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理念将“体育”和“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要求学校的体育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健康保驾护航。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成为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运动习惯养成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 习惯养成 运动兴趣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8-01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我们的高中体育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前者,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忽略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方方面面的体育运动都略知一二,却没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爱好和稳定的运动习惯,学生的运动技能一边学习一边荒废。在“全民运动”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数年之后,我们的体育教育仍然滞后于运动精神,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亟需我们马上进行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要要注重运动习惯养成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基础,为全民运动助力。
首先,将运动习惯培养和运动技能学习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体育与健康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科学知识,学生只学习运动技巧而没有将其融入生活的习惯便失去了体育课的一半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运动能力,对于常规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则和运动要领都比较熟稔,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讲解,只需带领大家一起回顾、复习,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于每项运动容易造成的伤害和预防措施、救助措施要给予强调,降低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几率,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日常的运动习惯。体育课堂仅仅是学习运动技能,而要将学到的运动技巧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去,需要学生养成热爱运动、定时运动的好习惯,比如,每天运动二十分钟,每周参加三次体育运动等。仅仅靠教师的引导、鼓励,还难以让大批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要善于利用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策略”,以“帮”、“扶”、“带”多种方式,让不爱运动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的生活理念。
其次,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的大部分高中,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部分学校还难以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能正常教学。面对重文化、轻体育的不利局面,体育教师要站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将体育锻炼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忙里偷闲”进行娱乐性强的运动,既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帮助学生释放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比如,女生利用晚自习的大课间进行踢毽子、跳绳比赛,或者在这些传统运动中加入花样,增加运动的娱乐性;男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单双杠,或者跑步等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教师可以和学校协调每月举行一次学校级的运动比赛,这些比赛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辅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爱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自己任课的班级之间进行邀请赛,教师充当组织者和裁判。这种小范围的比赛,更能激发大家的参与兴趣,也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充当拉拉队。这种浓厚的运动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和学校协调,增加集体运动的时间和样式,不必按照多年的传统—— 冬天跑步,夏天课间操,每天早晨跑操,课间做广播体操。这些在所有机关、单位都通用的运动方式,对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保持运动习惯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将体育教学由学校延伸至家庭保持运动的连续性。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对家庭作业繁多的抱怨,但是没有一个人听到过体育有家庭作业。其实,体育是最需要有家庭作业的科目。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现代教育的欠缺,了解家长的需求,敢于创新,尝试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体育家庭作业,比如,每天早晨慢跑或散步半小时;组织同学去公共运动场打篮球等。教师的这些作业一定能得到大部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来自家长的支持也是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在开始参加这些体育运动时,会有一部分是被动参加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学生很快就会体验到运动的畅快和快乐,能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这种方式对运动习惯的养成,比学校的课堂教学影响更明显,对学生将来运动习惯的保持都有深远的影响。学校运动和家庭运动的连续性,能有效预防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养成睡懒觉、生活不规律的坏习惯,对保证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都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渗透体育文化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大量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这些体育文化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要大家留心就能发现,由于我国乒乓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青少年基本人人都能挥拍杀球;当我国女排“五连冠”时,排球运动曾被大批人喜爱;当我国跳水运动异军突起之后,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人群投身到跳水运动中;当我们的奥运冠军人数不断被刷新时,以前人们不熟悉的各项运动次第进入民间。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和世界最新的体育讯息,不断向学生介绍各方面的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爱好和运动习惯,让运动和学生终身相伴。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向学生介绍各类运动的起源、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运动史,运动的发展史,从中感受到人类和运动之间的互动,深切感受到:运动加强了人们的体质、提高了人们抵御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运动的种类,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从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中,能感受到体育本身的巨大魅力,自觉投身到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
总之,运动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体育技能的传授。当一个人养成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产生了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愿望时,即使他对某项运动完全不得要领,他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也能快速掌握运动技巧,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快乐。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学生体育运动的引导者,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李要辉.论高中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16):142.
