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地杂语(四)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qj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辍笔”杂感
  我决意要辍笔,但这不止是我一人,连许多大手笔也起了七仙女的“凡心”。原因难以赘述,最堂皇的一点理由是:生花之妙笔现今也太多太滥,连涂鸦之作也可称为上乘,也曾“洛阳纸贵”。近闻有个别很有名望的作家不甘甩两袖清风,做斗室中的君子,纷纷做买卖去了。现今岂止这几个作家脑袋里幻想着金灿灿元宝的影子!
  大凡写小说吐纳胸中块垒、胡诌几句诗聊以自慰之人,自提笔起,那金灿灿的影子便一直鬼魅般附在笔端。你看见过甘受辛苦而分文不取的作家吗?
  现今中国的文人大致可重新划为三流。一流:面对外洋,拼命挤入出国大潮,欲做个黑眼睛黄皮肤的“洋人”;二流:在追求自我的时候猛然悟到了自我,见风使舵拨转马头经商去了,欲赚它一笔过舒坦日子;三流:坚守阵地,靠社会主义的工资安度一生。我属三流,但近来思想也有了小小的变化,一是深感笔墨生涯之苦,二是不甘于“安贫乐道”,且身旁又有“二流子”们的游说,渐渐也萌生了念头,准备做一个“准二流子”,一试自己的福气财运。“二流子”,过去是愧于人前的,现今却也大摇大摆阔于人前了。实羡!实慕!
  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有人说,你不明白的还多得多。北京人直爽,管这转轨行为叫“发”,听了就叫人舒坦。而今饭馆餐厅,有人的地方都在说“发”。不管现今究竟有多少人“发”了,这是全社会的行动,是“全民经商意识”的觉醒。也不知那些经商的作家能不能“发”,也没统计过有多少文人才子“发”了。但有一点,爬惯“方格”的先生们若要“发”多数似是在做“白日梦”,若是一帮掌握印把子的人去“发”,恐怕定不会失败。当然,这是说利用手中权力去“发”,如果“辍权”去发,大抵也是水中捞月。
  我想了许多,又不愿意当那个“二流子”,假如一旦……熊瞎子掰苞米就是一训。我想辍笔,又不敢辍笔。我……还是文人气!于是,就有了这点杂感。
  饕餮艺术之断想
  商代以祭祀为风,现存的青铜礼器以沉郁厚重表征其风格之凝重、仪礼之肃穆。狞厉神秘的饕餮纹饰,这种由原始的宗教神圣发展而来的美学特征, “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体现一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 (李泽厚),是艺术审美的古标本。现代人类很难想象远古蛮荒的人们怎样把超脱的理性和向往,寄托并凝铸在这样一种狞厉的美中,但思想家会认为这是人类童年命运交响曲弹出的孱弱而又胆怯的音符。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吕氏春秋》)。也许这正是饕餮之为美的原因。如果它身首俱生,真不敢有用审美自觉去欣赏去评价它的崇高胆识了!隋代,士大夫中有人视“钟鼎为祟”,提出“悉毁无余”。惊骇的理由是饕餮纹饰恐怖狞厉,实际上,有的是以“毁恶”来粉饰当朝;有的意在“毁”一帮临朝当政、鱼肉百姓、奸佞无道的“活饕餮”。
  饕餮作为艺术,一旦酿成灾祸,便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一大症结。近年来,西方风靡“健美热”,许多贵妇阔老节衣缩食,以运动为生命的所在,以健美为人生之荣耀。而在这同时,一种称为“神经性食欲过盛”的病症也与“健美热”并驾齐驱,成为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深切关注的又一大社会问题。在法国,比饿狼尤甚的食欲,使数万计的人倾家荡产,有的自缢身亡,有的铤而走险。据统计,美国70%的死亡人数中,有20%归于暴饮暴食。人们惊诧地说:“真是祸从口入!”“健美”与“暴饮暴食”奇迹般地同时出现在西方社会,也许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饕餮在我们社会现实里,却有了惊人的变异,再不是“有首无身”、狰狞可畏,而以有首有身、面目和霭,出现在会议的餐桌上、招待所的客厅里。他们每到一处,彬彬有礼,派头十足,以检查、验收为其名,以吃喝玩乐为己任。因是姓“公”的招待,便无倾家荡产之虑,少则一餐,多则数顿。一回不尽兴,下次寻了名目再来“补课”。因是有目的而来,先前也松了裤腰带,不愁“暴死”,更显得风度翩翩,有潜力可挖。据悉,某一千人的企业,一年要花去十万余元,以招待许多“饕餮”(有的还慕名而来),企业对这种“横向经济联系”真是深恶痛绝!
  “饕餮之风”愈演愈烈,这说明什么问题?真想编一册《中国现代名饕餮录》,汇集八方的吃客,再就“饕餮艺术”做一深入的研究。
  但不知研究公共关系学的专家们做何断想?
