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总结三峡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基本思路: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提出了一套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计划针对性强,有效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满足了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浩平(1971-),女,广东台山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副教授;方子帆(1963-),男,湖北黄冈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69-02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由多学科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 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三峡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于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我们对开设于机械学院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应该怎样进行专业建设、如何办出专业特色、专业应该怎样定位、如何确定培养目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
  一、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 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 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 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我校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等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我校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論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二、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工业工程定位为:在其中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要建立工业工程专业完整的教育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符合该培养目标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2.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确定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四大模块组成,除公共课外,其他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学习的宗旨。
  3.构建合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本专业先后开设了依托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课程11门,依托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3门。为此,学院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大赛,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工业工程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交叉性学科,怎样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在工業工程专业建设中,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探索了一条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优势学科,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制造业,体现自身学科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撑及建设问题。当然,工业工程专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探寻和完善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宇强,蔡勇,朱建公,钟良.依托制造大类本科教学平台加快提升工业工程新办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J].高教研究,2009,(3).
  [2]齐二石,蔺宇,史英杰.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6).
  [3]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峰.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
  [4]陶俐言.论我校工业工程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陈世平,廖林清,侯智.国内外工业工程学科建设及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其他文献
摘要: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采用问题驱动教学、实用案例教学及工程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化其专业技能,增强其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将其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数据库工程人才。  关键词:CDIO;问题驱动;实用案例;工程项目;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赵娅(19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高等数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周继泉(1968-),男,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099-01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非数
期刊
摘要: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是电子信息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本文从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的思路和教学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信号处理课程群;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作者简介:周小微(1971-),女,浙江永嘉人,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金宁(1967-),女,安徽休宁人,中国计量
期刊
摘要: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为例,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施措施、初步成果等考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考研  作者简介:谢果(1979-),男,重庆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吴敏芝(1979-),女,广东中山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期刊
摘要:以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引导作为出发点,阐述了开设“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专业导论课所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导论;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彭熙伟(1966-),男,云南昆明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廖晓钟(1962-),女,广东汕头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
期刊
摘要:专业与产学研建设是高职系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布局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三步法”,经历访谈、总结、制定方案三个步骤可得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做出了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关键词:专业与产学研布局;三步法;案例分析  作者简介:邓子云(1979-),男,湖南双峰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31)谢英
期刊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较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出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讲授时,通过加入趣味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介绍了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几种趣味教学法,事实表明适当地进行趣味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康伟(1977-),男,河南驻马店人,中国石油大学(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电类专业为例,探讨了软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基于电类专业涉及的多种工具软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面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以分析、仿真和开发类课题资源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路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建构主义;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熠(1970-),男,江苏徐州人,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现状出发,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眼于民办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材改革,主要阐述了如何按照模块化的结构组织优化教材内容、如何借助于仿真软件阐述抽象的理论以降低课程难度等问题。把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比较具体详尽地提出了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构建思路。  
期刊
摘要:探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教育体系,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应该分三步走:首先是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积累后,让学生进行全开放的自主实验,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變,在此基础上,挑选优秀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周学君(196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