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美味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秦皇岛海军部队当兵,四个干部三个战士组成的正营级海军某专业训练队,伙食自然不差。山珍没咋样吃,海味可是吃了不少,正宗的东北大米吃得更多。好东西吃得再多,却阻不断想家的念头——想念数千里之外远在合肥的父母亲人,也想念曾朝夕相处嬉笑玩闹的同学朋友们。只是,我们在海军的军旅生涯中,我这岸上的水兵要当兵三年才会有一次短暂的探亲假,而我,刚干文书还不满一年,若想探亲唯有默默等待。
  言语不多的炊事班长王大厨为人耿直热心肠,见我闷闷不乐,就想着法子逗我开心。周日休息的时候,还让我陪他们那一拨快有十年军龄的志愿兵老乡们打麻将钻桌子,至今我都记得他们聊天时说的土得掉渣的陕西话。一次,王大厨说要给我改改口味,让司务长买菜时顺便买了点新奇货——正宗的北京王致和臭豆腐乳。那天中午,待午餐进入尾声,偌大的食堂就剩一二十个学员时,王大厨亲自端上盛着几块王致和臭豆腐乳的小碗。雪青色的臭豆腐乳方方正正,散发着极致的味儿,果然够臭,所谓“迎风能臭三十里”大抵如此。好在闻着臭吃着香,咸淡正好。我还没来得及感慨如此美味呢,隔了两桌就有学员受不了了,也不管吃完没吃完,迅速收拾碗筷落慌而逃。我们唯有偷笑。
  发明臭豆腐乳的是咱安徽人王致和,王致和臭豆腐可是“老北京”的传统小吃,有句顺口溜叫“窝窝头就臭豆腐,吃起来没个够”。据说,当年王致和辞官,在北京延寿街开办了一家臭豆腐铺。其大门对联为“可与松花相媲美,敢同虾酱做竞争”,横批是“臭名远扬”。
  退伍回到合肥后,我也试着买了几次王致和臭豆腐,齁咸——咸得让人受不了。许是臭豆腐运往外省,担心时间长品质有变,多加了些盐吧。没辙,就此作罢,不再想它。
  去年夏天在二哥家吃饭,偶然说到在部队时候的趣事,其中就有吃臭豆腐乳这一段。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的一天上午,二哥二嫂在离家不远的四湾菜市场排了一个多小时队,买到了农家用木桶土法自制的臭豆腐乳,赶忙打电话让我去品尝。这家的臭豆腐乳貌不惊人却口味独到,软乎,新鲜,咸淡正好,淋上些许黑芝麻油更显味美绝香。二嫂说这家的臭豆腐乳太抢手,十天半个月才可能卖一次,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
  我乐滋滋的带了两塑料盒臭豆腐乳回家,媳妇晚上下班一进门,就问家里面有啥怪味。我笑着说,美味!吃饭时,媳妇在我的鼓动下,先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吃了丁点儿,不过瘾,又夹了块说,吃着蛮香的啊。我说,当然啦,闻着臭吃着香才是上等美味。
  自此,我们家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极致的美味。


  前些年带媳妇去湘西凤凰玩,途经长沙,索性住上两日。登岳麓山览胜,临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又在火宫殿附近连着吃了好几家油炸臭豆腐。非旅游旺季,大街小巷哪哪兒都有卖油炸臭豆腐的,谁让这是出了名的长沙特色小吃呢?
