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需求明确的基础上,如何设计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是承接成本信息需求分析的重要环节。
作业成本法本质上是企业的一个管理变革,项目的实施会对企业总体以及各个环节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在实施之前对各个部门的需求进行系统梳理。
核算体系就是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要素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描述。但其本身不只是简单建立核算关系,它的设计还体现了核算对象业务运作的根本特点,以及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理念。
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作业成本法增加作业层次,而作业是成本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点,因而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包含了以下内容:作业定义,资源以及成本对象的定义,各种成本动因的确定。其中,三个关键点是:作业的定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以及成本动因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在不违背会计制度原则前提下满足管理需要。
*以成本信息的决策需求为目标和判断依据。
*以生产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重要性原则:不要无止境的追求成本信息的精细,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就行。在核算体系设计开始,可以设定一个重要性标准。
从个人实施经验来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最好先定义资源和成本对象,再定义作业;因为作业的定义方式有多种,一般很难在不同的作业定义方案中进行优劣对比。先定义资源和成本对象可以对作业的定义提供约束,减少作业定义的歧义。
成本核算体系要回答的是成本对象是如何消耗各种费用的,因此首先整理核算对象的费用列表。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就是指各种费用,所以先要清楚资源列表。
为什么要先列出费用列表?通过费用可以看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描述对象(车间或者部门)所做的主要工作,通过费用受益对象也可以分析出。资源列表主要来自财务的分析,一财务上的费用分析为起点,有利于后续与财务的接口。
成本对象就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对象可以更丰富,比如就成品制造车间来说,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系列、订单、产品批次,甚至可以细致到每一班的产出;对于物流成本的计算,可以是每一个运输单、订单、客户、销售区域。
在成本对象的设计中,有很大的灵活度,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需要结合成本信息的需求。比如,销售系统按照订单报价,按照订单考核销售人员的利润,则需要把订单设置为成本对象。从产品管理角度来说,知道每一个品种的成本和利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知道每一批的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三大基本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其中作业的定义变化最多。作业定义的数量,直接决定项目后面的工作量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难度,对于项目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另外,作业定义就是对实施对象工作的划分,有很多种划分方法,那一种划分方法最好呢?作业定义可以层次细分,那么项目实施需要切分到哪一个层次?这些也是作业定义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业定义可以借鉴:
* 作业定义以满足管理需求为前提,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作业定义应该尽可能的粗。
* 作业本身的工作是明确的,有可以计量的产出来衡量作业的工作效果。
* 作业定义要与实施对象的组织层次结合起来:一个作业不要跨越两个组织。

作业由谁来定义:由项目实施的人员(财务部的人员或者外部咨询顾问)还是有实施对象自己的人员(例如车间主任)?建议由项目实施人员来定义作业,由实施对象负责人提出修改意见。为什么呢?因为就内部来说,未来成本核算体系的核算信息是用于考核,实施对象的人是未来考核的对象,所以最好由财务部门或者外部咨询顾问来定义作业。
在三大要素定义之后要明确成本动因,选择合适的成本把资源(各种费用)分配到作业或者成本对象,作业上归集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成本动因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分析对成本高低有影响的因素:第二阶段在所有的影响因素种选择一个合理的可以计量的因素作为分配标准。
例如: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液态瓶装食用产品。由于灌装线上流量计计量准确度的原因,原料耗用数量只能根据产品标称重量倒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产品实际重量的统计平均值不能低于标称重量,所以,实际的产品重量应该大于标称重量,经过分析计算,这个误差会对产品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不能忽略。在成本管理精细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对装瓶误差进行计量。这个装瓶误差就是一种成本动因,它影响产品最终成本。如果忽视对成本动因的全面分析,就可能忽略影响成本的因素。所以,第一阶段的成本动因分析只是寻找合适的因素,不是选择分配标准。第二阶段才是选着合适的分配标准,如针对产品装瓶误差的因素,按照质量管理部门对产品平均装瓶误差计算每瓶产品的实际重量,从而正确计算产品消耗原料的成本。
成本动因(分配标准)主要由谁制订呢?成本动因反应成本对象/作业的成本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业务部门是最熟悉这种关系的,所以成本动因主要应该由业务部门制订,这样可以确保找到正确的分配标准。
完成上述各个步骤,在一张图上把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以及成本动因之间的分配关系完整表述出来。图1为某个车间的成本核算体系总图。
图1只搭建了一个总体的框架,作为一个要实际应用的成本核算体系,还需要考虑:
* 采用标准成本还是实际成本;
* 平行结转还是顺序结转;
* 产能损失。
