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自强,让世界变得更加从容
16年前,来自德国的萨布瑞亚,在拉萨建起世界上第一所藏族盲童学校。她本人就是一位盲女,在丈夫保罗的协助下,把这所学校办得越来越好。他们还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日喀则建立了盲童学校的后花园——盲童农场,她让更多的盲童在农场里织地毯、织毛衣、放牧、种地、挤牛奶、制作奶酪。萨布瑞亚很清楚,盲人最开心的处所,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而且是他们通过劳动找到尊严的地方。
萨布瑞亚不是一个普通的盲女,她的思想率真而高远,顽强而诚恳,根植于最真实的现实。萨布瑞亚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盲校,盲人被过度地保护着,这是不对的。必须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肌肉,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害怕奔跑、跳跃或者摔倒。”和拉萨的盲童学校一样,日喀则的盲童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写着:“我们对世界是有用的。”萨布瑞亚知道,如果盲人不会努力工作,即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伊甸园,那也不会长久。
丈夫保罗推心置腹地说:“所有的帮助项目都不是永恒的。NGO(非政府组织)就像观音菩萨,教人自助,然后消失。但盲童学校让大家知道,盲人的生活因有了开拓性的场地,悲伤已大大减轻,欢乐在不断产生。像我一样健全的人,从事这个工作,会感到另一种开心。我们希望盲童学校能够得到赞助,一直开办下去,无论由谁担任校长。”为了维持盲校的日常花费,萨布瑞亚和保罗经常到各地募捐。
失明,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就是黑暗。失明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悲剧。自信自强,是盲人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加从容。
我们是盲人,但我们能做更多事
萨布瑞亚有一句名言:“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这种理念,深入盲童学校里的每一颗心脏。
在这里,很多盲童变得豁达、宽容和自信。当被别人骂成“姑巴”(藏语,意为“傻子”)的时候,盲童们学会了报以微笑,并回应:“我不是傻子,只是眼睛看不见。”或者干脆予以回击:“我可以在黑暗里读书,你行吗?”
盲童们的父母因为孩子的这种改变,也开始变得乐观自信:“她(萨布瑞亚)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孩子。”很多盲童学会藏盲文后,用手指从那些凸起的小点里读到整个世界,从此不再孤单。
萨布瑞亚耐心地教年龄小的孩子自理,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年龄大的则学习按摩和手工制作等常用技术,这些孩子还一起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蓝色像什么?”
“摸摸看,就像这清凉的水,酷酷的感觉。”
“那……城市是什么颜色的?”
“拉萨是黄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这是西藏盲童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萨布瑞亚不断地告诉孩子们:“我们虽然是盲人,但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比正常人做得更多。”
自强天使开启奇迹之门
在萨布瑞亚的畅销书《我的道路通往西藏》中,有一个细节非常令人感动。萨布瑞亚租了一匹马,骑上它走向170公里外的孜贡,去寻找那些有视力障碍的孩子。一路上,她自己看不见,但马能看见。读到这里,我的眼窝发热了。是的,她看不到眼前的一切,那匹马就是她的向导,所以她一直跟着它走。这个免费的盲童学校,为什么还要校长亲自骑马找盲童来上学?原来藏民认为盲人是前世造孽,今世受到神的惩罚,盲人因而普遍受歧视。很多家庭常隐瞒自己家里有盲童,有的盲童刚生下来就会被溺毙。
一切奇迹的发生,都是因为萨布瑞亚的非凡努力。
回溯到1970年,萨布瑞亚出生在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小镇。两岁时,她被诊断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她美丽的眼睛完全失明了,她被送进了盲人学校。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功课,并顺利地考入波恩大学。
大学期间,萨布瑞亚学习了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她非同寻常地选择中亚学作为研修专业,藏、蒙学是她学习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下,她仔细研习藏文的字节构成。当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时,她便认准了目标——开发藏盲文。在刘易斯·布莱叶发明的盲文基础上,她融合了盲文和藏文的特点,发明了可行易学的藏盲文和藏盲文打字机。
将一种遥远东方的神秘语言与一种用指尖阅读世界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是萨布瑞亚的善举发端。1997年,27岁的萨布瑞亚即将大学毕业。她心怀梦想,带着藏盲文的程序,只身来到拉萨考察。在这里,她创办了第一所盲童学校。
