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敦煌壁画作为甘肃敦煌石窟艺术形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艺术成就,是世界人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不管从敦煌壁画创造的面积上分析还是从艺术手法分析,其在整个世界的造型艺术中都占据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本文笔者通过学习各个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特点,对其创作的艺术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敦煌壁画 创作 艺术特点 分析 探讨
敦煌壁画是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研究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敦煌壁画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敦煌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对推动现代绘画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敦煌壁画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综合性艺术特点
综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敦煌壁画在创作内容上包罗万象,可以分为七个大类:一是佛像画(如三世佛、观音等);二是故事画(分为佛教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故事画以及比喻故事画);三是山水画(如五台山图);四是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如伏羲、女娲、朱雀等);五是装饰图案(如花草、飞天、藤蔓等);六是经变画(如降魔经变、阿弥陀经变等);七是供养人画像(一般指的出钱资助修建石窟的佛教信徒或者达官显贵)[1]。敦煌壁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佛教思想的不断变化,在壁画题材和创作整体布局上不断变化,充分体现了所在时期的特点。
2 开放性艺术特点
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敦煌壁画的内容和文化不仅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艺术,还不断与之相结合产生出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这就是敦煌壁画创作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敦煌壁画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在四周的墙壁上,它还可以被创作在石窟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例如,顶棚或者是毫不起眼的一些角落处的空白地方,都可以用来创作壮观的壁画。就是因为敦煌壁画自身开放性的特点,让它在历经几千年后生命力依旧如此旺盛,并且能够在每一个朝代留下自己生命的迹象,这从整个世界来看,都是叹为观止的。
3 构图多样性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的创作方式跟普通的壁画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敦煌壁画在构图上几乎不会受到建筑空间和环境的限制。从敦煌壁画创作的目的上看,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对佛教精神进行宣传,为了能够发挥更好的宣传和讲解效果,敦煌壁画通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构图来描绘佛所在的极乐世界。分析敦煌壁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一种,往往是对称式、均衡式、波浪式、纵列式、散点式等构图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创作的整体画面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特点。
4 色彩多样性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创作在使用色彩方面,突出了自身高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其运用的色彩丰富多样,从而在无形之中突出了敦煌壁画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最早使用矿物颜料进行作画的国家[2]。在当时,绘制敦煌壁画的工匠就是大量使用了矿物颜料进行创作,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敦煌石窟艺术所使用的颜料分析资料显示,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共计3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天然矿物,由于矿物颜料自身稳定性高的特点,使得敦煌壁画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色彩依然纯正、艳丽。
5 对称和均衡的艺术特点
在通常情况下,敦煌壁画主要是以洞窑的西壁为中线,在南壁和北壁这个相向的壁画之间的面积和位置呈现出对称的特点。不仅如此,敦煌壁画创造中的各种图案也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例如:在西魏第285窟南壁中五百强盗成佛就是典型的对称排列,对称能够给观者产生一种整齐、稳定的形式美,但是追求过分对称又会让壁画呆板,因此敦煌壁画又采用了均衡的艺术手段,在敦煌壁画中,凡是出现对称的地方,几乎都打破对称,求得量的平衡,从而让每一幅创作出来的敦煌壁画在充分满足人们心理希望建立秩序终点的同时,给观众一种归属感,这种艺术手法不仅改变了壁画本身的单调性,还能够充分满足观众变化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敦煌壁画中大量使用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赋予了敦煌壁画更多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6 夸张和变形的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中,特别是佛教壁画,采用了很多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无数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创作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突出壁画作品中男性的阳刚以及女性的柔美特点。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婀娜多姿、温柔的菩萨画像,通过对菩萨某些部位或者动作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将女性的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菩萨因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而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她们一般都头戴花冠、身上穿着天衣、面容庄重文雅,肌体丰圆润,这将一个个温柔善良、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3]。还有很多壁画创作则是通过想象和幻想来对某一个形象进行描述,例如,莫高窟中西魏第285窟中的人头蛇神的女娲、伏羲,通过人类和兽类组合的方式,将人类的智慧跟蛇的神奇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为世人创造了完美的神形象。又如,在西魏第249窟中的头为兽类,身体为人身,手为鸟爪的雷公、乌获等,则是通过人类、兽类、鸟类进行组合的方式,实现兽类的威猛、人类聪明智慧以及鸟的来去自如有效结合起来,最终组合成了可以震撼宇宙,飞向天空的自然之神。又如,在元代第3窟中的千手观音壁画,则是通过分身幻化的方式去塑造理想人物形象。总之,在敦煌壁画创作中很多关于神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尺寸和比例上的夸张,它属于敦煌壁画创作中的特殊艺术手法,是高度想象力的产物。
