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它对社会和谐发展、文明进步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小学生作为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其诚信道德培养状况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科学分析中小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规律,正确“内化”中小学生诚信道德,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命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诚信道德 内化教育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表现,从古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 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从价值的角度看,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事所应具备的基本美德和价值追求,也是个体所应遵守的道德基础;从规范的角度看,诚信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通过“应当诚实守信”的规范形式,指引、评价、纠正、教化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诚信行为;从性质的角度看,诚信伦理以其所反映的价值作为其规范要求的内在支撑。
然而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更多的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使价值取向功利化,实用化。效率优先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却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标准,而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则极度的被物质化、庸俗化。这种求利心理和由此衍生出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必然会消蚀诚实信用、互利互惠的经济伦理法则,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最终导致道德秩序的混乱与失衡,社会中就必然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
中小学生作为思想形成期,他们是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及交往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巨大影响与冲击。近年来,中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都存在道德败坏、信用缺失的现象,这就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中小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阻碍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发展,中小学生诚信问题己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根据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诚信道德要由外在控制“内化”为中小学生自身品质,才能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所谓诚信的“内化”,实际上是诚信道德个体学习和认同诚信文化的过程,将诚信文化转化为自身道德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道德人格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其对诚信道德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自愿,行为上自然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真正“内化”就是使其逐渐形成自然的诚信过程,诚信教育的过程就是其诚信的知、情、意、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一、提高中小学生对诚信理念的认知水平
“知”指认知,是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现象、思想及其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识,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基础、依据。一个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或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诚信自律行为。中小学生只有知道对错,知道好坏,才能从道德价值上分清是非、善恶,才能帮助自己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将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中小学生的诚信认知越完善、越正确,对诚信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就越能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
提高中小学生诚信的“知”,就是夯实中小学生诚信的理性常识,提高其诚信知识素养和海水平。只有当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诚信的真正内涵,“真懂”诚信的含义与价值取向,才会具有诚信道德发展的根基。因此,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引导中小学生加强诚信学习和思考,使中小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进行反省,形成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诚信观念。
1. 教育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1]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认知是诚实守信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认知,就不会有正确持久的道德行为。只有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实施诚信价值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有自觉的诚信行为。恩格斯也曾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因此,要教育中小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诚信的“真理”和“价值”的问题,使他们明白诚信对社会、对个体的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在社会、经济和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对自己的现实利益, 明白失信对自己切身利益的直接损害,明白讲诚信与实现个人自身利益是统一的,使他们从思想上和内心深处理解“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逐步确立起诚信立人意识,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确立诚信理想,为自觉践行诚信美德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2. 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关于如何对待道德伦理和利益两者关系的思想看法。中小学生选择诚信具有功利倾向, 说明他们除了对诚信的价值理解欠成熟外,还缺乏正确的义利观、道德观。人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和恪守道德的法则,如果缺少了这种精神,那么他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意志丧失、道德堕落和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明白诚信道德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而不是以“利己”作为附加条件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看待“义”与“利”,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增强中小学生诚信情感体验程度
“情”指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情绪体验,它表明对道德现象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通过爱憎、好恶等心理感受形式表现,并能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整个诚信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源泉。道德情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对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强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增强中小学生诚信情感,就是要教育中小学生对诚信建立更加深厚的、发自内心的感情。“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3]中小学生诚信情感的产生要在对诚信道德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情感体验,进而对诚信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感受。现实中,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可或者唾弃,就是他们诚信情感的鲜明流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体验由诚信行为产生的心理愉悦感,从而使他们最终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为诚信自觉行为提供动力。
由此在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变传统的“命令式”灌输式教育为民主、开放式的教育,以引导为主,让中小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创造积极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诚信道德实践活动,丰富中小学生对诚信的感性认识,让他们体验到诚信的美好,感受到失信的可恶,提升诚信的荣辱观和诚信的道德情感。中小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才会唤起中小学生对诚信的理性思考,才会使中小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使学生最终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 将诚信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另外,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情感需要,坚持情理相融的原则,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在诚信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内心深处对诚信要求产生高度认同,从而自觉调动他们诚信的积极性。
三、锤炼中小学生诚信行为自律意志
“意”指意志,是人们在践履时自觉的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它是人们在表现道德行为时候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内在条件。道德意志力度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道德的最终表现。“要严守内心道德的律令,刻不容缓地将道德良心加以实践,时刻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才是真正做到了道德自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4]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内化”养成,必须锤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其持久性与自制力,使他们明白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把正确的认知和丰富的情感落到实处,才可能有果断正确的行为选择。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的特点是诚信道德心理不成熟、不稳定,自制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用正确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动,有时明知不对,违心去做,知行脱节。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必须加强其自律意志培养,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诚信自主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不断培养他们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两难时,面对各种不同的道德准则冲突时,具备坚定的诚信意志,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总之,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内化”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要把正确的诚信认知教育和积极的诚信情感教育作为其诚信道德发展的基础,进而不断培养其良好的诚信信念与坚持意志,从而达到诚信理念的真正“内化”,最终自觉表现出稳定、健康的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肖佑华,刘洪波.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345.
[3]朱光潜. 谈修养[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9.
[4][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品格的力量[M]. 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10.
