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1. 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桂林其他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 在同体裁处拓展:《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一系列科普类的文章与此结构及写作方法都比较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的文章。
3. 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4. 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叶圣陶先生写的其他文章,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和一些写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从而更能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 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学生在少年儿童阶段,正是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把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帮助他们得到好书;一方面把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学会读书,对书中有益之处加以吸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因小学生有从众心理,几个伙伴同读一本书自然兴趣盎然,再加上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讨论制定,完成起来毫无约束之感。老师采用推荐而非规定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好书,既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认真读、读中学”的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三、 提供与创设阅读条件,开拓学生视野
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却由于借阅图书不方便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又加上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不知借什么书,怎样才能借到自己想要的书等问题,一时被撩拨起来的读书欲望又被遏制了。为此,我根据本校和其他农村学校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以下条件:
1. 集体借阅,统筹省时。开学初,语文教师和语文课代表、各小组长去图书馆选书,和图书管理员商量好,假设全班有50人,那就把本班所有同学的借书证全用上,一次性借足50本书,这样,所借的书内容丰富,不重复,省去大多数同学借书等待、查阅书目的时间,又省去图书管理员的麻烦,一学期只借还一次就可以了。书借到班上后,把书目登记好,粘贴在墙上,同学之间再互相借阅,如果能把这50本书看完,不知有多大成效呢!
2. 开辟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动员学生借出自己拥有的一本书(愿意的可多借出几本),作为公共图书阅读,书名也在墙上列出,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借阅情况也是自己登记(若是丢失或上课偷看被没收,均赔偿损失),期末返回到各人手中。
3. 捐钱订阅杂志。每名学生一年捐出2~5元钱来共同订阅几份杂志,如《少年科学》、《少年文艺》等。让学生花不多的零用钱,既可每个月都读到新鲜故事,看到新鲜人物,又学到新鲜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在班级内备足图书,加上一些爱书人的大力提倡,相信一种读书的氛围能很快形成。
(晴隆县花贡镇前进小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1. 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桂林其他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 在同体裁处拓展:《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一系列科普类的文章与此结构及写作方法都比较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的文章。
3. 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4. 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叶圣陶先生写的其他文章,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和一些写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从而更能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 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 指导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学生在少年儿童阶段,正是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把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帮助他们得到好书;一方面把有效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学会读书,对书中有益之处加以吸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又因小学生有从众心理,几个伙伴同读一本书自然兴趣盎然,再加上读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讨论制定,完成起来毫无约束之感。老师采用推荐而非规定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好书,既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个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认真读、读中学”的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三、 提供与创设阅读条件,开拓学生视野
有的学生有阅读的兴趣,却由于借阅图书不方便而受到极大的影响,又加上时间上安排不过来,不知借什么书,怎样才能借到自己想要的书等问题,一时被撩拨起来的读书欲望又被遏制了。为此,我根据本校和其他农村学校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以下条件:
1. 集体借阅,统筹省时。开学初,语文教师和语文课代表、各小组长去图书馆选书,和图书管理员商量好,假设全班有50人,那就把本班所有同学的借书证全用上,一次性借足50本书,这样,所借的书内容丰富,不重复,省去大多数同学借书等待、查阅书目的时间,又省去图书管理员的麻烦,一学期只借还一次就可以了。书借到班上后,把书目登记好,粘贴在墙上,同学之间再互相借阅,如果能把这50本书看完,不知有多大成效呢!
2. 开辟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动员学生借出自己拥有的一本书(愿意的可多借出几本),作为公共图书阅读,书名也在墙上列出,每个人管理自己的书,借阅情况也是自己登记(若是丢失或上课偷看被没收,均赔偿损失),期末返回到各人手中。
3. 捐钱订阅杂志。每名学生一年捐出2~5元钱来共同订阅几份杂志,如《少年科学》、《少年文艺》等。让学生花不多的零用钱,既可每个月都读到新鲜故事,看到新鲜人物,又学到新鲜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如此在班级内备足图书,加上一些爱书人的大力提倡,相信一种读书的氛围能很快形成。
(晴隆县花贡镇前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