  闲话“厕所”
  大凡写精美文章的先生,虽和普通人一样要上厕所,但却不写厕所,落笔多是红墙绿树、佳肴香馔,因这恶臭之地是不得入大雅之作的。犯“文讳”的事,如今也不算羞辱,写床上艳情、女人大腿的都不犯,发几句上厕难,也许不会犯“讳”到多严重的程度。
  上厕所难,这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几年前还常碰到马路上打问厕所的人,那称呼满亲热的,是文明还是生理激发?这样总比气急败坏地乱窜,见巷子就钻要体面得多。怪不然,有人说:“现在的人真横,尿憋找厕所那阵可就大礼了。一口一个师傅,憋出来的文明礼貌。”近几年少碰了,原因是的确建了几所新厕所,原先“内部使用”的也开始“对外开放”,根本的是,厕所与钱臭气相投了。
  厕所身价涨了。一是修建得富丽堂皇,且装上了自来水,设施进步了;二是一张门票2分(有些厕所卖到3分),具有了价值。厕所卖门票历史悠久,有几十年了,最早见于上海。中国人的习惯是什么事都得援引旧例,既有先例,自然效法起来特别的快。“公共厕所”,这一概念在今天大概也注入了新的内涵,所以,人们上街,突然发生“憋慌”,不是径直跑进去,先是摸兜掏钱。“水火不留情”,花钱也要进,但也坑了一些没有零钱钢镚的。一张“大团结”,找给你一把碎票子,心里直往上 ,鬼晓得沾上什么菌?文明不卫生。这真是苦了承包了的“厕老板”们。一个钢镚一个钢镚收来的钱却被视为不干净,而古罗马时期的尼禄皇帝却不顾惜这点,厕所征税从不放过的。也许,有味道的钱也是钱吧!
  上厕所有新难。一是要破费,这是迫不得已;另外,暑天夏日其臭熏人,三九寒冬其冷砭骨。水冲勤了费用支出大,洒香水,还没到那种高级的地步。冬日生火费劲又费钱,索性由它去!但最令人难堪的是厕所墙壁上野文人野画家的即兴创作,有人称之为“厕所文艺”。文笔拙劣,形象丑陋,不堪入目。也曾辨认过如是作品,其低级下流似曾相识。左思右想,认定在某一部书某一册杂志中见得。再一细想,虽低俗,但与环境还大抵相配,倘若躺在丝绒棉被里看书中杂志中的恶臭,且又是从厕所里“挖”来的,说是一种对人类的亵渎,还文雅了点,实在不知心中是何等滋味,又如何去评说?闲话厕所,倒使我悟得书摊上那些廉价低质载体,以及它们“妙笔生花”的创造者们,其源泉原来如斯。   真令人厌恶,那书刊里的“厕所”。
  洗浴的学问
  洗浴这件事本不是一桩非常的大事情,但在“文化泛滥”的今天,有必要冠以“浴文化”,并加以高度重视。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环境、不同条件,洗的过程、浴的目的有各自的属性,更有思想标准、物质标准以及道德标准。别看一副“臭皮囊”,真要讲究起来,确也深奥。难为那诸多“浴文化”的开拓者、践行者、受益者了,是他们共同创造了这一辉煌的事业。
  其实,最初的洗浴绝不像今天这样经典或叫豪奢,假如有了一池碧水,那就是浴盆,就是绝好的澡堂子。殷纣王的澡盆是贴金镶银的吗?只听说纣王有一大池子美酒,他是在酒池里洗自己的国家,终于洗掉了一个王朝。华清池很有名,那里面的“贵妃浴”想必也不陌生。杨贵妃的浴池占地不大,但用上好的牛乳洗女人身体上的污垢,大唐王朝奢侈得可以,唐明皇死也难忘与贵妃同浴的快乐。
  帝王之享,帝王之乐,至极也。
  洗浴的方式很难探究,各人有各人的情况,完全属个人隐私。其内容则丰富得多,冷水浴、温泉浴、药水浴、桑拿浴(又叫蒸汽浴)、牛乳浴、香草浴、日光浴、沙浴、泥浴、盐浴等等。孙犁先生讲文学的人物刻划,引用了一首顺口溜,很是形象:
  “大雪纷飞落地(文人),
  都是皇家瑞气(官僚),
  再下三年何妨(财主),
  放你妈的狗屁(叫花子)!”
  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贾府里的焦大不是看不上林妹妹,亲不亲,阶级分,有贼心哪有贼胆!就是到了新社会,也要讲个门当户对,分个三六九等,不是吗?物质文明不是“大锅饭”,洗什么样的澡,也要人民币说话!
  做梦也想六七十年代的洗澡堂,四五十米见方的大池子,地道的公共浴室。那才叫洗浴,一律的精光,不分高低贵贱;一样的做法,泡、搓、洗、冲。碰见个熟人,相互帮助,各得其所,其乐融融。大澡堂子升腾的是社会主义的热浪,充溢的是革命精神和情怀,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赤身裸体里都涌动着健康的鲜血,决无半点卑下的念头和野性的冲动。尤为令人追怀的还有那洗搓身体污垢时的状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像是革命家进行的一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科学实践。
  大池子的被逐步淘汰,是普通百姓洗浴事业的一个悲哀。但对那么些富有者来说,这是改革开放,是一次革命。
  家庭浴室(实际上说应当叫卫生间)的普及,冷落了公共浴池。记得二十世纪90年代,某事业单位为职工分配了新房,由于洗浴空间和设施的不统一,流传开一个顺口溜——“厅级干部躺着洗,处级干部蹲着洗,一般干部站着洗”。洗浴时的身体形态反映出等级差别,这使得洗浴文化的内涵敏感起来。尽管如此,仍然有喜欢洗“革命澡”的,买一块钱的门票,凑“大公无私”的热闹,其中不乏“躺着洗”的主,但更多的是“站派”。
  桑拿(一种浴式,源于芬兰)与小姐似乎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经引进,便中国现代版了。起初,它被许多国人所排斥,原因是有与女人染指的嫌疑,所以,“洗桑拿”成为大款们的专利。小姐原指有钱人家的女儿,未婚和年轻女子也这样称呼。而与桑拿互为表里,小姐一词发生了彻底的变革,成为那种行当里那一角色的代称。听说“傍大款”的小姐也分级别,有“处级”与“副处级”。乍一听雾水一头,经介绍才明白这纯属戏说,那“处”是“雏”的谐音。至于“傍大款”,不止是小姐在“傍”,许多官员也在“傍”,且职级更高。
  说到官员,有那么一部分也经常出入于这种洗浴场所,与大款们共享着桑拿带来的快乐。他们中大多数是那种“基本不用”类,自己家里的浴盆拒绝动用,说是为了创建节约型家庭。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他们主动走入市场,桑拿、按摩、足疗……丰富、刺激、神秘、享乐,且又不掏自己的腰包,或公款或人请,沉湎于“浴文化”之中,何乐而不为!对于这些日理万机的官儿们,洗澡也是一项很劳累的作业,难为他们高举“浴文化”的大旗,壮大了洗浴的队伍,使得这个产业日益繁荣昌盛。
  洗浴在今天的商品化社会中,其传统意义上的东西,如洁身去垢,蓄养精气等,已被一系列项目和内容所淹没,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
