷
[2] 赵桂华 浅析我国现行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现代企业教育 2008年2期
[3] 邱祖发 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 学术论坛 200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