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在魅力的感受、表现能力。其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艺术这一本质内容。
课改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展现出崭新面貌:教师教学理念新了,课堂气氛活了,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但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堂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认识不全面,把握不准确,忽视了音乐本体,对“学科综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过分注重活动形式的表面活跃,削弱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滥等现象。这些现象削弱了音乐的本体地位,影响了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过于重视学科综合,忽略音乐本体
新课改实施中,“学科综合”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综合能力。综合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但是音乐性也被逐渐削弱了。 “学科综合”走入极端,忽略了音乐本体。
课例1: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了解大草原,所以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进行导入,只见祖国的版图显示了蒙古族的地理位置,辽阔、美丽的大草原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奔跑的牛羊、马群和骆驼,水草肥美,蓝天白云,一座座蒙古包座落在草原上,学生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他们高兴得看着画面上的骑马、摔跤、唱歌跳舞------,教师在一边不时地介绍着,然后又引导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以至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歌曲。
反思: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用音乐形式描绘了“大草原——我的家”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我”对这个家深感自豪和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聆听歌曲、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他们所想象的“家”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本节课教师却不是通过音乐来展现形象,而是通过视觉材料直接给出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下子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何把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多方位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问题是怎样综合?怎样融入?我们认为,综合的内容要精选,要选择那些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的东西;融入的时机要恰当,要在音乐教学需要某方面的知识作支持和支撑时,顺手拈来,恰到好处。绝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撇开音乐谈“综合”,更不能舍弃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地理课、社会课或其他课。
课例2:《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跳,”,作了如下设计:
导入环节:先看录像杨丽萍的《孔雀舞》和傣族姑娘舞蹈表演,教师也亲自表演舞蹈,并教给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
中间环节: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教师又情不自禁地随录音跳起了舞蹈;读歌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句歌词的内容编排舞蹈动作,边做动作边读歌词;学唱歌曲的全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做动作。
最后环节: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边唱边舞,一遍又一遍,直到下课。
结果:多数学生没学会歌曲,离开录音,不能完整地把歌曲唱下来。
反思:《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舞蹈性较强的歌曲,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跳”字做文章并无不妥。但过分的强调“跳”,而忽视了“唱”那就不对了。歌曲是声乐作品,它所描绘的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首先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音乐课上要教学大量的歌曲,也正是考虑到了声乐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音乐表现形式,唱歌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唱对”、“唱会”、“唱好”上下功夫。舞蹈离不开音乐,给歌曲加配的舞蹈往往能反过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但是怎样融合效果好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可在两个点上加以融合:一是初步感受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做着动作,和着音乐的节拍和速度,进行简单的律动。二是在学会歌曲后,深入研究,重点表现时加以融合。本节课问题在于:教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舞蹈上,学生带着动作读词,带着动作唱歌,没有对歌曲理解、消化的过程,学生在这种“动”中,只有参与,没有感受和体验,给人感觉是一堂舞蹈课。在这里,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综合,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内在联系,主从颠倒。
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多元化整合,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始终以音乐为主线,辅以其它学科内容的支持与支撑,有主有从,有繁有简,有重有轻,有放有收。
二、因过于追求课堂形式,而忽视音乐内涵
如今提到上课,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老师们都在如何“出彩”上下功夫。音乐课堂上时而唱、跳,时而敲、打,“热闹非凡”。但在课的核心内容、重点部分的处理上却往往出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情况,用时用力不足,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效果不好。
课例:教学《小燕子》一课时,执教者先以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后以谜语导课;读歌词部分声情并茂。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出现了问题:①歌曲刚唱两遍,学生还没有完全唱准,这时,教师不是去指导学生如何演唱歌曲,挖掘歌曲的音乐形象、探索艺术处理的手法,而是急匆匆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敲击。②学生对打击乐器既没有认知的探索过程,也没有规范演奏的训练过程,只是自由地、随意地敲击着,感到新鲜好玩。③这一环节还没取得明显效果,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表演环节,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同学们,让我们像可爱的小燕子一样飞起来,你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吧。④学生分三组综合表现:伴奏,歌唱,表演。再看学生表现:乐器少,相互争抢,不合节奏地敲击;表演的学生很兴奋,但动作很随意,没有和着音乐做动作,满教室乱跑;唱歌的学生只顾看热闹,忘记了演唱。
反思:近年来,类似的教学片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的仅仅是形式,而没有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标。这说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存在偏差,对新教学理念只及皮毛,不着本质。音乐课只注重花样翻新,注重走马灯似的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音乐课又有什么意义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音乐作品的内涵,努力让学生记住音乐形象,唱出歌曲的美感,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只有挖掘音乐作品内涵,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渐入“音乐佳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让我们的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关注音乐内涵。
