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荣智健出生于1942年1月,今年刚好66岁。但恰逢“双六之年”的他事业上似乎很不顺利,因为几个“神奇小子(让公司巨亏的人)”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手脚”,令他的身家一日内缩水33亿港元,中信泰富175亿港元的股票市值瞬间蒸发。港台媒体甚至大胆揣测,荣智健赴北京时很可能因此失误而被“双规”。
究竟是谁,在背后搞垮了中信泰富和荣智健呢?
贬值1分亏损9400万
“事实证明,那些买了雷曼迷你债的香港老太太并不是唯一被金融衍生品拖下水的人。”10月21日凌晨,被称为“散户看门狗”香港独立股评人戴维·韦伯写道。
一天前,中信泰富集团网站上挂出荣智健的公开信,称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减轻外汇波动的风险,从去年起,公司开始购买澳元的杠杆式累计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进行对冲。谁知澳元受经济危机冲击,一月内贬值1/3,公司的损失“伤口”也被越撕越大,截至10月23日已达到177亿港元。这是中国企业在衍生品上的最大亏损记录,而且失血远未止住,澳元相对美元每贬值1美分,公司就将损失9400万美元,此合约至2010年才到期。消息甫出,中信泰富的股票遭到疯狂抛售,市值单日蒸发175亿港元。
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透露,向中信泰富“兜售”这些外汇合约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
研究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规定后发现,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显然,双方收益并不对等。
香港金融界人士甚至惊呼,中信泰富这不是在套保,而是在对赌。
荣智健以善于资本运作而闻名,那么此次令人惊愕的“不平等条约”又是签自谁的手笔呢?
有内鬼,还是高层的内幕交易?
荣智健,或许是此次事件中最委屈的人,因为他声称对外汇买卖合约毫不知情。“我十分心痛,桌子都差不多给我打烂了。”
事后,财务董事张立宪与财务总监周志贤均已离职,而荣智健的女儿、财务主管荣明方也被“降职罚俸”。荣明方1972年生于北京,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位后进入中信泰富。
2005年,荣明方不顾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国际仲裁中夺得了香港海底东隧道的加价权,荣智健对此举极为赞赏,但中信泰富由此受到了港人的责骂。
对于荣智健此番的“挥泪斩马谡”,有些人并不领情。独立股评人戴维·韦伯指出,荣明方身为财务主管,对如此大笔的资金调动早已心知肚明,为何拖到捅出了巨大的窟窿才告示天下,似乎将矛头直指荣明方,认为荣智健辞退若干人是为了保护女儿。但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强调说,并不存在“替死鬼”。
的确,中信泰富在公告中承认公司9月初就已经发现了“未获授权签订的合约”存在损失,并中止了部分合约,损失了7亿多港元。但仍有一些合约并未中止,导致了巨亏。
从9月7日发现问题到10月20日发布公告的6个星期内,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的投资者一直被蒙在鼓里。但有人发现,公告发布前的几天里,中信泰富的卖盘数量异常大增,怀疑是公司高管在得知内情后,赶在暴跌之前忙着解套脱身。
荣氏家族奇才的大意之失
荣智健,已故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唯一的儿子,被港人称为“荣太子”,荣氏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中信泰富,母公司是由荣毅仁亲手创办的国有企业——中信集团。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但同是出自荣氏家族,荣智健与父亲荣毅仁却截然不同。相对于荣毅仁的低调,十六七岁的荣智健就开着红色敞篷车在上海兜风了。
荣智健在“文化大革命”时曾被下放到农村,后在电力部工作了14年。根据公开资料,荣智健于1986年加入中信旗下的中信香港,在其父好友、商界重要人物李嘉诚的指引下成立了中信泰富。
1991年,荣智健看准当时恒昌旗下的大昌行实力不俗,暗中联合李嘉诚及当时的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共同商议,在成功游说郑裕彤之后,又联同百富勤组成财团,中途狙击林炳炎,最终以约60亿港元成功收购恒昌。随后,荣智健再斥资30亿港元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了恒昌,从此把大昌行纳入旗下。
在大昌行的成功之后,荣智健又继续将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香港海底隧道,国内的石家庄、江阴等多处钢铁企业收入囊中。
荣智健向来用人唯才,对重臣往往大洒金钱。中信泰富2007年的中期报告披露,荣智健多年来一直信任的左右手、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持有4800万股,而女儿荣明杰仅持有30万股。
母公司中信集团已经派人进驻中信泰富,荣智健的去留也成了坊间议论的焦点。商界奇才此次被衍生品所击倒,实在是出乎意料。世人对荣智健会否“晚节不保”的议论,其实也是对荣氏家族命运走向的关注。
中资、港企多为金融衍生品所害
据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湘宁介绍,让中信泰富和深南电(见本期前一篇文章)同时中弹的金融衍生品,是谐音被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早宰了你)”的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这类衍生工具可以与很多资产挂钩,包括外汇、期货等。该产品出现于三四年前,曾经让香港鸿兴印刷输掉了整间公司,还让现代美容的主席曾裕输掉了6000万巨款。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股票或者外汇赚钱,但在熊市时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
还有哪些中资企业的头上悬着金融衍生品的利剑呢?
里昂证券根据公开财务信息列举出26家涉及金融衍生品或外汇存款的港股上市公司,其中包括湖南有色、中国平安、上海实业等中资企业,而香港本地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则几乎被“一网打尽”,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以及李嘉诚的公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都在名单之列。而向它们兜售“危险衍生品”的卖家都是汇丰、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等国际大银行。
国际银行的利欲熏心固然可憎,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多的名企大佬们会奋不顾身地跳进深浅不明的金融衍生品之海呢?