关键词:高中体育 习惯养成 运动兴趣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8-01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我们的高中体育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前者,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投入较大的精力,而忽略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方方面面的体育运动都略知一二,却没有自己独特的运动爱好和稳定的运动习惯,学生的运动技能一边学习一边荒废。在“全民运动”的口号已经响彻全国数年之后,我们的体育教育仍然滞后于运动精神,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亟需我们马上进行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要要注重运动习惯养成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基础,为全民运动助力。
首先,将运动习惯培养和运动技能学习放到同等重要地位。体育与健康将是伴随学生一生的科学知识,学生只学习运动技巧而没有将其融入生活的习惯便失去了体育课的一半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运动能力,对于常规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则和运动要领都比较熟稔,教师无需做过多的讲解,只需带领大家一起回顾、复习,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于每项运动容易造成的伤害和预防措施、救助措施要给予强调,降低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几率,保证体育运动的安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日常的运动习惯。体育课堂仅仅是学习运动技能,而要将学到的运动技巧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去,需要学生养成热爱运动、定时运动的好习惯,比如,每天运动二十分钟,每周参加三次体育运动等。仅仅靠教师的引导、鼓励,还难以让大批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要善于利用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策略”,以“帮”、“扶”、“带”多种方式,让不爱运动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时代的生活理念。
其次,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目前的大部分高中,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部分学校还难以保证每节体育课都能正常教学。面对重文化、轻体育的不利局面,体育教师要站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角度,将体育锻炼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忙里偷闲”进行娱乐性强的运动,既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帮助学生释放巨大的学习和升学压力。比如,女生利用晚自习的大课间进行踢毽子、跳绳比赛,或者在这些传统运动中加入花样,增加运动的娱乐性;男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单双杠,或者跑步等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教师可以和学校协调每月举行一次学校级的运动比赛,这些比赛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辅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爱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自己任课的班级之间进行邀请赛,教师充当组织者和裁判。这种小范围的比赛,更能激发大家的参与兴趣,也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充当拉拉队。这种浓厚的运动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互相帮助、互相竞争,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和学校协调,增加集体运动的时间和样式,不必按照多年的传统—— 冬天跑步,夏天课间操,每天早晨跑操,课间做广播体操。这些在所有机关、单位都通用的运动方式,对学生走上社会后继续保持运动习惯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将体育教学由学校延伸至家庭保持运动的连续性。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对家庭作业繁多的抱怨,但是没有一个人听到过体育有家庭作业。其实,体育是最需要有家庭作业的科目。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现代教育的欠缺,了解家长的需求,敢于创新,尝试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体育家庭作业,比如,每天早晨慢跑或散步半小时;组织同学去公共运动场打篮球等。教师的这些作业一定能得到大部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来自家长的支持也是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在开始参加这些体育运动时,会有一部分是被动参加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学生很快就会体验到运动的畅快和快乐,能够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这种方式对运动习惯的养成,比学校的课堂教学影响更明显,对学生将来运动习惯的保持都有深远的影响。学校运动和家庭运动的连续性,能有效预防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养成睡懒觉、生活不规律的坏习惯,对保证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都有明显的效果。
最后,渗透体育文化教学促进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大量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这些体育文化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要大家留心就能发现,由于我国乒乓球在世界的霸主地位,青少年基本人人都能挥拍杀球;当我国女排“五连冠”时,排球运动曾被大批人喜爱;当我国跳水运动异军突起之后,我国有一个庞大的人群投身到跳水运动中;当我们的奥运冠军人数不断被刷新时,以前人们不熟悉的各项运动次第进入民间。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和世界最新的体育讯息,不断向学生介绍各方面的体育文化,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爱好和运动习惯,让运动和学生终身相伴。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本和丰富的网络信息,向学生介绍各类运动的起源、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运动史,运动的发展史,从中感受到人类和运动之间的互动,深切感受到:运动加强了人们的体质、提高了人们抵御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同时人们也在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运动的种类,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从体育文化的发展变迁中,能感受到体育本身的巨大魅力,自觉投身到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
总之,运动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体育技能的传授。当一个人养成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产生了强烈参与体育运动的愿望时,即使他对某项运动完全不得要领,他通过各种学习手段也能快速掌握运动技巧,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和运动的快乐。因此,教师不但要做学生体育运动的引导者,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让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
参考文献
[1] 李要辉.论高中体育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0(1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