课改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展现出崭新面貌:教师教学理念新了,课堂气氛活了,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但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堂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认识不全面,把握不准确,忽视了音乐本体,对“学科综合”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过分注重活动形式的表面活跃,削弱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多媒体手段运用过滥等现象。这些现象削弱了音乐的本体地位,影响了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过于重视学科综合,忽略音乐本体
新课改实施中,“学科综合”丰富了音乐学科的人文蕴含,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综合能力。综合后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但是音乐性也被逐渐削弱了。 “学科综合”走入极端,忽略了音乐本体。
课例1: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有意识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了解大草原,所以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进行导入,只见祖国的版图显示了蒙古族的地理位置,辽阔、美丽的大草原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奔跑的牛羊、马群和骆驼,水草肥美,蓝天白云,一座座蒙古包座落在草原上,学生很快便被吸引住了,他们高兴得看着画面上的骑马、摔跤、唱歌跳舞------,教师在一边不时地介绍着,然后又引导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以至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歌曲。
反思: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用音乐形式描绘了“大草原——我的家”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我”对这个家深感自豪和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聆听歌曲、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他们所想象的“家”肯定是丰富多彩的。本节课教师却不是通过音乐来展现形象,而是通过视觉材料直接给出一个统一的形象,一下子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何把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融入音乐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多方位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问题是怎样综合?怎样融入?我们认为,综合的内容要精选,要选择那些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音乐的东西;融入的时机要恰当,要在音乐教学需要某方面的知识作支持和支撑时,顺手拈来,恰到好处。绝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撇开音乐谈“综合”,更不能舍弃学科特点,把音乐课上成地理课、社会课或其他课。
课例2:《金孔雀轻轻跳》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跳,”,作了如下设计:
导入环节:先看录像杨丽萍的《孔雀舞》和傣族姑娘舞蹈表演,教师也亲自表演舞蹈,并教给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
中间环节: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教师又情不自禁地随录音跳起了舞蹈;读歌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每句歌词的内容编排舞蹈动作,边做动作边读歌词;学唱歌曲的全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做动作。
最后环节:播放歌曲录音,学生边唱边舞,一遍又一遍,直到下课。
结果:多数学生没学会歌曲,离开录音,不能完整地把歌曲唱下来。
反思:《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舞蹈性较强的歌曲,教师一下子抓住了“跳”字做文章并无不妥。但过分的强调“跳”,而忽视了“唱”那就不对了。歌曲是声乐作品,它所描绘的形象以及所要表达的感情,首先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音乐课上要教学大量的歌曲,也正是考虑到了声乐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音乐表现形式,唱歌教学应该在指导学生“唱对”、“唱会”、“唱好”上下功夫。舞蹈离不开音乐,给歌曲加配的舞蹈往往能反过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但是怎样融合效果好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可在两个点上加以融合:一是初步感受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做着动作,和着音乐的节拍和速度,进行简单的律动。二是在学会歌曲后,深入研究,重点表现时加以融合。本节课问题在于:教师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舞蹈上,学生带着动作读词,带着动作唱歌,没有对歌曲理解、消化的过程,学生在这种“动”中,只有参与,没有感受和体验,给人感觉是一堂舞蹈课。在这里,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的综合,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内在联系,主从颠倒。
音乐教学的综合性、多元化整合,必须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始终以音乐为主线,辅以其它学科内容的支持与支撑,有主有从,有繁有简,有重有轻,有放有收。
二、因过于追求课堂形式,而忽视音乐内涵
如今提到上课,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老师们都在如何“出彩”上下功夫。音乐课堂上时而唱、跳,时而敲、打,“热闹非凡”。但在课的核心内容、重点部分的处理上却往往出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的情况,用时用力不足,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因而教学效果不好。
课例:教学《小燕子》一课时,执教者先以自身情绪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后以谜语导课;读歌词部分声情并茂。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却出现了问题:①歌曲刚唱两遍,学生还没有完全唱准,这时,教师不是去指导学生如何演唱歌曲,挖掘歌曲的音乐形象、探索艺术处理的手法,而是急匆匆拿出打击乐器让学生敲击。②学生对打击乐器既没有认知的探索过程,也没有规范演奏的训练过程,只是自由地、随意地敲击着,感到新鲜好玩。③这一环节还没取得明显效果,教师又带领学生进入表演环节,引导学生创编动作:同学们,让我们像可爱的小燕子一样飞起来,你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吧。④学生分三组综合表现:伴奏,歌唱,表演。再看学生表现:乐器少,相互争抢,不合节奏地敲击;表演的学生很兴奋,但动作很随意,没有和着音乐做动作,满教室乱跑;唱歌的学生只顾看热闹,忘记了演唱。
反思:近年来,类似的教学片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里。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的仅仅是形式,而没有考虑其教学的最终目标。这说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存在偏差,对新教学理念只及皮毛,不着本质。音乐课只注重花样翻新,注重走马灯似的过程,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音乐课又有什么意义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音乐作品的内涵,努力让学生记住音乐形象,唱出歌曲的美感,表达出歌曲的思想感情。只有挖掘音乐作品内涵,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渐入“音乐佳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要让我们的音乐课回归音乐本体,关注音乐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