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本篇论文着眼于中国特大城市的文化治理现状,从成都的实践出发,就“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改革发展中文化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文化治理能力的增强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治理;特大城市;成都
随着全球文化发展战略的兴起,文化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完善和推进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利用文化政策对发展相关的社会治理加以促进发展,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选择。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和社会实现善治的诉求,均需要社会治理的主体,即政府、市场组织和公民社会,积极探索和实施文化治理模式,奠定良好在文化条件,以文化的引导与推动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成都,作为“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内陆开放城市,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已成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理念上进行着深远的探索。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提出了成都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一、成都的文化治理现状
(一)文化治理概况
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成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日益丰富,城市文化更加开放,呈现出了文化治理的蓬勃态势,主要做法和成绩如下:
1.开创推进城市优美文态建设
近年来围绕文化管理体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改革工作,加快推动全市文化领域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成都市着力打造特色城市文态,2013年,成都出台了全国首个城市文态建设规划——《成都市城市文态建设规划》,2014年,成都以联动城市所辖区县,梳理城市的区域历史文脉资源,融合文化、旅游、生态等,形成《关于推进城北区域文化建设的报告》和《关于保护利用郫县唐昌古镇建设天府记忆沙西走廊的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文态建设。
2.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013年成都创建成为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更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工作重点,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不断打造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网络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博物馆3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2个,公共图书馆22个,馆藏图书1952.5万册;档案馆23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494.2万卷;广播电视台13座,制作广播节目16套;有限电视台13座,制作电视节目22套。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均已实现100%免费开放。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
3.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影响效应
积极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引进了新华社“中国图片产业基地”、锦东创意设计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了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蓝顶艺术中心、巴金故居、东郊记忆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全面推进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打造了武侯祠博物馆的“大庙会”、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甲午年人日游草堂系列活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太阳节”三大重要节会品牌。近年来,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而据《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面临的挑战
但是作为中国特大中心城市,改革发展最前沿内陆省会城市,2014年成都市常住人口1442.8万,户籍人口为1210.4万,据城市发展理论,为超规模的特大城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市文化治理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文化机制改革尚待深入。总结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可见,文化策略是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特大城市的进程推进,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治理体制的单一性矛盾日益突出,成都需要深入探索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使政府在管与不管之间谋求平衡,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是文化市场亟需完善。文化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鲜明,伴随着当代都市治理与策略的文化转向,特别要重视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文化之都,成都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做好均衡产业结构、优化配套服务、提升市场安全等大量的文化治理工作。
三是文化创造力释放不足。当前文化治理的着力点,还是更多地放在文化的外在组织方式、制度程序、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对文化生产中核心的环节即文化创意的生成涉入不深。成都需在文化治理上针对上述进行改善,加大力度推进城市从文化资源存量阶段深化发展到激发文化资源增量阶段,在文化创意的生产性转化上求突破。
四是民众的文化治理意识不高。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只有调动城市社会成员的文化治理参与意识,才能拓展成都这一特大城市的文化参与深度和广度。需要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文化治理上的科技含量,培育治理组织和人才。 二、成都文化治理的发展策略
(一)简政放权,构建现代文化治理体系
一是要以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核心深入推进机构改革。要完善制度机制和提高行政效能,既强化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又释放文化市场的活力,完善文化市场化管理。以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为目标,深化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准确定位职责职能和区域功能,切实将工作重心和履职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构建现代化的新型文化行政治理体系。
二是要以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核心科学制定顶层设计。立足成都实际,以顶层设计为先导,推进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相关专业协会等组织,建立新型文化战略发展机构,调研城市居民需求,制定着眼未来的文化治理规划,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相关措施和工程,如可以根据本市居民规模、密度、诉求,规划调整现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区。
三是以文化管理的科学规范为核心完善法制建设。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的科技型监管。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大文化法规宣传教育,强化文化法规建设,并从文化安全和监管出发,构建新型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和社会思潮动态分析系统。
(二)强化市场,激发生机文化经济活力