从此,她就和西藏盲童在一起了。萨布瑞亚不远万里把自信之光带到中国,把开启自强的钥匙交到这些原本素昧平生的藏盲童手里。有人说:“德国不光有奔驰、宝马、奥迪,还有天使萨布瑞亚。”这个评价极其恰当、极富睿智,因为萨布瑞亚传递着一种最伟大、跨国界的给予理念。
16年前,来自德国的萨布瑞亚,在拉萨建起世界上第一所藏族盲童学校。她本人就是一位盲女,在丈夫保罗的协助下,把这所学校办得越来越好。他们还在数百公里之外的日喀则建立了盲童学校的后花园——盲童农场,她让更多的盲童在农场里织地毯、织毛衣、放牧、种地、挤牛奶、制作奶酪。萨布瑞亚很清楚,盲人最开心的处所,不仅是学习的地方,而且是他们通过劳动找到尊严的地方。
萨布瑞亚不是一个普通的盲女,她的思想率真而高远,顽强而诚恳,根植于最真实的现实。萨布瑞亚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盲校,盲人被过度地保护着,这是不对的。必须给他们自由,让他们锻炼自己的肌肉,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害怕奔跑、跳跃或者摔倒。”和拉萨的盲童学校一样,日喀则的盲童农场的每一寸土地都写着:“我们对世界是有用的。”萨布瑞亚知道,如果盲人不会努力工作,即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伊甸园,那也不会长久。
丈夫保罗推心置腹地说:“所有的帮助项目都不是永恒的。NGO(非政府组织)就像观音菩萨,教人自助,然后消失。但盲童学校让大家知道,盲人的生活因有了开拓性的场地,悲伤已大大减轻,欢乐在不断产生。像我一样健全的人,从事这个工作,会感到另一种开心。我们希望盲童学校能够得到赞助,一直开办下去,无论由谁担任校长。”为了维持盲校的日常花费,萨布瑞亚和保罗经常到各地募捐。
失明,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就是黑暗。失明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悲剧。自信自强,是盲人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加从容。
我们是盲人,但我们能做更多事
萨布瑞亚有一句名言:“我是失明了,但我可以向世界证明,我并不因此而失去价值。”这种理念,深入盲童学校里的每一颗心脏。
在这里,很多盲童变得豁达、宽容和自信。当被别人骂成“姑巴”(藏语,意为“傻子”)的时候,盲童们学会了报以微笑,并回应:“我不是傻子,只是眼睛看不见。”或者干脆予以回击:“我可以在黑暗里读书,你行吗?”
盲童们的父母因为孩子的这种改变,也开始变得乐观自信:“她(萨布瑞亚)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孩子。”很多盲童学会藏盲文后,用手指从那些凸起的小点里读到整个世界,从此不再孤单。
萨布瑞亚耐心地教年龄小的孩子自理,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年龄大的则学习按摩和手工制作等常用技术,这些孩子还一起学习藏语、汉语和英语。
“颜色是什么样子的?”
“红色……像火一样,像太阳下山的天空。”
“蓝色像什么?”
“摸摸看,就像这清凉的水,酷酷的感觉。”
“那……城市是什么颜色的?”
“拉萨是黄色的,天空是蓝色的。”
这是西藏盲童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萨布瑞亚不断地告诉孩子们:“我们虽然是盲人,但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比正常人做得更多。”
自强天使开启奇迹之门
在萨布瑞亚的畅销书《我的道路通往西藏》中,有一个细节非常令人感动。萨布瑞亚租了一匹马,骑上它走向170公里外的孜贡,去寻找那些有视力障碍的孩子。一路上,她自己看不见,但马能看见。读到这里,我的眼窝发热了。是的,她看不到眼前的一切,那匹马就是她的向导,所以她一直跟着它走。这个免费的盲童学校,为什么还要校长亲自骑马找盲童来上学?原来藏民认为盲人是前世造孽,今世受到神的惩罚,盲人因而普遍受歧视。很多家庭常隐瞒自己家里有盲童,有的盲童刚生下来就会被溺毙。
一切奇迹的发生,都是因为萨布瑞亚的非凡努力。
回溯到1970年,萨布瑞亚出生在德国波恩附近的一个小镇。两岁时,她被诊断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她美丽的眼睛完全失明了,她被送进了盲人学校。她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的功课,并顺利地考入波恩大学。
大学期间,萨布瑞亚学习了英语、计算机、历史和文学。她非同寻常地选择中亚学作为研修专业,藏、蒙学是她学习研究的重点内容。在电脑听音分析器的帮助下,她仔细研习藏文的字节构成。当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时,她便认准了目标——开发藏盲文。在刘易斯·布莱叶发明的盲文基础上,她融合了盲文和藏文的特点,发明了可行易学的藏盲文和藏盲文打字机。
将一种遥远东方的神秘语言与一种用指尖阅读世界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是萨布瑞亚的善举发端。1997年,27岁的萨布瑞亚即将大学毕业。她心怀梦想,带着藏盲文的程序,只身来到拉萨考察。在这里,她创办了第一所盲童学校。
从此,她就和西藏盲童在一起了。萨布瑞亚不远万里把自信之光带到中国,把开启自强的钥匙交到这些原本素昧平生的藏盲童手里。有人说:“德国不光有奔驰、宝马、奥迪,还有天使萨布瑞亚。”这个评价极其恰当、极富睿智,因为萨布瑞亚传递着一种最伟大、跨国界的给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