  自然,对于广大工薪阶层,花几百元去完成一个与收入不对应的消费,的确很困难。既便是为了“开洋荤”硬去搞一次文化实践,想必也是很难为情的,起码要有胆量和勇气,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准备。何况“以国家之财,洗我身之垢”,并非等闲之辈可以轻松实现的,其高度、难度、厚度也非一般人所具备的。
  问题并不在于洗浴文化本身。为国出力,为百姓谋利,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原本白净的肤发有了垢痂,很有清除的必要。有了讲究卫生的权利,但不可滥施手中的权力,尤其是公款除垢万万使不得。据经验人士介绍,许多浴场的服务有层次,更有延伸,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不等。不去追究所谓深层问题,如果洗浴不单是为了去垢,而是为了超出一般去追求人欲的最大化,那么这个浴场也应当考虑重新起一个名字了,因为你为这种不洁净的交易提供了场所。
  “浴文化”的研究还属起步阶段,洗浴作为服务行业中的“快船”,对于它的兴盛人们褒贬不一,有些很值得更多的学者去讨论。不管其走向和结果如何,但就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洗刷自己藏垢的身体,目的是有意识地再一次将它弄脏,这种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人认为这的确有些滑稽,但也许这正是其文化内涵所在吧!
  洗刷是为了肮脏自己。这在逻辑上有些问题,在行为上似乎“完美无缺”,但其目的性彻底背叛了初衷。也许初衷就是彻叛。
  谴责洗浴真无聊,但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
  ——满身汗臭,但灵魂纯净,这为何?
  ——肤发洁净,但灵肉污染,这又为何?
  两个世界
  人类在太空中苦苦寻觅着另一个能够生存的空间,因为脚踏的这块土地越来越不牢靠。地球是有些衰老,海啸、地震、台风、沙尘暴、火山喷发、干旱、热效应、各种疾病、能源短缺等等。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物种,人类迟早将逃离这个曾经的美好家园,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吧!
  有一首歌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真无奈……实在说,人们所向往的世界和存在的世界纷纷扰扰,千姿百态。为此,许许多多的人不惜将自己弄得很劳累很难堪,关键是不安于现状,甚至叫做不安份。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总之,存在以外的时空都可以称之为外世界或理想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于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同时向往并感知着另外的一个或几个世界,这是人性使然。至今没有哪位动物学家关注过动物对于人类社会的真正态度,但从人类猎杀驯养动物的过程和结果看,动物们宁愿把人类作天敌,而决无半点与人共享咖啡和面包的奢望。   人类向往一切,人的欲望永无止境。
  男人与女人是两个世界,而《情爱论》的作者则认为男女本是一个整体,上帝将他们分开,并让他们在混沌世界里彼此寻找自己的那一半,最终组成一个家庭。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写的就是男女关系,精彩的是描写了现实世界的阴差阳错。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寻找到的那一半,并非真是自己的那一半,追求爱情婚姻往往成为一场很酸楚的人生游戏。尽管如此,两个世界结合以后,家庭仍然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着特定的生活内容和人生价值。所以,又有人说,失败的婚姻仍然是一种婚姻。
  都市与农村是两个世界。在整个社会还没有全部实现城市化之前,广阔天地里的农人投向高楼林立都市的目光,仍然是羡慕和渴望。农村尤如鸡蛋,先于鸡而存在。但是,成长壮大的城市逐渐与农村拉开了距离,产生了鸿沟,并在地位上形成了两个世界,这是事实。由于历史,一部分农人从不同的途径进入到城市世界。其中的一些有条件和机会,终于融入到城里人的行列,而另一些却未能如愿,成为了“农民工”。工作生活在都市,而户籍关系仍在农村,他们的身上印着两个世界的铭记,代表着两种文化的共有。
  有这样一群人,俗称“站大脚”。他们年纪轻轻、精力旺盛,家距城市不远,属郊县的农民。在固定的市场或路口,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大多揽一些出力气的杂活,又由于活计不保证,很像过去说的“短工”。“站大脚”尽管是出苦力的,但他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的满足感并不比城里的男人差,这就是欣赏美,欣赏每一位从自己视线范围内晃过的女人。由于城里人已不满足于距离产生美感,而他们又决无真抓实干的财力,于是对于美的发现、欣赏便由他们这一群没受过美学教育的人来承担,这倒使那街景有了一幅很生动的构图。白天对那些稍纵即逝的时髦女郎评头论足,晚上在麦草的气息中紧抱自己的尕媳妇,着实有些浪漫。但是,他们从不厌烦这两个世界里的尤物,从容而愉悦,乐观而潇洒,因为什么?他们为得到而满足,他们也同样为得不到而满足,因为他们拥有着两个世界。
  《新京报》的一则消息说,某大学一著名的垃圾处理与对策专家,为了调研垃圾问题,曾经混入“丐帮”,被奉为上宾。堂堂教授混迹于下流社会,与精英世界的传统规则背道而驰,可谓“另类”。什么时候我们的学术研究被束之高阁,理论与实践分道扬镳,学术贵族凌然于人民群众之上了呢?在这里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即“丐帮”的现实地位和存在意义。丐者乞丐,是靠讨要过活的人。在现今社会里他们属于哪个阶级或阶层?显然只能给他们一个“另类”的描述,而无法确定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有一点,“正统”与“另类”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有着现实距离。教授先生的违规,具有了特别的新闻价值,而由此引起的讨论则更有深度,不是吗!