7 高雅的舞蹈艺术特点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舞蹈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是因为当时缺乏科学的记录方法,古代的舞蹈不能被很好地流传下来。然而,敦煌壁画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记录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宝库。仅仅在敦煌壁画中的经变伎乐里,就大约保存了200个舞蹈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伎乐飞天,纵观这200个飞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形态几乎都选取的是舞蹈过程中某一个瞬间的舞姿,这种创作手法不仅给人强烈的舞蹈美感,还能够展示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在这些飞天形象中,有的表情开朗奔放,有的动作矫健,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温婉妩媚。这些飞天形象,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双手拿着长长的锦带在跳舞,锦带随着飞天的动作在身边左右回旋,上下飞舞,给观者展现出了一副唯美浪漫的画面。
8 动感的艺术特点
在敦煌壁画中,最富有动感艺术特点的要数西魏第303窟,在这个洞窟中,四壁上方都被绕上了一圈飞天装饰带,在给观者强烈节奏感的同时,还能够将每一个飞天身上的形态也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例如,在四壁上部北起的第一个飞天,其双手轻轻托着一个托盘,微微弯着身子侧头回看,对于这个飞天形象的创作刚好跟其所处洞窟转角的位置吻合,并且毫无违和感,敦煌壁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飞天绕窟飞行的动势,还表现出了动作的连续性。对于第303窟中位于四壁下方的山水画装饰带,虽然画中的山石树木在构图上就表现了明显的节奏感,伴随着微风袭来,树枝就随风摆动,这时在山间寻觅食物的动物以及狩猎的人类也呈现出一定的动感,但是从整体上讲,敦煌壁画在创作上还是以静为主,通过对飞天长襟轻飘质地和山石树木的厚重质地进行对比的方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创造一种在重量上三角形意味的稳重感。不仅如此,通过这两条装饰有机地将洞窟的天空和地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敦煌壁画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让人们的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一部彩色绘画史,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具体而直接的视觉形象,更是一种美和艺术的享受,它通过自身创作的各种形象对历史现实进行再现,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形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胡同庆,胡朝阳.试论敦煌壁画中的夸张变形特征[J].敦煌研究,2004(02):11-17.
[2]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9):1259-1263.
[3]沙武田.敦煌文明再现[J].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1):03-06.
【关键词】敦煌壁画 创作 艺术特点 分析 探讨
敦煌壁画是我国重要的艺术瑰宝,研究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敦煌壁画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敦煌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对推动现代绘画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敦煌壁画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综合性艺术特点
综合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敦煌壁画在创作内容上包罗万象,可以分为七个大类:一是佛像画(如三世佛、观音等);二是故事画(分为佛教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教史迹故事画以及比喻故事画);三是山水画(如五台山图);四是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如伏羲、女娲、朱雀等);五是装饰图案(如花草、飞天、藤蔓等);六是经变画(如降魔经变、阿弥陀经变等);七是供养人画像(一般指的出钱资助修建石窟的佛教信徒或者达官显贵)[1]。敦煌壁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佛教思想的不断变化,在壁画题材和创作整体布局上不断变化,充分体现了所在时期的特点。
2 开放性艺术特点
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敦煌壁画的内容和文化不仅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艺术,还不断与之相结合产生出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这就是敦煌壁画创作开放性的集中体现。敦煌壁画的创作并不仅仅局限在四周的墙壁上,它还可以被创作在石窟中的任何一个角落,例如,顶棚或者是毫不起眼的一些角落处的空白地方,都可以用来创作壮观的壁画。就是因为敦煌壁画自身开放性的特点,让它在历经几千年后生命力依旧如此旺盛,并且能够在每一个朝代留下自己生命的迹象,这从整个世界来看,都是叹为观止的。
3 构图多样性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的创作方式跟普通的壁画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敦煌壁画在构图上几乎不会受到建筑空间和环境的限制。从敦煌壁画创作的目的上看,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对佛教精神进行宣传,为了能够发挥更好的宣传和讲解效果,敦煌壁画通常会利用各种各样的构图来描绘佛所在的极乐世界。分析敦煌壁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一种,往往是对称式、均衡式、波浪式、纵列式、散点式等构图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创作的整体画面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视觉特点。