一个好的核算体系需要在后续的试点以及正式运用中不断完善。总的说来,核算体系的设计需要综合所有项目参与人员的努力,尤其是具体业务部门的参与,他们对核算体系的设计最具有发言权。只有业务部门充分发表了意见,对于核算体系未来实施才可能获得他们充分的合作,降低项目实施的难度,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
作业成本法本质上是企业的一个管理变革,项目的实施会对企业总体以及各个环节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在实施之前对各个部门的需求进行系统梳理。
核算体系就是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要素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描述。但其本身不只是简单建立核算关系,它的设计还体现了核算对象业务运作的根本特点,以及管理者的成本管理理念。
相较于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作业成本法增加作业层次,而作业是成本与企业管理的结合点,因而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包含了以下内容:作业定义,资源以及成本对象的定义,各种成本动因的确定。其中,三个关键点是:作业的定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以及成本动因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在不违背会计制度原则前提下满足管理需要。
*以成本信息的决策需求为目标和判断依据。
*以生产业务运作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重要性原则:不要无止境的追求成本信息的精细,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就行。在核算体系设计开始,可以设定一个重要性标准。
从个人实施经验来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设计最好先定义资源和成本对象,再定义作业;因为作业的定义方式有多种,一般很难在不同的作业定义方案中进行优劣对比。先定义资源和成本对象可以对作业的定义提供约束,减少作业定义的歧义。
成本核算体系要回答的是成本对象是如何消耗各种费用的,因此首先整理核算对象的费用列表。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就是指各种费用,所以先要清楚资源列表。
为什么要先列出费用列表?通过费用可以看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描述对象(车间或者部门)所做的主要工作,通过费用受益对象也可以分析出。资源列表主要来自财务的分析,一财务上的费用分析为起点,有利于后续与财务的接口。
成本对象就是成本计算的对象。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对象可以更丰富,比如就成品制造车间来说,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系列、订单、产品批次,甚至可以细致到每一班的产出;对于物流成本的计算,可以是每一个运输单、订单、客户、销售区域。
在成本对象的设计中,有很大的灵活度,成本核算对象的选择,需要结合成本信息的需求。比如,销售系统按照订单报价,按照订单考核销售人员的利润,则需要把订单设置为成本对象。从产品管理角度来说,知道每一个品种的成本和利润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知道每一批的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有三大基本要素,资源、作业、成本对象。其中作业的定义变化最多。作业定义的数量,直接决定项目后面的工作量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难度,对于项目成败有决定性的影响。另外,作业定义就是对实施对象工作的划分,有很多种划分方法,那一种划分方法最好呢?作业定义可以层次细分,那么项目实施需要切分到哪一个层次?这些也是作业定义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业定义可以借鉴:
* 作业定义以满足管理需求为前提,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前提下,作业定义应该尽可能的粗。
* 作业本身的工作是明确的,有可以计量的产出来衡量作业的工作效果。
* 作业定义要与实施对象的组织层次结合起来:一个作业不要跨越两个组织。

作业由谁来定义:由项目实施的人员(财务部的人员或者外部咨询顾问)还是有实施对象自己的人员(例如车间主任)?建议由项目实施人员来定义作业,由实施对象负责人提出修改意见。为什么呢?因为就内部来说,未来成本核算体系的核算信息是用于考核,实施对象的人是未来考核的对象,所以最好由财务部门或者外部咨询顾问来定义作业。
在三大要素定义之后要明确成本动因,选择合适的成本把资源(各种费用)分配到作业或者成本对象,作业上归集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成本动因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分析对成本高低有影响的因素:第二阶段在所有的影响因素种选择一个合理的可以计量的因素作为分配标准。
例如: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液态瓶装食用产品。由于灌装线上流量计计量准确度的原因,原料耗用数量只能根据产品标称重量倒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产品实际重量的统计平均值不能低于标称重量,所以,实际的产品重量应该大于标称重量,经过分析计算,这个误差会对产品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不能忽略。在成本管理精细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对装瓶误差进行计量。这个装瓶误差就是一种成本动因,它影响产品最终成本。如果忽视对成本动因的全面分析,就可能忽略影响成本的因素。所以,第一阶段的成本动因分析只是寻找合适的因素,不是选择分配标准。第二阶段才是选着合适的分配标准,如针对产品装瓶误差的因素,按照质量管理部门对产品平均装瓶误差计算每瓶产品的实际重量,从而正确计算产品消耗原料的成本。
成本动因(分配标准)主要由谁制订呢?成本动因反应成本对象/作业的成本与消耗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业务部门是最熟悉这种关系的,所以成本动因主要应该由业务部门制订,这样可以确保找到正确的分配标准。
完成上述各个步骤,在一张图上把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以及成本动因之间的分配关系完整表述出来。图1为某个车间的成本核算体系总图。
图1只搭建了一个总体的框架,作为一个要实际应用的成本核算体系,还需要考虑:
* 采用标准成本还是实际成本;
* 平行结转还是顺序结转;
* 产能损失。
一个好的核算体系需要在后续的试点以及正式运用中不断完善。总的说来,核算体系的设计需要综合所有项目参与人员的努力,尤其是具体业务部门的参与,他们对核算体系的设计最具有发言权。只有业务部门充分发表了意见,对于核算体系未来实施才可能获得他们充分的合作,降低项目实施的难度,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