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中国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贸易量激增,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广为人们所讨论。本文从世界工厂的定义出发,用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模型考量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比了中国世界工厂与英国世界工厂的差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思考中国工业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世界工厂 制造业 工业革命
一、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是指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一个有世界工厂之称的是英国。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由于每個国家的国情不同和历史阶段不通过,作为世界工厂的每个国家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世界工厂都有一般的特点。1、加工制造业发达,加工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2、净出口额保持增长,常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外汇储备迅速增加。3、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工业制成品总额比重大。4、国民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国家经济为外贸导向型。
二、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假设:1、产品在生产中只是用一种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以国之内可以自由流东,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2、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3、商品和劳务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5、规模收益是不变的,产出与劳动之间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劳动生产率是常数。6、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7、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相同。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的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假设中国和B国,两国国内生产两种产品。中国X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1,单位X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1。中国Y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2,单位Y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2;B国X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3,单位X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3。B国Y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4,单位Y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4。
在绝对优势模型中,中国满足下列条件:L1小于L3,或者M1小于M3。则说明中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边的关系式表明,中国在生产一单位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中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一部分生产,其他产品生产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以中国为例,在生产一单位的X需要投入M1,如果这部门劳动投入用于生产Y产品,生产的Y数量为M1/ M2,那么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X的生产就需要放弃M1/ M2的Y,M1/ M2就是X的机会成本。中国满足M1/ M2小于M3/ M4,就说明中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以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不但具有绝对优势同时也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他国家会从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中国充当世界其他国家制造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者具有必然性。
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进行第二次产业转移,中国的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成为吸引外资企业关键因素,加之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
三、中国世界市场与英国的世界市场的对比。
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而言,远远达不到当年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从制造业的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说,中国制造业仍未摆脱末端。中国制造业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没有掌握制造业主要的核心技术,只是在全球生产链的最后环节上组装产品。在全球营销方面,大部分中国产品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中流血流汗最多的一环,也是利润微薄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制造业是组装业,大量进口原材料与能源的同时,也进口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和专利技术。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在制造业技术档次低的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业的规模太小。所以,中国与英国当时在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地位尚不可同日而语。
从更深层次面说,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得不充分,阻碍了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英国、美国、日本看,金融中心都伴随着制造业的成长而兴起,并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中国的金融改革,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如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制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可能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升、环境污染,中国外贸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国怎样增强世界工厂地位呢?
四、“中国创造”一个新命题
改革开放路线以来,中国一直把引进外资和振兴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人民币汇率低,国内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开展出口加工贸易。因此中国制造业激增,为全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然而中国“世界工厂”是不能久远的,因为它背后意味着中国缺少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术,中国在做的只是劳力加工,赚取的只是加工费,而这种中国制造的代价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一个更为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是,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寡头或明或暗的操纵下,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暴涨,正在大大挤压“中国制造”那点微薄的利润和积蓄。而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更是让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转型和升级更是迫在眉睫,“专业化+业态创新”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显著特征。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所有的美好前景都将依赖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品牌创新,以及未来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作者简介:刘炎(1991.06—),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
【关键词】 世界工厂 制造业 工业革命
一、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是指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第一个有世界工厂之称的是英国。英国从19世纪初到70年代的几十年间,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世界工厂”。
由于每個国家的国情不同和历史阶段不通过,作为世界工厂的每个国家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世界工厂都有一般的特点。1、加工制造业发达,加工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高。2、净出口额保持增长,常年处于贸易顺差,国际外汇储备迅速增加。3、工业制成品占世界工业制成品总额比重大。4、国民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国家经济为外贸导向型。
二、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假设:1、产品在生产中只是用一种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以国之内可以自由流东,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2、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3、商品和劳务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5、规模收益是不变的,产出与劳动之间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劳动生产率是常数。6、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7、两国消费者的偏好相同。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的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假设中国和B国,两国国内生产两种产品。中国X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1,单位X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1。中国Y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2,单位Y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2;B国X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3,单位X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3。B国Y部门的劳动总量为L4,单位Y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为M4。
在绝对优势模型中,中国满足下列条件:L1小于L3,或者M1小于M3。则说明中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边的关系式表明,中国在生产一单位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B国要少,或者说中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
在比较优势模型中,由于要素的稀缺性,在充分就业的情形下,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一部分生产,其他产品生产所产生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以中国为例,在生产一单位的X需要投入M1,如果这部门劳动投入用于生产Y产品,生产的Y数量为M1/ M2,那么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X的生产就需要放弃M1/ M2的Y,M1/ M2就是X的机会成本。中国满足M1/ M2小于M3/ M4,就说明中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以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不但具有绝对优势同时也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他国家会从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中国充当世界其他国家制造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者具有必然性。
随着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进行第二次产业转移,中国的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成为吸引外资企业关键因素,加之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厂。
三、中国世界市场与英国的世界市场的对比。
就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而言,远远达不到当年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从制造业的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说,中国制造业仍未摆脱末端。中国制造业仍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没有掌握制造业主要的核心技术,只是在全球生产链的最后环节上组装产品。在全球营销方面,大部分中国产品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中国制造是全球产业链中流血流汗最多的一环,也是利润微薄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制造业是组装业,大量进口原材料与能源的同时,也进口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和专利技术。而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在制造业技术档次低的同时,中国本土制造业的规模太小。所以,中国与英国当时在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地位尚不可同日而语。
从更深层次面说,中国金融市场发育得不充分,阻碍了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英国、美国、日本看,金融中心都伴随着制造业的成长而兴起,并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中国的金融改革,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如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企业制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市场,可能相对滞后,从而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价格上升、环境污染,中国外贸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中国怎样增强世界工厂地位呢?
四、“中国创造”一个新命题
改革开放路线以来,中国一直把引进外资和振兴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人民币汇率低,国内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欧美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开展出口加工贸易。因此中国制造业激增,为全世界贡献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然而中国“世界工厂”是不能久远的,因为它背后意味着中国缺少自主品牌,缺少核心技术,中国在做的只是劳力加工,赚取的只是加工费,而这种中国制造的代价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一个更为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是,近两年来在国际金融寡头或明或暗的操纵下,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原材料市场价格暴涨,正在大大挤压“中国制造”那点微薄的利润和积蓄。而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更是让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转型和升级更是迫在眉睫,“专业化+业态创新”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显著特征。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所有的美好前景都将依赖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品牌创新,以及未来中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作者简介:刘炎(1991.06—),男,汉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4级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