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叶性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560例MPP患儿分为大叶受累组(35例)和非大叶受累组(34例),对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叶受累组发病多集中在学龄期儿童(28例)、病变部位以右肺中、下叶为主(15例),热程长(12.31±2.75天VS 8.56±1.67天,P<0.01),高热(97.14% VS 50.00%,P<0.001)、重症肺炎(20.00% VS 2.94%,P<0.05)、胸腔积液(22.86% VS 5.88%,P<0.05)及肺外并发症比例高(54.29% VS 29.41%,P<0.05),治疗后退热时间(4.12±1.28天 VS 2.25±0.86天,P<0.001)、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3.55±2.76天 VS 8.34±1.65天,P<0.001),与非大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叶受累的MPP好发于学龄儿童,病状重、并发症多见,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有效,但住院时间长。有必要提高对大叶性MPP的认识,尽量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关键词 关键词 大叶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 回顾性分析
肺炎支原体(MP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35例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疗体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的MPP患儿,均符合MPP诊断标准。
方法:根据胸片判定标准确定大叶受累的MPP 35例,非大叶受累的MPP 34例,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用X±S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大叶组的热程,体温≥38.5℃、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重症肺炎的例数高于非大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方法及转归:两组均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待症状及体征控制后改为口服大环内酯类药。对高热、症状重、发热时间长、炎性指标较高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叶组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长于非大叶组;2周后胸片恢复正常例数少于非大叶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讨 论
肺MPP感染所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但一般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而引起大叶性肺炎较少见[1]。MPP表现呈多样性,病变以单侧为主,其中右侧多于左侧,以下肺最多[2]。本资料显示,大叶受累的MPP也以右肺为主。有研究认为肺大叶性改变是MPP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危险因素[3]。本资料显示此类肺炎往往病情重,多表现为稽留热、热程多>11天。个别病例急性期可发生肺损伤、呼吸窘迫,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下降缓慢,咳嗽较难控制,可合并胸腔积液,严重者可发生肺坏死,肺实变。
临床可以看出,重症MPP患儿后期谈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影像学上易出现肺不张,有学者提出MPP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反应。陶枫等[4]观察到大叶性MPP的炎症反应程度较重,并且大叶性MPP常见于免疫力较强的学龄期儿童,因此可推测大叶性MPP的机制仍然是肺炎支原体损害组织细胞和感染后触发机体免疫应答。
本研究资料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大叶性MPP有效,但治疗过程中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较非大叶性MPP明显延长,2周胸片恢复例数则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于疗效较差是MPP耐药问题还是和本身病情较重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延熹,吕婕.儿童胸部疾病影响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81-188.
2 袁壮,陆权,邓力,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561-572.
3 左慧敏,刘秀云,江载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6-570
4 陶枫,王静,张秋枫.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2):187-189.
表1 两组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关键词 关键词 大叶性肺炎 肺炎支原体 回顾性分析
肺炎支原体(MPP)已成为小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35例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疗体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60例患儿均来自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的MPP患儿,均符合MPP诊断标准。
方法:根据胸片判定标准确定大叶受累的MPP 35例,非大叶受累的MPP 34例,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用X±S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大叶组的热程,体温≥38.5℃、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重症肺炎的例数高于非大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方法及转归:两组均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待症状及体征控制后改为口服大环内酯类药。对高热、症状重、发热时间长、炎性指标较高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叶组的住院时间、退热时间长于非大叶组;2周后胸片恢复正常例数少于非大叶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讨 论
肺MPP感染所致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理类型多种多样,但一般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而引起大叶性肺炎较少见[1]。MPP表现呈多样性,病变以单侧为主,其中右侧多于左侧,以下肺最多[2]。本资料显示,大叶受累的MPP也以右肺为主。有研究认为肺大叶性改变是MPP引起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危险因素[3]。本资料显示此类肺炎往往病情重,多表现为稽留热、热程多>11天。个别病例急性期可发生肺损伤、呼吸窘迫,虽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但体温下降缓慢,咳嗽较难控制,可合并胸腔积液,严重者可发生肺坏死,肺实变。
临床可以看出,重症MPP患儿后期谈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影像学上易出现肺不张,有学者提出MPP感染后的免疫应答反应。陶枫等[4]观察到大叶性MPP的炎症反应程度较重,并且大叶性MPP常见于免疫力较强的学龄期儿童,因此可推测大叶性MPP的机制仍然是肺炎支原体损害组织细胞和感染后触发机体免疫应答。
本研究资料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大叶性MPP有效,但治疗过程中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较非大叶性MPP明显延长,2周胸片恢复例数则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至于疗效较差是MPP耐药问题还是和本身病情较重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延熹,吕婕.儿童胸部疾病影响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81-188.
2 袁壮,陆权,邓力,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6):561-572.
3 左慧敏,刘秀云,江载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6-570
4 陶枫,王静,张秋枫.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8,14(2):187-189.
表1 两组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