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优势,继而提出了几点“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对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
数据资料显示,当前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基于微博、微信在信息传播、信息扩散、信息分享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收发途径,并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的横空出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借助“微形式”的诸多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微形式”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但“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尚未积累足够的经验,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微形式”辅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微形式”保有明确的认识,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挥“微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有效避免“微形式”的弊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微形式”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1.增强了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
“微形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为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微形式”下,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教学工作者可以向学生群体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动态信息,也可以向学生个人发送具体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工作者向学生发布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并同时实现了群体信息发布和个人信息发送的目的,信息共享的可选择性大大提升。除此之外,大学生个人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疑问,也可以通过“微形式”第一时间找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交流、探讨,这极大地简化了大学生向教学工作者咨询问题的流程。另外,基于微博、微信等信息发送渠道的可控性、保密性,个别学生在遇到不愿意被别人知晓的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微形式”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独咨询,并且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谈,这种保密性能良好的交流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这对于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真实情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策略大有裨益。
2.丰富了大学校园中思想政治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只能通过开集体会议、张贴宣传标语的方式实现,而借助“微形式”,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在微博、微信平台的功能支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简单的信息发布的方式,迅速分享思想政治动态信息,学生在看到此类信息后,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进行转载发布,增加信息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这种群体式、“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态第一时间获得大量的关注度,在大学校园当中迅速营造相关的信息氛围,有效丰富了大学校园当中的思想政治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利用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发布具有指导性的、包含正能量的、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动态信息,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让信息的快速发布变得易于操作。在“微形式”的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的发布变得动态化、持续化、高效化,这无疑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大改进,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微形式”搭建思想政治教学平台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现代的、即时的信息发布工具或者信息发布平台,因此,借助“微形式”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平台,将良好地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建立微信、微博等官方账号,并将账号公布给学生,让所有在校学生添加,搭建基本的“微形式”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良好联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构建的“微形式”平台中进行的信息发布和信息的交流,为学生推送富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结合社会热点、紧贴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章,向学生发布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信息,实现和学生的密切交流。再次,根据“微形式”平台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微形式”平台的功能,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设置“心理疏导”栏目,为学生排忧解难;为了构建高校的学术氛围,可以设置“学术争鸣”栏目,让师生充分展示学术能力等。最后,由专门人员做好“微形式”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真正做到用“微形式”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实现平台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2.应用“微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
在高校当中,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极为深刻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将受到积极引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科学的价值认知和积极的行为方式,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应用“微形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积极发挥“微形式”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的良好作用,逐步构建健康、积极、具有时代气息的高校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应用“微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持续性,即在长期的基于“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持续贯彻健康、积极、主题鲜明、特征突出的思想政治理念,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所处校园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长期采用单一的信息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应当采取互动性的、类型多样的、紧贴学生实际的、具有青春气息的“微形式”平台教学方式。 3.应用“微形式”满足学生思政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个人在学习经历、个人認知、思想状态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不完全一致。对于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乐观积极的学生,可能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即可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对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性格内向甚至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群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够。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微形式”的信息交流作用,为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道,实现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真正提升。一方面,基于“微形式”的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可拓展性,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微形式”平台中的功能模块,如:为了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资助,可以设置心理学知识模块和自我心理状态调整模块,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调节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由部分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专家团队,设置专门的交流通道,让学生可以和专家团队实现匿名的、虚拟的、即时的交流,提出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生活状况方面或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获得良好的帮助。
总而言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和挑战。科学、有效、灵活地利用“微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的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科学认识“微形式”、准确把握“微形式”应用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院校的具体状况,将“微形式”合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俊达:《“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
[2]闫红茹:《“微形式”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陕西教育》(高教)2016年第10期,第78、80页。
[3]吴继君:《微形式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新路径探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4-6页。
[4]陈炯勇:《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安徽农业大学,2013。
[5]甘晓涌:《“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高教学刊》2016年第5期,第252-253页。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关键词】微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
