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凌洁我给《网球》写李娜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yo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年前的那个美好的夏季,我在青岛风景宜人的海滨体育场,第一次观看全国网球巡回赛总决赛。远处一片球场上,两位湖北姑娘李娜与李婷正在争夺女单冠军。彼时对网球不甚了解的我,十分奇怪为什么高个子李婷发过来的球,那个叫李娜的姑娘时常接不住,不是下网就是打飞,以至于最后输掉这场比赛,
  “她‘吃’李婷的发球吗?”我向湖北队的领队提出这个十分幼稚的问题。领队呵呵一笑,摇头不语。许久之后,我与李娜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在某次闲聊中才弄明白那次的“吃”发球,原来是出于义气的帮忙。这件小事,让我对眼前这个率真的姑娘刮目相看;从那个时候起,也恰恰因为这个叫李娜的姑娘,我与中国网球结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接到《网球》杂志的约稿信:写写李娜吧,关于她的点点滴滴、拉拉杂杂,所有你觉得有趣的故事都可以。这是我第一次接到体育杂志社的约稿,当编辑告诉我3、4千字刚起步,7、8千字不嫌多时,我还真吓了一跳——做报社记者十多年,哪有可能去写如此的“长篇巨著”?于是我偷了个小懒,将奥运前前后后采访李娜的一些通讯找出来,附上过去李娜退役读书期间以及复出之后,我们一起聚会中印象颇深的小故事,堆到一块,一股脑儿发给了《网球》的谢明。
  不记得过了多久,某天一位酷爱网球的朋友忽然来电,语气相当兴奋:“我在《网球》杂志上看到你了,你跟李娜和姜山一起的合影,还有你写的她的故事!”我赶紧找个报摊买了本当期的《网球》,唔,封面球星的图片与重点稿导读很大气,色调也和谐,很洋气的杂志——我职业习惯性地审视着这本杂志,第一印象相当不错;当然里面我之前有些杂乱的作品素材,也经编辑的巧手串联而显得流畅动人,让我在洋洋自得的同时也油然而生出敬意。这篇报道也登上了互联网,随后在李娜夺得大满贯、回武汉参加精英赛等节点,我也陆续为《网球》写过一些故事。以至于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从网上刊载的许多别人所写的文章中,我常常能读到我在这些故事中描述李娜的不少段落和字句。
  在那之后,我开始习惯性地关注这本与我颇有关联的杂志,每年在上海大师杯期间,《网球》杂志的展台是我必去之处,订上全年期刊,获得不少让人心仪的纪念品,到现在我家小儿打网球的背包都还是《网球》杂志赠送的呢!不过,杂志展台女性工作人员的不苟言笑同样让我印象深刻;当然我也因此成为《网球》的忠实订户之一,杂志递送的地址是报社编辑部,部门的同事们有事没事都会翻翻这本精美的杂志。2011年底,武汉为举办“李娜和她的朋友们”国际网球精英赛而成立赛事筹备组,经我推荐购买了两套全年的《网球》杂志,作为网球普及教材及权威资料保存。
  此后的几年,李娜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网球的代言人,喜爱与关注她的人群日益壮大,关于她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任何故事都能畅销,我也时常被所供职的报社领导以及不少专业体育报刊布置任务,在李娜又赢了或者又输了的时候,去联络她以及她的家人、去分析她的现状以及预测她的走向……反反复复地炒现饭、炒花饭,在李娜首次夺得澳网亚军、之后又夺得法网桂冠的那段日子,我感觉自己简直成了“炒娜饭”的厨子。报纸要求的短平快与提炼观点,让人焦虑,给《网球》写作的那种轻松与信马由缰,是全然没有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