  臭豆腐各地的做法自是不同的。在长沙,要把臭豆腐放入油锅里炸得外壳焦酥、内里中空,沥油后装盘,用筷子在每块豆腐中间捅一个眼,将兑好的辣油汁调匀,淋在豆腐眼内即成。
  长沙的油炸臭豆腐焦脆而不煳,细嫩而不腻,初闻臭气扑鼻,细嗅浓香诱人,兼具白豆腐的新鲜爽口和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吃着香辣味美的油炸臭豆腐,倒是让我怀念起以往同发小一起吃油炸臭干子的岁月。
  前年春节带媳妇和孩子去厦门度假,来厦门高铁站接我们的,就是我的发小高萌。我和发小生在合肥长在合肥。以前的合肥市,像个大县城,在宿州路九号的老文联的大四合院里,盛着我和发小的童年。我家住在西南角,他家紧挨着我家。
  儿时的记忆,总是让人回味无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冬日里每两周能去浴池洗一次热水澡,已是极好的享受。每到此时,都是我与发小约好午饭后一道去包河浴池,三两分钟就走到了,近得很。在大热水池泡透了,舍不得找搓澡工,趴下来相互搓个背,省下来的钱是要喝茶的,洗完澡后躺在浴室榻上,再花上八分钱泡上两杯高末,那真叫个惬意,身心俱爽。这感觉,即使放到现在,去装修和摆设皆高大上的茶楼,花上几百元好茶好果地品味一番,也难喝出当年的情致。
  岁月如梭,到九十年代初,我刚退伍的那个阶段闲得很,常常去发小在合肥六安路口的家里聊天。发小当时在国企里当个小小的技术员,日子过得没啥好言语的,得空就在家读书或者练书法。俩闲人成天吸着烟、聊着天、扯着淡,时不时还有他的同学来来往往穿插于此烟雾中,夜不深透我是不会走的,他那些同学没几人能熬得过我。
  我与发小都爱看书,时下流行的小说是一本接一本的买,管他是王朔、陈忠实,还是苏童,看到新出的书就买,哪怕抽孬一点的香烟也不能耽误买书、读书。书看多了有时也觉着没意思,发小说咱俩也写吧,我说行——俩傻帽写了整整一个冬天。
  无论是安心读书,还是狂热写作,夜深人静我和发小都感觉疲惫的时候,一同晃几步去四牌楼四岔路口吃油炸臭干子才是正点。那里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油炸臭干子的挑子摊,入夜后摆在街口。暗灰色的臭干子接连不断滚入沸腾的油锅,摊主用长长的竹筷子不时地正反翻动,待炸至表面起泡溢满焦香的臭干子浮起后,用筷子夹起放入锅边的铁丝架上沥油。
  街头小摊上的油炸臭干子更是平易近人。炸好后的臭干子又香又脆,蘸上红彤彤的辣椒酱,要趁热吃,闻着臭吃着香,吃到嘴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臭干子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间特色小吃,古老而传统,令人欲罢不能。
  漫步在暗夜里的四牌楼,吃着热乎乎的油炸臭干子,我和发小又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文学、人生和未来。或许,这是品味美食带来的动力吧。
  九十年代中期,流行辞职下海,有不少同学都赶上了时髦。我也鼓励发小去南方,深思熟虑后,发小真的去了南方。
  去南方后,发小偶尔给我来封信问个好也就罢了,还欺负人,用毛笔洋洋洒洒书写了几页,由上至下,从右到左,一副古人做派。
  现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我和发小的动态彼此都能随时掌握,发小写意恢弘的书法作品,以及全家度假的照片,都在微信上一一呈现。网络拉近了我与发小的距离与情感。等发小下次回来,我们还要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把酒言欢,以文青的姿态,说一说前尘往事,待聊到夜半意兴阑珊时,再去找街边的小摊,吃油炸臭干子,吃出当年的味道。


  2007年起,连续好几年的春天,我总要随着户外背包客们去皖南玩,其中黄山脚下的歙县深渡镇,是必去之地。
  有一回,夏初,几位驴友约好同往歙县新安江畔品尝新茶,从合肥自驾而行。本着“花最少的钱,走最远的路”的户外准则,驴友“走运”放着大别克不开,借了辆排量1.0的铃木车,载着我们一路欢声笑语来到深渡。
  无论以怎样的行走方式,只要到了深渡,一准儿要在大清早赶去深渡老码头吃油煎毛豆腐。