  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一些“兼得者”。一顶官帽、两肩重权、三重利益、四射魅力,再加上高级职称、专家荣誉、政府津贴、人民代表等等,可谓十全十美,超级圣人,大福大贵,紫气罩体。他们如同神话传说中的大仙大圣,天马行空,呼风唤雨,主宰三界,但其真正的“能量”却是满纸荒唐,一副嘴脸而已。
  有时候同处一个世界里的人,却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或暗或明、或黑或白,很难说清楚。尤如豪华橱窗里摆设的名牌与黑市地摊上的假货,本是同根生,但却有了天壤之别的处境。从一个世界走向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是命数,有人叫机遇。让我们开始相信命运吧,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喊“荞麦地里打死人”的城里娃,还是给都市抹下一道风景的“站大脚”,更有被称为“另类”的“丐帮教授”,难道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信仰和主义吗?
  回答只有一个字:不!
  女人衣裳男人烟
  总以为正常的生活平台上,明白人与糊涂蛋是绝对的两极。明白人只做明白人说明白话干明白事,糊涂蛋尽是糊涂虫说糊涂话办糊涂事,像两条平行线路上的两只轮子,永远不会交叉。
  大多数女人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明白人,尤其是在生产消费领域,她们赢得的口碑使得她们成为商家最大的利益同盟,更是拉动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尽管她们属于那种品头论足、百般挑剔的购物群体,但她们却是永远瞪着好奇目光,成为具有巨大潜在购物能力的一族。她们与生俱来的购物癖往往像龙卷风,会在短期内聚集成势不可挡的购物狂潮。当然,最不能忽视的是,她们的钱包里还装着为儿女、丈夫、老人及整个家族制定的消费计划书。
  有人形容女人们的购物像是赶赴天堂的众仙,肩负的是花钱的使命,完成的是沉重的劳役,释放的是久积的虚荣……难怪店家都标榜自己为购物天堂,绝不提“地狱”二字。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积极的消费群体,女人最大的抱怨却在于自我消费的无奈。有位观察细腻的男性作者在文章中以最有力的同情这样说,女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打扮自己,拼命地去采购,大包小包,疲于奔命;但面对数十上百的衣物,她们永远在抱怨没有一件是合体的。
  该说男人了。这里决不提那些为消费女人而出手阔绰的男人,只说一般男人的正常消费,比如对“尼古丁”情有独钟的那些男人的消费。
  有些男人对香烟的牌子很在意,有些只喜欢味道和质量,有些很执着地去吸一种牌子,有些换来倒去很杂……有的仅是为了追求风度,感觉夹着烟的手姿与身份会协调出什么似的;有的是实在的“瘾君子”,生命皆寄予了它……当然,还有论级的,有烟有火是一级,有烟无火是二级,有火无烟是三极,无烟无火是四级。至于那抽“二平烟”的,烟民们认为他们不入级,是级外品。
  吸烟又叫抽烟,感情吸的是“尼古丁”,那抽决非将“尼古丁”抽去了,终极目的还是要进入到呼吸系统,抵达肺叶。但就是这么一件极明白的事情,在消费领域却变得不明不白了。
  人事调动、职务升迁、子女就业等等人生大事,要巴结权势者,就要请吃请喝外带重礼。送什么?不外乎名烟名酒、港币美钞、古玩字画等等。一般地送,也得两条烟搭桥,两瓶酒开道。巴结权势者,送去400支“尼古丁”,你安的什么心?
  大凡买名烟名酒的人,不一定就是名烟名酒的享受者。所以,听说有人专门为送礼人供应假冒的,价格低廉,一般人也辨不出,反正是送给那个权势者的,抽死活该!   大凡收受名烟名烟的腐败者,不一定就是名烟名酒的享受者。为什么?与时俱进,许多官员开始进入新世纪新生活,注重生活质量,强调绿色健康,戒烟忌酒,玩纸牌、泡桑拿。那“名烟名酒”又到哪去了?又是听说,都让那些收购名烟名酒的贩子们收去了。再上哪去了可就不知道了。早年也是听来者,某领导收了条名烟,自己没这个嗜好,送给下属抽。那下属打开盒子,一叠一叠的“大团结”,真叫天上掉下馅饼。不知道那些收名烟名酒的主们,是否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恒心于瞎猫碰上死老鼠呢!
  在女人购物的品牌认定方面,男人尤其那些“瘾君子”们也绝不逊色。时下,烟卷不仅五花八门,而价钱低到几元一盒高至百元一盒,悬殊惊人。早年有一句俗话“宁舍千军万马,不舍纸烟把把”,可见烟与烟民的血肉关系。过滤嘴的出现尽管使传统的吸烟有一个质的飞跃,但对于“尼古丁”的现实需要似乎更大量了,不知道这究竟是谁之过。花几十上百的钱,目的是为了熏黑自己的肺,为了在损害自己健康的同时也损害别人的健康,是自杀也是他杀。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男人的这个嗜好似乎不再是一个毛病,实实在在地要算是一桩罪过了。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大的罪过,以及越来越多的罪人,甚至还有更多的女人和孩子们的加入。
  时过境迁,那许多美事已经成了神话传说,比如名烟名酒的笑谈以及不痛不痒的“请勿吸烟”。还是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么女人的一半是什么呢?男人在吞云吐雾的烟霭里思考,女人则在穿衣镜前的抱怨声里寻找答案!
