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犹如语文课上一道亮麗的风景,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而由这些语言文字构成的每一篇文章又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呢?我认为这首推品读。因为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挖掘作品的内涵;也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无穷魅力,去感悟语文的真正价值。
首先,从关键字词入手粗读品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每一位学生去仔细品读。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中的一个又一个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中高尔基的作品《童年》节选,就是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高尔基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外祖母的言行来品味其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文中对外祖母的肖像刻画得极为精彩,“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任然显得年轻、明朗。”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心态的外祖母。这样的品读,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作品语言的精妙、传神,还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名著的无穷魅力。
其次,细读文本用心体会。我曾听说有一位专家老师提出了“素读”的方式。据了解,这是一种最单纯、最本色、最纯粹的阅读,能够使阅读者做到专心致志,屏气凝神,沉醉其中,使文字与阅读者进行最直接的对话,让文本的声、形、义和它的构造、色彩,次序鲜活地刺激着我们的头脑,从而最有效地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那么,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要引起重视呢?我觉得主要包括:感情色彩鲜明的,语意轻重分明的,使用范围大小明确的。这些词语一旦跃入眼帘,就要尝试着考虑能不能换成与它对应的近义词,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散步》中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此,“世界”大词小用,但正是这一妙用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是他们所有的一切。所以在品读文本时,千万不能忽略那些值得细细体味的词语,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言的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更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再次,重点品读推敲揣摩。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这就要求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能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并对其进行反复阅读、理解、体味和推敲。比如,对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必要通过品读来仔细揣摩其内涵。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例如,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小弗郎士。文章开头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学生的形象。而之后作者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后的心理刻画更为成功,特别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上引起的强烈共鸣和反响。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心灵深处深深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被引发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与推敲就能与主人公的心灵更加贴切,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最后,多角度品读加强领悟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只要我们确实将品读很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我们的语文课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喜欢去读、去品、去说,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显现出迷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真正散发出内在的无穷魅力。
首先,从关键字词入手粗读品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很有特色,值得每一位学生去仔细品读。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中的一个又一个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中高尔基的作品《童年》节选,就是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高尔基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外祖母的言行来品味其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文中对外祖母的肖像刻画得极为精彩,“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任然显得年轻、明朗。”仔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开朗的性格,年轻明朗心态的外祖母。这样的品读,我们不仅体会到了作品语言的精妙、传神,还可以感受到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名著的无穷魅力。
其次,细读文本用心体会。我曾听说有一位专家老师提出了“素读”的方式。据了解,这是一种最单纯、最本色、最纯粹的阅读,能够使阅读者做到专心致志,屏气凝神,沉醉其中,使文字与阅读者进行最直接的对话,让文本的声、形、义和它的构造、色彩,次序鲜活地刺激着我们的头脑,从而最有效地培养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那么,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哪些词语要引起重视呢?我觉得主要包括:感情色彩鲜明的,语意轻重分明的,使用范围大小明确的。这些词语一旦跃入眼帘,就要尝试着考虑能不能换成与它对应的近义词,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散步》中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在此,“世界”大词小用,但正是这一妙用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就是他们所有的一切。所以在品读文本时,千万不能忽略那些值得细细体味的词语,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言的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更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
再次,重点品读推敲揣摩。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这就要求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能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并对其进行反复阅读、理解、体味和推敲。比如,对文中的一些重要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有必要通过品读来仔细揣摩其内涵。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例如,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小弗郎士。文章开头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学生的形象。而之后作者对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以后的心理刻画更为成功,特别是“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心理独白独立成段,并且加上感叹号,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上引起的强烈共鸣和反响。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心灵深处深深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被引发出来。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的品读与推敲就能与主人公的心灵更加贴切,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最后,多角度品读加强领悟能力。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总之,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只要我们确实将品读很好地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以“品读语言”为核心,我们的语文课就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喜欢去读、去品、去说,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显现出迷人的光彩,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真正散发出内在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