一是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强化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担当。优化政府治理模式,降低相关文化单位和文化从业者的政策和财政依存,强化市场归属,避免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加大文化直接投入,用经济方式推动文化市场,大力发展书刊、音像制品、声影动画、文化活动、会展博览等文化市场,加快完善服务市场。
二是建立健全交易平台,提升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服务。可以借鉴美国的国家文化治理经验,积极为文化产业搭建服务平台,培育第三行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资产评估、文化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丰富文化产业服务形式,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通过文化产品生产及其国际文化贸易,形成治理功能强大的产业体系。
三是构建完善配套体系,提升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效力。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传媒、网络服务等领域发展,配套完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加快建设大型文化产品基地和物流基地,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大网络,活跃文化经济市场。
(三)加大联动,培育创意文化社会网络
一是建立社会网络,集聚创意社群。构建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元化手段,通过政府部门、产业协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联盟等,实现政府、企业、公共机构、民间组织、创意人群和市民的创意联动互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和多层次人群,形成大城市创意社群。
二是加大文化流动,整合资源网络。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流动互通、分享融合、协调发展,加大资源丰富地区对不足地区的帮扶,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效用,减少浪费,并构建良好的挖掘开发机制,帮助有价值的文化创意落地成为现实生产力,拓展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释放文化的建设性力量。
三是精细文化建设,融入城市细节。注重文化治理与其他城市治理相结合,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共生互进,产生倍增效应。如在城市旧城改造上,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参考深圳打造新型复合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做法,精细化成都城市区域打造,突出公共性、商业性、艺术性及先锋理念共融的打造模式,为文化治理营造创意发展空间。
(四)先进引导,发展科学文化智慧工程
一是深化文化治理上的民众意识。以先进文化理念引导民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根据特大城市特点,从社区文化营造入手,加大文化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增加正能量的文化精神产品供给,指导与文化相关的各类公众组织,增强公民自身的文化治理能力。
二是强化文化治理上的科技注入。改变传统管控机制,以网络信息等科技手段,建立文化治理的现代管理体系。借鉴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商业中心城市经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建设工程。通过发展移动互联网、免费WiFi和信息导览系统等,推进智慧城市文化数字服务,让公众实时、多维获取文化信息,扩大文化治理的时空范围,提升文化治理的效率。(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吴理财,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2]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J],欧洲研究,2007.2
[3]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
[4]任珺,文化的公共性与新兴城市文化治理机制探讨,福建论坛[J],2015.2
[5]金元浦、王林生,北京:文化治理与协同创新——2013—2014年人文北京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4.10
[6]李瑞琦,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满足市民文化权利——深圳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深圳特区报[N],2015.2
关键词:文化治理;特大城市;成都
随着全球文化发展战略的兴起,文化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在完善和推进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政府利用文化政策对发展相关的社会治理加以促进发展,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选择。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社会多元化的现实和社会实现善治的诉求,均需要社会治理的主体,即政府、市场组织和公民社会,积极探索和实施文化治理模式,奠定良好在文化条件,以文化的引导与推动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成都,作为“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内陆开放城市,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已成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风向标”,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理念上进行着深远的探索。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提出了成都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若干领域走在全国改革前列,努力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一、成都的文化治理现状
(一)文化治理概况
成都是中西部地区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成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日益丰富,城市文化更加开放,呈现出了文化治理的蓬勃态势,主要做法和成绩如下:
1.开创推进城市优美文态建设
近年来围绕文化管理体制、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改革工作,加快推动全市文化领域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成都市着力打造特色城市文态,2013年,成都出台了全国首个城市文态建设规划——《成都市城市文态建设规划》,2014年,成都以联动城市所辖区县,梳理城市的区域历史文脉资源,融合文化、旅游、生态等,形成《关于推进城北区域文化建设的报告》和《关于保护利用郫县唐昌古镇建设天府记忆沙西走廊的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城市文态建设。
2.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013年成都创建成为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更是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工作重点,全面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不断打造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网络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博物馆33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22个,公共图书馆22个,馆藏图书1952.5万册;档案馆23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个,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494.2万卷;广播电视台13座,制作广播节目16套;有限电视台13座,制作电视节目22套。全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均已实现100%免费开放。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
3.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影响效应
积极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引进了新华社“中国图片产业基地”、锦东创意设计产业中心等项目,建设了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蓝顶艺术中心、巴金故居、东郊记忆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全面推进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打造了武侯祠博物馆的“大庙会”、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甲午年人日游草堂系列活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金沙太阳节”三大重要节会品牌。近年来,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而据《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15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面临的挑战