  “666”的反响
  “今天是06年06月06日,一个世纪才拥有的大顺之日。在此借上天赐予的特别吉祥日,祝你:六六大顺、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健健康康!”
  以上是我在2006年6月6日收到的一则社会上热发的短信。
  三个“六”同一天出现,很特别,算来需要100年,日历上才能形成这个数字。这百年一遇的特别日子在一般人来看,没有值得大惊小怪的必要,大都认为是数字运转使然。而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666”则有着某种象征和隐喻。
  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习俗的人群,对于某些数字的理解和解释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反响也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些数字的禁忌有很多,而对于另一些数字的吉兆则倍加重视,甚至刻意追求。汉语大写的“六”为“陆”,“陆”即“路”,陆路则指旱路。古代人常把“一路平安”作为对出门远行人的祝福,“六”则有了平稳安全的隐喻。走旱路有祝福语,走水路也有“一帆风顺”的祝福语,都是希望旅途安安全全,不发生任何事故。有个人要出行,旱路水运都要走。聪明的古人为了简捷,把两句祝福合成一句——“一路顺风”。“六”在这里又有了顺利无碍的隐喻。
  旅途安全平稳,借用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又都顺顺利利,进而“六”更有了幸福吉祥、健康长寿等喻义,终于成为吉祥数字。两个六被解释为“六六大顺”,三个“六”则因为其更加特别,是否可以说成大顺之顺了呢!
  “六”,是五加一所得数目。“六”与其他词组成的合成词、词组很多,如“六字真言”(崦、嘛、呢、叭、咪、哞),则是藏传佛教信徒口中吟诵的,据说这和捻佛珠一样可以积功德。两个“六”的如“六丁六甲”,指道教中的十二位神,他们受天帝指挥,行风雷、制鬼神。在江湖上,道士们也用符录召请“六丁六甲”来祈禳灾祸,驱赶鬼魅。三个“六”,如“三六十八”,只表示“三”的乘积,没有其他意思。江南民间有一种乐曲叫《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常于喜庆场合演奏,以渲染欢快的气氛。实际上,“六”、“落”、“弄”是一个意思,都是指该乐曲的三个段落,由于江南方言中“六”、 “落”、“弄”发音几乎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在记录和整理曲谱时有了文字上的差异,这也不足为怪。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三个“六”的同时出现,在有些国家的有些人群当中,却激起了不同反响。据报载,荷兰一基督教团体竟然公开号召世界上21个国家的基督教徒,在“666”当天进行24小时不间断祈祷,用以抵抗“666”的魔力。同时,在“666”到来之际,国际互联网上许多网站论坛掀起了一个对“666”的大声讨,甚至大肆宣扬世界末日论,传播说一颗魔鬼流星将撞击地球。一时间,西方世界被恐怖所笼罩,特别是一些孕妇,她们害怕倘若这一天孩子出生,将会烙上魔鬼的印记,所以,千方百计想躲过“666”这个灾难的日子。
  据说,对于“666”的诅咒和恐惧,在一些国家已经持续了两千年,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圣经》。而专事抵挡上帝,并与上帝为敌,诱惑人类犯罪的恶魔——撒旦,则是主凶。《圣经·新约》最后一章讲到世界末日时,提到了一只野兽。“它像羔羊一样有两只角,说起话来像巨龙……强迫所有的人,不分高低贵贱、贫富、自由人或奴隶,一律在右手或前额上加盖印记……印记包括这只野兽的名字或代表名字的号码……这号码代表一个人的名字,它的数字是‘666’”。文中说的这只野兽,则是撒旦的象征,是恶魔,而人们最惧怕的是被打上印记,尤其在这一天。
  呜呼!到现在也没有得到“666”这一天来自西方的噩耗,地球仍然按照轨迹运行,人们依然我行我素,顺心顺意。也许,一位天主教神学家之前的一段解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圣经》中的许多话,往往具有神秘的隐喻,不能按照字面去理解。按照古老占数术,WWW其实就是‘666’,那么……”。
  乐观于吉言吉兆与恐惧于数字默示,这便是两种文化面对同一事象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这就是文化差异。
  我突然又想到了国内一位研究《圣经》的学者。尽管他石破天惊地提出中国人的贞操观、敬老观来自原始犹太教;尽管他指责中国人对于西方的祖先失去记忆……但我要问的是——
  “‘666’与你迫不及待地寻根,是否也有一个叛逆的漫长历史过程?”
  “666”,再等一百年!
  子产放鱼新说
  在中国古代诸多忠臣贤相中,春秋战国的郑国有一位称得上贤中之贤的臣相,他就是子产。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并起、风云际会的时代,子产犹如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独标高洁、两袖清风,成为一代贤相廉臣,令后人赞叹不已。   说到子产的为相廉洁,史书中皆以“子产放鱼”为典。故事大致如下:
  一天,有人送给子产一尾活鱼。依照惯例,子产将鱼交予管理池塘的下吏,让他“池养之”。下吏是个奸佞之徒,不但没有放鱼,索性将鱼儿“烹而食之”。事后,下吏禀告子产说,活鱼入池,刚开始还有点无精打采,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便又摇头摆尾起来,然后就游得远远的,终于不见了鱼的影子。
  子产听了下吏的禀告,没有产生任何疑问,高兴地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事过后,下吏在背后得意地说,子产身为贤相,人云聪明过人,我看不然。我把他的鱼吃了,他还一个劲地“得其所哉”呢!
