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古烁今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通道,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福州海丝文化发展过程与遗存的分析,论述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展望21世纪福州海丝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海丝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随后“一带一路”提升为国家战略。有2200多年历史的福州“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先辈劈波斩浪,走向海洋,开始了海上交通,此后这条绵延千年、横跨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连接沿线各国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战略意义不断提升。本文拟通过对福州海丝文化发展的过程与遗存进行分析,展望21世纪福州海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福州海丝文化渊源
  福州向海而生,早在汉代就有先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辟东冶港,是当时对外贸易交通的主要港口,揭开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序幕。《史记》记载了这段历史:“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范晔《后汉书》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交趾七郡是汉武帝征南越后设置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东南亚和越南等地的贡品均经福州转运。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力由盛转衰,也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福州与扬州、广州成了当时三大贸易港口之一。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开辟福州对外贸易港口甘棠港,积极推进与朝鲜、日本、新罗等地的经贸往来,招来海中蛮夷商贾,货物“填郊盈郭”,商贾“摩肩击毂”。唐朝和五代时期福州还专门设立市舶司、鸿胪寺丞、榷货务等海外贸易机构,专门机构的设立凸显了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宋代的福州与广州、扬州、泉州同为中国四大港市,呈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景象,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荔枝谱》记载:“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当时的福州被蔡襄誉为“东南都会”。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之前,福州是福建转运使的驻地,福州港遂为对外贸易中心港口,也是福建与高丽交通的主要港口,据《高丽史》记载,天禧三年(1019)由“宋福州虞瑄等百余人来献香药”;乾兴元年(1022年),“宋福州人陈象中等来献土物”。福州港不仅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国内贸易方面,它不仅与莆田、泉州、漳州频繁交易,也与浙江、江苏、广东、海南及两湖等地港口贸易频繁。考古证明,台湾、澎湖等地都出土有福州连江浦口窑和闽侯油窑的印花青瓷器残片,可见其与福州港的贸易往来。
  明代雖实行海禁政策,但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期间招募船员、修船等,长则八九个月,短则二三个月。坐落于福州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记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1]可以认为郑和下西洋始于福州。明代中国与琉球朝贡贸易不断繁盛,福州承担了最主要的贸易往来,福州港的地位迅速上升。明成化十年(1474年)福建市舶司也从泉州迁至福州,极大地促进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壮大。
  清初开海禁后的40年里,福州对日贸易的商船达219艘,主要是福州本土和浙江等周边省商人通过福州闽安镇港口,与各番国开展贸易往来。史料记载福州毗邻的南台“为海口之大镇,百货会集之所”,同时也是重要的造船基地,有利促进了福州港口的繁荣[2]。鸦片战争后,福州为五口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贾聚集于此,福州上下杭地区涌现出“华通”“东升”“新业”“罗坤记”等进出口商行,这些商行频繁的与日本、东南亚等国进行贸易往来。
  2 福州海丝文化遗存
  2.1 繁荣的商品贸易
  2.1.1 瓷器见证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
  福州窑口制瓷历史悠久,特别是宋元时期,瓷器作为福州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远销海外。位于市郊的怀安窑烧制始于南朝,是福州外销瓷的重要生产基地。所烧造瓷器以青瓷为主,远销日本、越南、泰国、文莱等地。日本著名的九州博多、大宰府等遗址均发掘有福州怀安窑的产品[3]。义窑位于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是福建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青白瓷产地,也有少量黑釉瓷器。近年来,日本在宋元考古地层挖掘出许多类似于闽清古窑产品的瓷器碎片。位于连江定海的“白礁一号”、广东“南海一号”、西沙群岛的“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中都打捞出水了大量义窑瓷器。除此之外,还有位于福州连江县的浦口窑、福清市的东张窑、南台岛的洪塘陶窑、马尾区长柄窑址等,这些窑址都是福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历史见证。
  2.1.2 丝织品见证福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基地
  自汉代起,中国丝织品便大量远销国外,特别是苏州、杭州丝织品质上乘,深受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喜爱,成为中国丝织品的代名词。但近几十年专家在福州宋代、明代古墓考古,发掘出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的随葬丝织品。例如,1975年10月在福州第七中学工地出土的南宋宗氏、赵氏家族中贵妇黄升墓中共出土丝织品服饰354件,有衣、裤、裙、袍、背心等;1986年8月,在福州北郊茶园山工地出土的南宋时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丝织品400多件,如对襟男女衣服、帛、丝棉絮、印花背心等;1980年9月,在福州西禅寺附近发掘的明代户部尚书马森夫人墓中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各种衣物丝织品23件,有衣、裙、袍等,质地以绢、锦、缎、绫居多,多为提花丝织物。这三座古墓发掘出土的丝织品有700多件,具有数量多、品种多和工艺精的特点,说明宋代至明代福州已有大规模丝织品生产。黄升墓出土的重量仅16.7克的纱罗背心和茶园山夫妻墓出土的纱罗对襟女上衣,印证了宋代诗人陆游说书“举之若无,裁之为衣,真若烟雾”的丝织品。这些丝织品所采用的绉纱、二经和三经绞花罗等制造技术是当时纺织技术的新成就,足见福州是古代丝绸销往国外的重要货源基地,与江浙、蜀地等同为全国丝绸纺织中心[4]。   2.2 跨海交流的多元文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州的城市精神,体现了福州海丝文化中积极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容纳世界文化气量。海上丝绸之路促进跨海文化交流,使中国佛教文化通过福州传到日本、朝鲜,凸显了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空海法师是中日佛教交往的纽带人物,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入唐,因遭遇风暴漂抵福建,其在闽期间所创作的《灵源深处离合诗》《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与福州观察使入京启》三篇诗文,成为流传千余年的文宝,是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唐宣宗大中七年(853),空海的俗甥圆珍,即智证大师,也慕名随一行日本僧人专程到福州开元寺研习佛经3年之久。空海和圆珍都与开元寺结下了深厚的佛法情缘,成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宋元时期,福建佛教之盛冠于全国,东禅寺等觉禅院和开元寺先后开雕大藏经《崇宁藏》和《毗卢藏》,至今日本宫内厅还保存有日本僧人庆政所献的福州版大藏经,大藏经的传入,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5]。海上丝绸之路作为福州与日本佛教交流重要载体,不断丰富两国交流的文化内涵和人民友谊。
  3 福州海丝文化传承与发展
  福州海丝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海丝文化遗存是我国重要财富,也是世界性文化遗产。充分发掘福州海丝文化遗存,使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更加鲜活。
  福州的海丝文化遗址大都在滨海新城和福州新区内,我们既要积极开展福州海丝遗迹、遗址、建筑、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又要将海丝文化与福州的历史人文景观相融合,开辟海港遗迹线路和文化史迹线路,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海丝文化氛围。海丝文化不仅在于发掘,更在于传承与发展,因而要努力提升民众的海丝文化意识,从中小学课堂入手,做好福州海丝文化的校本教材,使广大学生能熟知海丝故事,更好地传承海丝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和文明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应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带领下,书写福州海丝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4]张振玉.海上丝绸之路与福州丝织品贸易[J].福建文博,2013(1).