数据资料显示,当前使用微博、微信等“微形式”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基于微博、微信在信息传播、信息扩散、信息分享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收发途径,并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的横空出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借助“微形式”的诸多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微形式”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将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但“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尚未积累足够的经验,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微形式”辅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对“微形式”保有明确的认识,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挥“微形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有效避免“微形式”的弊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微形式”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
1.增强了教学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
“微形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为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微形式”下,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教学工作者可以向学生群体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动态信息,也可以向学生个人发送具体的、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工作者向学生发布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并同时实现了群体信息发布和个人信息发送的目的,信息共享的可选择性大大提升。除此之外,大学生个人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疑问,也可以通过“微形式”第一时间找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咨询、交流、探讨,这极大地简化了大学生向教学工作者咨询问题的流程。另外,基于微博、微信等信息发送渠道的可控性、保密性,个别学生在遇到不愿意被别人知晓的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微形式”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独咨询,并且不需要面对面进行交谈,这种保密性能良好的交流方式,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学生甚至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这对于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真实情况、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策略大有裨益。
2.丰富了大学校园中思想政治文化的内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只能通过开集体会议、张贴宣传标语的方式实现,而借助“微形式”,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在微博、微信平台的功能支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简单的信息发布的方式,迅速分享思想政治动态信息,学生在看到此类信息后,如果感兴趣还可以进行转载发布,增加信息的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这种群体式、“病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态第一时间获得大量的关注度,在大学校园当中迅速营造相关的信息氛围,有效丰富了大学校园当中的思想政治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利用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发布具有指导性的、包含正能量的、与大学生紧密相关的动态信息,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让信息的快速发布变得易于操作。在“微形式”的支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的发布变得动态化、持续化、高效化,这无疑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一大改进,也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
“微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应用“微形式”搭建思想政治教学平台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归根到底就是一种现代的、即时的信息发布工具或者信息发布平台,因此,借助“微形式”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平台,将良好地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具体来说,首先,高校要建立微信、微博等官方账号,并将账号公布给学生,让所有在校学生添加,搭建基本的“微形式”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良好联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构建的“微形式”平台中进行的信息发布和信息的交流,为学生推送富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结合社会热点、紧贴学生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章,向学生发布高校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信息,实现和学生的密切交流。再次,根据“微形式”平台运营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微形式”平台的功能,如: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设置“心理疏导”栏目,为学生排忧解难;为了构建高校的学术氛围,可以设置“学术争鸣”栏目,让师生充分展示学术能力等。最后,由专门人员做好“微形式”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的日常维护工作,真正做到用“微形式”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实现平台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2.应用“微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
在高校当中,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极为深刻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将受到积极引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科学的价值认知和积极的行为方式,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应用“微形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积极发挥“微形式”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的良好作用,逐步构建健康、积极、具有时代气息的高校思想政治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应用“微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校园文化,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持续性,即在长期的基于“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持续贯彻健康、积极、主题鲜明、特征突出的思想政治理念,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所处校园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长期采用单一的信息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应当采取互动性的、类型多样的、紧贴学生实际的、具有青春气息的“微形式”平台教学方式。 3.应用“微形式”满足学生思政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个人在学习经历、个人認知、思想状态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求不完全一致。对于思想政治觉悟较高、乐观积极的学生,可能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即可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对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性格内向甚至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简单的、群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然不够。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微形式”的信息交流作用,为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道,实现其思想政治素质的真正提升。一方面,基于“微形式”的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可拓展性,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实际情况,适当拓展“微形式”平台中的功能模块,如:为了对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资助,可以设置心理学知识模块和自我心理状态调整模块,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调节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由部分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组成专家团队,设置专门的交流通道,让学生可以和专家团队实现匿名的、虚拟的、即时的交流,提出自己在思想政治方面、生活状况方面或者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获得良好的帮助。
总而言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和挑战。科学、有效、灵活地利用“微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的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科学认识“微形式”、准确把握“微形式”应用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院校的具体状况,将“微形式”合理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俊达:《“微形式”中的高校思政教育》,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
[2]闫红茹:《“微形式”平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陕西教育》(高教)2016年第10期,第78、80页。
[3]吴继君:《微形式视角下高校思政教学新路径探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第4-6页。
[4]陈炯勇:《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安徽农业大学,2013。
[5]甘晓涌:《“微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高教学刊》2016年第5期,第252-253页。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