  “子产放鱼”听着饶有兴味,但细嚼之,体味出了子产的些许迂腐,反倒叫人悲不自胜。
  “子产放鱼”其目的和结果,有些让人思考的地方。首先,作为一国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高权重,却被下人钻了空子,谎报了“鱼情”,的确荒唐,也反映出子产身上严重的官僚作风。事不亲躬,工作有布置,事后无检查,才使得“鱼命”被草菅。
  其二,用人不当,轻信谗言。以小见大,足见子产为官虽清廉,且做事太昏聩。
  然而,一尾活鱼,区区小事,何以见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乃白璧微瑕。当有人这样讲述。
  而问题不在于对与错、然与否。“子产放鱼”作为典故,恰恰也是子产声名的记录和评说。假如子产交办给“下吏”的不是一尾鱼,而是一条人命,结果又是如何?
  退一步说,如果子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勤政廉洁的贤相,他事必亲躬,善于布置工作,且又勇于抓落实,不仅池塘中会增加一条活鱼,而且衙门中也会少一只“恶狗”。
  所以,“子产放鱼”应从另一种角度去分析。有人会说,“下吏”烹鱼而食之,许是附会的内容,不必较真。以笔者来看,这个典故之所以为典,其实质和精彩处正是这“附会”的部分。“子产放鱼”是子产一贯的做法,不以为奇,而“下吏”烹鱼而食之,进而哄骗成功,子产一口口“得其所哉”,正是为典之故,成典之妙。
  子产12年为卿相,在郑国实行改革,从土地、税收、法律、教育等多方面实施新政,给郑国带来了新气象。古语云,不以一眚掩大德。今人评说古人,只能从文字记录,而仅靠这些又不能准确评价。尽管如此,笔者仍然不怀疑子产的贤廉,只不过就典而论,纯粹是一种挑剔,是为了提出问题。古为今用,假如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为人为官的道理,就不会犯与子产同样的错误。
  凭藉手中的权力和地位,很难断言我们的高官给“下吏”交办的仅仅是一条活鱼,也许是成千上万的国家财产,甚至是成千上万的生命……
  以史为鉴,以典为戒。
  新魅力的呼唤
  文学艺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目的性行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今天的现代化生活进程中,它仍然起着人类从现实世界迈向艺术世界的桥梁作用。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叩响了文学艺术殿堂的大门,人们历来认为互不相融的艺术——“情感的产物”和科学——“理性的产物”奇迹般地融合起来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正在拓展,这不能不给传统的艺术欣赏模式带来新的危机,提出更新的课题。
  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从宽阔的舞台步入医院的病房,当作治疗情绪不定的“药品”,病人在优美、明快的音乐旋律中转压抑情绪为亢奋。曾被视为禁忌的电子乐器竟然与传统的民间乐器京胡、琵琶等混合,演出了一台南腔北调大杂烩。电脑创作的文学作品把文字符号和艺术形象立体地表现在屏幕上,既无蘸唾液掀动书页之劳,又能更深刻地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心境。雕塑也开始由小型向大型、由室内向室外扩展,构图的探索、新材料的运用,使日常生活作为十分重要的成分纳入形象本身,丰富了欣赏者的感受和思考……艺术开始向多层次、多功能探索和前进。
  文艺的纵向发展已成为旧的话题,它的横向融合、扩充,更使它本身占有了更多的时空。二十世纪宇宙音乐会——洛杉矶露天激光音乐会,以声光电构成巨幅的音乐画卷,一改传统的音乐欣赏为听觉和视觉互动的欣赏活动。这一科学和艺术的创举,为人类欣赏艺术开拓了一个新天地,同样,也是对传统欣赏观念和欣赏心理的挑战。
  想不到艺术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效果:“对牛弹琴”已被当作提高奶牛产奶量的科学手段;面对西红柿播放乐曲,竟有一个出人意料地长到两公斤。艺术还被迎进每一个家庭,成为喜爱的日用品,如音乐门铃、音乐贺年片、音乐牙刷、音乐笔……生活艺术化、艺术化的生活。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将进一步表现在艺术的多样化、新奇性和复杂性上。据有关专家分析,文艺的门类已从先前的六个扩展到十几个,原来被认为不属于艺术的门类,如烹饪等,开始作为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说不定,将来还要向更多的门类迈进。
  同样,艺术与科学的“杂交”将优生出更多的艺术作品,甚至出现更为新奇的艺术。这就使得文艺本身具有了更为复杂的结构、更为纷乱的艺术现象,这同样为欣赏者带来了深度和难度。
  面对艺术呈现的纷繁图景,作为欣赏主体首先应改变已经过时的传统欣赏观念和心理,树立新的欣赏观以及新的价值观,克服欣赏中的三性,即自私性、封闭性、狭隘性,充分调动自身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给欣赏带来自由,从而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真正的艺术魅力和创造劳动带来的欢乐。
  孔夫子登泰山而小鲁,作为欣赏者,应当加强登山的功力,顽强地登高,真正领略艺术魅力之所在。
  困惑的艺术
  十年动乱,封建文化专制登峰造极,隔绝了我们同西方文学艺术的交流,闭塞还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僵化、呆板。改革开放后,一时间多种艺术流派、人物、作品纷至沓来,良莠并存,鱼目混珠,的确叫人眼花缭乱、难辨优劣,尤其是现代派艺术,形形色色,麻麻乱乱,情势最为复杂。
  二十世纪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艺术家,为社会政治和现实生活所迫,消极避世,沉溺于个人主义的“象牙宝塔”,进而以探索和追求新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彻底决裂为名,给一批毫无艺术真实感、虚幻怪诞的艺术作品冠以“最新现代艺术”,并大肆渲染、极力推崇,一时捧为“人类最新精神产品”。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块经飞机喷气,泼洒上成桶油漆的画布,竟然卖价八百美元;一名胡涂乱抹的青年“涂鸦客”,一跃成为大画家、百万富翁;两位“有钱在身”的中彩者,混入舞蹈队伍,张牙舞爪,用铜臭亵渎艺术;还有人让颜料从管子里流到画布上;有人让黑猩猩用画笔在纸上涂抹;有人让女性裸体着色后在画布上打滚……这些都被称为“现代派”艺术。   近些年,耳濡目染了许多流行名词,什么野兽派、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超现实主义等。常也听一些推崇“洋玩意”的人,开口“现代派”,闭口“超现实”。他们对西方的写实艺术嗤之以鼻;对东方歌舞伴奏无爆炸式的旋律、无袒胸露腹的表演反感,称之为“土气”、“低格调”;对中国画不用焦点透视法表示遗憾,说是“低俗”、“不科学”;对语言艺术中缺少性描写、性暴露深感可悲,说这是受了传统的束缚……不一而足。