  [2]陳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4).
  [3]福建博物院,日本博多研究会.福州怀安窑贸易陶瓷研究[J].福建文博,1999(2).
  [5]张玉霖.古代福州与日本、朝鲜的佛教文化交流[J].福建文博,2013(1).
  【作者简介】罗昕宇(1987—),女,汉族,福建连城人,本科,就职于福州市博物馆。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通过对古籍的释读及资料的考证来讨论古代建筑的兴废,并选取明代信州信美亭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建筑的准确位置、修建时间、意义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信州;信美亭;谈纲  信州自古被誉为信美之地,山川秀美,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市井繁华,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据文献记载,信州曾建有信美亭,但现今已不复存在。本文结合同治十一年(1872)《上饶县志》收录明成化年间广信知府谈纲所撰写的《信
期刊
摘 要:南海《更路簿》已然到了急需保护和传承的地步,如今各大高校已经开展关于《更路簿》的课题研究,作为博物馆宣传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更路簿》的知识传授给小学生。文章根据对《更路簿》的了解研究,阐述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关于《更路簿》的社教活动的必要性及社教活动策划方案等问题,在普及文化遗产知识、保护传统技艺、进而构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意识、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更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日益增多,为了让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公众,让大量事实数据提供依据,越来越多的公众调查报告应运而生。文章从这些公众调查报告的现状出发,分析调查报告中公众参与的特点,认为博物馆要重视调查结果、提供公众参与平台等;公众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博物馆,宣传当地文化;这样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博物馆建设,博物馆才能更好地服務公众、服务社会。  关键词:调查报告;公众参与;博物馆  
期刊
摘 要:网站作为互联网产物,在公众和博物馆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网上浏览博物馆信息,体验博物馆文化。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网站为例,探讨博物馆如何加强网站建设,发挥博物馆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中的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安徽博物院;网站  1 引言  实体博物馆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有机会欣赏到博物馆中的藏品,实体博物馆的空间有限性保证不了我们能欣赏到曾经展陈过的每
期刊
摘 要: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瓷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朝廷的关注以及督陶官的努力,同时借鉴其他手工业门类和国外的艺术工艺,创造出了很多新的品种,如珐琅彩、粉彩、各种颜色釉、仿生瓷等,争奇斗艳,无与伦比,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所谓的前三朝,使陶瓷生产进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品种之一。文章通过鉴赏清乾隆款粉彩花卉龙凤耳描金开光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分支,因其功能的特殊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与其他建筑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需要将室内设计和视觉艺术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确保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要突出博物馆传播文化知识、实现文化教育的职能。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在数量上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其陈列展示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将博物馆的室内展品表现得更加准确、真实,已经成为今后博物馆陈列展示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加强宣传、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甘肃省博物馆自2008年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观众量在不断增加,观众对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章结合本馆2017年、2018年观众调查数据,关于免费开放的优劣及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定期入馆观众量调查的基础上及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的特点与问题下进行理性分析。如免费参观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专题博物馆应立足时代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专题展览的媒介作用,通过高水平的展览策划,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作者以无锡市周怀民藏画馆为例阐述其展览策划方面的实践与尝试,探索展览策划的方式、方法,为新时代的专题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新时代;专题博物馆;展览策划;周怀民藏画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传统的综合博物
期刊
摘 要:铜镜本是人们照面容的工具,但它的纹饰、铭文却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之一,安徽是汉代铜镜的出土大省之一,六安在安徽省中出土铜镜数量最多。文章通过考察六安出土的一枚“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纠正释读错误,解释镜铭内容,并探讨其文字、句式、内容等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代铜镜;尚方;铭文释读;特点;文化内涵  2006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土一枚东汉“尚方”铭四神
期刊
摘 要: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尤善“红花墨叶”之道,晚年的齐白石绘画题材中常喜爱以雁来红入画,其雁来红题材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也独具代表性。河南博物院收藏两幅齐白石雁来红作品,体现了齐白石文学、雕刻、书法的综合艺术水平。  关键词:齐白石;雁来红;红色  1 引言  齐白石(1864—1957)是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中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和历代艺术家一样,其早、中、晚期的画风与思想不断变化。他对虫草题材
期刊