4 色彩多样性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创作在使用色彩方面,突出了自身高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其运用的色彩丰富多样,从而在无形之中突出了敦煌壁画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是最早使用矿物颜料进行作画的国家[2]。在当时,绘制敦煌壁画的工匠就是大量使用了矿物颜料进行创作,根据国内外研究者对敦煌石窟艺术所使用的颜料分析资料显示,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共计3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天然矿物,由于矿物颜料自身稳定性高的特点,使得敦煌壁画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色彩依然纯正、艳丽。
5 对称和均衡的艺术特点
在通常情况下,敦煌壁画主要是以洞窑的西壁为中线,在南壁和北壁这个相向的壁画之间的面积和位置呈现出对称的特点。不仅如此,敦煌壁画创造中的各种图案也呈现出明显的对称性,例如:在西魏第285窟南壁中五百强盗成佛就是典型的对称排列,对称能够给观者产生一种整齐、稳定的形式美,但是追求过分对称又会让壁画呆板,因此敦煌壁画又采用了均衡的艺术手段,在敦煌壁画中,凡是出现对称的地方,几乎都打破对称,求得量的平衡,从而让每一幅创作出来的敦煌壁画在充分满足人们心理希望建立秩序终点的同时,给观众一种归属感,这种艺术手法不仅改变了壁画本身的单调性,还能够充分满足观众变化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敦煌壁画中大量使用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赋予了敦煌壁画更多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6 夸张和变形的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中,特别是佛教壁画,采用了很多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无数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在敦煌壁画创作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突出壁画作品中男性的阳刚以及女性的柔美特点。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婀娜多姿、温柔的菩萨画像,通过对菩萨某些部位或者动作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将女性的温柔表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菩萨因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而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她们一般都头戴花冠、身上穿着天衣、面容庄重文雅,肌体丰圆润,这将一个个温柔善良、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3]。还有很多壁画创作则是通过想象和幻想来对某一个形象进行描述,例如,莫高窟中西魏第285窟中的人头蛇神的女娲、伏羲,通过人类和兽类组合的方式,将人类的智慧跟蛇的神奇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为世人创造了完美的神形象。又如,在西魏第249窟中的头为兽类,身体为人身,手为鸟爪的雷公、乌获等,则是通过人类、兽类、鸟类进行组合的方式,实现兽类的威猛、人类聪明智慧以及鸟的来去自如有效结合起来,最终组合成了可以震撼宇宙,飞向天空的自然之神。又如,在元代第3窟中的千手观音壁画,则是通过分身幻化的方式去塑造理想人物形象。总之,在敦煌壁画创作中很多关于神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尺寸和比例上的夸张,它属于敦煌壁画创作中的特殊艺术手法,是高度想象力的产物。
7 高雅的舞蹈艺术特点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舞蹈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是因为当时缺乏科学的记录方法,古代的舞蹈不能被很好地流传下来。然而,敦煌壁画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记录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宝库。仅仅在敦煌壁画中的经变伎乐里,就大约保存了200个舞蹈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伎乐飞天,纵观这200个飞天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形态几乎都选取的是舞蹈过程中某一个瞬间的舞姿,这种创作手法不仅给人强烈的舞蹈美感,还能够展示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在这些飞天形象中,有的表情开朗奔放,有的动作矫健,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温婉妩媚。这些飞天形象,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特点就是双手拿着长长的锦带在跳舞,锦带随着飞天的动作在身边左右回旋,上下飞舞,给观者展现出了一副唯美浪漫的画面。
8 动感的艺术特点
在敦煌壁画中,最富有动感艺术特点的要数西魏第303窟,在这个洞窟中,四壁上方都被绕上了一圈飞天装饰带,在给观者强烈节奏感的同时,还能够将每一个飞天身上的形态也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例如,在四壁上部北起的第一个飞天,其双手轻轻托着一个托盘,微微弯着身子侧头回看,对于这个飞天形象的创作刚好跟其所处洞窟转角的位置吻合,并且毫无违和感,敦煌壁画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形象的塑造不仅增强了飞天绕窟飞行的动势,还表现出了动作的连续性。对于第303窟中位于四壁下方的山水画装饰带,虽然画中的山石树木在构图上就表现了明显的节奏感,伴随着微风袭来,树枝就随风摆动,这时在山间寻觅食物的动物以及狩猎的人类也呈现出一定的动感,但是从整体上讲,敦煌壁画在创作上还是以静为主,通过对飞天长襟轻飘质地和山石树木的厚重质地进行对比的方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创造一种在重量上三角形意味的稳重感。不仅如此,通过这两条装饰有机地将洞窟的天空和地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敦煌壁画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让人们的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一部彩色绘画史,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具体而直接的视觉形象,更是一种美和艺术的享受,它通过自身创作的各种形象对历史现实进行再现,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形象的历史。
参考文献
[1]胡同庆,胡朝阳.试论敦煌壁画中的夸张变形特征[J].敦煌研究,2004(02):11-17.
[2]周大正.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9):1259-1263.
[3]沙武田.敦煌文明再现[J].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