  列宁说过:“只有确切地了解全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新的正常的艺术,并非是偏离艺术客观规律而产生的。在超现实主义大画家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明显地找出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影响的痕迹。他的艺术创新犹如他“体内的太阳的每一道光芒,曾经在不同时间从不同的方向放射出来”。他创作的《少女们》,是直接受到非洲黑人雕塑的影响,有些作品又不同程度地受到亚洲艺术的影响。毕加索对传统的、原始的、民间的艺术从没有盲目排斥过。艺术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任何一个艺术工作者,都不能简单地画地为牢、自掘鸿沟,更不能盲目地、随心所欲地去搞所谓“创造”。
  现代派艺术作为一个复杂的文艺现象,自然会使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和疑问,甚至感到困惑。对待这种艺术,我们既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患“滞消症”,而应当了解它的主张和实践活动,否则便会在复杂的艺术形式面前感到困惑,要么仅仅满足于几个现成的概念、几个派别的名称、几个有影响的人物,并不会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理解。
  黑格尔说:“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形式,并非一切艺术的目的。艺术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形式的创新,也不应撇开传统艺术中的优秀部分,重要的是要探索和掌握艺术的规律,这样,才能吃透现代艺术的发展和现状,不至于被其所迷惑。我们应当认真地对具体的流派、人物和作品做出具体分析,经过比较和鉴别,丰富自身,才能迈出坚实的创新步子。
  流向 选择 接受
  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演变,绘画作为人类自觉意识的创造,形象地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说,墓坑石穴里发现的原始器物,以粗略线条、抽象符号,表现了史前艺术稚拙质朴的特点,体现出原始先民们的精神、情绪和意识,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状况的话,那么现代的巨幅彩图,则表现出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繁荣和兴旺。绘画艺术是流动的、发展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它表现得更加明显。
  斑斓的色彩、多变的线条,绘画艺术已不愿意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圈子”里翻“筋斗云”了,尽管它也曾是深宫闺阁里的“娇娃”,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面前,早已失掉了那副窘态和羞赧。声光电子等现代科技迈着大步走来,一捧捧鲜艳的花束献来,与艺术拥抱、联姻,科技力图从中界定本学科的历史和未来,艺术,则一心想探得一条崭新的路径。于是,就有了电脑绘画、聚丙烯画、电子控制的“震感雕塑”、“光效应艺术”等等。绘画打破了传统的工艺手段,新工具、新材料脱颖而出,有的竟然从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学、星际研究、地球电磁层研究等现代宏观科学中得到启示,创作出“宇宙画”。法国巴黎街头的“喷泉音乐”,则是运用现代电子控制技术创造的可听可视的典型艺术综合……
  于是,绘画这种艺术再也不是一个封闭的单元了。它毅然地选择了创新,一反传统绘画艺术“视觉形象体现确定对象”的含义,开始向纯意识、心理构成、情感表现,甚至向更抽象地表现物质结构定义过渡,远远超出了绘画理论划定和涵盖了的特殊定义。有人说过这是一种悲哀,也有人说这是艺术不失为自己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契机。
  绘画艺术的流向是必然的,选择也是痛苦的。塞尚、高更、梵高等印象派大师,大胆摆脱单纯的设色设光,在画中追求一种精神和意蕴,而我们传统的中国绘画也没有画地为牢。近年来有人试验出冰雪特技,有人采用丙烯涂料,有人从绘画观念的转变上痛苦思索……
  “西来风”和“传统”共存于今天的艺术天地里,确也给审美主体带来了许多焦虑。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趋向于写实和绚丽典雅,现代绘画艺术或以透视为主或以装饰为重,对这些形式和内容不确定的作品,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怎样接受,如何接受呢?
  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厌弃,更甚者,给予理性的排斥,艺术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而盲目接受,囫囵吞枣,也不足取。黑格尔有一句话:“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美学》一卷)接受,万不能强人所难。
  接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我问题,它是创作与欣赏中的倾向化,反映着一定时期文艺理论的要求。
  我们期待着吧!
  艺术中的时空对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的相去甚远,指出这种时空意义上的非对应性。自然,这种非对应性是指逻辑上的距离,也包含事理的内在差异。但是,在许多文艺作品中,这种非对应性却成为一种可能,即艺术的夸张变形或叫非理性想象。以至,有的作品被演绎得似悲似喜,忽东忽西,甚至出现无主题或多主题的情形,更有称之为魔幻、超现实等等。
  实际上,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进而进入高科技时代,就影视艺术领域发生的突飞猛进般的变化,的确令人惊诧。而现代舞台早已摈弃了旧的舞美程式,声、光、电的运用,构成了非常的舞台空间。舞台表演也已跨出了传统的剧院,依靠现代舞美及各种艺术合成,绚丽、立体的舞台唯美效果亲和地环绕着观众,不管是悲剧、喜剧还是正剧,既超幻,又现实,既形象感人,又虚无缥缈,沉浸其中,不能不为舞台艺术的创新之美所打动。
  说到时空,网络虚拟世界的以假乱真,往往把“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效果显露无遗。以至,许多人匪夷所思,辨不清自己所处的环境究竟是何?
