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中职专业课程的教学,探讨了“有效教学”的内涵,提出了“有效的教”与“有效地学”的概念,认为“有效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并讨论了设计“有效教材”的几个关键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材;编写思想;编写原则
一、传统“有效教学”的内涵分析
1.“有效教学”的起源。
20世纪前西方主流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教师个性化特征,不存在“公共方法”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是丰富的,因而难于测评。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兴起,要求教学结果具有实用性目的,提出教学是科学的观点,即认为教学过程存在规范化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可以被量化测评。“有效教学”的概念由此而生,其核心点是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崔允漷从“有效”与“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是从较高的层面给出了“有效教学”的完整定义。
3.中职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困惑。
一般而言,“有效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从“学”的情况看,事实上,大部分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效果恐怕收效甚微。对这些被普通教育“隔离”出局的学生,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其结果有可能是进一步增强其学习上的挫败感,形成“负效”的结果。另一方面,从“教”的情况看,中职专业课程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为适应技术的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地掌握最新的技术,提升技艺水平,这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再让他们花太多精力去体验、感悟教学智慧,以此实现“有效教学”,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中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行“有效教学”,我们需要对“有效教学”这一理念进行重新反思。
二、中职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下描绘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在普通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由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职业人”。这与普通教育的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相应的教学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有效教学”理念的理解也应该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不妨将“有效教学”拆分为“有效的教”与“有效地学”两部分。
“有效的教”,是指教授给学生的题材内容是有效的,是跟实境工作环境相对应的,具体的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技术知识。注意,这里的“教”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指用来学习的教材,可能称为“学材”更为合适。
“有效地学”,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题材所传递的内容。这里的“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技能以及相关的知识,强调“学”的有效性。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有效学习可认为是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即,通过“有效的教”,使学生掌握与实际生产过程贴近或相关的技能,达到满足岗位需求的预期目标;通过学生“有效地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探究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表演),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事实上,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教材则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专业课程“有效教学”而言,教材的作用尤为明显。
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有效教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有效的教”)与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有效地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其中,“有效的教”,即“有效教材”更为重要。
通过“有效教材”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组织资深教师、生产一线人员和职教专家,共同编写既具实用性、又具可学性的专业课程教材,集众人之经验与智慧,将“有效教学”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编写中职专业课程的有效教材,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变革。
1.教学观的转化。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包含课程论、两者相互独立、两者有机组合等观点均有其合理的价值。就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现象而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确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职业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当前最新、最适用的应用性技能,这些技能更替迅速,职教老师为了准确无误地传递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去掌握技术,客观上对教学智慧关注相对不足;另外,技能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体验来掌握技能。因此,作为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教材,其重要性胜过教学技巧或教学智慧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关键因素,值得投入大部分精力。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2.知识观的转化。
从普通教育的“参观者”知识观转向“参与者”知识观或“建构主义”知识观。中职教育的受众接收的通常是非学科体系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更多地适合“发现学习”、“有引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隐性学习”等学习和教学方式。教材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应该跟这些学习特点相适应。
3.人才观的转化。
尊重人的多元智能及所谓的另类人才。中职学生历经过往学习生涯的“磨难”,在语言、数理逻辑方面自感卑微、充满委屈。如果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作为其优劣的标准和依据,将会挫败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需要将人才的评价标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有效产品的能力”方面,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或模块,使学生一步步收获成功的喜悦,重建丢失已久的信心。
四、有效教材的编写原则
1.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效”上。
学习者是否获得技能或知识是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判定依据,学生在教材引导下“习得”操作技能和技术知识,是一个学生自我加工的主导过程。教材内容要大量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以“行动导向”为主线。关注学生的操作情绪和操作体验,在难度和复杂度设计安排上循序渐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连续的成功感;操作的结果要显著,有较强的感觉冲击或视觉冲击,使学生始终保持操作的兴趣;注意在操作环节上埋伏笔,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生成问题,用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思维的活跃性。
2.教材要注意预设目标的多样性。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个体相差较大,教材中各环节的教学目标不宜设置统一的标准。为使尽量多的学生,在其可接受的程度范围内,尽可能地掌握教材内容,在教学环节的目标安排上应当具有阶梯形的层次结构。例如,可以设定要求全体学生全部完成的基本操作内容和结果目标,同时设定相应的较高层次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用体育竞赛用语来讲,就是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鼓励或指定其完成相应层次的操作过程,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收获不同程度的成功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自信。过高或过低的预设目标,都会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3.教材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
发端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的“有效教学”体系,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承,视教学过程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方式在知识传递上具有很高的效益,但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势必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变换,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别选择和再学习的能力。因此,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关注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怎么做的同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教材除了承担“培训”的功能外,还应承担必要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既能立刻上手,又具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4.教材要注意对有效性进行测评。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基本要求是学生上岗后即能上手工作,因而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某项操作技能进行测评十分重要。教材中要安排测试环节,跟训练环节不同,这种测试应当放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既注重操作结果,也注重对操作过程、操作习惯和操作效率的考评。
五、后记
笔者作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清楚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了解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繁忙和辛苦,体会到一本好的教材(学材)对于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笔者计划以所教专业课程为事例,编写出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教材。本文对“有效教学”理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期作为编写“有效教材”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教材”来实现“有效教学”之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理论上讲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目的;从教学实践上讲是可操作的,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单位: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42.