究竟是谁,在背后搞垮了中信泰富和荣智健呢?
贬值1分亏损9400万
“事实证明,那些买了雷曼迷你债的香港老太太并不是唯一被金融衍生品拖下水的人。”10月21日凌晨,被称为“散户看门狗”香港独立股评人戴维·韦伯写道。
一天前,中信泰富集团网站上挂出荣智健的公开信,称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减轻外汇波动的风险,从去年起,公司开始购买澳元的杠杆式累计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进行对冲。谁知澳元受经济危机冲击,一月内贬值1/3,公司的损失“伤口”也被越撕越大,截至10月23日已达到177亿港元。这是中国企业在衍生品上的最大亏损记录,而且失血远未止住,澳元相对美元每贬值1美分,公司就将损失9400万美元,此合约至2010年才到期。消息甫出,中信泰富的股票遭到疯狂抛售,市值单日蒸发175亿港元。
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透露,向中信泰富“兜售”这些外汇合约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
研究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规定后发现,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显然,双方收益并不对等。
香港金融界人士甚至惊呼,中信泰富这不是在套保,而是在对赌。
荣智健以善于资本运作而闻名,那么此次令人惊愕的“不平等条约”又是签自谁的手笔呢?
有内鬼,还是高层的内幕交易?
荣智健,或许是此次事件中最委屈的人,因为他声称对外汇买卖合约毫不知情。“我十分心痛,桌子都差不多给我打烂了。”
事后,财务董事张立宪与财务总监周志贤均已离职,而荣智健的女儿、财务主管荣明方也被“降职罚俸”。荣明方1972年生于北京,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位后进入中信泰富。
2005年,荣明方不顾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对,在国际仲裁中夺得了香港海底东隧道的加价权,荣智健对此举极为赞赏,但中信泰富由此受到了港人的责骂。
对于荣智健此番的“挥泪斩马谡”,有些人并不领情。独立股评人戴维·韦伯指出,荣明方身为财务主管,对如此大笔的资金调动早已心知肚明,为何拖到捅出了巨大的窟窿才告示天下,似乎将矛头直指荣明方,认为荣智健辞退若干人是为了保护女儿。但中信泰富总经理范鸿龄强调说,并不存在“替死鬼”。
的确,中信泰富在公告中承认公司9月初就已经发现了“未获授权签订的合约”存在损失,并中止了部分合约,损失了7亿多港元。但仍有一些合约并未中止,导致了巨亏。
从9月7日发现问题到10月20日发布公告的6个星期内,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的投资者一直被蒙在鼓里。但有人发现,公告发布前的几天里,中信泰富的卖盘数量异常大增,怀疑是公司高管在得知内情后,赶在暴跌之前忙着解套脱身。
荣氏家族奇才的大意之失
荣智健,已故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唯一的儿子,被港人称为“荣太子”,荣氏家族的第三代掌门人。中信泰富,母公司是由荣毅仁亲手创办的国有企业——中信集团。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但同是出自荣氏家族,荣智健与父亲荣毅仁却截然不同。相对于荣毅仁的低调,十六七岁的荣智健就开着红色敞篷车在上海兜风了。
荣智健在“文化大革命”时曾被下放到农村,后在电力部工作了14年。根据公开资料,荣智健于1986年加入中信旗下的中信香港,在其父好友、商界重要人物李嘉诚的指引下成立了中信泰富。
1991年,荣智健看准当时恒昌旗下的大昌行实力不俗,暗中联合李嘉诚及当时的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共同商议,在成功游说郑裕彤之后,又联同百富勤组成财团,中途狙击林炳炎,最终以约60亿港元成功收购恒昌。随后,荣智健再斥资30亿港元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了恒昌,从此把大昌行纳入旗下。
在大昌行的成功之后,荣智健又继续将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香港海底隧道,国内的石家庄、江阴等多处钢铁企业收入囊中。
荣智健向来用人唯才,对重臣往往大洒金钱。中信泰富2007年的中期报告披露,荣智健多年来一直信任的左右手、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持有4800万股,而女儿荣明杰仅持有30万股。
母公司中信集团已经派人进驻中信泰富,荣智健的去留也成了坊间议论的焦点。商界奇才此次被衍生品所击倒,实在是出乎意料。世人对荣智健会否“晚节不保”的议论,其实也是对荣氏家族命运走向的关注。
中资、港企多为金融衍生品所害
据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湘宁介绍,让中信泰富和深南电(见本期前一篇文章)同时中弹的金融衍生品,是谐音被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早宰了你)”的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这类衍生工具可以与很多资产挂钩,包括外汇、期货等。该产品出现于三四年前,曾经让香港鸿兴印刷输掉了整间公司,还让现代美容的主席曾裕输掉了6000万巨款。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股票或者外汇赚钱,但在熊市时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
还有哪些中资企业的头上悬着金融衍生品的利剑呢?
里昂证券根据公开财务信息列举出26家涉及金融衍生品或外汇存款的港股上市公司,其中包括湖南有色、中国平安、上海实业等中资企业,而香港本地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则几乎被“一网打尽”,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以及李嘉诚的公子李泽楷旗下的电讯盈科都在名单之列。而向它们兜售“危险衍生品”的卖家都是汇丰、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等国际大银行。
国际银行的利欲熏心固然可憎,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如此多的名企大佬们会奋不顾身地跳进深浅不明的金融衍生品之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