  现代艺术的跨越年代、超越时间,以及跨越地界、超越空间,与传统艺术中在一个原点上自由发挥的表演相比较,更具有了新的艺术张力和审美价值。这种调度现代科技手段和人类新兴思维的艺术,往往是艺术主体的大跨越,亦是欣赏主体的大超越。它一改传统的艺术创作定势和艺术欣赏模式,创新出了一个四维的立体艺术存在。比如舞台表演,观众更多的是在音乐、动作、灯光、舞美等多点刺激下,产生精神上的振奋和情绪上的愉悦,与传统的主题灌输相比,是艺术欣赏功能的升华。
  唯有了如此的共鸣效果,才有了更多的美学思考,才有了我们一直所忽视的艺术美和艺术结构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思想的影响(甚至是主导),许多艺术门类都是在一种思潮的席卷下,机械甚至简单地把艺术元素处理成为黑白关系和正反关系,甚至连艺术主题与形象处理得非常倾向化。思想先行、思想大于形象、突出政治成为时髦,而此刻的艺术美只能耳提面命,结果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美被窒息了。
  艺术的返璞归真,摒弃了简单直白的对应关系,更讲究和注重艺术的结构美和艺术的表现力,给予了艺术魅力的散发和艺术张力扩展以可能,唯美不再是“阿Q”头上的“疤”,而忌讳唯美已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笑柄。所以,绚烂的色彩、优美的形态、娱乐的大众化,为更多的欣赏者所欢迎,而艺术家们的表现欲和创造天赋不再被束缚和被动,一个更积极、更广阔、更深邃、更美的艺术时空展露无遗。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不仅与时代共唱和,而且空前得令人激动,终于有了一个繁荣的大市场,一个美好的前景。
  曾经很不经意地看过六场歌剧《咫尺天涯》,先不说剧名本身的时空对应,就舞美的象征手法,海天一色、山水空濛、场景的不确定等,把“咫尺”与“天涯”意味得神秘而华丽,给人以恍若天外,又身临其境般的美妙感觉。而思乡之曲如歌如诉、时近时远,既超然度外,又亲历如境……意远与情近、明亮与朦胧、虚幻与真实……相应相谐,的确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
  艺术是人民的,艺术更是时代的。只有当艺术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迎合了广大欣赏者,才是真正具有了生命力的艺术。(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我国青少年和其他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集中于各级学校当中。在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之下,人文关怀应当广泛的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文章将对人文关怀在我国的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相关教学时,主要使用传统的
期刊
摘要: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始之地,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粟特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支,他们以经商著称,成为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中西文化的重要使者。本文试简述唐代居住在长安粟特人的市井生活和婚姻状况,反映东西交往中的胡汉交融,从一个小侧面展示我国古代中原的民族关系。  关键字:粟特;长安;通婚;生活  唐朝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力增强,加上统治者奉行对外开放和
期刊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都普遍存在英语成绩达标,应用能力差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主要是因为平时缺乏训练造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改进说与写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表达;应用能力;口语书面语  人类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学习的宗旨在
期刊
摘要:文章是对一堂家乡鉴赏课的教学反思。笔者从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定性、教学方式的选择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探究了文章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得失。总结了一种名胜鉴赏类课程的有益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名胜;语文;选材;定性  《常熟名胜》是常熟市新编的中专语文校本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训练。严格地说,它并不算一堂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因为它只有课题,没有课文,更没有相关的练习,无法让学生达到阅读分析概括归纳
期刊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生活也日益提高,各项文艺活动举办使合唱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校园里每逢“五四”、“国庆”等,也经常举办合唱比赛。  但是,纵观合唱比赛,我发现,问题颇多。比如:  (1)所谓的合唱,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很多都是一些同声部的齐唱,在他们的概念中,多人一起唱就叫做合唱。  (2)所谓的指挥,只是千篇一律都是只把节拍打出来,2/4和4/4拍子都是用二拍子来指挥,3
期刊
摘要:特朗斯特罗姆认为诗歌贵在融持续性、整体性和对立性为一体。他早期的诗歌作品之一《果戈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果戈理的一生,本诗生动地诠释了“持续性”和“整体性”的内涵;本诗中那些构思独特、精巧凝练且蕴意深厚的意象完美地表征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持续性;整体性;意象  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 1931-)被誉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党支部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素质,加深对党的认识,促进党支部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党支部;改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在联系  1、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党建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他
期刊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采取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锻炼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十分有利。充分结合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以及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找到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的Photoshop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过程,为高等职业院校Photoshop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Photoshop课程;教学  伴随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以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历时和共时不同角度,对客家围龙文化的本质进行解读,对其社会教化功能的特点、作用方式及载体进行分析,对优秀的客家围龙文化生存现状娱乐活动等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客家围龙文化的社会教化对现代社会创新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客家围龙文化;社会教化;社会管理  一、客家围龙文化及其社会教化功能。  客家围龙文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传统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群体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以中原传统文
期刊
摘要:文章根据近三年来我院科研统计数据,分析我院科研现状,探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统计;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高校科研统计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科研的投入、运作、产出等方面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可以研究一个学校科研活动的现状、规律和发展趋势,依据数据分析可以为正确制定科研政策、建立创新机制、确定高校科研发展规划提供建议。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