但是作为中国特大中心城市,改革发展最前沿内陆省会城市,2014年成都市常住人口1442.8万,户籍人口为1210.4万,据城市发展理论,为超规模的特大城市,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城市文化治理上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文化机制改革尚待深入。总结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可见,文化策略是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特大城市的进程推进,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与治理体制的单一性矛盾日益突出,成都需要深入探索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推进简政放权,使政府在管与不管之间谋求平衡,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是文化市场亟需完善。文化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鲜明,伴随着当代都市治理与策略的文化转向,特别要重视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文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文化之都,成都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需做好均衡产业结构、优化配套服务、提升市场安全等大量的文化治理工作。
三是文化创造力释放不足。当前文化治理的着力点,还是更多地放在文化的外在组织方式、制度程序、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对文化生产中核心的环节即文化创意的生成涉入不深。成都需在文化治理上针对上述进行改善,加大力度推进城市从文化资源存量阶段深化发展到激发文化资源增量阶段,在文化创意的生产性转化上求突破。
四是民众的文化治理意识不高。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只有调动城市社会成员的文化治理参与意识,才能拓展成都这一特大城市的文化参与深度和广度。需要发挥公众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文化治理上的科技含量,培育治理组织和人才。 二、成都文化治理的发展策略
(一)简政放权,构建现代文化治理体系
一是要以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核心深入推进机构改革。要完善制度机制和提高行政效能,既强化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又释放文化市场的活力,完善文化市场化管理。以完善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为目标,深化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准确定位职责职能和区域功能,切实将工作重心和履职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构建现代化的新型文化行政治理体系。
二是要以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核心科学制定顶层设计。立足成都实际,以顶层设计为先导,推进政府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相关专业协会等组织,建立新型文化战略发展机构,调研城市居民需求,制定着眼未来的文化治理规划,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相关措施和工程,如可以根据本市居民规模、密度、诉求,规划调整现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区。
三是以文化管理的科学规范为核心完善法制建设。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的科技型监管。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大文化法规宣传教育,强化文化法规建设,并从文化安全和监管出发,构建新型的文化发展评价机制和社会思潮动态分析系统。
(二)强化市场,激发生机文化经济活力
一是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强化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担当。优化政府治理模式,降低相关文化单位和文化从业者的政策和财政依存,强化市场归属,避免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加大文化直接投入,用经济方式推动文化市场,大力发展书刊、音像制品、声影动画、文化活动、会展博览等文化市场,加快完善服务市场。
二是建立健全交易平台,提升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服务。可以借鉴美国的国家文化治理经验,积极为文化产业搭建服务平台,培育第三行业中介组织,健全文化资产评估、文化经纪代理等中介机构,丰富文化产业服务形式,强化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文化市场秩序,通过文化产品生产及其国际文化贸易,形成治理功能强大的产业体系。
三是构建完善配套体系,提升政府及公共机构的效力。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向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传媒、网络服务等领域发展,配套完善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加快建设大型文化产品基地和物流基地,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大网络,活跃文化经济市场。
(三)加大联动,培育创意文化社会网络
一是建立社会网络,集聚创意社群。构建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多元化手段,通过政府部门、产业协会、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联盟等,实现政府、企业、公共机构、民间组织、创意人群和市民的创意联动互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和多层次人群,形成大城市创意社群。
二是加大文化流动,整合资源网络。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流动互通、分享融合、协调发展,加大资源丰富地区对不足地区的帮扶,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效用,减少浪费,并构建良好的挖掘开发机制,帮助有价值的文化创意落地成为现实生产力,拓展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进一步释放文化的建设性力量。
三是精细文化建设,融入城市细节。注重文化治理与其他城市治理相结合,使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共生互进,产生倍增效应。如在城市旧城改造上,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参考深圳打造新型复合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做法,精细化成都城市区域打造,突出公共性、商业性、艺术性及先锋理念共融的打造模式,为文化治理营造创意发展空间。
(四)先进引导,发展科学文化智慧工程
一是深化文化治理上的民众意识。以先进文化理念引导民众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根据特大城市特点,从社区文化营造入手,加大文化发展中的公众参与,组织公众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增加正能量的文化精神产品供给,指导与文化相关的各类公众组织,增强公民自身的文化治理能力。
二是强化文化治理上的科技注入。改变传统管控机制,以网络信息等科技手段,建立文化治理的现代管理体系。借鉴纽约、伦敦、香港等国际商业中心城市经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建设工程。通过发展移动互联网、免费WiFi和信息导览系统等,推进智慧城市文化数字服务,让公众实时、多维获取文化信息,扩大文化治理的时空范围,提升文化治理的效率。(作者单位: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吴理财,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2]郭灵凤,欧盟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J],欧洲研究,2007.2
[3]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
[4]任珺,文化的公共性与新兴城市文化治理机制探讨,福建论坛[J],2015.2
[5]金元浦、王林生,北京:文化治理与协同创新——2013—2014年人文北京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4.10
[6]李瑞琦,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满足市民文化权利——深圳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深圳特区报[N],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