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过了,但我会忘掉;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何等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因当努力建立一种自由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由探索,积极讨论,各抒己见,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问题与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创设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创设教学“佳境”,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思考。
课堂情境创设是重要的,它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但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做到简明、快捷、切合实际,要为学生探究未知领域呈现知识背景。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我就设计了“逛超市”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超市里商品的标价上发现并认识小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自主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因为提出为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文题,我在教学时常采用的做法是: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情境中提出了许多数學问题。
(三)问题的选取
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等待,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选取可探索的、操作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选出两张梯形卡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许多问题中选取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哪个梯形的面积大一些?
问题二:能不能计算出面积大多少?
问题三:梯形面积是否有计算公式?
二、合作与探究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与学都重视“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孩子们“所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可使教材提供的“死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成为有生命的东西,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从而丰富、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一)给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索的基本保证是给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素材灵活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激烈碰撞,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自主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下,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参与数学实验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在思维障碍处点拨,在认知疑难处疏通,保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曲变直。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子,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欣赏,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课堂成为灵感涌动的空间。
三、解释与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参与板书,挑战老师,如将多位数的读法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总结多位数的读法,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探究方法的多样性,最优化与个性化也是解释与应用最关键的环节。面对诸多方法,教师应该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再逐一进行鼓励,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让学生选择具有个性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反馈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效果要靠实践来反馈,让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应该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学练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在这一环节,我在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是每一个都得到发展。
其次还要组织有“活”性的练习。数学是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解决开放的或没有固定结论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自由购物活动”,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最后,教师的评价要有艺术性。教师的评价应以真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教师的权威建立嘨理解、宽容和尊重学生的能力之上。当婦生站起来答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对与错,首先应该想到孩子为什么答错,轻易指出错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然后设法伕导孩子的思维。
五、总结与反思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成果后,最终将进入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总结与反思,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找出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具体做法是: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重温知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你学得怎么样?
让学生自评自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办法。
(3)你还有什么遗憾?
即没学会什么,课后是不是该复习一下,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 探究之路总是充满棘刺、充满艰辛的,正因如此,探究的过程才更有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一系列极富探究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驰骋,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积累探究经验,体验探究的乐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问题与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创设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创设教学“佳境”,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刘兼教授认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思考。
课堂情境创设是重要的,它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但任何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做到简明、快捷、切合实际,要为学生探究未知领域呈现知识背景。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我就设计了“逛超市”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超市里商品的标价上发现并认识小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自主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因为提出为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文题,我在教学时常采用的做法是: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考考你的同桌。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情境中提出了许多数學问题。
(三)问题的选取
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等待,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选取可探索的、操作性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选出两张梯形卡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许多问题中选取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哪个梯形的面积大一些?
问题二:能不能计算出面积大多少?
问题三:梯形面积是否有计算公式?
二、合作与探究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与学都重视“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孩子们“所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情感”,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可使教材提供的“死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成为有生命的东西,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从而丰富、提升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一)给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自主探索的基本保证是给学生足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素材灵活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激烈碰撞,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自主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下,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满怀信心地参与数学实验活动,让孩子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在思维障碍处点拨,在认知疑难处疏通,保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曲变直。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子,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欣赏,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让课堂成为灵感涌动的空间。
三、解释与应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是: 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参与板书,挑战老师,如将多位数的读法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对比,总结多位数的读法,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探究方法的多样性,最优化与个性化也是解释与应用最关键的环节。面对诸多方法,教师应该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再逐一进行鼓励,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让学生选择具有个性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反馈与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效果要靠实践来反馈,让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应该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学练习。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在这一环节,我在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做作业时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是每一个都得到发展。
其次还要组织有“活”性的练习。数学是有生命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解决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解决开放的或没有固定结论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自由购物活动”,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最后,教师的评价要有艺术性。教师的评价应以真诚的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教师的权威建立嘨理解、宽容和尊重学生的能力之上。当婦生站起来答错时,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的对与错,首先应该想到孩子为什么答错,轻易指出错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然后设法伕导孩子的思维。
五、总结与反思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成果后,最终将进入总结与反思,新课程理念下的总结与反思,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找出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以个体的发展为宗旨。具体做法是: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重温知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你学得怎么样?
让学生自评自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办法。
(3)你还有什么遗憾?
即没学会什么,课后是不是该复习一下,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 探究之路总是充满棘刺、充满艰辛的,正因如此,探究的过程才更有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一系列极富探究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驰骋,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真正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积累探究经验,体验探究的乐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