  看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都知道,毛豆腐是徽州地区的经典特色名菜。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饥饿难熬,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只得将其放在炭火上烤熟吃。不料这些豆腐味道鲜美,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转败为胜后,朱元璋下令让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开来。
  徽州毛豆腐选用颗粒饱满的优质黄豆,制成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的豆腐,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处发酵,待长满白色菌丝的“毛豆腐”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后,再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煎至两面发黄,加入调味品烧烩,香气溢出后涂上一层辣酱,便可取食。因为“腐”与“福”同音,徽州人與外地客商每年立夏都要吃毛豆腐,寓意吃上福气、交上好运。好多大饭店里也有此美味,做法讲究。只是若论原香本色,那一定还得去深渡老码头。
  在深渡老码头,有一个卖毛豆腐的小摊子,摊主是位岁数很大的老人家,不起眼的炉子上支一口平底锅,七八个人围在锅边,就着锅吃着毛豆腐,外围则站着更多的等待吃毛豆腐的人。老人家不急不慢地将长满白色绒毛的毛豆腐放入锅中,浇上香油,慢慢煎烤,待两面焦黄时撒上细碎青嫩的葱花,淋上些许红艳艳的辣椒酱。香气四溢的毛豆腐,引来众多游客品尝。我和同伴趁热吃着外焦里嫩的毛豆腐,欣赏着新安江山水画廊美景,好不惬意。
  后因事务繁多,我渐渐脱离了背包客队伍,唯有深渡老码头油煎毛豆腐的别样味道,时不时挑逗着我安分守己的味蕾。去年夏天,得个机会去歙县出差,坐高铁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几乎一盏茶的工夫就到了。一路上,脑中不时回放着新安江两岸的美景及油亮喷香的毛豆腐,心里盘算着,倘若时间允许,一定重访深渡,再在老码头叫上一客油煎毛豆腐。其时洪水刚退,练江水位猛涨,翻波涌浪。没想到在县城忙完公务,却没能抽出时间再去深渡品尝毛豆腐的美味,留下不少遗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诠释了人们对徽州美景的向往。那么,深渡古镇的自然景观,无疑是徽州人文风光底蕴深厚的真实再现。此刻,春意正浓,无论江南或皖北,皆上演着百花争春万木绽绿的“美剧”,而深渡老码头的油煎毛豆腐,又将俘获了哪位吃货的胃囊?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众所皆知,短篇小说最根本的特征是“短”,正因其“短”则不能赋予其太多使命,所以大家对短篇小说最大的期待首先集中在思想力的表达上。“思想力”对于一部短篇来说,如同一片故事土壤中蕴藏着一颗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就能开花结果。以此观之,《数数秘笈》取材于并不广为人知的统计数字领域,其为读者揭开统计数字造假的冰山一角,告诉人们:统计就是数数,数数的秘笈就是做假,有人为了升官,有人为了发财,有人为了越货……不
期刊
一  小区公园里那几株红枫叶子开始红了起来,满腹心思,感染得踏枝的黄眉、柳莺暂歇了歌唱,歪着脑袋一动不动,似乎它在想着如何应对萧瑟之秋的袭来。公园一角,那几十株相拥的合欢林慢慢泛黄,从春夏的青枝绿叶般单纯经由岁月的推移来至暮秋的宁静与熟稔,此时的枝柯之间似乎一下就有了不离不弃的情谊,亦如朝阳亦似晚霞;如同树名,无不寓意彰显。铺满河堤的酢浆草,比之前瘦了许多,粉红色的花已凋落得所剩无几,与它周围的黄
期刊
