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沉与浮

来源 :东方航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上海,必然会遇到沪语(上海话),这个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地区方言,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外来人口涌入的浪潮与新世纪以来普通话的推广,让这个代表上海风情的符号起起沉沉,如今依旧是吴语太湖片的强势语言。
  1949年之前,外来人口涌入上海有三次浪潮。
  第一波是1843年上海开埠之初,外来人口大量进入上海这个被家乡人称作“新天地”的地方,第二次是太平天国时期,战争使周边的民众流离失所,只有上海的情况还算稳定,大批难民被迫来到上海。第三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人为躲避战争而来到上海,进入英租界。尽管来上海的外乡人,语言各不同,却也在长时间的生活中,逐渐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多多少少带有各自乡音,却也没有对上海话的生存造成威胁。
  那个时代,说上海话代表“高大上”
  三次移民潮并没有对上海话的生存产生太大的影响,恰恰相反,外来入沪者都以学会讲上海话而自豪,因为说好上海话在那个时代就是“高大上”的体现。
  上海家喻户晓的主播葛明铭就深有体会。“葛明铭是啥人,侬晓得哦?”70、80后的上海人一定对1987年至2002年间的一档广播小品剧《滑稽王小毛》比较熟悉,这是一档以上海话串烧的滑稽小品剧。主播葛明铭祖籍虽是苏北,但他出生于上海,能讲一口正宗的上海话。因为崇尚上海话文化,葛明铭曾细细研究过上海的近代史,对于上海话容纳各方语言,形成海派语言风貌很有感触。葛明铭觉得在上海说上海话会受益很多,最具有说服力的便是他的父亲。
  上世纪30年代,葛明铭的父亲从扬州到上海学做生意,头脑灵活的葛父在上海不到三年,就能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了,并在老西门附近租了一间门面做起了个体生意。后来二房东在楼上听到葛父叽里呱啦地说苏北话,才恍然大悟,原来店面租给了个苏北人。多少年后,二房东对还是小学生的葛明铭说:“侬阿爸上海闲话讲得老好额,假使一开始就听出伊是苏北人……”葛明铭听懂了她的潜台词:早知道父亲是苏北人,就不租房子给他了。
  从此葛明铭的心中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在上海,讲一口纯正的上海话很重要。并不是只有葛父遇到了这样的境遇,那个时代的外乡人也有因为不会上海话而被排斥在外的经历。种种原因,使上海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许在葛父那个时代,能够持一口正宗的上海腔,是生活富裕的象征吧。如今,人们仍然热烈讨论着上海人在外乡人面前是否该说上海话的问题。知乎上一个“在上海不该说上海话吗?”的帖子,引发了众人的热烈讨论,无论如何,这都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毕竟现在的上海已经海纳百川,更加包容了。
  上海话逐渐式微
  语言必须是鲜活的,时代发展推动语言的新陈代谢是必然之路。一些上海话也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上海人的口中,比如“猪头三”。“猪头三”来源于古时上海祭祀的必备三样:猪头、鸡翅、鱼尾,合称“三牲”。其中又以猪头为首,因此也叫作“猪头三牲”。上海话中“牲”与“生”同音,同念sang(三声)。“猪头三”的意思广泛,指那些处事愚笨,脑袋不灵光的人,以前女孩子发嗲时,一句“侬是猪头三啊!”保证男孩子骨头立马酥掉。
  但是,一些不再使用的上海话并不能表明,沪语要从时代中消失。更不能因为普通话的普及,而消弱了上海话的使用率。“色拉”“沙发”“自来水”“电灯泡”“雪花膏”等从沪语中演变过来的词语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是上海话却逐渐式微。“热水汀”(用水蒸气使房内变暖的装置)“司必灵锁”(弹簧锁)等老上海常用的词语在年青一代上海人的口中几乎绝迹。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即使在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中,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会说上海话。‘90后’不用上海话交流,‘00后’更不会说上海话,‘10后’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那么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一种方言的生命。”
  传承“迷人腔调”
  幸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学校、电台、电视台等教育机构与名人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和孩子喜爱上海话、学会说上海话。
  《滑稽王小毛》与《王小毛信箱》电台广播节目的出现,也是葛明铭强烈意识到上海话逐渐消退的迹象而创办的。葛明铭的那口纯正糯软的上海话,继承了老上海的沉稳儒雅的语言气质,让他来角色扮演再合适不过。节目中王小毛与女友,用直率幽默的苏北话与糯软极致的上海话相互烘托,大大加强了喜感,也让听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上海话。2015年2000多期的节目中,王小毛已经与葛明铭融为一体,对推广上海话的作用功不可没。
  2015年,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了三个童年好友的上海往事。这部小说,最令人称赞的是它全篇用沪语讲述。授奖辞里说:“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盐溶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这其实也是金宇澄的一个语言实验,就是将上海方言熟练起来,之后删掉艰涩难懂的上海本地话,融入一些普通话,让大众更加能够接受上海话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为推广地道上海话而努力,就像用上海话念出的诗词格外美一样,谁能够放弃这样迷人的腔调呢。今年是2016年,不知道新的上海话使用率调查报告的结果如何,不如你亲自去上海测试一番吧。
