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版本教材同一内容的差异与处理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必修(Ⅱ)的内容标准中,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以下简称“模式”)的主要表现,并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而在四种版本的现行新课程历史教材中,对“模式”的介绍也不尽相同。
  比如,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和岳麓版教材(以下简称岳麓版)在对“模式”的介绍时就存在着如下差异:首先,两个版本对“模式”定位不同。人教版在第七单元第二课的标题就用了《“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并且在课文开始的引言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中就明确列出了要求探究“模式”形成的原因、表现和评价等方面。在“重要概念”中也列出了“斯大林模式”,从这当中突显出“模式”在本课和本版教材中的地位。而岳麓版只将“模式”的介绍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内,“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一个子目中,这很显然大大弱化了“模式”在教材和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其次,两个版本对“模式”主体内容的介绍不同。人教版对“模式”的介绍,从其确立与形成原因、功绩、弊端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而且其表述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而岳麓版的介绍,内容简洁,并使用了数据和弟聂伯河发电站的图片,使学生对“模式”建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了形象生动的认识。但该版本对“模式”出现的原因、确立的过程没有涉及,似乎不利于学生的完整把握。 再次,两个版本对“模式”探究点的设置也有较大区别。人教版在“探究学习总结”中不但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去总结“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和弊端,而且还设置了开放性题目,即针对史学界对“模式”“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两种不同观点,展开评述。这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培养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的,同时也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岳麓版则设置了“知识链接”,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在“阅读与思考”中通过邓小平的“关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论断,去分析“模式”的根本问题所在,侧重于对“模式”的理性思考,这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各地师生所用教材的版本不同,这就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下笔者拟围绕“模式”及由其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模式”的含义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一切;忽视民主法制,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中,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二、“模式”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注: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载《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院),1985年第1期。)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即使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苏联工业总产值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30年代,苏联虽然实现了工业化,但它只追求产量和产值,忽视质量和效益,仍然是一种落后的粗放型经济。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引自:林治华:《苏联中央集权制的历史考察》,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落后的经济文化也正是这种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集中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并法制化。二战的严酷更强化了这种体制的非民主倾向,苏联党和国家的一切决策由斯大林最终决定,并成为一种惯例。
  (5)社会主义道路的首创性。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在处于帝国主义外部包围的情况下,如何让社会主义生根发芽,应该说是摆在苏联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只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依据,或者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摸索前进,再加上沙俄时代留给苏俄的那些富于特色的“遗产”,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2.主观原因:
  (1)斯大林个人因素。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不少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也很陌生。斯大林文化水平不高,又有一些行会手工业者的习气,深受皇权主义思想影响。他性格粗暴,权力欲极强,固执己见,面对严酷的国际局势和复杂的国内矛盾,多疑的性格又往往使他采用极端手段清除异己,压制不同意见,以维护其权力。
  (2)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指导。在二、三十年代及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斯大林曾多次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能彻底铲除垂死阶级的残余”。(转引自毕克、周必文:《略谈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体制》,载《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院),1985年第一期)而当时的苏联,绝大多数理论家也远未摆脱传统的教条主义束缚,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和实行产品直接分配的社会。因此在这些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斯大林和苏共中央也就必然会无限制地强化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些也就成为“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三、对“模式”的评价
  1.积极方面:政治上:首先,在“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肯定。它包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符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它也为后来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提供了借鉴,为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特别是在二战后初期,对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照,在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再次,依托这种体制,前苏联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而且以其为核心建立起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发展成为冷战时期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经济上:首先,该“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工业产值及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跃居世界前列,使十月革命前的一个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其次,建立了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重型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领先世界的核技术、航天技术,使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家行列。
  2.缺点与弊端: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体制,使党、政、军和经济大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事实上集中于斯大林等最高领导人个人之手;干部自上而下的委派制和领导干部实际的终身制,未能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未形成民主的决策和监督机制,从而形成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与崇拜,助长了党的最高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习气。
  经济上:首先,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发展。其次,它脱离经济发展的集约化、一体化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样样管,统统包,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苏联经济的发展。再次,它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忽视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的供应。第四,斯大林和他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强行把这一模式硬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些,都给后来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理论上:“模式”关于资本主义必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理论,以及输出革命的错误做法,导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长期紧张与对立,从而加剧了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和国际局势的动荡。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将该“模式”看成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理论模型,极力阻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同样也为苏东剧变的悲剧多少埋下了祸根。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对斯大林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概念、成因、特点、影响等都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的认识。那么,只有根据课程性质确定教学目标,按课程标准来处理教材,按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我们才能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把握主动权,在处理各种版本教材时,游刃有余。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互动交流教学模式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民族平等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来,让学生从沟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沟通;交流;技巧  “润物细无声”,沟通与交流在日常的师生
期刊
【摘 要】合唱讲究的是和谐,要求表演者相互协调、统一,做到“声音抱成团”。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所有表演者都要根据演唱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发声,不能一个人一个音调,更不能提高自己的嗓音来突出自己的能力,在节奏方面也要严格控制。通过长期的合唱训练,一方面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密切交流、互助搭配”的集体主义意识,从而让主题目标充分落实到课堂之中。  【关键词】中职
期刊
【摘 要】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起点,以“科学(浙教版)八下《电与磁》(1-5节)复习课”为例,尝试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型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教学;思考  一、提出问题  初中单元复习课是特殊课型,在实际教学中多为“精讲传授”,机械重复,课堂缺乏新意,成为习题课、回顾课。创设的情境多流于形式,有“情”无“境”,只为激发学生兴趣,缺乏思维深度。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美术专业教学对中高职衔接几种方式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它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术专业教学;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我国将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大,社会、个人(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背景下,选择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使职业教
期刊
【摘 要】大数据和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流方式,改变了商业的运行模式,改变了知识生产等,教育成为最后一块待开垦的领地。但是无论怎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当今和未来生活的要求,能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和生存;其次,在信息化时代,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微课程这个理念来说,它最初理念源自于“可汗学院”,就是想给课上没能很好听会学习内容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
期刊
【摘 要】 提问的有效与否,关系到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高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会采取各式各样的提问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实际的提问让学生作出各式各样的反应。但是提问是否有效,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反应出来,学生是如何把握这个知识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都能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反应出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显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教学中进行提问的
期刊
【摘 要】物理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习题教学时,学生出错是正常现象,但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纠正的层面上,要有意识的把思维起点降格、倒退,回到学生思维的原始水平上,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能够做到起点同步,发展同频,最终达成思维共振的最佳状态,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还原;思维;习题教学;策略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
期刊
【摘 要】当下,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留白;初中语文;应用;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教与学两个方面,特别是要实现课堂的回归,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一定要突出学生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就英语教学中过程性评价模式运用作探析,阐释其对活化教学方法的推动作用。围绕学生的自我感悟生成、互动探究和情感升华等学习过程作适当评价,利于学生在主动了解自己学习问题过程中探寻有效策略方法。在过程评价中融入表扬和肯定,利于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评价;过程;激励  在过程中评价学生是了解学生学习问题和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方法的有效途径。按照课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体现时代价值取向,适当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背景、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通古今之变”。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代价值;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