见习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教材;编写思想;编写原则
一、传统“有效教学”的内涵分析
1.“有效教学”的起源。
20世纪前西方主流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艺术,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教师个性化特征,不存在“公共方法”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是丰富的,因而难于测评。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兴起,要求教学结果具有实用性目的,提出教学是科学的观点,即认为教学过程存在规范化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可以被量化测评。“有效教学”的概念由此而生,其核心点是关注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崔允漷从“有效”与“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的、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这是从较高的层面给出了“有效教学”的完整定义。
3.中职专业课程“有效教学”的困惑。
一般而言,“有效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从“学”的情况看,事实上,大部分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效果恐怕收效甚微。对这些被普通教育“隔离”出局的学生,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其结果有可能是进一步增强其学习上的挫败感,形成“负效”的结果。另一方面,从“教”的情况看,中职专业课程教师有其自身的特点。为适应技术的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地掌握最新的技术,提升技艺水平,这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再让他们花太多精力去体验、感悟教学智慧,以此实现“有效教学”,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中职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推行“有效教学”,我们需要对“有效教学”这一理念进行重新反思。
二、中职专业课程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下描绘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在普通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是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传统的“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由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职业人”。这与普通教育的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相应的教学价值观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有效教学”理念的理解也应该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不妨将“有效教学”拆分为“有效的教”与“有效地学”两部分。
“有效的教”,是指教授给学生的题材内容是有效的,是跟实境工作环境相对应的,具体的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技术知识。注意,这里的“教”是名词而不是动词,指用来学习的教材,可能称为“学材”更为合适。
“有效地学”,是指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题材所传递的内容。这里的“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构建相应的技能以及相关的知识,强调“学”的有效性。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有效学习可认为是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即,通过“有效的教”,使学生掌握与实际生产过程贴近或相关的技能,达到满足岗位需求的预期目标;通过学生“有效地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探究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一般情况下,“有效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讲授(表演),或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事实上,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效果取决于课程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结果的关键因素,而教材则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专业课程“有效教学”而言,教材的作用尤为明显。
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有效教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有效的教”)与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有效地学”)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其中,“有效的教”,即“有效教材”更为重要。
通过“有效教材”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组织资深教师、生产一线人员和职教专家,共同编写既具实用性、又具可学性的专业课程教材,集众人之经验与智慧,将“有效教学”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可以最大程度地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
三、有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编写中职专业课程的有效教材,首先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变革。
1.教学观的转化。
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包含课程论、两者相互独立、两者有机组合等观点均有其合理的价值。就中职专业课程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现象而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确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职业教育需要向学生传授当前最新、最适用的应用性技能,这些技能更替迅速,职教老师为了准确无误地传递相关的经验与技能,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去掌握技术,客观上对教学智慧关注相对不足;另外,技能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体验来掌握技能。因此,作为课程设计主要内容的教材,其重要性胜过教学技巧或教学智慧所起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合适的教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最关键因素,值得投入大部分精力。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得。
2.知识观的转化。
从普通教育的“参观者”知识观转向“参与者”知识观或“建构主义”知识观。中职教育的受众接收的通常是非学科体系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更多地适合“发现学习”、“有引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隐性学习”等学习和教学方式。教材的内容和组织结构应该跟这些学习特点相适应。
3.人才观的转化。
尊重人的多元智能及所谓的另类人才。中职学生历经过往学习生涯的“磨难”,在语言、数理逻辑方面自感卑微、充满委屈。如果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作为其优劣的标准和依据,将会挫败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需要将人才的评价标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有效产品的能力”方面,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或模块,使学生一步步收获成功的喜悦,重建丢失已久的信心。
四、有效教材的编写原则
1.教材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效”上。
学习者是否获得技能或知识是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判定依据,学生在教材引导下“习得”操作技能和技术知识,是一个学生自我加工的主导过程。教材内容要大量安排学生动手实践的环节,以“行动导向”为主线。关注学生的操作情绪和操作体验,在难度和复杂度设计安排上循序渐进,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连续的成功感;操作的结果要显著,有较强的感觉冲击或视觉冲击,使学生始终保持操作的兴趣;注意在操作环节上埋伏笔,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生成问题,用问题意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思维的活跃性。
2.教材要注意预设目标的多样性。
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个体相差较大,教材中各环节的教学目标不宜设置统一的标准。为使尽量多的学生,在其可接受的程度范围内,尽可能地掌握教材内容,在教学环节的目标安排上应当具有阶梯形的层次结构。例如,可以设定要求全体学生全部完成的基本操作内容和结果目标,同时设定相应的较高层次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用体育竞赛用语来讲,就是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鼓励或指定其完成相应层次的操作过程,使得所有学生都能收获不同程度的成功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自信。过高或过低的预设目标,都会影响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3.教材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
发端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的“有效教学”体系,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承,视教学过程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这种方式在知识传递上具有很高的效益,但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势必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为适应社会职业的变换,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别选择和再学习的能力。因此,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关注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在指导学生怎么做的同时,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教材除了承担“培训”的功能外,还应承担必要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既能立刻上手,又具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基础。
4.教材要注意对有效性进行测评。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基本要求是学生上岗后即能上手工作,因而对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某项操作技能进行测评十分重要。教材中要安排测试环节,跟训练环节不同,这种测试应当放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既注重操作结果,也注重对操作过程、操作习惯和操作效率的考评。
五、后记
笔者作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清楚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了解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繁忙和辛苦,体会到一本好的教材(学材)对于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笔者计划以所教专业课程为事例,编写出能够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教材。本文对“有效教学”理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期作为编写“有效教材”的思想基础。通过“有效教材”来实现“有效教学”之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理论上讲是可行的,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目的;从教学实践上讲是可操作的,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单位: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42.
见习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