其他文献
“当时没有锁闭架驶舱的规定,歹徒把旅客都赶到了飞机的后面。当时的飞机是伊尔18客机,飞机的结构是前舱、厕所、中舱、服务间、后舱。歹徒用匕首对着机长、副机长威胁他们把飞机开到台湾去。而当时飞机马上要降落,油量也根本不够飞很长时间。”  驾驶舱内,机长和副驾驶一直在跟歹徒周旋,机长趁歹徒不留神,低下头压低声音对着无线电话筒通知了地面。而机组人员也竭尽能力跟他们展开周旋。飞机在空中盘旋了32圈,两个多小
期刊
两个都是“飞人”状态,有时候航班不一致经常会十天半个月见不到面,80年代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怎么沟通?——留纸条。  “我飞航班的时候,就给他留个纸条,写下家里需要添置些啥,需要他做哪些事。等我回来的时候,纸条下面就写着他交待的事情。”贾志梅介绍。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有了BP机、后来是手机。但双方都在飞行,怕打扰对方,很多时候就“连问也不问了”。照顾家庭的责任更多就落在了贾志梅的身上,儿子从一出
期刊
中国东方航空即将迎来成立60华诞,东航山东分公司在10月26日实现了安全飞行23周年的目标。作为记者,小编有幸来到东航山东分公司,第一次采访到了中国民航”三飞三长”(两个飞行机长、一个乘务长)的飞行家庭,听到了他们一家传奇的故事。  在外界看来神秘而光鲜的飞行员家庭,背后却有常人难以承受的辛苦。父亲李贵山是东航的五星机长,拥有16000小时的飞行时间。母亲贾志梅是70年代的空姐,儿子李司晨是88年
期刊
全球民航界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顶级行业盛会——2016世界机场城市大会,于2016年11月15—17日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此次大会以“驱动地区发展,带动经济繁荣”为主题,在两天时间内讨论了15个主题,涵盖了航空大都市、临空经济区、机场规划与建设等内容。 此次大会的召开,提高了青岛临空经济和航空产业发展的世界知名度。特别是会议期间发布的青岛航空都市战略,必将吸引更多世界上的航空公司、投资者关
期刊
有人给音乐下了这样的定义:音乐是流过耳朵,在记忆里留下的东西。  的确,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流行金曲,而这些旋律经过时间的筛检和提炼,待若干年后再被唱起的,我们会称之为经典。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留下了一大批这种经典之作,从1927年音乐家黎锦晖发表《毛毛雨》到1949年,20余年间,8000多首流行歌曲在上海诞生,算下来差不多一天一首的节奏——难怪上海会被称为世界流行音乐的重要发源
期刊
这个极具现代化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城市被称作“上海”,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似乎都对它格外偏爱。犹如王朔笔下的北京,老舍笔下的济南,上海这座“魔都” 自然有独特的妙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为每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话题,这是它的腔调,独属于上海的腔调。  上海的腔调与生俱来,悠悠扬扬,处变不惊。时间,也只不过是让这座城市更加魔幻的催化剂。这一点可以在上海的老歌里找寻,在穿越时空的月份牌中嗅得,在幸福的
期刊
穿梭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你一定对古巷中斑驳的墙皮上贴着的月份牌印象深刻。画面虽然老旧,但画中身着旗袍,摆着时髦动作的民国女人,似乎穿越七十年时空,席卷而来,鼻尖的空气中都嗅有微微的胭脂香。  在摄影术没有出现之前,表现女子的温婉形象,除了诗词歌赋就是笔墨丹青。然而,诗词所描绘的妙龄女子,也可以通过几笔墨色线条,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在画轴中,涂上色彩,颇为雅致。这就是代表近现代中国女性时尚时髦的月份牌。 
期刊
40年前,机会贫瘠而梦想充溢的年代。民航兰州管理局面向社会招飞行员和乘务员,万里挑一的遴选在全国展开。谁都不知道机会意味着什么,但对于追梦蓝天的少男少女,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1976年底,在天津,刚满15岁的贾志梅,根正苗红,青春靓丽。“第一次来我们学校招生的时候我放学回家了,其实已经招了一个,但因为政审不合格又重新招,全校15岁到17岁的学生总共百余个,就只要一个女兵。”已经退休的贾志梅回忆起
期刊
选择了成为一名机长,李司晨很享受:“每次能够独立完成一次完美的起落,感觉成就感满满。心里也为自己点赞,那么一大飞机百十号人呢。”谈到以后有什么目标,会不会像父亲一样,李司晨聊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中,也聊出了新一代机长不同于老一代机长的成长经历和感悟。  “父亲一路很拼很努力,因个人出众的能力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也很早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伴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眼界宽、视野广,而且能从整个民航全
期刊
太阳还未照醒迷蒙的清晨,膀粗腰壮的工人已经走到河边塘里。他们把染上薯莨汁液的雪白桑蚕丝平铺在翠绿的草地上,用从河塘里挖出黑得发亮的湿泥,均匀地抹在柔软的蚕丝布上。在『红与黑』的洗礼下,迎接香云纱的到来。  “碎花云绸豆绿水缎,盈盈一握小蛮腰”,一直觉得越剧的服装透着一股秦淮女子的精秀婉约,烟波画樯垂杨柳,扑着流萤,眉眼轻挑,或许这种绵软更多来自那“悉索”作响又飘逸婆娑的袍子,那么承天奉土,却又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