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北地质地貌特征对岩溶石漠化影响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

来源 :中国岩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张家界市DEM、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地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技术(GIS)叠加分析,探讨了地质地貌因素对张家界地区岩溶石漠化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岩溶石漠化在地貌上的发生率呈现丘陵>洼地>低山>中山>高山的特征;在坡度上以Ⅱ级坡度中石漠化发生率最大,且石漠化面积呈阳坡>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分布特征,并随坡向由阴转阳,各等级岩溶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地层岩性方面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类岩层更易发生岩溶石漠化;地质构造方面表现为石漠化空间展布与断裂构造展布方向一致,且断层对石漠化的影响在Ⅰ
其他文献
土壤源-空气源热泵复合系统是将土壤源热泵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系统复合在一起,共同为建筑夏季供冷、冬季供暖。研究了该系统在某科技中心建筑中的应用,介绍了系统设计组成,对系统全年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中总体运行较好,与常规系统相比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推拿联合定点斜扳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推拿联合定点斜扳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对两组急性腰扭伤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的效果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存在较明显差(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
期刊
为了充分利用煤矸石资源,促进煤矿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性质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工艺试验,提出了基于分级分质全组分利用的西铭矿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西铭矿煤矸石属于高碳、中铝、中高铁煤矸石,主要矿物是地开石、高岭土、石英和黄铁矿;煤矸石中各粒级所占比例随粒度变细而变小;煤矸石烧失量偏高,可塑性偏低;通过分级分质全组分利用技术方案分析,按照西铭矿每年处理180万t煤矸石的规模来估算,最终获得产品为:煤12.55万t,石11.88万t,砂72.42万t,铁精矿5.80万t,黏土矿物23.4
鹤岗矿区深层煤地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且近地表有一套巨厚砾石层、浅层煤存在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下传能量具有很强的屏蔽作用。为此,采用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及基于菲涅尔带的层析反演静校正、OVT域偏移处理技术与地震几何体属性解释技术等,有效克服了鹤岗矿区近地表巨厚砾石、多层采空区对地震波能量屏蔽的问题,解决了深层多套近距离煤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此次勘探解释煤层落差≥5m的断层88条、采空非垮塌区面积0.76km 2,采空垮塌区面积0.85km 2,其结果与地质精查吻合率>90%;
以川西高原巴塘县、白玉县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研究区从三叠系到寒武系出露的主要可溶岩地层的分布、岩石成分、结构特征以及各地层的岩溶发育特征,系统总结出研究区可溶岩地层的特征和碳酸盐岩地层岩溶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可溶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明显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特征显示出与青藏高原主要地区岩溶地貌的一致性,属第三纪时期热带—亚热带环境下发育演化的覆盖型岩溶剥露地表而形成的古岩溶,且
一体化锚泊技术依托波斯湾油田海上施工项目,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在软件设计和硬件升级两方面进行攻关,研究海上就位抛锚参数化设计、多浮筒多浮体工况锚泊设计、锚缆形态设计和提升作业效率的专用机具设计,内容涵盖从锚位设计到海上施工的整个安装周期。该技术经过十余个项目的应用实践,安全可靠且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早期采集的地震资料受技术条件限制,其处理剖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偏移不到位,复杂断裂成像精度不够;中深层地层成像效果差,不能准确表达地层接触关系;剖面信噪比低,煤系地层中B4煤层成像精度不满足解释要求。为此根据矿方要求,采用新的处理技术重新处理。通过技术分析与试验,优选高精度成像技术处理流程,包括精细静校正、多域组合去噪、地表一致性与多道预测组合反褶积、克希霍夫绕射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等。结果显示,运用高精度成像处理技术重新处理后的剖面相对于原处理剖面在信噪比和分辨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频带有效拓宽,反射波同相轴
地下水是乌蒙山区革香河流域重要的饮用水源,由于地下水发育规律复杂,地形起伏巨大,给地下水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诸多困难,广大地区存在干旱缺水问题。文章利用岩溶地下水综合调查—探测—评价方法,查明革香河流域地下水赋存发育规律,揭示流域内干旱频发的成因机理,归纳总结出向斜蓄水构造、背斜蓄水构造、断层蓄水带和断陷盆地蓄水构造四类典型蓄水构造模式,优选了断层阻水、向斜蓄水、岩性界线阻水、上下阻水和地下河径流带五种富水成井区位,并有效应用于严重干旱缺水区的打井找水工作,定井成功率达到70%以上,解决了流域内2万多人的
文章设置饱水及随后失水处理自然生长的5种喀斯特植物叶片,测定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各植物光合过程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盐肤木(Rhus chinensis)PSII反应中心活性及电子传递受严重失水影响,而其稳定的光能转化及光化学效率得益于叶绿素浓度的不断增加;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的叶绿素浓度逐渐升高随后趋于稳定,构树P
选取山西南部典型岩溶泉龙子祠泉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54-2018年65年长时序的泉水流量、降水监测数据及1990-2018年的开采数据,分析其动态特征及响应规律。结果表明:该泉域泉流量在2.94~8.39 m3·s-1之间波动,多年平均流量为4.74 m3·s-1;年内泉流量对降水补给响应有4个月的时间滞后性;开采量保持较高水平时,泉流量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两个阶段(1954-1989年和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