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者》引发的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de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暗恋者》是属于晓苏“大学城”系列作品之一。晓苏目光如炬,洞察实质,透视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犀利睿智的观察触及到教师的灵魂深处,对教师的道德下滑、大学生变得颓废、不思进取、畸形、扭曲的校园百态,进行了精心的艺术淬炼、熔铸,营构成有意思的小说,呈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品咂耐人寻味的文字,激发出读者对教育现状的许多思考。
  关键词:《暗恋者》 思考
  《暗恋者》是属于晓苏“大学城”系列作品之一。晓苏目光如炬,洞察实质,透视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犀利睿智的观察触及到教师的灵魂深处,对教师的道德下滑、大学生变得颓废、不思进取、畸形、扭曲的校园百态,进行了精心的艺术淬炼、熔铸,营构成有意思的小说,呈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透过这些畫面,品咂耐人寻味的文字,激发出读者对教育现状的许多思考。
  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圣洁而完美的形象,他们不仅具备渊博的学识给学生授业解惑,还具有优秀的品质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因而老师被赞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学校园是人们心中的“象牙塔”、“净土”,学生是“天之骄子”、“时代精英”。而《暗恋者》小说中“保卫老师”的“我”对他的老师林白吹是这样描述的:“林白吹虽然是我的老师,但在很多方面不像个老师,没有老师的样子,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尊敬他。”林白吹的课一点也讲得不好,东扯西拉,浮光掠影,喜欢玩花拳绣腿.....他不仅贪色,而且还贪功,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上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学生的前面,学生在发表时置换了署名顺序,他知道后大爆粗口,骂学生“不要脸”。更不堪的是,学生竟以牙还牙,回敬老师“不要脸”,神圣的学府师生竟如泼妇骂街,令人咋舌。
  《红杏是怎样出墙的》中的梅教授更为荒谬。因为看到了教师进修班的美女胡小狐,本没有他的课,强行让教学秘书加开了他的课。这位梅教授不顾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上课时一双眼睛直视着胡小狐,为了躲避梅教授的目光,胡小狐只得坐在教室的后排座位,可笑的是,梅教授的目光扫视不到胡小狐,便不讲课。最后变本加厉,不齿地公开要胡学生做他的情人,当被拒绝后,寻死觅活地以跳楼相要挟。老师的神圣形象在读者心目中轰然倒塌,精神的堕落已失去了为人师表的风骨,在学生心中已不再是潜心治学的化身,教书育人的道德典范。与人们对老师的传统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学生受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再焚膏继晷,刻苦攻读,专研学问了。他们具有潜在的高智商不是孜孜以求地探求知识, 为了获得文凭,耍心机,走捷径,投机钻营,不择手段。他们老于世故、善于表演,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凡。如《帽儿为什么这样绿》中的陈婉,和因戴绿帽子而离婚的老师未婚同居,本来就伤风败俗,为了心爱的老师获得“教授”的头衔,对评职权威者垂涎自己的美貌心领神会,主动迎合,大义献身,给心爱的人再次戴了绿帽子。
  《两个研究生》中的蓝天和水向东,《电话亭》中匡乃吉和朱小尔,巧设美人计,女生以色相勾引老师,男生在幕后指挥,他们老谋深算,里应外合,配合默契,和老师斗智斗勇,骗出考题。《两个研究生》甚至强迫老师用学生自己的命题考学生自己,他们正是这种病变教育下泛滥出的恶果,如此颓废,令人愕然。怪不得他们的导师由衷感慨:“从某些方面说,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简直可以反过来对我进行指导,我应该拜他们为师才是。”这些看似调侃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触目惊心的教育问题,而衍生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学术评价体制的缺陷。
  职称的高低本来是量化学术的标准,也体现了待遇的优势。教授的月薪比副教授的要多一千多元,如果评上了博导,到了60岁不用退休,还可继续干五年,这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当然大家都会努力去争取。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打捞记》中埋头做学问的何日休,无论是资历还是水平,当之无愧地应该晋升为教授。因为他没有博士学位和科研项目的原因,当了十几年的副教授。而他的同事相公,没怎么读过几本书,也没正儿八经地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但凭着自己的玩得转,,不仅三十多岁评了教授,四十岁出头就还当了博导,还享受国务院的专家津贴,把名和利都玩到了手。何日休最后把学问看穿了,居然也沉迷于麻将桌上。