皮四爷在夜里坐着,这个时候,他的头总是抬得很高,很高的地方并没么子,除了一弯月就是几颗星。那只小花猫蹲在他旁边也和他一起抬着头,不时对着那一弯月和几颗星叫两声。皮四爷便说,你在这里叫么子?那猫便瞄了皮四爷一眼轻轻地顺着墙根走了。皮四爷重又抬起头,一动不动地望着很高很高的夜空。  皮四爷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喜欢一个人在夜里坐着,把头抬得高高地望天,那时他还不叫皮四爷,岩头山的人都叫他皮四哥。他开始一个人
期刊
毛雪山回过头来叫我时,我想不到几个月后他会离开人世。我曾经纠结过人在死亡前到底有什么样的征兆,有什么样的表现,说什么样的话,脑子里想些什么事?他能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神秘的东西吗?曾有一个活过来的人跟我说:“我看到死亡前真实的东西了。”我不信。因为,他毕竟没有死亡。一个真正死亡了的人,是不可能告诉你死亡前的真相的。因此,这个世界不会有谁知道那种神秘。  他在我前面行走了差不多十分钟。我们从图书馆进入
期刊
雪  夜走黑了路  鸟便扇动了北风的翅膀  云把自己分成若干个小雪花  这是我和自己的一次分离  我在布景,小心的诞生  把命运抵给了上帝  我请你看清楚一夜白头的忧愁  请记住我和黑暗碰撞过的疼  一条河流洗不尽污泥  而所有的干净都是一种错觉  在执黑的人间  凭空的白,一开始  就留不住  一张真正的面孔梧桐树  这是被爱定义过的一个名字  它有倾城之恋  它的恋情从南向北嫁接  从流言变为
期刊
一片茶叶  一片茶叶有多么丰美的神韵?  是山之情,是山麓如纱的云雾  亲吻大山的深情  是苍天魂,阳光抚爱过日子  月色漂洗的梦境  ——是少女指尖  清点过的岁月  那丰美的春光捧到你手中……  一片茶叶有多么沉重的寄托?  是茶马古道上马蹄  叩出的火花  是古道独轮车印下  车辙的深槽  ——是千年的驼队  是万里的海船  向世界展示龙的传人和平心……  一片茶叶有多少神话的故事?  这个
期刊
许多年后,在文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流行词汇,被消费得几近泛滥成灾时,我的眼前时常会浮现出一张倔强生动的脸,一张青春略带忧伤,秀气而又不失刚毅的脸,那是我的小姨。在文艺还没有进入流行话语体系,成为普罗大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的时候,我年轻的小姨曾带给了我关于文艺的最初想象。她尽管没有生得怎样的花容月貌,但是在个性不被标榜和崇尚的年代,她有着跟其他人全然不同的行为方式,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被叫作“文艺
期刊
绿豆惊心  当豆荚由青变黑  绿豆成熟  扩展、迸射的欲望  无法阻挡  噼里啪啦的声响  于绿豆是宣泄,是快感  于我而言,声声惊心  悔恨散落一地  许多成熟的灵感、事物  浮现脑海,推至眼前  我没有及时采撷  它们像迸射的绿豆  划出一道道嘲弄的绿光  继而,遁入未知之所山雀洗濯羽毛  溪水直通银河  山雀以欢快的歌声  洗濯羽毛、灵魂  草木合奏清芬  山雀的身体里  住着隐逸之士  表
期刊
一个人,站在濉溪畔  站在濉溪畔,一个人  与站在山顶上、树荫中或屋檐下一样  可以同一株芦苇白头偕老  也可以同一只蚂蚁或一群鱼虾  挑起一场战争。一个人  站在濉溪畔,就像咚咚的心跳  被一行深浅不一的脚印篡改为一声叹息  就像时间,被时针和分针裁剪为落日  被分针和秒针,裁剪为阴晴圆缺的故事  站在濉溪畔,一个人  风是背景,鸟鸣、雨水和星光  也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此时,是春天还是冬天无关
期刊
我幺爷是个认真的人。他在我们家族中排行老幺,但受到的教育并不低。他读过初中,学过阴阳,一肚子的知识让他与众不同。在现存老照片中,他有一张在墙壁上的镜框里被挤歪的照片,他那时看上去不到二十岁,手里握着一本历书,面相老成,却隐隐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惊恐表情,仿佛他是一只刚从鹰爪下挣扎脱身的公鸡。我爷爷说,自从幺爷照过那张照片,就一直在一本历书指导下生活。  爷爷对幺爷拘谨的生活方式不以为然,他说,幺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