【关键词】中小学生 诚信道德 内化教育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表现,从古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 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从价值的角度看,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事所应具备的基本美德和价值追求,也是个体所应遵守的道德基础;从规范的角度看,诚信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通过“应当诚实守信”的规范形式,指引、评价、纠正、教化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诚信行为;从性质的角度看,诚信伦理以其所反映的价值作为其规范要求的内在支撑。
然而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和道德秩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更多的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使价值取向功利化,实用化。效率优先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却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标准,而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则极度的被物质化、庸俗化。这种求利心理和由此衍生出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必然会消蚀诚实信用、互利互惠的经济伦理法则,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最终导致道德秩序的混乱与失衡,社会中就必然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
中小学生作为思想形成期,他们是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及交往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巨大影响与冲击。近年来,中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在都存在道德败坏、信用缺失的现象,这就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的影响到我国中小学生的顺利成长、成才,阻碍了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和全面发展,中小学生诚信问题己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根据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道德的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决定性的影响的条件下内在的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诚信道德要由外在控制“内化”为中小学生自身品质,才能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所谓诚信的“内化”,实际上是诚信道德个体学习和认同诚信文化的过程,将诚信文化转化为自身道德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道德人格不断完善、升华的过程。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是其对诚信道德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自愿,行为上自然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真正“内化”就是使其逐渐形成自然的诚信过程,诚信教育的过程就是其诚信的知、情、意、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一、提高中小学生对诚信理念的认知水平
“知”指认知,是人们对于社会道德现象、思想及其行为准则的理解和认识,反映着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基础、依据。一个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或认知水平低下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诚信自律行为。中小学生只有知道对错,知道好坏,才能从道德价值上分清是非、善恶,才能帮助自己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将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中小学生的诚信认知越完善、越正确,对诚信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就越能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
提高中小学生诚信的“知”,就是夯实中小学生诚信的理性常识,提高其诚信知识素养和海水平。只有当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到诚信的真正内涵,“真懂”诚信的含义与价值取向,才会具有诚信道德发展的根基。因此,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要注重培养其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引导中小学生加强诚信学习和思考,使中小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言行和态度进行反省,形成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提高诚信观念。
1. 教育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1]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认知是诚实守信行为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诚信道德价值认知,就不会有正确持久的道德行为。只有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实施诚信价值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有自觉的诚信行为。恩格斯也曾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因此,要教育中小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诚信的“真理”和“价值”的问题,使他们明白诚信对社会、对个体的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在社会、经济和道德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对自己的现实利益, 明白失信对自己切身利益的直接损害,明白讲诚信与实现个人自身利益是统一的,使他们从思想上和内心深处理解“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道理,从而逐步确立起诚信立人意识,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确立诚信理想,为自觉践行诚信美德奠定思想认识基础。
2. 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人们关于如何对待道德伦理和利益两者关系的思想看法。中小学生选择诚信具有功利倾向, 说明他们除了对诚信的价值理解欠成熟外,还缺乏正确的义利观、道德观。人需要一种奋发向上的意志和恪守道德的法则,如果缺少了这种精神,那么他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意志丧失、道德堕落和诚信缺失。诚信教育就是要让中小学生明白诚信道德应该是发自内心、自愿的、不计功利的,而不是以“利己”作为附加条件的。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学校,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引导中小学生正确看待“义”与“利”,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增强中小学生诚信情感体验程度
“情”指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情绪体验,它表明对道德现象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通过爱憎、好恶等心理感受形式表现,并能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是整个诚信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源泉。道德情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对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强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增强中小学生诚信情感,就是要教育中小学生对诚信建立更加深厚的、发自内心的感情。“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3]中小学生诚信情感的产生要在对诚信道德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情感体验,进而对诚信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感受。现实中,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可或者唾弃,就是他们诚信情感的鲜明流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他们体验由诚信行为产生的心理愉悦感,从而使他们最终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为诚信自觉行为提供动力。
由此在中小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变传统的“命令式”灌输式教育为民主、开放式的教育,以引导为主,让中小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教育过程中, 要注重创造积极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通过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诚信道德实践活动,丰富中小学生对诚信的感性认识,让他们体验到诚信的美好,感受到失信的可恶,提升诚信的荣辱观和诚信的道德情感。中小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才会唤起中小学生对诚信的理性思考,才会使中小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使学生最终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 将诚信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另外,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情感需要,坚持情理相融的原则,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在诚信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内心深处对诚信要求产生高度认同,从而自觉调动他们诚信的积极性。
三、锤炼中小学生诚信行为自律意志
“意”指意志,是人们在践履时自觉的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它是人们在表现道德行为时候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在精神力量,是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内在条件。道德意志力度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道德的最终表现。“要严守内心道德的律令,刻不容缓地将道德良心加以实践,时刻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才是真正做到了道德自律,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4]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内化”养成,必须锤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其持久性与自制力,使他们明白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够把正确的认知和丰富的情感落到实处,才可能有果断正确的行为选择。
目前,中小学生诚信的特点是诚信道德心理不成熟、不稳定,自制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不能用正确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动,有时明知不对,违心去做,知行脱节。因此,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必须加强其自律意志培养,我们必须注重中小学生诚信自主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不断培养他们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两难时,面对各种不同的道德准则冲突时,具备坚定的诚信意志,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总之,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内化”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要把正确的诚信认知教育和积极的诚信情感教育作为其诚信道德发展的基础,进而不断培养其良好的诚信信念与坚持意志,从而达到诚信理念的真正“内化”,最终自觉表现出稳定、健康的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肖佑华,刘洪波.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345.
[3]朱光潜. 谈修养[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9.
[4][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品格的力量[M]. 北京: 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