  这样的学术氛围,自然就带来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产生。《两个研究生》中的教授这样介绍他的学术:“我”是教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是个什么玩意,连提出这个学科的人也说不清楚。眼下提倡标新立异,谁头脑发热了,谁心血来潮了,谁神经出了毛病了,都可以创建一门学科。“我”的论文没有一篇是独创的,大都是东拼西凑。出版过一部专著,仅有二万多字是自己独立的写作。课题是靠自己托关系,送经费弄来的。“我”当博导的条件,是招收院长的儿子。更可怕的还在于“像象我这样水货博导多得是,学校一百多位博导中,名副其实的只有十几个,其余的跟我一样,都是水货。”
  学校领导为了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气氛,经常举办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学讲座。“我”在文学院学术报告厅为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搞了一场专题讲座,所谓讲座,实际就是吹牛,讲之前,到处贴海报,把阵势造大,讲的时候召集很多不三不四的人去听,让他们一边听,一边鼓掌。讲完之后,还有人写新闻稿子往校园网上贴。
  《唱歌比赛》中的邹凯透露,和他一起评上教授的那几个人,差不多都是博导,要论学术水平,他更应该当博导。那几个当上博导的,论文和著作都没有他多,只因他们是当官的。一边教书,一边当官,被称为双肩挑的人几乎都成了博导。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机制的弊端,才诱导了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只问收获,不问耕耘。
  前不久看到一篇评论家的文章,认为当代文学有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重大精神问题的兴趣和发言能力,更谈不上对自身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了。多数作家满足于一己之经验,依然沉醉于小情小爱,缺少写作的野心,思想贫乏,趣味单一,当代作家的精神都显得太轻浅了。私人经验的泛滥,使小说叙事日益小事化、琐碎化;消费文化的崛起,使小说热衷于讲述身体和欲望的故事。那些浩大、强悍的生存真实、心灵苦难,已经很难引起作家的注意。文学正在从精神领域退场,正在丧失面向心灵世界发声的自觉。我不知道,在评论家眼里,校园的荒诞、病态,足以摧毁民族心性的精神危机是否属于“人类命运深沉思索的问题”?   商业经济的冲击、学术体质的弊端,已经导致高校病态疯狂蔓延,如果不加以遏制,净化校园的学术空气,必将生产大量的庸人,蠢材,等于掘坑自焚。令拥有智慧的人类趋于灭绝的,绝非山崩地裂、飓风海啸、外来星球等对地球的撞击等非常偶然的外部自然原因,而是狂妄的毫无节制的吃喝玩乐,纵情生色。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始于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而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则始自教师。
  当学术不再以它的严谨性和神圣性成为知识份子殊荣的标签,而逐渐成为个人追名逐利沽名钓誉的工具,这是羁绊社会进步的危险信号......晓苏“有意思”的小说,艺术风格不落窠臼,雅俗共赏、嬉笑怒骂,很多篇章以第一人称自谑、诙谐的侃谈,带给读者情趣盎然的阅读兴味,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抚慰放松!”
  故事的标题和人名也特别有趣味,如《粉丝》中的粉丝周人杰,《天边的情人》中“情人在天边”,《帽儿为什么这样绿》及“马保车”和他的两个妻子“陈早”、“陈晚”,《打捞者》中“尚隐”、“皮子”、“赖子”、“相公”等。故事的冷幽默令读者会心一笑之后,不由自主地陷入冷静的思考......
  《暗恋者》没有任何教条式的说教,也没有任何置评和先入为主的观点引导读者,而它的美学内涵令读者回味无穷。如《师娘》中的师娘,上善若水的品质;《吃回头草的老马》中老马的前妻牛惠,被老马抛弃后,她的自尊自爱;《天边的情人》中锄禾的妻子,她的勤劳与善良。这些女人的美德感染了情感走私的男人,致使他们无地自容,终于良心回归。《堵嘴记》中林知寒教授,为了保护偷偷拿了夫人一串项链的小保姆的声誉,不顾长途颠簸的辛苦,不吝金钱的代价,一路追踪,企图截住毁掉小保姆一生的坏消息的传播,当他赶到小保姆的老家,周围的人正指指点点,小保姆在父亲抄起的棍棒下凄惨地歌哭,林教授挺身而出,不惜自己的声誉会受到诋毁,用善良的谎言挽救了一只迷途羊羔,令人肃然起敬。《红丝巾》的美学教授,妻子对他的款款深情熟视无睹;《粉丝》中的周人杰深谙人心的善良和虚伪的软肋,步步为赢,无不使读者受到智慧的启示。对《卖豆腐的女人》中鄭之、《南下记》中老薛欲念的揶揄,对老李贪图小便宜的讽刺,都是对教师不自律的警示。我在阅读这部小说时,强烈地感受着作家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读《暗恋者》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情怀打动读者。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根本,面对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必须振兴教育,重塑人们的信仰精神。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犹如如警笛之声震耳发聩。
  (雪梅,本名杨雪梅,自由作家,现居湖北五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